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描写岳飞作文】
“精忠报国”那是你一生的准则,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已把这四个字铭记于心,也许是在你母亲将着四个大字刺在你身上的时候。那时你为这四个字而生,为这四个字而战,又因这四个字而死。我不明白,你为何偏要忠于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宋国。翻开那本厚厚的《宋史》,看你的铁骨铮铮,我的心震撼了,正在慢慢地走近你。那年,岳云,你的'儿子,跟随着你行军打仗,因不小心落下马儿擦点被你军法处置将他处斩,被手下将士苦苦相劝才回心转意,打了他一百军棍。
从那时起,岳家几万将士都对你心服口服。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你不是不爱岳云,但触犯了军纪你便不能姑息他,否则难以服众,我敬佩你的大公无私,心慢慢向你走近。牛头山之役,岳家军几万军士在牛头山被几十万金军层层包围,你不顾危险在前线作战,与将士同进退,用计谋声东击西搞得完颜兀术疲于奔命,最终大挫金军几十万大军,逼得完颜兀术只留下了一句“憾江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千古长叹。我若有所思,你与战士们同进退,我敬佩你的身先士卒,慢慢的走近你。朱仙镇,你即将大破金军,却被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急召回京,只差一步,便可将金军击退。
你看着这十二道金牌,长叹一声翻身上马,无限留恋的看了一眼边关,决绝地向京城奔去,只留下了一个萧瑟的背影。终于,一世风华却被奸臣所害陨落在风波亭,你离开了这夙愿未成的世界,只留给后世无尽的思索。我恍然大悟,你选择了忠诚,即便下场是死亡也毫不犹豫,我敬佩你的精忠报国,心靠近了你的心。你不是愚忠,而是因为精忠报国是你的守则,岳飞元帅,请让我走近你。
【篇二:敬竹】
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而我,爱竹。又何谈其爱,对于竹的高雅,想必惟有高雅之士,君子者才可言其爱,而我,对竹之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敬”。
我敬竹,敬竹之坚韧与勇气。郑板桥曾专门用一首诗来颂赞竹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岩石中而破,这是一种怎样的坚韧?而放眼世界,又有几人能做到竹之坚韧?人生道路上困难险阻就如那坚硬的岩石,也许有人会迎难而上,待满身疮痍,又返回原地,为自己寻找借口,却不想再次而上,有人安于现状,他们这样评价迎难而上的行为:“这是冲动!是叛逆!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可是竹在面对岩石时不是也会受伤吗?不是也会失败吗?但它却一直向上,一直向上,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终有一天会成功。这是一种坚韧,更是一种勇气!所以,为何世间缺乏君子?因为我们缺乏与困难对抗,与命运斗争的精神。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豪赌!”待我斗争过后,就算粉身碎骨,又能算什么?若粉身碎骨,我定将其斗争的灵魂放之生命的天平之上,去蔑视那安于现状的灵魂!
我敬竹,敬竹之淡然与进退自如的心态。竹生于那宁静之地,不问世间万物,不管凡尘俗世,静静生长,慢慢向上,就如同一个隐士,我这才明白古代文人的隐世是为何意。能进能退,方为君子,竹在一阵斗争过后,又慢慢安静下来,反省自我,强大自我。所以隐世并非无所事事,竹在成功后选择了安静,不因其满足,而是为巩固。反问自己能做到如此淡然吗?许多人在成功之后,就大为骄傲,到处炫耀,以为自己是无敌的,却终被人所厌恶,也使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其实这才是真正人生路上的一个大的绊脚石。人生如棋,一步走错,步步皆错。而棋,最讲究的便是平静的心态和进退自如的淡然。
我敬竹,敬竹之洒脱。我一直认为,竹是有梦想的,它的梦想是触摸天空。哪怕不能实现也要一步步,慢慢的接近天空。我想,人便是应该拥有像竹一样伟大的梦想,哪怕不能实现,至少提升了自己。而我们不敢,为何不敢?因为我们害怕被打击,害怕不能实现,而梦想,却正是用来提升自己的,我们畏头畏尾,瞻前顾后,反倒一事无成,人有时要洒脱一点,洒脱地做事才不会害怕打击,才不会一蹶不振。
一一列来,竹便是君子中的典范,也不愧为“花中四君子”的称号,而我,敬竹却非爱竹。因我还不是君子,敬才能显出我与竹之间的距离,若谈爱,乃是君子才可,若是我,怕是玷污了那一片令我尊敬的竹。竹之梦是天空,而我之梦便是竹!
