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中华美德执手相约】
历史的长河永远不停歇的向东奔赴,无情吞噬着这个世界的点滴,让往事变成故事。然而在这世界上却有着一种文明:五千年的沉淀升华与永存,给予了黄色人种专属华夏的气质与气魄。
华夏文明,一个并非过于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产生别样的情愫,或敬仰,或激昂,就如一股绮丽的烟火,点缀着世界民族之林的浩瀚夜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五千年中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三年狱牢,未曾投降;革命家陈天华,闻国于危,连写血书,忠告国民;战国时期的屈原,不忍国衰,为守忠贞,投江示忠;数学家华罗庚,为抉真理,不惜财物,为国贡献。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繁花似锦,而是如血色般的残阳,似火般灼烧着一代又一代怀揣着爱国情怀的忠诚将士那永不熄灭的心。“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双木成林,齐心为众,众人为国,则国必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人若明志,晓事理,知大体,有远志,即使不能有超世之才,也可以立大事,成大业。范仲淹,家境贫困,苦读诗书,最终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越王勾践,为吴所执,欲报吴仇,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最终越国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平坦风光好,而是由历代先人的宏伟志向与刻苦积累下的一担担黄金,雨水愈猛的冲刷,散发的光芒越夺目。亦余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脚踏实地,明志寻梦,梦怀“天下,则国必盛。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根基,人若无诚信,无法立足于社会。曾子为给后代做好讲诚信的榜样,亲手将自家猪杀死,以允诺言;周幽王却只为妲己一笑,三点烽火,失诚于兵,最后国破人亡。
五千年的中国,并非一路封建昏庸碌碌无为,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沉淀中,华夏儿女已早树立起良好的民族习惯,将中华民族的“魂”与“形”标志在每个人的心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诚待人,因信而立,立世人之楷模,则国必昌。
正因为中华民族拥有她独特的文化与精神标识,在大浪淘沙的千年历史中,中华文化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立足,而她将是不朽的传说。
如烙印,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如繁星,民族气节永远在中华儿女的胸腔中照明;如涟漪,民族情感将震撼更多华夏儿女心中那永不衰灭的信念与信仰。
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美的中华,让华夏儿女拥有更新的姿态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篇二:中国梦想绽放如花】
身为一名理科生,我想把中国梦比作合成氨这个化学反应,合成氨是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氨气的反应。创新精神好比是氢气,传承好比是氮气,反应条件就是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适宜的社会条件,中国梦在这个反应中才能使中国不断进步发展,不断壮大。
氮气在空气中占70%以上,一如我们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菁华数不胜数,如何去吸收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久远博大的文化之中,虽多纷杂,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记,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四书、五经”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两家为期归致。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至于文学、艺术,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上,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文化。我们应学会将传统文化融入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舍去不合时代的糟粕,但又不失去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根系、民族的气质。这才是传承的真正意义。
在学会传承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应该学会创新。创新是一种突破性思维,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超过的路,自然会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功。在这方面,我们有着辉煌千古和全世界的成就:我们有孔子、孟子、韩非子这些思想的巨人,我们有杜甫、李白、苏轼这些文学巨匠,我们有张衡、祖冲之、郭守敬这些科学先驱,我们有《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本草纲目》这些文化精华。然而,我们只有学会创新,立足于创新,中国才不会与世界脱轨,才能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牢牢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迎头赶上,中国梦将不再是梦想,清代思想家、改良主义先驱者龚自珍有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创新,而创新的实现必须靠创新型人才。要有为国家为民族而奉献的英才,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辉耀整个中华文明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智慧的额和勤勉的双手中实现,中国的梦想定会如鲜花在骀荡的春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