有关古物的作文

【篇一:游朱子文化园】

春节到了,我随着爸爸妈妈去尤溪看望外公外婆。

每次到尤溪我们都会去朱子文化园玩。来到了朱子文化园,园内人山人海,一片热闹的景象,刚进大门印入眼帘的就是尤溪博物馆,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尤溪的事迹。里面还有许多古物,和英雄人物的介绍等,我最喜欢的是走玻璃路,玻璃路下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古物,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接下来就是大广场了,一座巨大的朱熹雕像,矗立在公园的广场中央,面向前方,形象庄重肃穆,左手持卷。此时我想到了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观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和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走过广场,来到朱熹书院,走上前去,就看见大门上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书香”,一进门就觉得这里气度不凡,前院两边都栽着小松大松。再进中院,两旁的房间都展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如:砚台、课本……我最喜欢的是羊毫大毛笔,和洗墨的青花瓷水缸。来到第三个院子,就看到了主堂,主堂左右两边的展厅是写出:朱熹创作的书院共有40多所。和朱熹对学习的影响……主堂右侧还有一个学堂,桌椅排列的整整齐齐,显得十分精致,讲台上方的电视屏幕还穿来声声弟子规。

游完朱子文化园,我感慨万分。决定要多看书,认真学习。成为像朱熹一样的孝、忠、廉、洁的人。

【篇二:国槐】

那是一株美丽的槐树,那是一颗多情的心。

——题记

我从未见过,如此高大,如此盛丽的树。这是一棵历经沧桑的槐树,它挺立于文峰中路的中心。这棵槐树长得分外粗壮,是因为槐树长得快,吸收的养分多吗?不,不是的,它的粗壮雄宏,只因为它是一棵槐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槐树苗一旦种成便终身不再移植,这便是这棵槐树在这里历经沧桑仍长得雄伟壮丽的原因。槐树不能移,不能砍,每到逢年过节,人们还会在树枝上系下红绳,以求平安幸福,这一代一代传下的习俗使槐树早已历经百年,从而有了心,有了魂。

槐树被称为国槐,那么槐树之魂便代表了国家之魂,国槐坚忍不拔之精神便是国家顽强拼搏的体现。国家巍峨不倒,国槐便勃发向上,这棵老槐树经历了雾霭,风霜,霓虹,霹雳,身上伤痕累累,沧桑默立,我抬头仰望,望的神心焕然,痴心一片,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国家的精神,每一棵国槐都见证了,传承了,承担了。

在国槐见证的历史中,是中华各地的文化,而安阳文峰中路中心的老槐树更加见证了安阳文化的成就。随着殷墟被挖起的一件件古物,国槐默立着。它知道这里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曾是古代多少帝都所在地,一件件古物复原着缺失的史实。当看到各地精美的瓷器,有哪一件能见证人类最早期智慧的结晶,而这里的一件件青铜虽其貌不扬,但却件件完整,它们经历了三千年的腐蚀却光辉依旧。

国槐它本是一棵树,但一个百年又一个百年,千年过去了,它长成树人,它默立在那里,筛选着阳光,投下斑斑点点的影子,婆娑婀娜。那是一株美丽的槐树,那是一颗多情的心。心中是对本地文化的记寻,文化的沉淀,风雨的洗刷,外表的沧桑,内心的光辉,文化的变迁,又是多少落花的轮回。槐花清而不淡,犹如文化简单却又富有内涵,那一树的碧色是青铜出土时的刹那光辉,蜿蜒的虬干,是文化的曲折发展,闪电中挺立,是文化被照亮的瞬间。

这是一株美丽的槐树,它是文化的见证,它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变迁,岁月难灭文化的痕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不倒。

【篇三:行囊】

这是一家古董店,憧憧烛影,古色古香的雕花龙纹镇纸,造型典雅的檀香木盒,线条优美流畅的白玉笔杆。这其中的一切都使人沉浸到中世纪的古典氛围中,仿佛置身大宋或盛唐的世族大家中。

犹如一场梦,千百年后的梦,抑或千百年前。

于是我走进。

房中闷热,身旁的香炉不紧不慢地吞云吐雾,熏得满屋空气呛人。紫檀靠背椅镶着大理石,缩在曲足香案后。一个女子危坐其上,年近花甲,手握折扇,神色淡然,想必是老板了。我向她微微鞠躬,她欠了欠身。

