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儒学的作文

【篇一:百花齐放】

无论是北京长城,故宫,还是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诉说着中国文化辉煌的过去。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儒家思想让我们把这一切归功于它。其实不然,中国文化的辉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果。

儒家学说确实是中国文化中很光彩夺目的一株,它的艳丽足以让我们忽略其他。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兵家”,我们那些有勇有谋的将军从何而来?如果没有“法家”,我们今天的法律落后于世界的恐怕不止两百年;如果没有“医家”,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医就失去根基……我们的国学,永远不是只有儒学。假如我们一味地用儒学来代替国学,反而令我们的文化范围越来越狭隘。我们需要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经典中创新,让我们曾经以为的糟粕萌发新芽。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茶树种植的书,里面说如果只种一棵茶树它是长不高的。但当你在这棵茶树旁边种上另一棵茶树,它们就会为了争夺阳光雨露拼命往上蹿,决不让别的茶树压自己一头。有竞争,才有动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茶树身上,对于文化间的竞争也同样适用。只有多种文化思想共存,人们才会加剧创新,让中国国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经久不衰。

文化是多元化的,人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认为儒学就是经典,对每个中国人加强儒学中出仕的思想才是文化的传统。我们这个社会既需要有人当官为民,也需要陶渊明那样淡雅出尘的诗人。既需要当科学家研究飞船、氢弹,也需要有人来当农民种植玉米、水稻……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种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干,正所谓分工不同,一样光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每种思想的利与弊,扬长避短,让国学在新社会有新的意义。

其实,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追求所谓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国学,我们一国之学问,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追本溯源,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有我们传统的影子。曾经有“百家争鸣”,而我们现在这个宽容的社会,百花齐放。

【篇二:什么我想对您说】

梦得先生,我想对您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轻轻合上《刘宾客集》,我呆呆地望着窗外,思绪渐飘渐远。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几乎每个人都熟烂于心。这篇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小文,就是“诗豪”刘禹锡先生的得意之作。梦得先生,我有好多话想对您说……

您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以儒学相传,您也从小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学,吟词作赋,二十二岁便进士及第,进入庙堂,您的努力让我汗颜。您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充满爱民之心。您在政治上主张革新,进入朝廷以后,您敏锐地觉察到了政治上存在的弊端,于是您积极参与王叔文改革,想一改庙堂积习,使之焕发新生。然而在守旧势力的巨大阻碍之下,你们的努力终究还是失败了,您也只能带着巨大的遗憾,谪赴远州……

来到远州,您被那个无知的策知县一次又一次为难,被迫栖身又小又简陋的居室中,您的一句话让我振奋:“住房虽小,却仍无损于我改革创新的雄心。”不久之后,一张简单的文稿出现在您残破的书桌上,我依稀看到三个字——《陋室铭》。您对这间给自己“遮风挡雨”的简陋居室大唱赞歌,让我意外,让我感佩!写完之后您心情大好,心中的意志更加坚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虽浅陋,却也知道您是一个有高雅情趣,清高品质的人啊!您请了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还叮嘱石匠要把字刻的主峰有力侧锋带美。也许您没想到,每个走过这里的人都会对这作品赞不绝口吧。策知闲县得知后,气得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真是快哉!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化为黄土,他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您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无论是十六岁少年还是六十岁老翁,都能熟读成诵。有人说你傻,傻到只知道奋斗而不图回报,傻到宁愿得罪宦官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百姓。我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阅历,可是我也懂得,您这样做,只因为您心中有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有着对国家的忠贞,矢志不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美的诗句还在影响着世人,您的力量无处不在。您屡遭贬谪,桀骜不屈,您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许没有很多人能读懂您的内心,但是我愿意尽我全力,走近你,再近一点……

今夜,仰望星空,愿先生之魂永远激励我前进!

