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念】
思念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抑制的情感。因为这是我亲有体会,并且不止一次的感受。虽说每次都会有幸福结果,但如今已经不会再有了!
老家,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也是我最渴望去的地方。每每经过五六个月的日思夜想,我就可以回去。为什么呢?因为老家虽不是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仍有800公里,长达数个小时的距离。所以对我来说,回老家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
我的老家是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小小的村落,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丰收之季,瓜果甜香,村民纯厚善良。小时邻家伙伴哥哥带我们去果园摘果。大到可以做饭的南瓜,小到酸甜可口的山楂,甜的苹果,老的丝瓜,一个大麻袋,连滚带爬带回了家,一身泥土,一身汗水,可笑脸是纯真的。
为何如此之思念。因为那是一种特殊的乡情,就在上个十月一呀……
如今,爷爷奶奶被接来了城市,那个日思夜想的乡情变为了思乡之愁。
老家的小屋是用泥土盖成的。两间睡觉的屋,五间杂屋,其中两间是喂马间。几间别的,堆着杂物。屋子是爷爷年轻时盖的,现在已经好久不用使之快废了。
我喜欢农村的土房子,因为那给了我美好的回忆,虽不是冬暖夏凉,但我曾在那里有过一段无比美好的欢乐回老家叫北柳村,后面是几千亩的农田。种着苹果,西瓜,桃,山楂,樱桃。自家院中种着自己以前一粒粒种子种下的油菜。藤上有甜美多汁的西红柿和黄瓜。
现在最回忆的也是老家无公害的瓜果和回忆满满的土屋!
【篇二:以路为话题】
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曾祖母的路更不一样。
习惯把曾祖母称作“老婆”,这在普通话里则有妻子之意,但是,曾祖母一生都生活在本土的话语里,也就不感到难堪了。
记忆中,总能看见一个佝偻的老妪,拄着一根破旧的拐杖,一步一步地挪移,而我,则在一旁冷眼相看。
曾祖母的路是坎坷的。那岁月的斧早已在她的脸上凿下了深深浅浅的裂痕。听爸爸说,曾祖母生活的那个年代是动荡的,战争、杀戮就近在眼前。妈妈在小的时候,常常就听曾祖母讲那时候的故事,最今我仍记忆犹新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曾祖母还很年轻,和我未曾谋面的曾祖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灾难、饥饿都降临在他们身上。就在那一天,曾祖父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挖野菜,而曾祖母因为怀孕,就还呆在那间小小的土屋里。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门外的柳树早已暴牙,满眼望去,尽是一片翠绿,一对鸟儿正在万绿丛中嬉戏。曾祖母半喜半忧的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坐在门口静静地等待着丈夫和孩子。
“轰隆隆——”两架日本飞机飞过头顶,曾祖母惊慌地朝外看,猛然发现一群日本鬼子拿着荷枪实弹向土屋走来。
怎么办?没有出去的路了!曾祖母害怕地朝土屋里躲,四下里找藏身的地方。望着空荡的房间,听着屋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曾祖母下意识地钻进了唯一的栖身之处。
啪!曾祖母知道,日本鬼子进来了。他们在屋里四下里转,大概是因为找不到中意的东西吧,领头的谩骂几声,然后就准备率领士兵离开。
就在此时,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腹部传来。曾祖母努力地咬住自己的嘴唇,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汗滴顺着曾祖母的额头往下流淌,她靠在床底的柱子上,静静地听着日本鬼子离去的声音。
过了一段时间,土屋里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曾祖母还是躲在床底下,我的爷爷就这样出生了。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是怎样在战乱的岁月里,在无路可走的境地里,保全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啊!
