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用心灵去倾听】
世间万物,有时从我们身旁一闪而过,但有时,只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倾听,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不一样的美。
汉字,我们一直都离不开的东西,当你匆匆把它写下时,你可曾想过他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你是否想过他身后的一幕幕故事。例如“战”,就像一个人骑着马,手持武器,驰骋沙场。千百年来,部落之间的争夺,民族之间的争夺,国家之间的争夺,都引发其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可是正因为有“战”,所以成就了那些无数的军事家。
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代表物,它是我国古代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在现代人的眼里,他很枯燥、无聊,但古人却用它表达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相思情。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体验了陶渊明的淡泊和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苏轼对兄弟的祝福。更让我们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感受苏轼的豁达,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看出文天祥的生死观。
钟,我们生活钟离不开的东西。人们要靠它来安排一天,而对于它我们总是匆匆一眼飘过。可是直到有一天,当你静静的注视着它时,你可是否赞叹过古人的聪明才智,从日晷到沙漏,再到我们今天所用的石英钟,都经过数百年的磨难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世间万物,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眼里,都有不一样的概念。但只有我们用心灵去倾听,他才会展现出他那无与伦比的美,才会向世人揭开它那些神秘的面纱。
用心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感受文人墨客的优雅情操,去体验古人的智慧,就觉得一切很美,一种不一样的美。
【篇二:在文化中徜徉】
人生是一条往而不返的道路,虽然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左右生命的深度,高度与宽度。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地在生活中发现文化,探索文化,学习文化。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处处散发着新鲜而浓郁的文化芬芳。文化,是历史的长河,它蕴含着人们对生与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解读;它记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遗迹,;它浓缩了我们中国智慧的文化长河。
在这里,透过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仿佛看见了他的执著和坚毅无畏的气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仿佛读出了它的高尚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仿佛感受到它对政治理想至死不变得态度。
一首精美的唐诗,它记录了艺术家精雕细琢的作品,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无时无刻不敲打着人们的心灵!
把文化捧在手心,我们仿佛都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它的重要。一直以来,它都在撰写历史,记录了华夏人民的丰功伟绩,它是历史的写照;是诗人的妙笔;是哲人的解读。它蕴含了无数人民的理想,我们甚至能体会到它的博大。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文化,是这般神秘,这般宽阔;又是这般难忘,又是这般沧桑。它使我们魂牵梦绕,对历史的感慨良多。
让我们一起在文化中徜徉吧!
【篇三:在痛苦中获取救赎】
阳光在肮脏的地方穿来穿去,可自己却依然纯净如故。
司马迁笔下的英雄,大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孰不知: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灿烂;一花凋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当面对那无法接受的现实政治。现实社会,选择死,或许是一种解脱,一种灵魂的自由,一种人生观。生死观。这样大胆。豪迈。不羁,明明白白地向世人阐述了自己的坚持。执着,如屈原,投江自尽,身佩兰草,以示自己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不渝;如楚王乌江自刎,面朝江东,以示自己对江东父老的情与义。他们都是不屈的好汉。然而,死又可以看作是一种逃避,一种形体的拘束,一种狭隘的思维禁锢。屈原死了,君主依旧,国家依旧;项羽自刎,只丧失一代霸主……死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当面对那痛苦的折磨,不堪的屈辱,选择生,需要顽强的心灵,因为从此之后,将会背上一块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巨大的石头。然而,那正是真正有勇气的人才能做到的。如《史记》中记载的孙子膑脚,韩非囚秦,卧薪尝胆……以及司马迁自己的忍辱负重。他们活下来,坚持着自己应当坚持的理念,执着着自己应当执着的信仰。他们知道,跌下来的都是往上爬的人;他们懂得,有一种蹲下,是为了更好地站起;他们学会,给自己一些疼痛,来抵抗生命中呼啸而来的痛苦。最终,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名流千古。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若生为树木,我当欣欣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凄凄摇绿。懂得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但忠于自己的原则,即使会被万人嘲,被千人唾,也只不过是寒冷冬季里的一场雪。
