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一扇门】
我使劲眨眼,终于看清白雾后面隐隐约约的他的脸。
他看着我,半嗔半笑道:“你再不来,我要下雪啦!”我一愣,微微欠身:“木心先生。”
他摘下头上的帽子,笑着问我:“听说,你想见我?”眼中闪着调皮的光。“是的,先生。”我低下头,有点局促。“别怕,看着我的眼睛。”我抬头,他嘴角噙着一朵阳光:“为什么想见我?”我歪着头看着他,略微思索道:“嗯……我也想像您那样过上很慢很自由的生活。”“哈哈,《从前慢》是不是?”我狠狠地点了点头。他突然紧紧盯着我的眼睛,皱紧了眉头。“你跟我来。”
他带我走进那片浓雾之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扇红得亮眼的门,我条件反射一般推开它,一股热得恼人的风扑面而来,等我再次睁开眼时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得颤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大地干涸龟裂,所有的花都已枯萎,鹿群睁着无神的眼睛,悬崖上的铁链拴住了想要高飞的鹰。我下意识的往后退,他拉住我,顿了顿道:“这扇门后面的世界就是你的心。”我愣了一下,反应过来之后使劲摇头:“不!不是的!这不是我的心!”他抓住我的肩膀,低声喝道:“这就是你的心!”他弯腰拿起装着风信子的玻璃器皿,里面的水已所剩无几。他急促地说:“孩子,这是你的梦想啊!”我仿佛被人甩了一个耳光一般,抬头看着他。
“是的,你的心中有梦想,有山河岁月,有随地盛开的花朵和沿路疯长的年华,有一个少年应该怀揣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但是你的心太热烈太浮躁了,灌溉这些梦想花朵的应该是泪水和汗水,是豁出去的决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而不是表面上的发愤图强和你所谓的一腔热血。你明白吗?”我呆呆的立在原地,想起自己学习的三分钟热度和荒废掉的所有时光。是啊,我们一年年长大,一年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摸爬滚打,却没发现握在手里干净的初衷早就没有了,不知道自己的心早已荒草丛生。不禁鼻子一酸,眼前迷上了一层雾。他见我这样,慌了手脚:“嘿!别哭呀。我还是第一次在这种情况下跟17岁的女孩说话呢。对,17岁,一个多美好的年纪啊。哭笑都漂亮,你擦亮眼睛就可以看见寂静的河流,看见自由的鹿群戴着闪光的花冠奔赴青春的草野,扬臂一挥就能让栅栏爬满青青的藤草。吃喝玩乐不难,可是坚持看书,努力学习,拥有一颗始终热忱向上的心是不容易的。你说你向往我的生活,可是你要明白,你必须要先忍受这些不自由才能真正拥有自由。人,是可以站得很高的。”后来,我忘记了很多,却一直没有忘记那一刻他眼中的光。
我开始夜夜在台灯下认真做作业,透着灰白的薄纸,勾勒粗糙线条下的未来,钢笔水缓缓吐出内心的句子,笔尖光滑圆润,不见时间的尖锐和日子的枯燥。17岁,我迫不及待地想长大,想透过时光的河流看看成年后的那个自己会不会有笃定的脸庞,坚毅的眼神。
当他再次领我站在那一扇门前时,门里面有一片星空,流云飘过月亮,山风瑟瑟,夜鸟啁啾,风信子安静地摇曳。我笑了,木心调皮地拍拍我的肩膀:“不错嘛,小姑娘。”
【篇二:乌镇之旅】
暑假里,妈妈带我来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乌镇,从上海出发开车2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先到了酒店入住,放下身上的一些物品,在酒店里查阅了一下乌镇的地图,了解到乌镇分为东栅和西栅两个景点,酒店的服务员建议我们先从东栅开始游玩,晚上再去西栅看夜景,准备就绪,我们轻装上阵出发了。