我多么渴望再看一看那一步一步挪移的小脚啊!可是,我再也看不到了,她已化作一堆黄土,也许就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篇三: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西安东郊的一个小镇。在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雪花飞舞。谁也想不到,这么美丽的地方,以前竟是另外一种情景。
听爸爸讲,以前的家乡路面崎岖,晴天黄沙满天,雨天泥泞难走,一下大雨积水洼常常使过往车辆抛锚,有时甚至车身都漂浮在水里游泳了。唯一通到这里的公交车也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跑起来就像上了岁数的老黄牛。
那时,人们居住的大多是低矮的土屋。一到冬天又冷又潮,厕所是公用的,上个厕所都得排队。商店也没有几家,买东西很困难,水果蔬菜种类很少。服装店里,衣服的款式也不多,颜色单调。
再看看现在的家乡,爸爸不禁感叹道:“这十几年的变化可真大啊!”马路宽阔平坦,车流如梭,家乡已经成为东郊的交通枢纽。很多人都买了小轿车,再也不用为回家或进城挤不上车而犯愁了。如今,开通的公交车也增加了四、五趟,足够倡导低碳生活的人们方便出行。
住的呢,当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都是舒适的楼房,干净卫生,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再也不用担心厕所气味难闻,蚊虫叮咬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房子,可以在小小的空间里,通过电视、电脑、电话将世界美景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日常购物就更方便啦!不用出家属区,就可在“群众厨房”买到新鲜美味的食品。街道上的超市鳞次栉比,让人们在方便中得到了实惠。
今昔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这十多年的巨变,是辛勤聪明的家乡人以智慧、靠能力拼出来的。我爱我的家乡!
【篇四:关于的作文】
清晨,我看着镜中平庸的自己,觉得活着真没劲。对现在的生活厌倦透了,每天三点一线,像山一样的作业,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训,哪一样都像是把我压在五行山下。母亲看我整天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便趁着表姐到家中做客,硬是让我去乡下走一遭。
我们坐了班车,又搭乘了拖拉机,还走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在我不断的抱怨声中终于到了一个小山坳,它零散地坐落着几个土屋,只有巴掌大,也能称之村庄?还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呆在表姐家无聊了,趁着表姐整理床铺,我独自去走走。这里,没有叫卖声、喇叭声、音乐声,只听到鸟鸣、虫唱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清新的空气,苍翠的树木,凉爽的秋风,把我心中的烦闷冲淡了些许。放眼望去,夕阳西下,暮霭之中,炊烟袅袅,薄雾与炊烟笼罩着绿树、土屋、青山,是那么的迷离,又是那么的迷人。我终于明白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了。真没想到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正当我沉醉时,三三两两的农人扛着锄头从田里菜地回来了,他们看到我,纷纷停下脚步,对我上上下下如激光枪一样扫射了一遍,那目光里除了好奇,更多的是肆无忌惮的热烈与欣赏。被他们看得我浑身不自在,耳畔还传来他或她的啧啧声:瞧,城里的姑娘真洋气!嗯,长得真好,水灵灵的……夸赞之声不绝于耳。在他们的目光中我竟然落荒而逃了。
晚上表姐带我去走亲戚,路上她告诉我舅公和姨婆都年岁已高,常年未曾离开这里,舅公腿脚不方便,但是每天浇菜、喂鸡、赶鸭,一样不落,整天乐呵呵的,姨婆身体不好,可是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她去采草药给乡亲们,大家都离不开她。到了舅公家,姨婆也在,他们看到我,便把我的手放在他们粗糙的手掌中摩挲,问长问短的,我一一作答,舅公得知我正读高二,很是高兴,连连说:“读书人就是不一样,斯文,懂礼貌,要好好读书,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努力的,你们那么年轻,真好!”我点点头,是啊,正是拼搏的时机呢。他们过的生活应该更平淡吧,可他们是一脸的安闲与慈祥,我的心好像沉静不少。
夜里的村庄更是寂静,淡淡的月光透过窗子,我的心里却颇不宁静,想起路人欣赏的目光,想到舅公他们平淡而简单的生活,想到舅公的话语,我明白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偏僻的山村,也能体味到它的迷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也会发现自己的不平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
【篇五:走过,才明白】
人生是一场旅行,有些风景只有走过才能领略。有些真相只有切身体会过才能明白。
我印象中的乡村是美好的。几乎是人间天堂一般,那里有青色的大山、温驯的河流。人们在那里可以自食其力,不必随波逐流,偶尔有一个弹吉他的歌手吸引着乡村女孩的目光。每次我想到乡村,便会心驰神往,以为那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世界吧!