【篇三:我眼中的司马懿】
穿越时空涌流,漫步三国烽火,代代枭雄皆出于此。比起刘、曹的之智,我更欣赏司马懿。
司马懿,谈不上名垂千古,算不得平凡无奇。空城计中的司马懿,是进退有寸的。引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胜利在望,已连攻陇西诸郡的他却甘愿退军。世人皆以为司马懿生性多疑导致,却不知困住他的是家中妻儿父母,族中百余老小。诸葛亮虽为魏国敌手,但他若不死魏主必将仍重用司马懿让其攻蜀,一日攻不下,一日性命在。而亮若死,懿功高盖主,朝中又树敌无数,假以时日必死无疑,家族兴衰从此再无着落。忠于君主,却也败于君主。
困境中的司马懿,是隐忍谨慎的。在连中诸葛亮计谋,兵败回营时,司马懿多次遭到挑衅,若是常人,二话不说纵是身死也要一决雌雄,但司马懿却能按兵不动,甚至在诸葛亮修书一封并送来女人衣服时,心中虽大怒但仍笑应使者。要知道,当时给人送来女人的衣服,已是极大的耻辱,更何况是给一国元帅送的呢?由此看来,司马懿自知小不忍则乱大谋。
当然,司马懿也是珍视奇才的。第一百零四回,孔明归天,司马懿观天象后欲追赶,却因被诈回了营寨,当听见孔明身死的消息时,一时悲叹:"此乃天下奇才也!″短短数字,道的是与诸葛亮的惺惺相惜,是奇才已去的悲哀。回想初遇,两人可谓棋逢对手,而今一人已去,懿自知再无敌手,却悲哀。
我眼中的司马懿,是进退有寸的,是隐忍谨慎的,也是珍视奇才的。乱世将军,有此情怀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篇四:朋友】
朋友是什么?是关键时候帮你一把的人。朋友是什么?是难过的时候寄你一个肩膀,安慰你的人。朋友是什么?是不会让你一个人遇到事自己去面对的人。
遇到这种人,我只想说一个字:值!
这种朋友,是理解你,在乎你,把你当朋友的人,哪怕你面对的是刀山火海,他也会与你共患难、同进退。在快乐的时候一起欢笑,难过的时候互相安慰、鼓励。
遇到这种朋友,我只想说一个字:值!
这种朋友,不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的挑拨而疏远你;这种朋友,不会因为你的一句玩笑话而不理你;这种朋友,不会因为无中生有的事去责怪你。
因为,他知道你的为人,你的脾气,你的做事风格。即使别人再怎么说你的坏话,他也只选择:相信你。
遇到这种朋友,我只想说一个字:值!
人生在世,遇到这种朋友不容易,如果你遇到了,那就好好珍惜他,好好珍惜你们这份友谊。
否则,失去,就永远回不来了。
就好像,破镜,永远不能重圆。
【篇五:人性的进退】
在电影界中,“人工智能称霸世界”一直都是非常热门的题材,影片中的人工智能拥有极高的智慧和精准度,令人们感到恐惧。但冷静地想想,这些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若真的能够实现将是多么巨大的进步!