东栅分别有一条商业街和一条景区街,我们先逛了商业街,那里有许多的小吃和商店,我们经过了一家卖平衡木蜻蜓的商店,我看见了一个用竹子做成的小蜻蜓,它的头尖尖的,架在立装上,我把它拿起来,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地放到我的食指尖上,竹蜻蜓居然不会掉下来,还跟着风动轻盈地舞动起来,好神奇啊!妈妈说,这是因为工匠师傅把蜻蜓的两个翅膀做到了平衡,才能有这样的效果。我心想:师傅叔叔的手太巧了,真佩服。我太喜欢这个蜻蜓了,所以就和妈妈商量,买了下来留作纪念,妈妈愉快地答应了。我们在东栅很有人气的小饭店吃了当地特色的菜肴,然后回到酒店,避开了中午最热的时间,打算凉爽一点再出发去下一个景点西栅。
太阳西下,我们又出发了,来到了乌镇的西栅,在这段景点中,我认识了两位著名的艺术家。首先,是茅盾先生的故居。茅盾先生原名沈德鸿,他生于浙江乌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走进他的故居时,发现他家的房子好大呀!让我感觉非常惊讶的是茅盾先生的家里居然有上课的教室,茅盾先生在家里上学吗?于是我仔细看了一下房子的简介,原来茅盾先生家里原先非常富有,可以请老师来家里教学,所以那时他们家自己的私塾,在他年少的时候,他在自家的书房里看了一百本的书籍,天啊,太厉害了。参观完茅盾先生的故居,我感叹先生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文学家,他在抗日期间,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为了保护自己他曾换过几十个笔名,我十分敬佩他。
乌镇大剧院坐落在西栅景区里,整个大剧院远远望去,像极了江南水乡独有的乌篷船,剧院四周围由小河围绕,河上停靠着一艘艘乌篷船,非常应景。在乌镇大剧院对面,就是我认识的另外一位乌镇著名的艺术家—木心先生的博物馆,木心先生1927年出生在乌镇,本名孙璞,早起一直在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在他被囚禁的那段日子里,他创作了66篇作品。在馆内有许许多多他的作品和随手书写,后来他开始画画,但是他画画得方式非常特别,他用刷子来画,用墨汁来涂抹画板,然后再覆盖白纸,掀开后剩余的墨汁若影若现的留存在地板上,就成了一副山水画,真是神奇。木心先生晚年回到了乌镇,收学徒传授画画技巧。他还会作曲,随时在纸上记录他的创作。
乌镇的夜晚也非常漂亮,小桥流水,在霓虹灯的映照下万分热闹,人群熙熙攘攘,逛着手工艺商店,吃着江南特色小吃,油凳子、桂花糕、酥糖,走在石头路上,我喜欢乌镇。
【篇三:以守望为话题的作文】
文化是一个有温度的概念。
木心说,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当一个人对文史哲有了一定的理解,当文化进入到人们的心中,人们就能镇定地对待前来的风雨,以心中的温度坚守对岁月的从容守望。
李杜诗,韩柳诗,后主词,东坡词,易安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中他们悉数闪现着自己的宝石红光,独辟蹊径。诗中是文化,是艺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各自的温度。他们冷暖自知,使自己的温度变得光泽又深沉才得以穿过历史的云雾,在长年不散的的风中保留着本真,吸引着大师们的挖掘与探索。
木心便是这样在守望,守望他的艺术,守望他的文化。在文革中,他的二十本心血之作被毁,身陷囹圄却不失文心。他从写交代材料的纸里扣下六十六张白纸,不停地作曲,写稿。他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木心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
所以,即使在纽约,他也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文学嘉年华,还将中国的文化带向了国际的舞台。陈丹青先生如此回忆道:“回想起来不可思议,那段时光多么奢侈啊!”