“坐罢。”她的声音平板。

我陷在真皮沙发里,如坐针毡,偷眼打量着四下。

烛焰憧憧。水落杯中,铁观音翻涌在水面,滚动的绿色,醉人的香。她用食指勾住茶壶柄,关节发白,清癯的面容水汽中模糊。

她放下茶壶,红木八仙桌“笃”的一声响。沉默地坐着,气氛僵了。

她是古玩大家,名声在外。今天下安澜,不少人慕名而来为求一珍宝,我亦不免俗。正寻思着措辞,她开了口。

“这儿的东西,一概不卖。”

我感到懊恼极了,失了尊敬,执拗道:“这可不是一家古董店?”把“店”字咬得极重。她一语不发,定定地看着我。片刻后,“罢了,”她道,“给你讲个故事吧。”

铁观音茶散着热气,我抿上一口。随着她平板的语调,热气渐散。

她生逢乱世,自小迷恋古物。父母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每日缝缝补补似乎已成宿命。只是仍梦想做一个收藏家,对女红兴致缺缺。父亲本是官员,一不留心太阿倒持,引祸上身,荣华富贵黄粱一梦。本想背井离乡,无奈母亲安土重迁,媕婀不定,事情因此而搁置下来。无奈乱世,几声枪响她与父母天人永隔,被迫在外流亡。到底乱世,文物古玩之类,贱卖者有,失落者有,遑论损毁者何止千百!她虽也有些余资,但家道已中落,尽力购下几件再无余钱,开了这家古董店,生意惨淡,业余只得靠女红为生。如此坚持二十余年,古物数量渐多,已具规模,她终是圆了梦;世态渐安澜,古董之类销路渐开;她名声亦渐起,不再为生计发愁。所积下的古董价值令人咋舌。她却不再做生意,店面还留着,只为供人欣赏。

白云苍狗。铁观音由热转温。

“这儿每件古董都有它的故事,”她淡淡开口,“卖了怎么舍得。”

我不语,心中满是感动。

是她的梦想陪她至今。二十余年前她背井离乡,茕茕一人谋生,除了梦想一无所有。如今她圆了梦。

香炉悠悠吐息,叹息或释怀;烛焰憧憧,火舌翻卷前世今生。焚香爇烛间,千百年的梦续着她的梦;茶香氤氲间,古色古香活色生香。

铁观音浮在水面上。茶冷透了,故事完了,若是说书的,醒木也该响了。可她的梦还没完——完不了。

【篇四:尺和刀】

父亲守着家,候着我的成长。

母亲守着家,候着我的成长。

我该守着什么?又该候着什么?

翻开汗青册,我细细地求索着答案。

平整的书卷上,铭刻了太多的不平:商鞅的五马分尸,岳飞的莫须有,袁崇焕的千刀万剐……意难平,心未宁,理不清万千思绪的我在泛黄的史页里寻找着一丝乍现的灵光,恰如一个酒鬼品着一杯苦艾酒。

穿过千年的光阴,脑中的风暴吹开历史的尘埃,露出两件带血的古物:一柄尺,一把刀。文人的尺,武人的刀。文人用尺丈量曲直,厘定家国天下的规矩;武人用刀斩断是非,荡平眼前心中的不平。

痛哉!这两件古物为何带着血迹?翻过千秋,面对强权,面对外敌,面对百姓质疑民族国家的脊梁时,文人和武人相视一笑,“那便死给你们看!”于是,尺上沾着血迹,却依旧笔直地丈量着世间曲直;刀上沾着血迹,却依旧锋锐地斩向心头的不平事。于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在艰难中挺立。于是,更多的文人举起了尺,更多的武人抄起了刀。

痛哉!这两件古物为何会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原来是金钱作响。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精神文明的滞后,横流的物欲塞给社会许多快餐式的文化。娱乐圈,小鲜肉,厚黑学……淡漠无情几乎成了成熟的标志,钱和权几乎要成为成功的代名词,哗众取宠竟然成了所谓的时尚潮流……

痛哉……

合上书卷,才发现我已泪流满面,才发现自己心头仿佛被偷走了什么。对,是尺和刀。这尺和刀是我们心头的信仰,是千年文明最宝贵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怎能轻易折断?这尺和刀里,是对长辈的孝,是对他人的善,是丈量天下是非曲直的坚定,是敢于世间不平拔刀的勇气,向是对未来的担当,怎能轻易抛却。

我要守着这尺和刀,我要候着更多的人举起尺,抄起刀,我要候着后来人接过我手里的尺和刀!