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当用生命的年轮去把命运赋予的一切演示完毕,当把忧伤的颜色化作苍白,把痛苦的痉挛刻成皱纹,把遗憾的味道品成眼泪,把不幸的颜色涂成白鬓,而把那一尘不染的情思。理想。抱负。追求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时,才会顿悟:生者可以做到死者无法做的事情。
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于压干的蔗茎。
选择忍辱负重的生,而不是苟活,更不是所谓的慷慨就义。去相信,即使只是蝼蚁般微贱的生命,也可如泰山般沉重。
【篇四:爱不辜负】
有人说:“有父母在的时候,死亡是抽象的,所以等到我们直面面对死亡的时候,死亡具体又直观。”
其实我之前一直没懂这句话的含义,后来听别人解释,才知道这句话其实就是说:人生啊,其实就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而漫长的过程是为了留出时间让我们慢慢理解死亡。直到不再恐惧,直到坦然接受。
而父母,就是我们的课本,是我们生死观最直接的参照物。
所以我们得感谢父母,除了感激给予了我们生命,更是教会了我们生命的真谛。
这时候我才知道这句话想表达的真正含义。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其实平时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可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坐在一起吃饭都会尴尬,很羡慕很多父母跟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代沟,就像朋友一样交流,但我还是感谢他们对我所做的一切,即便言语的交流不能表达,但父母的行动证明了一切。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她总是在别人聊起自己的父母开的什么车时,默默走到一旁,因为他父亲开的卡车,她觉得羞耻。后来有一次被留校一个小时,父亲急匆匆上来找她,却不幸撞见了她所有同学。议论声和嘲讽声蒙蔽了他的心灵,回家之后她便让父亲从此以后不在要在去门口接她,父亲只是苦笑。生日那天买了双舞鞋给她,她兴奋地穿去学校,准备下午回家道歉,却知道他父亲用治病的钱给她买了舞鞋。她为此自责了很久很久。
看完之后我居然落了泪,想想自己每次找父母帮忙都觉得理所当然,没在乎他们的感受。这种爱要用来珍惜,而不是一味索求。
谢谢你们教会了我这么多道理,也谢谢你们给予了我生命。我会珍惜与你们一起的每时每刻,也希望来世我们能将身份互换。由我来照顾你们,希望来生我们还在一起,能依旧像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下去。
【篇五:我心目中的庄子】
很早以前,我知道一个轴心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叫庄子,他的书是“三玄”之一。可是,百闻不如一见,我初识他,是在语文书上的《庄子二则》。暑假里,我又见过他几次,他的形象,在我眼中丰满起来。
我想,庄子的世界好大啊。不知大到几千里的鲲鹏,能装五石的大葫芦,叫作樗的大树,大若垂天之云的斄牛,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的栎树……庄子的心里,容下了或真或幻的大事物。有人说,当自己无限小的时候,世界才会特别大。庄子的眼里,有天地、山河,有日月、自然,而他自己,早已与万物融为一体了,什么都不用做,就快快乐乐的了。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这样高度的评价,让我曾以为他不像个人,倒像个天上与人间的信使,白衣飘飘,尘埃不染。可是后来我发现,庄子其实看透了人世的丑恶,他是一个人。“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人的劣根性,庄子看透了,所以他才不愿意在世事中浮沉,他宁愿“曳尾于涂中”,终天年,寻自由。我不知道庄子孤不孤独,但那句“悲夫”让我觉得他是有一点点的。不过这悲哀是淡淡的,少之又少的,他追寻的是真正的“道”,看得淡的,何况,快乐在他感知自然的时候遍地开花。
令我震撼的,还有庄子的生死观。战国那么乱,活下来才是关键。庄子似乎很会保全自己。首先,不去做官。儒家讲“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好巧不巧,乱世里庄子也隐退了。再有,该你没用的时候你要没用,该你有用的时候也干万别没用,就是要审时度势,顺应时态。像支离疏那样又丑又残疾,道德还有缺陷的人,恰恰能保全自己。而那棵巨大的栎树,因为没用而不被砍伐,长到山那么高,被人们奉为神树,没被砍来当柴烧。他们是因为没用才活下来的。但是主人家的鹅,又因为不会叫被杀了吃,它是因为没用死的。所以要顺应世态,界于材与不材之间。
虽说是保全自己,可庄子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认为那和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就敲着瓦盆唱歌;他到楚国去,一具骷髅给他托梦说死了比活着更快乐,其实表达了他自己对生死的理解;庄子甚至说: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生前拼命想活下去呢?故而,庄子是不畏死亡的。在他看来,死和生是一样的,活八百多岁的彭祖和寿命很短的小虫子也是一样的。方死方生,方生方死。
努力活下去,终其天年,明哲保身;对生死却无所畏惧,顺其自然。我敬佩这样的生死观,我认为这才是最自然的。既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又不疯狂到像秦始皇那样找长生不老药。至于宁肯放弃生命也要坚守气节的人,我也同样敬佩,为他们的忠义。但庄子的思想也是智慧的,好好活着就是爱啊。
师说,儒家教我们尽人事,年轻的时候信儒家,可以学会积极进取;道家教我们听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看得淡、放得下。其实后世的诗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也常写消极的诗文,李白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身”;苏轼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柳永写:“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韩愈求官不得,也写了《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家说是要隐居,其实就是发发牢骚,发完牢骚说不定心情就好了呢,至少还有自己的诗陪着自己嘛。