那次暑假,几个同学在一个家长的陪伴下去山区做公益,并让我们在那里住上一周。第一天我进入了即将生活的环境——一座砖砌的土屋,上面盖了一层略有破碎的黑瓦。那里的人们没有书读,更没有什么电子产品。洗澡的时候也没有热水器,都要自己烧水,然后在一个很大的桶里面洗澡。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由一惊,怎么和我以前想象中的乡村不一样?后来我才了解到那儿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一放学了就要帮家长做一些农活,很多也都不会说普通话。他们睡的是土炕,烧的是蜂窝煤,吃的菜里面也没有什么油水。继续走着,抬头一看地里面尽是一些又瘦又干的黄瓜。没过两天,几个同学就接受不了这种很贫苦的生活了。
这次乡村体验算是无疾而终了。但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我们还是在附近找了一个旅店住了下来。虽说到了小镇上,可是眼前还是一片破旧不堪。路边堆着垃圾没有人管。迎面的路人脸上像是沾了粉尘一样的粗糙。旅店里面也不时有老鼠出没,角落里面的蜘蛛网已是不足为奇。我开始想家了。
经过几天的波折,终于启程乘车回到了家。路上,我仍然忘不了那一幕幕的场景。为什么乡村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地域的差别让我仿佛觉得是两个世界一样。直到我看到高楼大厦我才从疑问当中缓过神来。回了家,吃的是软米饭,玩的是手机游戏,看的是美国大片,听的是历史名段,上的是名师课程,过的是比较富足的生活。可久泡在温室中的时候谁还能想象到在地图版图的另外一端有那样一个不能想象的地方呢?
看来我想象中美好的乡村生活并不是完全的事实。有一些路,只有亲身走过才明白。
【篇六:变化的作文】
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特别爱听老人们讲他们过去的事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特意让我的姥爷讲了他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我姥爷小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还很穷,困难还很多。农民的家里因为解放了才能吃到一口饱饭,但吃的是粗粮和黑粮,难以下咽。身上穿的`是自己纺花织成的土布衣。住的还是很旧很黑的草屋。上课的教室还是在关帝庙里,课桌是用土坯垒成的土堆……六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住上了高楼大厦,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房间既宽大又明亮。吃的是鸡鸭鱼肉,有时还能吃肯德基,穿的衣料也是应有尽有。我们上课的教室更是今非昔比。
还有我我的奶奶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定神一看,“咦,怎么回事,破旧的土屋变成了二层的洋房,以前只能收几个台的电视机现在也安上了有线电视,不平的砖地便成了发亮的地板,就连硬硬的木板凳也变成了柔软的沙发。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奇怪的问。奶奶听了后激动的说:“还真符号,说什么要在这里搞开发,村民们不用种地,只要投资就能赚脊背的钱,让村里的人都富了起来,并且还盖了新房子。”农村的发展真快,中国的发展真快,用不了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更加强大,更加先进。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篇七: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太祖母那里度过的,太祖母的家在那遥远而又贫瘠的小山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土屋房顶上袅袅的炊烟,扯成一缕缕的,将那放牛娃悠悠的歌声拉得好远好远,将太祖母那疲惫的身影拖得好长好长。
“喔喔喔……”大公鸡宏亮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山村,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时,太祖母总是第一个下床,扫地、抹灰、烧早饭。当太阳爬有竿子高时我才起床。吃着流油的咸鸭蛋,喝着香喷喷的绿豆粥甭提多惬意了。每每这时,太祖母总是坐在我对面微笑着说:“慢些吃,慢些吃,锅里还有,别烫着。”可我哪里听得进去,依旧大口大口的喝着。不一会儿,碗底朝天,用手背抹一下沾满粥糊的嘴巴,指指鼓鼓的肚皮,眼睛仍旧盯着锅里的粥。这时,太祖母总爱逗我说:“佳佳,‘大皮箱’还装下吗?”“装不下了,装不下了!”我摇着头无不眼馋的说,可实在吃得太饱了。
