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深沉的爱】
小时候,父亲留给我的是太多的严格要求。
“妈妈,给我衣服。”“妈妈,书包。”每当这时候,父亲都会阻止母亲帮我拿任何东西,而是让我自己拿,还不忘说一句:“自己有手有脚,自己去拿。没看见妈妈正忙着嘛!”妈妈连忙劝阻爸爸:“孩子还小,帮她拿一下东西不要紧。”爸爸会马上反驳:“你呀,就是太娇惯孩子了。”就这样,爸妈因为我又产生了异议。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奶奶家度周末。我一到奶奶就去找弟弟妹妹。他们正和另一群小朋友玩,我也愉快地加入了他们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一个小弟弟违反了游戏规则,可他偏不承认。我非要与他理论个明白,便和他吵了起来。看他那强词夺理的蛮横劲,我气得踢了他一脚,他哇哇大哭起来。我吓得不知所措,赶紧躲回奶奶家。父亲见我惊慌失措的样子,便逼我说出实情,说完,父亲又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他比我小,你要让着他,而且那只是游戏,没必要这样较真。”我“哦”了一声,可心里不服气,故意不吃晚饭。我们回到家后,爸爸的脸立刻拉长了,拿起棍子一边打我的手心,一边说:“你今天错哪里了?还任性赌气不吃奶奶做的饭,该打!”我想哭,但还是强忍着,明白是自己一错再错,真不应该,但也不至于到挨打的地步呀。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理解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了。虽然棍子打在手心里很痛,但我知道,这是父亲对女儿表达爱的方式,他希望自己的女儿从小就有一颗包容、谦和的心态呀!
父亲的爱深藏不露,只有你细细去感受才会发现,父爱无边!
【篇二:与严谨同行】
《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佳作,被人们赞誉为“白语美文的典范”。可是,当《荷塘月色》发表后,有人对文中提到夜晚听到蝉声的事表示异议,认为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十分重视,亲自去荷塘边。结果听到了蝉声。大作家朱自清做事都这么严谨,更何况我们呢?只有这种严谨的精神,才能做事成功。
严谨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本生·罗伯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他在科学上能有出色的成就,与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一次,他发现苍蝇吮吸沉淀物,急忙把苍蝇捉住并焚化,最后取出了沉淀物。本生之所以能有出色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求知与治学方面,严谨必不可少。小小的几个字母使德国销毁4400万枚发行的邮票。原来,德国邮政部门为纪念大诗人海涅诞辰,但邮票上的字母引起了人们的异议。如果德国邮政部门做事能谨慎一些,就不会引起这么大麻烦。可见,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谨慎的工作态度。
韩非子曾经说过:“慎易以细致牵手而行,与周全相伴而生。”让我们与严谨同行。
【篇三: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
老师,是人生漫长征途里的一点明星,是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的北极星。他们不畏辛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一切!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她带给你的影响最大,曾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把她当做你的“最佳人生榜样”,她的现在,就是你梦想中的未来!
我现在身边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包括同学和老师——我升入初中了。我一直对新的班主任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现在已经开学近三个月了,我对她的认知已经有所改变了。
一开始,按照孩子的感觉,她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可她也爱笑,虽然只是在心情好的时候。她是教英语的,所以不像语文老师那样优柔寡断,可也不像数学老师那样直接得结果,她会思考,然后再做决定。我们都怕她,总是有那么多多少少的隔阂。她的要求很高,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也许这就是她的性格吧!因为她很严,我们经常是年级里走的最晚的,有的时候,我们会抱怨,真的!和家长一起,不停的说。可经过这几个月,我们的成绩却是毋庸质疑的!