【篇三:品兰】

素红的花,似蝶,却不似其花枝招展,比之淡雅、清秀;数十瓣叶,浓绿,似箭,直冲云霄,垂而不柔,刚劲而有力。这便是兰。

一株上等的兰,淡淡雅香,不失庄重。身旁,一株蝴蝶兰上的仅三、四朵花,竟能引无数蜂蝶陶醉其中,让它们自愧不如。一阵微风吹过,花瓣飞舞,似蝶胜蝶,淡妆素颜,不失风度。吾独爱兰,竟不舍得将这花取下一朵,只得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残缺不全的花瓣,似举行什么仪式般,缓缓的虔诚的放入口中,慢慢尝,细细品,香中竟也带了一两点苦涩,在微微一丝恍惚中悄然消逝。却带来比茶更浓、更香的韵,似一端庄的女子,不愿过多吐露自己,却给人带来清雅之境。兰之德,不似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似牡丹的富贵容华,亦不似梅的坚贞不屈,它有自己独特的淡雅与坚忍。

回想兰出生时,必经受漫长的阴冷和潮湿,还没享受破土而出后的喜悦,却马上又被风霜雨雪所包围。吐蕊后的她,又要遭受蜂采蜜时的伤害。而如此艰苦中磨励出来的,不是只依附和寄生在他人身上的"软骨头",而是蜕变出了矜持、刚硬的兰。

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多少人因兰而醉,多少人爱兰如命?春秋末,儒学大家孔子写下"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名篇,一代儒学大师也以兰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中得到兰的贞洁气节。

千古绝唱《离骚》的作者屈原,正不断借兰修身,借兰言志,屈原在俗世中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清高淡雅,他自信、清醒、坚贞,在乱世也中依旧守护着楚国,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正因屈原的清高淡雅,才会对兰萌生一种独特的偏爱,并赋与兰更多、更深的精神内含。

再如西晋时期,文武两全的王羲之更是成为了兰的代言人:《兰亭集序》,千古绝唱,号称"千古第一行书",用浓重的笔墨绘兰以彰显自己的淡泊名利。

宋朝时傲气的苏轼,天真淳朴,心直口快,内心深处的一切都通过纸笔强劲地吐露出来。他身在勾心斗角的黑暗朝庭,心却依旧和兰一样淡泊,傲骨之中透着柔雅。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兰、写兰。纸笔中印着对世俗生活的淡泊轻怠,以乐观的心态对世间充盈着永恒的希望。

近现代的鲁迅,纸与笔的摩擦中,挥洒出独我的倔犟,不屈的他对世事入木三分的批判,同时仍在心中给于兰一片净土,接受着沁香淡雅的洗礼。而他内心深处,是对和平生活深沉的向往。

爱兰吧,不止给你一次五官体验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内心的洗礼。

【篇四:心学之思】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深入人心,现于人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发展到了朱程理学,之后,又发展到了另一高峰也是颇受争议的高峰——心学。

心学经宋代陆九渊提出,明朝王守仁集大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心学之心与理学不同在于它更多了人性,多了灵活,更多了容纳与辩证。

不论是儒学还是理学都强调“纲”。“纲”便使社会便于管理,但它无疑是不平等的契约。王守仁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的思想里多了人性,强调“天理即人欲”。当然这个人欲不包括恶欲,而是人的纯善致良的天性。明朝中后期心学广为流传,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热(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

心血多了融纳,多了灵活。心学自创立就受到了各学派的攻击,而王守仁“海纳百川”汲取各学派精华而完善己说。他强调“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功夫行是知的主意,无行便不能说真知。譬如,我们说学习中要辨证,要求甚解,但你若以老师的话为纲,有问不解,那你便不知。知行合一也多了灵活。正直的理学先生当官,常坚硬的碰撞强大的恶势力,但心学家徐阶,张居正则不同,他们迂回前进知行合一。瓦解了腐败的严嵩集团。

辩证思维是西方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学的短板,而心学则有辩证思维的明显显现。王守仁曾经带弟子上山观花,答弟子问说:“你若未见此花,则对你来说,此花为寂,你见了它,它与你的心同归于显。”寂显均为事物的存在状态。这这体现了王守仁心学辩证的看待物与人的联系。

对于一门学说,他的应用和他的内容一样重要。

对人性的认识要求我们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而非抑制。有了容纳便可以取他说之长,补己说之短。对一个民族来说,一味的强调不可被外来文化同化是盲目的。外来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它的传入过程即我们的接收,思辨,实践,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出错,会花大量的时间但泥泞的坎坷终会被铺平,而害怕泥泞只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不怕外来娱乐节目误导大众,只怕无人思辨,大众不改。

灵活运用一门学说,也要容纳,例如我们容纳了外来科学,外来辩证观。容纳之后应用便要灵活,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便是灵活应用的体现。辩证观让我们分析矛盾,探求真知,即使对己家学生,也要辩证。任何一门学说都可能有局限性,辩证观则是它的“焚决”(《斗破苍穹》中一种会进化的功法),使它不断完善得以发展。