文化有它的力量与生命,用它的温度触动着无数人的心灵。而那些守望着它的心灵在风口浪尖依旧从容,不聒噪,不颓废。只是安静地据守在那里。
守望,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概念啊。
无论是独乘一只小舟闯出风雨,闯出家庭的桎梏的巴金还是以历史与文化为信仰的陈寅恪都特立独行地守望着,追求着自己的文化。批判又如何,迫害又如何,即使黑暗充满整个世界,光明也会如期而至。他们不会放弃他们的守望,他们的信仰。
文化有旺盛的想象力,灿烂而又活泼。而守望的温度则会历久弥新,始终萦绕在心头,守住初心,守住文化的根,散的根终会开出秀美的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就是守望的温度。
陶渊明有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善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
我觉得这首诗可以用来形容“国学大师”——季羡林。他的学术领域极为宽广,他研究梵文,吐火罗文,又兼顾中国文学。他历经文革,年逾古稀却仍不服老。他,学富五车。
他抱着陶渊明诗中的态度,不善,不惧,不多虑,昂然地向前走去。纵使未来的路更不笔直,更不平坦,他的眼里也闪烁着野百合野蔷薇的影子。
学无止境,文化的温度无穷无尽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那是只有守望者才看得到的召唤。
季羡林在文化与文化中穿梭,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那是真正的守望。
周国平说:“守望者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守,坚守着内心的文化,绵延传递。
望,看见希望,面对一切风雨,依旧淡然处之。
守望的温度是文化赋予的,而文化的温度也正由一位位守望者的坚守而绵绵不息,流淌在灵魂里,飘荡在风中,在一切经纬度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穿过白天和黑夜,穿过山野和书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篇四:描写江南的作文】
乌镇
房屋砖瓦的轮廓,在如画纸般泛黄的水面上勾勒出缥缈的轮廓,沧桑斑驳的大理石地面在夏日阳光的抚摸下泛起水面般的波纹,光晕从木梁黑瓦后喷薄而出,让眼前的古朴变得充满生机与绚丽。这,就是乌镇,我初遇江南的地方。
微风带来了水气的甘甜,拂过发热的小巷。石板上苔的苍翠,水道边摆动的柳枝,仿佛江南的儿女,释放着对访客的热情,远处飘来令人心旷神怡陶笛声,船夫的浆声,叶的沙声,它们糅合在一起,荡进了我的心中,在里面回响、回响……
木心先生
木心先生的照片印在他故居的墙上,印在乌镇的回忆里,他生命的轨迹仍在世间,在大家的心里活着,在江南的记忆里活着,在世界的轨迹里活着。听吧,在这里你可以听见一个声音在低语:“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木心美术馆,很静,静得只能听见画的歌声,只能听见文字的呢喃。我走进视听室,一个戴眼镜的慈祥老人显现在屏幕上,我却为之一震,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在与一位伟大的逝者对话,一种不畏痛苦,不怨天尤人,享受人生的精神对话,一种艺术精神对话,与江南对话。
木心的诗,是痛苦的,但是释然的,他经历了文革、迫害,这份痛苦很沉重,但他释然了,纵使千斤重担,他依然不怨恨,把恨留在肚子里,把爱留在心里,留在文字里。
最让我震撼的,是画,会说话的画,且无比深邃,仿佛一个灵魂的窗口,以只见黑与白的配色,自然奔放的笔墨,却无处不流露出心灵的色彩,使我想起乌镇水里的倒影。
在《那年战况》中,我看见了狼烟四起的战场,和先生心中的呼喊;在《废谷》里,我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岩石,荒凉的山谷及对先生苍凉心境的一种隐约的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另一种震撼,精神的震撼。
青瓷
“土地的奉献,人类智慧的吟唱,火与土的交融,风水五行的调和……”馆长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说着,青瓷,的确令我们惊叹。出于土中,再生于金(釉),炼于火中,而火又生于木,生于智慧的人们对木柴、温度的控制,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将中华文化五大元素齐聚一堂,巧合?不,只有这样,才得以诞生青瓷,诞生艺术,诞生民族文化!
眼望龙窑,焦黑龙鳞般的碎瓷射出历史的光辉,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熊熊大火,看见了无数失败品在此惨遭锤子镐头的淘汰,看见了精品被选中,纳入皇帝的龙宫。“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玉乃中华君子象征之物,苏轼笔下,青瓷壶被比作玉壶,说到这儿,青瓷和玉还真有一段不解之缘呢。
馆长告诉我们,当时宋皇帝喜欢玉,无奈良玉难寻,青瓷,她有着玉的精神,高洁,朴素,温润,典雅,也有着自己的一番韵味,釉的“冰裂”展现出独有的灵动之美,于是,在皇宫里没有金瓶彩罐,只有“青瓷雪花漂沫香”。如果玉是汉文化的根,那么青瓷便是汉文化的心,她“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磐。”
西湖、苏东坡与江南
苏东坡的故事,西湖的故事,江南的故事。在船上,水波、阳光、蜻蜓、荷花,水声、蜻蜓挥翅声、鸟鸣、馆长老师讲话声,构成了我对西湖的印象,构成了我对苏东坡的感慨,对江南的感慨。
从来,我们想到苏东坡,就想到西湖,就想到江南,苏东坡被流放杭州3年,辛苦中,却不忘乐天派的本性,“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他的手笔。
苏东坡对江南的热爱像极了对家乡的热爱。眺望远处的雷峰塔,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是对白娘子的怜悯,还是对心中对传奇的一种激昂。此时,馆长提起苏东坡治西湖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模糊的影子倒映在西湖中,带领民众挖淤泥、除茭白。带着这些画面,漫步在“苏公堤”上,只见杨柳依依,木芙蓉竞相开放,倒映在湖面上,如绿色的天空中的点点红星。
远处的岛,据说是所挖淤泥堆砌而成,如今看来可谓“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与西湖的缘分,可真不是几句诗那么简单,不仅这些诗是他的手笔,连西湖本身也是出自他的智慧!