后来,用成人成熟的思维,她是一个负责且又温柔的老师。虽然她会留我们到很晚很晚,可她在留我们的同时,自己也在浪费着宝贵的时间;与其说是她留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留她。她虽然要求我们早上早到,可与此同时,她也和我们一样要早起,甚至比我们还要早,要在寒冷的冬天离开温暖的家。她在要求我们的同时,其实自己也要陪着我们。她其实完全可以只管她的英语这一科,其他的,什么也不管;可她没有!她已经把我们这个班集体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我们全班45个人当成了她的亲人。这个大家庭已经不能没有她了,好像没有了她,这个家就不再完整了一样。
她自己也说过:“我真的把咱们这个班集体当成了自己的家,希望你们也是这么想的。”老师,我可以回答你:“我们也这么想,我们也把你当成了亲人!”这回答,我相信全班同学都不会有异议!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心声!
很庆幸,现在正值感恩节。我能感恩的人,能有几个呢?除了父母,不就是您吗?您教会了我那么多,我该拿什么来感恩您呢?您给我们的,太多;而我们能给您的,就只有好好的学习,都考上好的高中,让您的辛苦不会白费!您放心,我们都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们都懂您的辛苦!
现在,外面下起了雨,一点一滴的滴进我的心中的一滩荷花,而您,就是守护荷花的荷叶,替我挡住风雨的击打……
【篇四:等待】
人生长路漫漫,不是每一个机会和每一个对的人都会准时来到身边。或许遇见他们会耗尽我全部的力气,但我愿意去等待,因为最终他们总会到来,而相比之下这点失去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从前是个特别不喜欢等待的人,因为这样既耗时又费力。我喜欢准时来临的人和事,因为他们简单而又不失美好。可我没有想到,这些习惯居然被一个人打破了。
这是我第无数次等待她了,从父母同意我独自出门开始,一切外出的首选都是她,然而最让我焦急的也是她。记忆里,她等待我的次数少得可怜,而我等待她的次数却多的可怕。
站在书店门前,不禁回忆起了第一次等待她的场景。忆起那时确实无尽的感慨,在同样的地点,却再也不是那群单纯的我们,但我很庆幸,我们的关系愈来愈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等待她,初次独自走进闹市的我不免有些不安,甚至可以说是紧张。离约定的时间已近过去了很久,却依旧没有看到她的身影。我四处寻找着,而身边所出现之人大多陌生,我在这一瞬又不安起来。垂着的手不断冒出冷汗,哪怕是在烈日之下,也依旧冰凉。人边的人来了又走,一波接着一波,转眼又过去许久。我拨打了那个早就熟记于心的号码,却无意转身,看到了她。那一个瞬间,我那颗漂浮的心忽然安定下来,觉得这一切都特别值得。
其实如果你正在等待的人,是你心甘情愿去等待的,或者他对于你来说十分重要,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就如我一般,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等待她我毫无异议。而换作是她,我记得她和我说过,因为等待的人是你,所以我愿意。
【篇五:《活着》读后感】
我很抱歉,做了一个不算忠实的读者。我以极度不单纯的动机,抱着能让我哭的怎样要死要活的态度,来“审判”这本书。因为他们都说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苦难,关于悲剧的书。
关于人生。我对此并没有任何异议。“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时没有羁绊,便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此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时家道中落,经历生死,在欲望和现实的沟壑中挣扎,有了值得牵挂和在意的人。此时“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老年时“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所牵挂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过客,最后只能归于寂寥。
关于苦难。我只想说每一部小说都是用文字建立起来的第二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属于书中的人物,也可以属于把思想浸在书里的读者,我在余华先生的这个世界里站成了一颗没有悲欢姿态的树,但主人公福贵从未真正平静的苦难生活,让我不安分起来,最终我并没有在这个世界站成永恒。