乡村的早晨总是那么雾气蒙蒙的。吃完早饭,太祖母一手牵着我,一手挎着篮子上山割草当柴禾烧。只记得那时的山是那么的高,那么的大,走累了,硬嚷着要太祖母背,孰不知,那时太祖母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身体还那么的硬朗,但背着一个孩子磕磕绊绊的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还是招架不住的。不多时,太祖母已经是气喘吁吁了,额上的汗珠顺着斑白的两鬓滚落下来,滴在那消瘦的肩膀上。那时不懂事的我还怨太祖母走得太慢。
山真高啊!终于,太祖母背着我爬上了山顶,在我们的背后,留下了一个一个瘦小的脚印。我哧溜的一下溜下了太祖母的背,太祖母微微伸直了腰板嘘了一口气,用袖口擦了一下脸上的汗珠,又投入到劳动中。我呢,则高兴的跑来跑去,一会儿摘朵野花往头上戴,一会儿摘把山里红吃,那樱红的汁液沾的我满腮都是。玩累了,我便坐在地上瞅着太祖母干活,每每这时,太祖母总是快步走过来,把我抱在怀里,亲昵地吻我,用她那干枯的手掌抚摩我的脸蛋儿……
金乌西坠,彩霞满天时,忙了一天的农民伯伯们收工了,在那乡间小路上,洒满了阵阵欢笑。这时太祖母便忙着烧晚饭,接着我家的小土屋便升起了缕缕炊烟,放牛娃的歌声在山谷中悠悠回荡。夜晚,昏黄的灯光下,我幸福的躺在太祖母温暖的怀抱中,聆听那神奇而又古老的传说,慢慢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此时的太祖母便又补那不能再补的衣服。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我要上学了,那天爸妈来接我,我哭着舍不得离开太祖母,太祖母也含着泪说:“佳佳乖,走出大山学大本领,太奶奶等着你干大事业,为太奶奶争口气,为大山争口气。”可是,就在第二年春天,太祖母却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永远地。当我一身泥泞赶到时,太祖母却永远地闭上了那双慈祥的眼睛,带着对世间无限的依恋,永远的去了。
转眼问,我已经高三了,童年的许多往事大多已经淡忘了,唯有这些,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去。
【篇八:我与家乡共成长】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叫我起床说是要回奶奶家,半睡半醒的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懒洋洋的伸伸胳膊,不满的说:“我是绝对不会回去的!”想到奶奶家,眼前就浮现出家乡那副破破烂烂的景象,让我没有丝毫的向往。可是,爸爸仍然坚持让我回去,无奈,在爸爸的“逼迫”下,我只有回去了。
坐上爸爸的摩托车,不到半小时,家乡就在眼前了。刚到村子门口,我不禁“哦”地惊叹了一声,眼前的家乡跟我记忆中的家乡简直是两个地方,以前凸凹不平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路旁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哪里像以前,走在路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大路两旁,一台台插秧机“埋头”工作。地里已经不见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的农民,只有几只肥牛在耕地,我想:“现在家乡的人们也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了!”身旁,不时有一辆辆崭新的摩托车擦肩而过,人们脸上个个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走进村子,引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房,高大宽敞。以前那些稀稀疏疏的土屋都不见了“踪影”。来到奶奶家门口,我迫不及待的飞奔进去,把一路上看到的景象告诉奶奶,奶奶高兴地说:“孩子,现在咱们农民不仅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慢慢摆脱了贫穷,走进了致富的大门,这一切都是托党的福啊!”