【篇五:美丽的民俗馆】

我游览过美丽的艺和馆,游览过壮丽雄伟的科技园,但是却从没看过那美丽的民俗馆。

民俗馆可真好啊!来到大门前一看,大门上有几个灯笼,灯笼上用毛笔写上奇瑰艳美的大字“民俗馆”。门开了,“文物在哪呢?这分明是民楼吗!”我心里想着,忽然一个同学喊着:“快来呀!”我走过去,看到那里陈列着红军的衣物、帽子、手枪,看着看着,我哭了。我心里想,红军战士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苦啊,他们为了中国,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少年。

民俗馆可真美啊!走着走着,眼前的展品让我惊呆了!精美的古物令我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的小泥人栩栩如生多么可爱啊!

民俗馆可真甜啊!走进一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着可贵的历史古迹啊!精美的梳发油有着迷人的香气,芦苇编的炕席新奇好玩,那些过去生活的用品让我了解了过去的艰苦岁月,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的心里甜甜的。

走进美丽的民俗馆,这样的好里有着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有着这样的甜,这样一个又一个美好,怎能让我忘了呢?

啊!美丽的民俗馆,你是多么的美好呀!

【篇六:难忘的研学游】

难忘的事很多很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比如:老师良有用心的一句话;父母千言万语的嘱咐;朋友一瞬间的动作等等。

这不是,又来了。今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老师来发了一张单子。大家都嚷着:“有是什么单子,什么都要填,真麻烦。”可是,眼一斜,看见了“水洞沟研学游活动。”兴奋地大叫起来。大家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收拾书包,向家跑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研学游的日子了,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上了车,在车上我们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玩的玩,吃的吃。很快到了目的地。下车以后,导游带我们去第一个景点——藏兵洞,一进去黑黑的,看不见光,导游拿出手电筒为大家照路,在藏兵洞里我们不仅看见了战阵时期的陷阱,刀枪棍棒等兵器,还有老式火药。

接下来我们来到剧场,观看《北疆天歌》。那些人在马上又跳又蹦,一会下,一会上,还表演迅速上马,马背上跳绳,等许多杂技。

最后,我们又到达了一个专门动手又动脑的地方——考古地区,导游和那里的老师们,教我们要用铲子画出探方,把上面的土轻轻的挖去,看到古物后,再用刷子一点一点地把古物刷出来,真是太爽了!

坐上车,准备回到学校,车里就像开派对一样,大家都在开心的玩着,一路上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篇七:博物馆游记作文】

在这五彩斑斓的暑假中,我游览了广州博物馆,那里有许多古物与历史知识……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早晨,我们来到了广州市博物馆,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人山人海,虽然人很多,但地方很宽阔,一点也不觉得拥挤,买票处排起了“长龙”。

20分钟后,我们终于买到了票,一越过安检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些破旧的碗,原来,知识清朝平民用的碗,上面没有任何花纹,只有一层灰色的泥土。往前走去,就是一些陶瓷,旁边还有一些人的'雕像,爸爸告诉我:那些人在做陶瓷,旁边的陶瓷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再往前走去,就是一些衣服,介绍栏中注明着:这些衣服是宋朝皇上妃子穿的衣服,当时的皇上规定,平民只能穿单色的衣服,花花绿绿的衣服只有妃子能穿,否则就是死罪。往前看去,一片湛蓝,到处的开着蓝色的灯,还挂着许多鱼,犹如海洋般,下面是恐龙化石……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不知不觉中,夕阳已亲吻着西山,窗外的阳光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们该回家了,我了解了许多历史,许多名人与故事,我多么高兴呀。我轻轻的挥手,告别了博物馆……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博物馆了游览……

【篇八:古书】

对万物和天地的敬畏之心,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

——安妮宝贝。

煎茶,茶花,焚香……一切的传统文化,似乎逃脱不了被时间湮没的命运。昔日的礼仪与文化,在当今电子潮流的冲击下,也只能稀稀停驻在人们脑海里。生活愈渐狭隘盲从,我们应以何种目光审视那些逝去的文化呢?