被欺骗而不自知,输光家产,气死父亲的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历经生死而归来的福贵。因患软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产时大出血而死的女儿凤霞,因献血过多而死的小儿子有庆,被水泥板夹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撑死的小孙子苦根。走着走着就,家就散了。一场场来势汹涌的暴风雨,冲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侧有的只不过是一头老黄牛。谁也不知道,这灾祸卷走得到底是谁啊!看似可笑的情节,却有最真实的感情以及最苦难的生活。我说的苦难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为人生太大,不能妄断。
关于悲剧。在把兵荒马乱的万千思绪安抚在一页白纸之后,骤然而起的“感同福贵之身受的悲痛”又骤然而落。木心说过:如果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过是所谓的悲悯,片刻而已。
白纸上仅仅是一张人物关系导图而已,红笔划掉死者人名之后,却显得尤为悲壮。如若真不算上那头老牛,福贵就真真正正的是一个人了。按道理它不该不算啊,!这样,我又安下心来,雄赳赳,气昂昂的为接下来的文字铺平道路。对于接下来所写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逻辑到位,便都可顺利出现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会读书,是否真的品到本书真味。但于千千万万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话福贵对“我”说的,“我全身都是越来越硬,只有一个地方越来越软”。所谓悲剧,想来也乏然无味,仅此而已。
我有对于悲剧有异议,是因为我觉得他“惨而不悲,就不为悲剧”。
后来我就懂了,读书的意义是读书本身。悟你所读到的东西就够了,活着的意义便也是或者本身,不为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们认为福贵在与于命运负隅抵抗,最终被命运屈打成招。呼到:好一个悲剧。其实《活着》讲述的只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余华说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士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间的悲剧本没有那么多,换一种温柔得说法,就是:所有得悲剧都不完全。人心敏锐精明,将悲剧解说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难,可却丝毫未察觉那总处在向阳面的美好。活着的悲剧大抵也不过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伪装,亦可美装。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点较真的意味了。和人间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余华先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大笔墨铺叙。让我们知道,原来福贵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说,“我不累”。她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她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若他在生命的尽头,回想曾拥有一双乖巧孝顺的好儿女,定是含着笑的。这么说来,悲剧其实是用来自我评价的,用它来评价他人,这样就显得太单薄了。
故事的开始,福贵好好活着,活得光亮且油腻。故事的结尾,福贵好好活着,活得清楚且明白。这时候你便可以说他活得“好”了。
【篇六:他,是谁】
“唉,我告诉你哦,艺术节有一名男生报名了呢。”“不可能吧。”“真的,不过他好像不太出色呢。”
兰一来到教室就听到这样的对话,本不关注课外活动的她也不禁猜测起来:他,是谁?这时,一名男生闯入教室,险些将兰撞倒,他小声说了一声“对不起”,就跳到讲台上大喊:“我知道是谁报名艺术节了!”
“是谁?”
“好像是安。”
“安,谁啊?不知道哎。”兰的同桌说。
“我也没有听说,不太认识呢。”
“看,就是他!”带来消息的男生指向窗外,只见安在窗口停下,朝教室里好奇地望了望,安相貌平平,西瓜头,薄嘴唇,小眼睛,还有一双浓浓的眉毛,班里瞬间鸦雀无声。
兰心想:这样的男生,去参加艺术节,不会自取其辱吧!
待他走后,班里又开始喧哗。
“那个叫什么……安?长得也不怎么出众嘛!也没有见他有什么才艺,报艺术节根本不可能得奖!”
“就是,想出名直说嘛!”
“切,耍什么酷!”
“嗯嗯,我觉得……”
议论铺天盖地,兰低头看着语文书。
上课铃声响了,张老师走了进来,严肃地对着同学们说:“今年艺术节,有哪位男生要参加?”全班男生都默默地低下了头,兰不禁暗暗发笑,张老师叹了口气:“我知道你们对安参加艺术节有异议,但是我认为他可以成为你们的榜样,他敢于去尝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需要去学习的。”
“嘿,你现在觉得安怎么样?”同桌推了推兰的胳膊。
“他可比咱们班男生强多了,虽然之前不太看好他,但现在我觉得他应该是最有勇气的吧!”兰想了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