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清本质】
一位老妇人总认为邻居家的衣服没有洗干净,直到很久后才偶然发现是自己家的窗户脏。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真理: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可取得或接近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需要有超凡的眼光,去伪存真的智慧。战国时期的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去相千里马。秦穆公想试探他的本领,便派他去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我已经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看后却发现是匹纯黑色的公马,他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能相马呢?伯乐却赞叹九方皋相马的境界之高。因为九方皋观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它的外表。后来事实证明,那匹马的确是天下难得的好马。九方皋拥有去伪存真的智慧,他相马时忽略次要的因素,只专注于他所需要关注的领域,最终寻得千里马。
看清本质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另辟蹊径的精神。亚历山大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相传弗利基亚国王戈尔迪将牛车用极其复杂的方式绑在神殿上,并宣告谁要是能解开这个绳结,他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此后,众多的人来试解这个结,可总连绳头都找不到,更不知从何入手。远征的亚历山大听到了“戈尔迪之结”的传说,便光顾圣殿。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最终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若是亚历山大墨守成规,被绳结表象的复杂所迷惑,恐怕他也对绳结无能无力。也正因为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是揭开绳结且没有方法的限制,从而另辟蹊径,获得了成功。
看清本质需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敏锐的洞察力。南北朝时五祖弘忍大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弟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他让弟子们将悟禅的结果写成有禅意的诗,准备把衣钵传给做诗最好的人。一位名为神秀的上座和尚将参悟的禅意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厨房里一个名为慧能的火头僧听后,觉得这个人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做了首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最终得到了衣钵,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慧能对此有深刻的认知,若本是虚无没有一物,便无所谓抗拒外来的诱惑。他持有出世的态度,指出了佛法的真谛,取得了成功。
看清事物的本质,去伪存真,化简为繁。方可认清世间的善恶美丑,抵达成功的彼岸。
【篇二:按图索骥】
“大王,依不才的见解,这匹枣红马虽然不及另几匹体态壮硕,但额隆睛亮,有日行千里之能。若假以时日多家驯养,定是匹不可多得的宝马良驹!”言语者一袭白衣,布袍缓带,俨然一副自若神情。却看一旁那身着华袍,头戴紫金王冠的秦穆公已是连连拍掌,赞不绝口:“伯乐先生果真名不虚!这红马乃是寡人施重金从齐国购得,却难知成色,今由先生一席话,这才放了心!”
“大王过奖”。
“全是肺腑之言啊,却不知先生这般非凡的本领可后继有人?”
“这……”穆公一句无心之言却令伯乐自若的神情忽被愁容取代,不住地叹息摇头。“先生何不将本领记于书简,好教后人继承?”伯乐眼前一亮,喜道:“甚好!”忙请辞回家,闭门修书。
书不久便写好了,伯乐珍而重之地将“相马经”三字写在了卷首,长舒了口气,心下一片释然。
伯乐的儿子常年不学无术,整日在家中闲逛。这日逛到父亲房中,见四下无人,书案上却摆着一叠竹简。好奇使然,他不禁走上近前翻看起来。读罢半晌才知写的全是父亲的本领,心想:“爹平日总说我不学无术,今天我便要学学这相马,让他在不能骂我。”眼神便一刻不停地扫起书来。
书中的内容还未记住几句,儿子却已觉兴趣索然,撂下了书简,伸了个懒腰,迈步出门朝花园中逛去。
时值盛夏,园中绿树成荫,蝉声连绵。不理枝头纷扰的蝉鸣,刚入花园的儿子却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池塘中的一只大蛤蟆,口中默念着:“这畜牲额头隆起,眼睛明亮,嘿,脖子也粗,嘶声也大。嘻,真是匹上等的好马,和书中写的一般无二。”儿子乐不可支,鼻涕泡都乐了出来,忙一抹鼻子,飞也似地直奔父亲房中。见父亲正巧回家,立即拉扯起父亲的衣袖,道:“爹,平日您尽骂我愚笨,今天我可干了件大事,在花园里寻了匹好马!”“胡闹,你哪懂什么相马,再说花园里哪来的马?”“您随我去就知道了,与您那啥“吓马惊”上写的一个样。伯乐满心疑惑,又禁不住拉扯,只好随儿子来到园中。
“爹,您瞧这马,除了蹄子不够大,其余的都与您所写的一模一样。依我看,是匹上等的‘千里蛤马’!”儿子指着蛤蟆朗声道。见了眼前这匹“宝马”,伯乐哭笑不得,长叹一声,道:“孩子,先不说这蛤蟆是否为马,我且问你,我的书你认真通读过了吗?”儿子摇了摇头。“孩子,你若真愿学习相马,就先要具备沉稳的心性,尽心钻研这书中的内容。”“那我这就去读书。”儿子忙道。“慢着”,伯乐摆手叫住了儿子,“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活变通,不拘泥掌故的敏捷才思啊!”儿子挠了挠头:“孩儿愚笨,您说的我也不大懂,不过下回我一定注意,再不把蛤蟆当马了。”说罢,转身回屋而去,独留下伯乐对着满园的蛤蟆喟然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