听了奶奶的话,我点点头。爸爸说:“孩子,你在慢慢长大,咱们的家乡也在变化,你们要把你们学习的知识奉献给家乡,这样,你们越有知识,家乡也就越富裕呀!”
是呀,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家乡一起成长!
【篇九::秋天】
我来到田间,走在田埂上。呼吸着秋天田野里湿润、舒适的空气,脚与草相互碰撞。草儿可不是好欺负的,把积累了一夜的露水都趁机洒在我的鞋子和裤脚上了。可我被这美景吸引,丝毫没注意脚下。在我的视野之内尽是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农田。有的田中稻子早已被收割,露出酝灰的肌肤,有的田里还长着成熟的稻子,却早已穿上一层绿的外套。似乎只有这两种情况,但一眼望去,并不觉得单调。田中还闪动着许多白点,那是早起的农民正忙着割稻。
小时侯
和我一起去上学的,还有巷内的另外几家的小孩子。后来,慢慢也就不怕上学了,并且还知道那种像大箱子似的房子到处都是有的,反到是自家的土屋瓦房落后了。我们再在一起玩玻璃珠时,便都兴高采烈的谈起了学校是如何如何有趣,认识了哪个湾哪个村的孩子,并且懂得了放学得排长长的队伍,故意装做严肃认真的样子。大人们看见了,免不了夸奖几句,于是又让我们得意一阵。
那时的我们
碰到个机会,会在她面前表现自己,哪怕是坏的一方面,只希望她能记住我。再大一点儿,会故意挑起和她的纷争,让她追着我满校园跑,为了这一点,哪怕牺牲最要好的朋友。哪怕在雨天,校园低洼的地方还蓄满水,会故意踩上一脚,把水溅上她的花边裙。等到真正有机会和她同桌,又会表现得漠不关心,典型的傻瓜。在听到她评价自己时,会十分关注,静下心来仔细听。当听到她说到自己的不足时,又会忿忿的想:自己的优点那么多,为什么她不注意。别的同学看出端倪,大声叫着我与她的名字。这时的自己又表现得特豪迈“什么和什么嘛,没有的事。”毕业了,经常拿出照片看她穿着蓝夹袄,在阳光的映衬下,脸上描着阳光般的笑容。现在,又希望能再次和她分到一个班。虽然,结果不令人如意,却仍不灰心,时时关注她的一言一行。
【篇十: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那一年,邻里邻居都不在家,只知道他们去看望快要逝去的老大爷,我与奶奶一同慰问。
老大爷家住土屋,今天也快七十岁了,他在那张布满土灰的炕上躺了三个多月了,病情一天比一天差,我们家与老大爷家的关系还不错,自从听到老大爷的病情,天天往他家跑,我也跟随着忙前跑后。
可是老大爷自己的情况却让我们个个忧心。他经常掉眼泪,总是气馁地说道:“真难受啊,我命怎么这莫苦啊。”老大爷这仨月没有一天豁达,他说自己有所牵挂,不愿意死去,他还没有活够呢。每次看到老大爷,看到这种情况,只会激起我以往的回忆:我与他,一老一小,在农村里跳房子。只是他却不知道,不愿意珍惜,当他开朗的心情遮蔽了气馁与伤心,不知还能多活多少天呢。
生命的最后一刻,如若不豁达,不开朗,就算等到逝去,还能有什么意义。
又听到哭声了,我独自站在门外,不愿进去,更不想进去。直到等到了他们全部出来,等到了死亡的`消息,又回忆起过往,泪水不争气地爬出了眼睛。
将来的几天里,村里人都感到惋惜,也总是评价老大爷:要是这老头能豁达,听医生的话也许也没有这么快死去。
我感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拥有豁达开朗的心态,这就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养料。在最后的时光里,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的牵挂,放下任何事,豁达地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