心学之思,思在取心学之优为基石,理解人性,灵活运用,容纳并辩证地吸收其它思想,筑成自己心中的大厦。

【篇五: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左右】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900字左右高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既不是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不是绝顶聪明的诸葛亮;也不是号称诗仙的李白。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历史的雨。人不多,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伟大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反复诵读,只觉高高低低的韵律十分有趣。像念一段咒语,开启了儒学对我的影响。在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里,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射出智慧的光彩。

再长大一些,开始懂得他的崇高,懂得仰望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单衣薄衾,仍能因思想上的富足感到幸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独善其身,而尝试用“仁”兼济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抚摸书上孔子的画像,他仿佛高大了,发光了。

而现在,在孔林的寂静里,我才开始真正思考他,了解他。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山巅对老子说:“先生的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在人间……”孔子的情,孔子的道,原来都在人间。

于丹的书里说,神圣神圣,神在天上,是像李白那样的人;圣在地上,是像杜甫那样的人。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此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他思考的道理,是人的道理,“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求学、做人、从政……不同于其他艰深的哲学,孔子很早就适应了人必须得生活这个现实。从人间来的仁义礼乐,做君子行博爱,以“仁”为大事,才是他的道;而广播思想,周游列国去游说,拯救飘摇乱世中的人民,才是他的情。同时他也思考宇宙:“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不仅对人,对自然也一样敬畏。如果老庄是乘物以游心的世外游龙,孔丘就是庇护人间的参天大树,他的道,在人间。

从鲁国的司徒、司寇,到千万学生的老师。周游列国,几度投而不遇,几度险些丧命。千辛万苦返回父母之邦,年老仍不得志,最终郁郁而终。他的人生履历,甚至比挣扎在生活中的穷苦人民还多了一层哀凉。忧己之忧而及人之忧,孔子心中装的是一个王朝、整个乱世、甚至绵绵延延两千余年,直到今天啊!孔子真正的入世不是千辛万苦周游列国,而是在我们都以为他会隐居山林,逍遥自在的时候,再回到人间承担自己的责任啊!

孔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么?显然不是。而爱因斯坦说:“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儒学虽然流传两千年,仍然熠熠生辉的原因,唯其有“道”在,唯有儒学在今天的价值在,唯有孔子——在人间。

【篇六:在重复中不断前进】

每天吃饭、睡觉、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时光却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时光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在一种重复中不断向前,也需要在重复中前进。

不断重复,在重复中扎实基础。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督促他读书写字,天天练习,天天坚持,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中,欧阳修少年时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代风靡的李阳疯狂英语,其教学理念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到了脱口而出,为英语学习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不可否认,这种重复的练习是枯燥而琐碎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屑于这种重复,但结果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须知,海市蜃楼、空中花园固然美丽,却因实实在在的根基的“缺席”,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一场空虚。

在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去大胆创新呢?是殷实的基础。而创新,它基于基础,却又立于基础之上。西汉时,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为汉武帝所用,创造了儒学的又一次辉煌。

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冲存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先生正是凭着这种“闯将风度”,闯入了新文化运动,闯进了《新青年》,创新了文学,唤醒了多少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踩着前人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哥白尼没有盲目地向前走,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是的,要创新,就要打破束缚,就要有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怎样才能去创新?我们需要带着一种“不满”的心理去看基础。基础固然重要,它也太浅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载着不满的人类,向前进。

因为有了重复,我们夯实了基础;因为有了基础,我们才敢于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历史才不断前进!

【篇七:儒学】

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明古国。文化极其渊远。

学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时期。周王分割下来的诸侯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近1000年的战乱之后。统一天下的诸侯国也只剩下了秦朝一个。这几句话就足以表达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了。

我们都知道,越是在战乱时期,文化和各种思想就越昌盛。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毫不夸张的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隋朝之前各类思想主张最多的时代。当时很多思想都被后代君王所沿用,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吧,秦王采用了韩非子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汉后被立为正统思想。

那么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又是什么呢?

老子:无为而治

孔子:墨子兼爱、非功。

韩非:刑法。

……

在这之中,我独爱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吧!