苏东坡的肉体被流放,心却没被流放,智慧却没被流放,他依然不畏艰苦,依然写下了不少豪迈诗篇,这种精神,不正是热情豪迈,阔达大度的江南精神么?
遇见江南
江南文化蕴含在山水花木日夜晨昏之中,缠绵在细雨薄雾之中,如一位美人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撑着油纸伞在乌镇湿滑的青石路上缓缓而行。我遇见了江南,江南用她的曼妙留住了我,空气中还留有江南女子的淡淡清香。乌镇古朴的气息,艺术的震撼,青瓷的典雅,苏东坡的精神,它们糅合在一起构成了我所遇见的,我所感动的,我感慨的江南文化!
【篇五:转角遇到幸福】
世界洪流浩浩汤汤,裹挟着人们争先恐后,拼死拼活地前往那个欲望与权力为内核的物质世界,去追求所谓的幸福。殊不知幸福就在身旁的转角处,宁静简单。
常常像富翁一样,觉得只有拼命挣钱积累财富才能理所当然的享受海风与阳光,享受那一份幸福。而这样的复杂与疲惫模式化的快乐却被渔夫道破天机,海风和阳光就在那里,幸福就在那里,从未走远。
简单的心态引领幸福之路。苏轼评陶潜:“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陶渊明想要的只是那一份飞鸟相与还的宁静,采菊见南山的幸福,他用简单的心看待自然,看待生活,于是一缕炊烟成就了他的幸福,也成就了文坛的骄傲。
宁静的格调引领幸福之路。木心先生是文坛大家,曾引领过“木心热”,让万千的读者疯狂追捧,而木心本人却活得十分简单,以茶为乐,以书为友,从不在媒体中露面炒作自己,只以书面的方式回应狂热的追捧,而正是他的淡泊,让那些曾经对他的书不屑,出言不逊的人对他心生崇拜。他的幸福是“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地不必寻我,我所有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
于是我看到,幸福从来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幸福从不恣肆张扬,只是安静等待。
刻意的追寻与抬高,往往找不到幸福,反而会迷失自己。新闻上曾报道过一位郝姓的清华学子,他毕业找工作时,心高气傲,一心只想找薪水高、假期多的工作,结果最终在不切实际的追逐中蹉跎了岁月,歧误了幸福之路。如果他当初不挑剔,从基层干起,脚踏实地,又怎会一步走错步步错,遗落了自己的幸福?
也许是心浮气躁的社会氛围导致了他的悲剧吧。为了物质的幸福,人们匆匆忙忙前行,不经意间却与慢慢踱步的简单幸福失之交臂。文强、张子善、刘青山,哪个不是快节奏高调追逐物质享受的贪官污吏?低俗泛滥的言情剧,俗套的古装穿越剧,庸常的翻拍剧,哪一种不是快节奏追求经济利益而诞生的文化产物?是的,我们的人像那个富翁一样,欲望太多,以为利益创造幸福,殊不知,在我们拼抢的路上已经错过了无数的幸福。
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走,沉淀下心中的浮躁与物欲后,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身旁,它用最简单真诚的神情凝望我们,等待我们,转角遇到最简单的幸福。
【篇六:关于众的作文】
【“众”与“我”】
“泯然众人矣”王安石在度过成年仲永所写之诗后如此感慨,何时开始“众人”变得令人避之不及,父母教导我们要“出人头地”,网络媒体对“大众脸”嗤之以鼻。
“众人”究竟得罪了谁?
