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丧父的作文

【篇一:知否知否】

又是秋天。

窗外的枫叶摇曳出一派萧瑟,不经意间晕染了我的回忆……

一样的被秋叶染的寂寥的秋天,我回了趟家乡,去看望我的外婆。

外婆年幼丧父,靠母亲一手拉扯大。小时候家中贫寒,家里还有五个哥哥。为养活一家七口人,外婆的母亲起早贪黑,但仍是连饭也吃不饱。平日里吃的是些木薯,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肉。因此外婆自幼便养成节俭的习惯,五六岁时就跟着母亲下地耕种。外婆没读过什么书,不识几个大字,却懂得许多大道理。记忆中的外婆是如神一般的存在,对于我而言,则是饰演着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那时正值深秋,秋风一阵阵袭来,刮得人脸生疼。树木萧条着秋的寒意,花草都把脸掩藏于叶片之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当其他的孩子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我却被外婆早早地叫起帮忙干活。有时浇浇菜,有时晒晒衣物。那时的我心中是极其不满的,谁愿意在这么冷的天早早起来干活?!前几次我还能忍受,但后来我干脆不起床,觉得外婆此时一定无计可施。但我没想到,外婆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坚持下去,这对你有用的,你以后就会明白了。”无奈,终究还是坚持了下去。结果是,直至现在,我都有早起的习惯,因此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一年四季,从未改变。

知否,知否?那时的我——可曾吹落北风中。

还有一次,那件事我至今难忘。那是一次普通的饭后,我来到厨房,碰见外婆正在套着垃圾袋。她把手上的垃圾袋快速的向下甩动,然后紧扎着袋口,袋内便装满了空气,但它很快就瘪了下去。外婆皱着眉,摇了摇头,又掏出一个,重复刚才的动作。这个袋子纹丝不动,仍是鼓鼓的。外婆微微一笑,面露欣慰的神色,对我说:“有时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看的不一定就是实用的。就像你和别人交往一样,只有当你们交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现对方的缺点。”我听得一脸崇拜,也好像懂得了什么。结果是,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知否,知否?那年的我——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许多深奥的道理,遥想起,大都是那年秋天所了解到的。外婆虽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所教授于我的,或许才是事物最真实的本色,纯洁无暇,字字珠玑。

如今,距离那年已过了两年。再遇秋天,心中却有了不一样的情感——

知否,知否?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篇二:书——我的精神食粮】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照到了我的脸庞,我朦胧地睁开双眼,向窗外伸了个懒腰:“啊,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我轻声呼唤着爸妈,可是半天都没有声响。突然想起来,我这不是在寒假中嘛,爸爸妈妈可早已开始上班了。

“唉,一个人好无聊啊!”

还是看书吧!于是我在床头拿起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温暖的阳光下开始了阅读。

书中说道:高尔基年幼丧父,母亲也离家出走,只得由外祖父母抚养。高尔基有很多舅舅,因财产分割问题而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看着看着,我身临其境,不禁入了迷,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咕噜”叫了起来。我只好忍痛放下心爱的书,去厨房拿出面条煮。

我将面条放入沸腾的水中,盖好锅盖,可心里不由得还在想着书中高潮迭起的情节。反正面条要多煮一会儿的,看会儿书也没关系!于是我又捧起了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十分同情高尔基,他童年就目睹了种种残忍的瞬间,而且生活贫苦,这使我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在锅里躺着的面条。

突然,一阵“刺啦刺啦”的声音和一股奇怪而又难闻的味道在厨房间弥漫开来。我急忙跑进厨房,只见白色的泡沫从锅沿溢出,眼看着快要把火焰浇灭了。我连忙关掉燃气灶开关,迅速揭开锅盖。惨了,一半的面条已经和锅底“亲密接触”,紧紧地粘在了一起。空气中烟雾缭绕,我几乎睁不开双眼。等到热气散尽,我便快速地拿起抹布,小心翼翼地将厨房清理干净。

因为实在太饿了,我只好吃着烧糊的面条,但是一想到阅读给我带来的乐趣,面中的焦糊味似乎也淡了许多。书,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篇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初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提出的,本意是激励自己和同行积极进取。可现在被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官员广泛使用,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杀手锏。但试问,是不是也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没有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辩护的律师……结论不言而喻。

首先,一个有先天不足的人是否被教好不能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比如说,一个智力上有残疾的孩子,长大后能生活自理,照顾好自己,再有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好好地生活,人们就会认为他很好了。但如果放到一个正常孩子的身上,他不知道会遭多少嘲笑和冷眼。再比如说,我们举办残疾人奥运会,就是为了给残疾人一个展示的机会,但如果以正常人的优秀标准来衡量,恐怕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不会来参加吧。人的先天资质各有不同,因此,很早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被“教好”。

其次,一个人能否被教好,与他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个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人生下来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父母,从小生活的地方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岳飞不受王佐之聘,岳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使得岳飞一时不慎做出不忠不义之事,毁了岳家英名,于是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试想,倘若岳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之人,为了私利任儿子违法乱纪,胡作非为,那么即使老师多么尽心尽力地教育,岳飞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将领吗?

一个人能否被教好,与他成长的大环境也息息相关。相信“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孟子年幼丧父,他的母亲为了能让他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辞辛劳,连续三次搬家。大家不妨想一想,假如孟父死后,孟母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孟子,生活在一个肮脏、破败、充满谩骂和势利的环境中,孟子会怎样?还能成为后来的亚圣吗?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人能否被教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师只能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教,教不教得好,不是他能说了算的。所以,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

热门推荐
1七夜雪读后感
2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3小兔过河
4观《夏洛的网》有感
5刻意
6撇捺人生
7番茄学游泳
8我学会了吹吸管
9爱臭美的妈妈
10劳动的乐趣
11未来的眼镜
12飞龙栈道
13图书借阅公约
14从诗词中窥见万里浮华
15感动
16一封家书表孝心
17拔罐记
18我的妈妈
19初秋
20我爱我家
21假如给我一双翅膀
22乞讨的人
23阅读,让我更聪慧
24我的妈妈
25二十年后的家乡
26游炭河古城
27有意思的小老鼠
28我与语言汉字的故事
29我感冒了
30生活的碎片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