【篇八:儒学之外】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一时各门各派、奇人异士,各抒己见,如百花争艳。但只要一提及诸子百家,国人首先想起的是儒家,亦唯有儒家才可承担其重。于是乎人们便将山东曲阜那尊已内化为“国学”的孔子雕像深深烙印在心底。不知它在岁月尘埃起落飞扬中,在似水流年一去不复返时,是否会常感到寂寞。

翻阅历史文献,拨开滚滚硝烟,静观潮起潮落之时,不难看出闪烁在历史长河里的智慧:这里有巧制机关、省时省力、便捷于民的墨家之谨,有以农为本、耕耙碎土、推广农家之学的农家之实,有无为而治、率性而行、不拘世俗的道家之狂,有克己奉公、明辨是非、公正廉洁的法家之清,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保家卫国的兵家之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春秋战国可窥华夏千年。国学所涉,千行万业,无论天文历法,还是百姓生活;无论入仕之途,还是修身养性,都可归“国学”。

春秋战国时期,国学之广之深,空前绝后。但这进入昙花一现,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国学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息北大一般,“神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即便有,怕也是一番“宽、耻、信、敏……”之类云云,叫人生厌。

对国学的误读,使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狭隘。当越来越多人遵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时,到世纪之初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国学并非就指孔孟之道。

恰是如此,我们首先应该明了:究竟何为国学,国人又该如何正确传承“国学”。唯有先探其究竟,方注意些细枝末节的解决。

何为国学?在字典的解释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也就包括了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如果说儒学蕴含了其中多种学术,这也只能证明儒学之博大,以儒学代国学之称,实在是以偏概全、使人误读。

至于如何传承“国学”则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国人有责任研习并发扬国学。这便意味着国人不能都把自身发展定位在仕途上,而应有选择地随性情追求不同于他人在学术上生活之道。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载体,国家也应该积极关注国学的健康发展。不但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学规模,而且应该倡导思想自由之风气,让国学得以在更广阔的沃土成长。

青松之间的一方净土,屹立着孔子的丰碑。他孤独的身影已在历史的黄页拖得很长很长,似乎他也在等待着什么?

【篇九:论传统文化的基因】

五千个春秋,浮华与残败;五千个岁月,梦醒与梦散。我们从石器和青铜器指示的方向走来,我们见证了诸子百家激情澎湃的辩论,我们感受到四诗五经的厚重,楚辞汉风的典雅。每一块石板,每一条幽径,每一条屐痕,都见证了先民的智慧与聪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互交融,各色样文明在民族的图腾里绵延成不朽的传奇。是的,国学不仅有儒学《诗》《书》《礼》《乐》,也应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当然也要有道家的《老子》《庄子》等。这些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穿越过巍巍秦关,皎皎汉月,最终演变成现代文明。并以绝对的加速度不断刷新着“限高”的尺度。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国学观,尊重并认识到国学是包括一切智慧与建树的主流和非主流思想。

易中天教授把百家争鸣主要分为儒墨、儒道以及儒法之争。不可否认,儒学自然那是百家争鸣中的众矢之物。它的核心是“仁”,主张礼乐制度,直至今日,它们在我们的社会伦理观上做出卓越贡献,它不仅可以用来调和社会矛盾,也可用于维持社会和谐。

作为儒家对立面的墨家则是跟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它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这如一记响雷重击着当代麻木漠然的人的心,在这个道德滑坡,底线全无的后工业时代,“兼爱”就是这个时代的道德丰碑。还有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也对现代文明、艺术、政治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试缤纷多彩的,应是兼容兼色的。与文化类似的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小到大,父母给我们灌输的是“努力学习,以后做一个运筹帷幕的领导者,或当一个叱咤风云的政客,抑或是做一个众星捧月的明星……却很少有人规劝我们选择自己想到的生活方式并在追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也的确有些人用不同于世俗的方式诠释生活方式的多样选择性。

他叫王万青,一名来自上海的支边医生,他于一九六八年孤身一人赴藏,并在那一待便是四十三年。他秉承着医者的仁心,兢兢业业为藏区人民务,托起生命的希望。若说他一开始是因为潮流驱动,那么中间多次回繁华大上海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在世俗欲望的眼光中外,他选择了一种他想要的生活,“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他用他的大好青春向世人阐述了什么是贡献,什么是“兼爱”,什么是生活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成不了伟人,是因为大多数人憧憬奢靡繁华的生活,向往纸醉金迷的腐化。而梭罗恰恰是那个另类。他舍弃了所谓的“文明”生活,在凡尔登湖畔亲手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独自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二个月。快乐地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这段生活看似避世厌世,实则他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警示那些由于终日自寻烦恼的“俗人”。用他的话说:“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识,我只愿像报晓的公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传奇阐述了他那“逍遥”“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成就了他传世之作——《凡尔登湖》。