它们会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可以拥有人类的情感,这就像是将人性注入了这些冰冷的机器。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与其它动物划开界限,就是因为有人性。人类有更高级的思想,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我们不会蛮牛一样用暴力解决一切,不会像雄性鳄鱼一样无情地吃掉自己的孩子,不会像蟒蛇一样残忍地活吞猎物。
如果说“人工智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是一种进步,那么“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无疑是一种退步。
人们有时会羡慕计算机,认为它们精准无误,但计算机也不过是一台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公司到月底或年底都会对公司的数据进行统计,数据由一个部门做好,再传给另一个部门。你肯定会说,一定是机器做得更快、更精准。但如果其中出现了一个细小的错误呢?也许两个部门交接时将一项数据弄错了,我们都知道,机器是无法更改自己的错误的,它们只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计算,而人类则可以发现并改正错误。
而现在的人们往往希望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就拿众所周知的“老人碰瓷”事件来说,“碰瓷”的老人,希望用欺骗别人同情心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而导致了对于别人的苦难冷眼旁观的人增多。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两方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选择。我不是说那些不扶“碰瓷老人”的人做得不对,我只是希望在现代这个文明的社会里,在我们这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我们能更加注重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利害关系。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猩球崛起》。猩猩受人类改造而获得了高智商,也获得了人类的情感。里面有一幕情景使我印象深刻,作为主角的一只猩猩被人类抓住,当那人类讲述曾经被自己杀死过的生命时,主角流下了眼泪,而那个人类却是一脸冰冷。猩猩作为被认为最接近人类的生物,竟比人类更有人性,这是值得所有人类反思的,这不只是一部电影,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一个反映。
在这个经济和科技都快速发展的时代,被我们所忽略的、最重要的人性,是否也该获得进步?至少不应该是退步的。
【篇六:入山与出山】
先人为躲避外世纷扰,举族遁入山林,绝迹于世。
后人为冲破闭塞,劈山凿道,斫榛焚茅,只为取得与外界微茫的联系。
大山是一堵屏障,横亘在人与社会之间。它斩断了社会对个人的纷扰与逼压,为渴慕宁静、伤痕累累的避世者保存了最后的清静之所;却也剪断了渴望展翅高飞、摆脱桎梏者的羽翼,令其望洋兴叹。入山与出山,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抉择,而这座大山,便是永远高悬于世人心间凝重而无可奈何的矛盾,是进是退,是出是入。
大凡圣人与俗人都避不开这一矛盾。春风得意时,我们一心乘风破浪,策马扬鞭,许下宏图大志,唯恐时不我待;而一入阴郁之境,膨胀之心又急剧坍塌萎缩,陷于低迷的循环,只愿沉入暗处独饮伤痛。入世如孔子,亦知道之不行,“吾已矣夫”,“乘桴浮于海”;豁达如苏轼,念起宦海沉浮、人生漂泊,亦长歌当哭,“孤客自悲凉”,“归来欲断无肠”。面对进与退这一人生矛盾,没有人能真正豁达释怀,一笑了之。人生于世,个人与外世的周旋本布满荆棘,时而畅通,时而坎坷,而情随世迁,感慨系之。
人的天性中有保全自我的因素,又有出山入世的欲望。人们不甘囿于自我的孤寂,试图融入社会的大酱缸中。然而,入世意味着要与社会缔结契约,势必要让渡部分权利,侵占完全的自我。这一缺损引发人们自保的天性,产生对外界的斥力。当世界不断压缩自我,裹挟个人往不情愿的方向前进,以至陷个人于绝境时,人于是不堪其扰,退却之心遂生。人们便是在这一对吸力与斥力间,在个人与社会的碰撞、交融、分离中,在进与退的矛盾运动中,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一面高歌奋力前进,一面不时忧虑地回望。
进退之难终不可免,人们所能把握的,或许只是两者间微妙的平衡,在人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点。五胡乱华之际,河西学者遁入祁连山谷,凿窟耕读,于乱世中开化一方,保存文脉,传承儒学道统;于起用时赴命东迁,为国制礼作乐,为后世之一统熔铸文化根基。河西儒者真正践行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准则,坚守了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孤傲厌世者为全身之察察,逃入山间云深不知处;鸢飞戾天者为争名逐利,全身扑入泥潭与世人皆浊。在进与退间保持平衡,或许是在山麓搭一间栖身小屋,进则出山,退则入山,永远与社会他人保持联系,却不陷入纷争之旋涡。
在南非荒漠有一种生石花,休眠期时与砂石无异,而短暂的雨季一到,立刻花开艳丽,于转瞬之际享尽绚烂至极,随后归于沉睡。在进退间周旋,就如生石花,逢时则生,时去则凋。世界不能为我们所掌控,我们所能把握的,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我们面对旋转飞驰的世界的态度。
前人为退而入山,后人为进而出山。人类数千年的沧桑历史便凝炼于这一出入轮回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