所幸有了古书这种载体,古书是经历时间沉淀后前人留予后人最精粹的文化,是历史洪流中无法褪色的文物。抚摸那些黝黄色的纸张轻嗅那些砚台上磨合数遍的墨香,仿佛一人重溯于逝去年华,与古人相邀桌台,秉烛夜谈那些在暗黄纸张中流转的古诗与其文化蕴含。

于我而言,第一次与古书邂逅,是年幼的一次搬家中。印象十分深刻的那本古书,封皮已经残缺,但里面的内容完好无损。手写的墨迹在古籍上留下少许染痕,但因为笔画的庄重大气无碍于阅读。年幼的我无知古书的珍贵,只是轻轻捧起,在太阳的普照下让书中抑制已久的书香无限散发,氤氲整个心房。而那种香味,是岁月沉淀后墨与文化的融汇,是昔日文人在日月凝练中苦心与灵感的交流,是如今在繁杂的机械印刷中无可寻觅的味道。古书的质量超乎了我对一本泛黄折裂的书估量,或许是因为年代的久远,亦或是文字的庄重,使我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它所背负的沧桑历史。

往后的日子里,与古书接触的机会算是零零散散,但不管是在网络报刊中的无意相逢,还是在古杂店中细心把玩,古诗携带的隽永与积淀,一次次影响着我。记忆中浏览过最震撼的是《尚书》一书,虽是在其他典籍中粗略翻看,但它的大气沉稳,语言的厚重在破损暗黄的纸面愈渐深刻。随着岁月积累,自己不再局限于古书表面的字迹,开始深入探讨对古书的认识。《尚书》又称《书经》,古人云“以其上古之书,为之《尚书》”,这是它作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最好证明。同时它标志着古代散文的进步,但也因为里面的文字诘屈艰深,又被评为我国飞古代最难读的书之一。可惜的是年代的久远加上古书多桀命运,《尚书》现存的抄本也少之又少。

著名藏书家韦力一生致力于收藏古书,他曾说:“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小,读出自己的浅薄。”的确,现今社会的人们已无暇品味陈年古物,而是选择了快餐式阅读,更又可悲者常以古句断章取义夸夸其谈从而达到自我肯定的目的。文化的丢失与无视,成为了物质文明高师傅在的悲剧。而古书,所承载的历史,尽管被社会反复冲刷折裂,却依旧代表着信息和见证。隐遁在生活喧哗的角落,它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等待着精神贫乏的人重新翻阅。

被时间淹没的价值与诠释,被物质支配的灵魂与理念,在后人重新翻览古书时,如同一颗璀璨明星逐一升起,直到饱满明朗。而古人,古事,古物……那些在人们记忆中封尘依旧的话题,也会逐渐鲜活,传颂千代。

【篇九:院子里的老树】

一棵参天大树,直冲云霄,走近,只见一片碧绿的叶子,从高处垂下,形成了一片避湾港。大树如一条古老的龙,立在房屋旁,树根上一层层的陈年老皮诉说着它的久远,它的劳苦。无论风吹雨打,它仍立在那守护着我的家园。

这里每天都很热闹,那些老村民都喜欢来我家做客。在的树下砌了一张石桌石凳,在上面坐着,乘凉打牌,每天好不热闹。

在大树上有很多分叉的树枝,因此他也就像一把巨型的伞,它的树叶亮亮的绿绿的,一片片绿叶也在空中翩翩起舞,老叶又像一只只即将垂危的蝴蝶般飘落下来。

记得小时候我已经在老树下玩耍,我问妈妈:“妈妈这棵大树是什么时候在种的呀?”妈妈耐心的跟我说:“哦,这棵树呀,这棵树在妈妈小时候就有了,也是一棵很大的树,听你外公说,这棵树可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那这不是古物了吗?”我惊喜的说道。妈妈对我说:“也可以算是古物了。”