它谁也没有得罪,因为它由每一个你我组成。但它又同时得罪了所有人,因为你我之间总有差异,可是“众人”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生长,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却又由于相似性拼命逃离。
“众人”仅如此,成了相似的代名词,由此,又成了“平庸”的引申义。
中国庞大的人口群之中,每一个“我”都在艰难挣扎,渴望在时代的背景板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怕极了在转过身后不过是一个不尽相同的背影,于是“众”被抨击,“我”要求特立独行,一种病态的自我在对大众的都弃之中建立起来。
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众”与“我”,本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众”的支撑,“我”谈何立足?人人都又看见了璀璨的星光,但星光之下是广阔的星夜。
乔布斯做一场苹果发布会,最高的排练次数有37次,幕后是两百名员工夜以继日地修改文稿,打光位置,或许发布会上,聚光灯之下乔布斯一人独立,但屏幕背后,又需要有多少强大的“众”加以支撑!
我们或许应该重新评价一下“众”与“我”之间的关系,人们所渴求的自我是源于内心的追求,还仅仅是想划走与他人的距离?当代人的两种病态共一即为急切近到地与世俗对立,但或许,“世俗”与“众人”并没有那么糟糕呢?
周国平曾言:“一个人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一是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时,二是竭尽全力却无法改变事实时,三是在明白自己的平凡并喜爱平凡时,”当在承认平凡并享受平凡之后,我想,此时的“我”才真正有了盔甲,才拥有了力量的源泉。
人生如我,有主角配角,“我”与“众”,在两者之间不断转换,“我”源于“众”,又异于“众”,“我”绝不代表对“众”的绝对拒绝,而是从中吸取能量,通过“我”的思想加以释放。
“花丛之中,有万朵蔷薇抽枝发芽,摇曳生姿,但它们永不会忘记自己花瓣上的细螺纹与立足的泥土。”
【不随众流】
浅阳斜照,窗帘随风起舞,随手擷取一本书,翻开。是木心先生的书,他就是一个不随众流,恪守内心的人!
19岁那年,木心挑着一筐书,上了莫干山。隆冬,风雪交加,狂风怒号,惟余莽莽,就如国画中的留白般,纯净而美好。木心孤身一人坐在木屋窗前,静静地勾勒出一幅幅山水画,书写一个个淡泊文字。
在那个喧嚣,随众流的时代,在那个人人追逐功名利禄的时代,木心是众人中那孤独的少年,在风霜雪夜的莫干山上,独吟:“我是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是雪洗净他的灵魂,他不随众流,是恪守内心的“殉道者”。
文革期间,他被打入大牢,他还被要求“歌功颂德”,那他只是一句:“一个人不能变成鬼,不能说谎话,不要在醒发现自己成了魔鬼。”折断手指,腐烂的饭菜并不能将他击倒。就像黛瓦白墙囚禁不了他的意气风发,落日烟霞溃散不了他如水的时光。他在纸上画出黑白琴键,独自蜷缩角落,他希望让音符带走苦痛,让一曲悠扬洗净人心的罪恶。
那时的他明白了水波不兴下的暗流涌动。木心不随众流,不畏人心的荒唐,他永远是那不合众的浪子,在牢狱中拂响一曲孤傲人生。就如他说的:“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他一生颠肺流离,但他愿作一个不随众流的流浪者,拽着一颗壳壳孑立的灵魂远走。
暮年,他发出“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80岁的他回到家乡——马镇,他独自聆听潺潺水声;独卧船上欣赏石拱桥的倒影。他的暮年只是那样安静,或许他早已看破尘寰,看透人世,他说超脱,是淡然,他在乌镇独享那方只属于他的宁静,他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红红火火!”
"幸福是什么,像塞尚的画那样,幸福是一笔一笔的。”
我想不出还有谁可以如此淡然,不随众流,在黑暗的世界中干净地活了八十几年!
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的混沌社会中,人们多少次说好共襄盛举,转然叶落成空。这个社会像叆叇遮住的伤口,看似美好,实则伤痕累累。
在这个随波逐流的世间,木心就像一缕阳光,刺穿雾霭,告诉人们:“要不随众流!”要恪守“质朴本真的内心!”