人生有一千种说法,人们称之为成功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罢了,文化也是如此,人们尊崇推广的只是符合时代主流中的其中一种罢了。很喜欢东山魁麦作品中的一句话:竞相争艳的华丽色调,相互配合地非常协调,明暗的对拉变得柔和,各种颜色独具妙处,令人感到深沉。每个人都有选择挣脱世俗桎梏的能力,放下心中的枷锁,砸念世界人生,体会各种文明。

【篇十:君子润如玉】

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传递着中国友好的情谊,散发着中国人独有的儒雅气息,透射出中国人刚毅顽强的品质。

儒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国学,历代历朝的君王,都将儒学推崇到无法比拟的高度,这不是偶然,就像玉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样,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玉坚,却不是至坚。就像中国人的品格一样,拥有非凡的耐性和毅力。古时人们十年寒窗苦读,终究是为了保家卫国,犹记得惶恐滩头潮水拍打着文天祥的衣袂,他却遥望远方,独自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犹记得阴暗潮湿的厂卫牢房里,于谦凝视着四壁缝隙里透出的一丝阳光,只是轻声吟道“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做的事情后悔过,他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而已,他只是不愿意让自己的祖国落入外族人的手中罢了,他死亦无憾,无憾!面对困难,中国人总是那样决绝,那样坚定,他们像玉一样坚持,同样,也像玉一样,宁碎,不成于瓦!这是玉的品质,这也是君子的品质。

玉透,却不是通透。中国人的个性是含蓄的。他们面对来自世俗、来自舆论、来自政坛的压力,用婉转流畅的手法,细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有才如韩愈者,一篇《进学解》真真诉说了自己“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却始终没有“有幸而获选”的悲哀;也委婉地道出了柳河东在永州时候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意。这是一种隐忍,一种内敛的,厚积而薄发的力量,是一种看似如吹灰之力,却也能四两拨千斤的巨大力量。

玉冰,却不是彻冰。就像老一辈人所说的,“人养玉,玉亦养人”,懂得玉的人也懂得真正的儒家精髓,懂得玉的人能用身体里的那股子力量来感化玉,来温润玉。古时的读书人身上都带着那般儒雅的气质,他们走过的时候,“如鸣佩环,心乐之”,即使身上无玉,心中却是有玉的。他们克己,从来不为自己的私心所牵绊。范仲淹少年时,曾住于寺庙,日以继夜地寒窗彻读。在那个凡事都要论鬼神的年代里,连寺庙里的和尚装神弄鬼想赶他走,都没有得逞。他对周围的环境冷淡,漠视着,甚至不思茶饭,却仍旧抑制不住对学习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他,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人,或是那个专著于格物致知的、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先生。

玉,中国的玉,不像缅甸的玉,沾染着商品性质的钱酸味儿,让人觉得腐朽;也不像南非的钻石,太通透了太直白了,带着过分的热情和欲望;更不像那水晶,渲染了缤纷绚丽的色彩,也是那样脆弱,易碎。这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笔无形却也是无价的财富,在物欲横流,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护好这样的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特质。这种特质,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表现于我们特有的语言,并且透过一个个开放的窗口,正逐渐传递于其他国度的友人。

玉,中国的玉,今天,她被镶嵌着08年奥运的金牌上。这是一种传统与创意的结合,可以显而易见的是,明天,她终将昂昂地挂在胜利者的胸前,承载着中国风,中国情,中国心,一步一步,迈开扎实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热门推荐
1班长竞选演讲稿
2新学期目标作文
3初一竞选班长演讲稿
4新学期的想法作文
5青岛游记作文
6杨梅
7妈妈,我想对您说
8小学生作文
9植物生长观察日记
10新学期展望作文
11水立方嬉水乐园游玩
12中考满分作文
13暑假的作文
14大学生竞选班长演讲稿
15《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16家长给幼儿园老师的一封信
17我爱冬天
18暑假生活初中作文
19做自己议论文
20我的妈妈作文
21暑假记事的作文
22高铁
23我最喜欢的人
24暑假趣事作文
25五分钟的竞聘演讲稿
26新学期给老师的一封信
27我喜欢的动物是老虎
28军训日记
29秋天写景作文
30新学期的打算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