其实这棵树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从我出生起便陪伴着我,每一次有不开心的事或委屈愤怒的事我都会和它说。它如我的家人,让我有了可以倾诉心声的地方,它就是我的避湾港。

【篇十: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底蕴和文化精粹,全部都融合于它的博物馆当中。这里有被精心保存的件件古物,也有被数次考察的精确历史。比如前几天我们去过的国家博物馆,在那里,过往与如今并存,复古与现代同行。

在这次参观之旅最初时,我们去观赏了震撼的国博介绍片《国脉》。确实如此如题所说,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的脉络。源远流长而不可溯。只有以史为镜,方才能知兴替。

古人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对后辈最好的借鉴,明得失而力求做到最好。那一件件古物就是时间最好的证明,也许黄沙早已腐蚀白骨,我们无法从长眠于地下千年之久的古人口中知道曾经的故事,可我们却能通过那一张张泛黄的卷帙,那一件件微锈的器物上,穿越回千万年光阴,透过它们身上残缺的花纹和模糊的样式,看到那时的花开花败、潮起潮灭,云卷云舒。看到那时高大宫门红墙重檐下的一件件陈年旧事。看到那时一个辉煌的盛世王朝如何建立,又如何一步步毁灭于当权者的言辞之间。那生动又立体的物件为我们呈现了篇幅宏大的盛世王权,呈现了辉煌表象下的血腥盛宴,那时我们早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让历史在眼前在耳畔边绘声绘色的呈现,而不再是粗糙纸面上冰冷的字词描现。

《国脉》而引出的华夏儿女豪情还未平息,片子却让人意犹未尽的播放完毕了。我们只得依次站起排队离席。带路的向导将我们逮到了古代瓷器这一分区。毕竟只是方才在影片中的惊鸿一睹,远没有亲身近距离观察看的透彻。可一旦靠近,感觉便立马不一样了。似乎每个设计中都藏着奥秘,每个纹理间都含着玄妙。细细揣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这之中的小小巧妙设计,给人以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惊喜感,约莫这就是古物中的乐趣吧!

国博这样一个极具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排出来给我们讲解的讲师也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他不仅言辞幽默直戳重点,还有着一个清冽却朗朗上口的名字:梅松松。他不仅能将古瓷器的历史在口边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还是这篇明显就能看出设计者才华横溢与众不同的学案创始人。那一个个问题环环相扣,结构慎密。并无太多啰嗦之处,简明扼要,帮助我们梳理了所有必要的知识点,让人一眼便了然于心。

他为我们分配下了任务,我们第三小组的任务是找到人面鱼纹镜并且将它图案摹写在学案上。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它对称的特点,那几处并不服从对称这一定律的地方似乎也有着他们独特之处。画着画着我们似乎能透画卷感受出画者所思索的一切。

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与某一件事时,总是会愉悦之至而忘记流淌着的时间。梅讲师催促的声音响起时,我还如坠于那种异常玄妙的境地。听过了一系列用来甄别彩陶的方法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充满着纹饰的高大花瓶前。那原先在我眼里毫无规律的美观花纹,竟然可以象征着这么多审议,有着如此多蕴含,有着那么多内涵。从细节处展示的一切俨然让我叹为观止。

这次的国博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从此面对历史时我将能根据今日的一切而融会贯通。而身处于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熏陶的古国当中,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更为我是这文墨气息浓郁的泱泱大国中的一员而自豪无比!

热门推荐
1师生墙
2暑假作文
3冬雨
4希望之路
5那一刻触动我心
6《爱的教育》读后感
7傅雷家书读后感
8一道风景线
9生活中的乐事
10班级文化布置
11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12我是大自然的一员
13永远的夜来香
14哥哥,我想对你说
15那一次我真担心
16我想回学校
17蒲公英之海
18在这个春天
19四年级作文捉蚊趣事
20门卫爷爷
21我想为你唱首歌作文600安
22法律护我成长
23第一次当保姆
24日记一则
25老师,我想对您说
26未来的书桌
27春天来了
28钓鱼
29黄桷树
30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