当然,我的人生还长得很,还没有到用《庄子》安慰自己的时候。有些话我也读不懂,就像“人生如梦”。虽然诗人们爱写“浮生若梦”,但我不理解为什么,用庄子的话说,我就是“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的“愚者”,那是肯定的,我的人生经历不够嘛。我记下我现在理解的庄子,只是为了以此纪念这十天里对他的学习罢了。虽然我有些认知是粗浅甚至错误的,但以后我再见见庄子,说不定就懂了呢。
其实我还很好奇,庄子在写完书后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像庖丁解完牛一样,“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还是像轮扁那样想,担心自己不可言传的东西无法通过书传下去;抑或是,丢下笔,出门找一棵大树,然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篇六:生命谈】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呢?怎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呢?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不同的生死观体现着不同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克家曾写过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头的两句是这样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两句诗看似矛盾,令人费解,实则不然,它恰好折射出两种不同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上就有这么奇妙的事,有的人虽然死去了,但他们却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最熟悉的雷锋同志,他在人生征途上只度过了22个春秋,但他却用自己火热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后人永远赞颂的歌。又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奔走于枪林弹雨中,来往于友好国度之间,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受到许多国度人民的敬仰。还有赖宁……他们都找到永生的最佳方式,他们永远活着,永远年轻。
相反,有些人虽然活着,但他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身为人民的父母官却不为人民排忧解难,整天想着如何找借口挪用公款以供挥霍。正因为他们作恶多端,罪行累累,人们诅咒他们——这些社会败类“不死何为”?
面对死亡,后者充满畏惧,他们想方设法寻求长生不老药。古代秦始王对死亡害怕简直发狂,他未步入老年,就早已感觉到死亡的威胁,他把全国三百多个方士都召到宫中来为他日夜炼制仙丹以求长生不老。
在中国古代,许多贵人死了,丧葬都隆而重之的,不但用无数珠宝玛瑙,还要活生生的人来陪葬。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这更残酷,更残忍的吧!由此可见,他们对死亡的畏惧是何种程度了。
但英雄是不怕死的,这样的英雄比比皆是。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对死泰然处之,临死还思念着国家民族的安危,真是令人可敬可佩!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即使不能死得轰轰烈烈,也要死得其所。“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壮志豪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生与死呢?你是否找到答案呢?
【篇七:苦难成就人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的背后是艰辛与困苦。但只有经历了坎坷,才能获得成功。所有,与其说是成功必将经历苦难,不如说是苦难成就了人生。
“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告诉任安的,同样也在告诉世人。《史记》终成“一家之言”,而司马迁的伟大成就背后藏满了艰辛,是什么让司马迁由一个普通史官成为一个伟大史学家呢?是命运?对李陵事件司马迁提出三点:一、李陵为国士。二、李陵杀敌英勇足以平定民心。三、李陵可能是假叛变。然而,这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当即被判“诬上”之罪,他面前摆了三条路:第一条也是最能表现一个男人、一个士大夫、一个文化人气节、精神的宽广大路——等待受刑。第二条,拿五十万来买回自己的命,可是拿着朝廷中低收入的小史官司马迁又何来这么多钱?第三条,也是带有极大的耻辱性的,一条已经不算是路的独木桥——宫刑。而这时,《史记》刚开始写作不久,司马迁心里清楚地明白——“我不能死!”就这样他接受了宫刑。就算是胸怀大志,日后想起,他也只觉得:“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但这件事却为《史记》成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改变了他的生死观,成就了他的人生。
《季布列传》中的季布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知道自己有才,不能白白浪费,所以就算沦落为别人做奴隶,也不做抱怨。司马迁对他的感受是再了解不过了。但如果他不经历耻辱,又何来如此深刻的认识?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单单是司马迁、季布。他们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苦难成就人生。面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也应该带着一颗纯洁的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