不随众流,摘下虚伪的面具吧,让真性情袒露,别让人心那样浅薄。
【众?重!】
人多之处,不尽为优;人少之处,不尽为劣。——题记
“怎么办?到底该去哪儿啊?唉,好难选……”患有选择恐惧症的我,再一次在选择上犯了难:一面是名扬四海的丽江古城,一面是名不见经传的庚河古镇,面对热爱古建筑的我来说,舍弃任何一处都如割肉一般,血淋林的滴啊……终于,在经历长时间的“天人交战”后,我选择相信了“人多之处即为优”,跟随着人潮来到了丽江古城。
还未进城,我的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川”字——七星街上,数不胜数的潮流服装店和高尚耸立的百货商场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古城的气息,钢筋水泥的厚障壁,几乎挡住了我探索的脚步。带着大打折扣的心情和仅剩不多的希望,我踏进了丽江古城。好不容易看着人头拌动来到了古域中心区,响彻天空的刺耳音乐就如同一把利刃,把我捅了一个透心凉——眼见之处,哪里还有一点古城的样子——酒池肉林,臭气逼人。一条早已不再混沌的,散发着系息的小溪西边,滴滴当当地挤着各式夜店,酒吧,比都市还都市!带着这残忍的一幕和一颗受伤的心,我逃了出来。
在一番思想挣扎后,我决定,再去东河古镇碰碰运气。
一刹那间,我荒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爬满了青苔,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里穿了整个古镇,水下,柔软的水草随波起舞,属而还有小鱼揭出了头。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古建筑静立在道口西旁精美的雕花中透出一丝暖和的烛光;约西缤的老年奶奶在屋前织着围巾中,元粗,悠扬的马铃声飘转响动……
我仿佛置身于一副大师的水墨画中,眼前的一切,似乎敲响了我心中的某根弦。
人们总是跟着大众走,总是做大众都做的事,我也不例外。这是人的天性。但是,盲目的跟随大众有时也会影响我们自身的判断,大多数人都想要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同样如此,少数人想要的,也不一定就很差。做出一个决定,最重要的依据也许并不是众人的选择,而是我们内心的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坐车的悬着才不会让我们后悔。
众?
【守乡】
流年轻扣,醉意于时光的年轮,幽居于记忆之中,我似乎望见家乡民们众志成城地守着大河,守着家乡。
髫辨三龄我,便是通爷爷生活在大河边坐落于群山坏绕的小村庄里。爷爷喜欢带着我到河边玩耍,我总对闪着磷光的河面感到兴奋,爷爷边摸着我的头,亚着嗓说:“你看呀,大河里藏着全乡的珍宝。源头住着山神,是村庄的灵魂。大河守护着村庄,我们乡民众人地守护着它!”我听得似懂非懂。只见河旁渔民捧起一担河水,轻轻拍在额上,闭着眼像是在祈祷什么。
家乡夏日是清凉的,我常卧在一叶小小渔舟上,河便推着小舟轻轻地摇。阳光蓬松的温柔映着面颊,沉醉在夏日清风拂面的惬意中,耳边是芦苇从沙沙作响的乐。”别取多喽,够下团団就行!”“好勒,河水土地还是咱们命根子,得一众守着呦!”我听着好奇,便起身着去,结果没站稳,反一不小心跌落河中呛了几大口水。爷爷忙游来抱起我,安慰着说:“不怕,不怕,你在在大河母亲的怀抱里,他守护着你呀……”话语倾似清风中沙哑的旋律,我便破涕为笑,望着不远处的乡民们,心中犹然升起一丝敬佩,心里萌生出一颗小小的菌—我以后也要他们一像一闾守护这大河,守护家乡,众志成城。
未来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七岁那年的深秋之时,我离开了家乡。在探索城市新世界的同时,却无一得到了一个消息——家乡来了支工程队,需填河建厂。如同出不意的风雨般袭卷了整个心,只听父母微微叹气:“这么好的大河,可惜了被填。”突然间鼻间一酸,我还未守护过它,真的就要消失了吗?无声落下的泪打湿了衣襟,就如大河哭泣的波澜被沉重的硬石击穿。
可那时的我却不知,在家乡的那一边的乡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守下这条村庄的生命之河,捍卫下了家乡每一寸的乡土河流。
再次见到大河,已是光华年少之际。我只身一人站立在岸边,望着缓缓远流无尽头的河的远方。我笑了,我知道,河是山村的守护神,它永远不会走。我也知道,在河的身后,是众乡民的坚守与奋斗,是一颗颗热情的心,众志成城。
河养育了村庄,洗涤了心灵,安抚了灵魂;河一直在这,我们的心也一直在这,没用忘记内心最初的纯真与操守,没用忘记蕴育着我成长的家乡。
大河缓缓地流,众心默默守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