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击钟的作文

【篇一:第二次倾听】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中,才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仓央嘉措

幼时,曾逛过离家乡不远的山庙,破旧的庙屋,几尊神态各异的佛像,不断传来的颂经声,让那时的我对佛教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山上的佛钟。

直到两年前,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外婆便拉着一向都不信佛的我去山庙为那些因天灾而丧失家园、亲人甚至是生命的人祈福。几年的光景,我已淡忘了钟声,为此,我决定再一次击钟。

我用手握住击钟棒,慢慢将它推向钟面,当钟棒和钟面相碰的一瞬间——钟响了。钟声淳朴而不低哑,厚重而不沉闷,辽远而不傲气,似乎只是释迦牟尼开悟后的一声感叹,没有香烟缭绕,没有信徒如云,无需佛像,无需蒲团,只是一口看似笨重的钟磬,却真确地流露出佛教的智慧。虽然没有清真教的庞大,基督教的华丽,却时刻都在流露出一种安静的美,它在用漫长的历史书写着一种宁静,用流逝的时间诠释着一种智慧。

佛教的博大精深使其在尔虞我诈的动荡年代,依旧保持自我,依旧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世人。佛教的精髓在于它不排斥异己,吸收着百家之长,所以它虽起源于印度,却不被统治者长期所用,因为它太过于宁静,太过于平和,太过于爱人。也许正是它的这种平静,这种古朴,才远离宗教冲突,不受政治制约,这是孤独,也是幸运。

浮生若此。何谓开悟?何谓佛道?心怀悯慈,佛处处都在。其实万物皆平常,只是人心太过于复杂。心若静,万物皆不动。入世亦出世,佛门便是勘破、放下、自在三个阶段。只有看破一切,六根方静,不畏苦难,才可成佛。

我顿悟,玄奘不远万里到天竺求经,为的是过程,为的是磨练,在他看来,几本经书远不及路途中的战胜艰难险阻来得珍贵。也许出于同样的原因,六十七岁的法显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攀越重重高峰,历经种种磨难,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靠着一份对佛学的执着,一份对信念的追求,迈上了漫漫的求佛之路。

第二次的倾听,不同以往的感悟,我们何时能像佛主一般,回望过去,审视现在,足以理性地走过历史,走过现在,走过将来,在他人的探究的目光中,依然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宁静的心?仅此而已,便足够了。

热门推荐
1小狗理发记
2花开并不只在白昼
3墨水瓶打翻之后
4手机,我想对你说
5我爱家乡的幼儿园
6我努力读懂了生活
7我读懂了母亲
8鹰悲
9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
10小鸡的自述
11游圆明园
12朋友,我想对你说
13信念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14人间自有关爱在
15母爱无垠父爱无疆
16我的动物朋友小猫
17最美的瞬间
18鹦鹉螺号的一天
19日记
20你让我长大
21永恒的爱
22父母的爱
23选错的班长读后感
24最美风景
25家庭趣事
26改变的那一刻
27扇子的自述
28正话反做
29快乐过春节文明伴我行
30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