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多一些宽容】
“忍一時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文明胸怀,一种仁爱的的光芒,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生命的美丽。的确,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我们的生活需要多一些宽容。
钢琴家李斯特的故事大家都读过吧。说的是一位女钢琴家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名望,怕没人来听自己的音乐会,便以“李斯特的女学生”的名义刊登广告,吸引观众。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位“李斯特的女学生”开演唱会的期间,李斯特也来到了这座城市,而且就在她住的旅馆下榻。这位女钢琴家得到消息,惶恐不安,连忙跑到李斯特的房间里痛哭流涕地请求李斯特宽恕。
李斯特听了她诉说的苦衷,非但没有责备她,反而和颜悦色地对她进行指导,并为她示范。之后,李斯特对她说:“现在我已经教过你钢琴了,从此以后,你完全可以自称为‘李斯特的女学生’了。你开钢琴演奏会的时候,我还可以为你特地出席演奏一曲。如果你的演奏曲目单还没有印刷出来的话,请再加印一行;李斯特将亲临演奏。”那位女钢琴家听了李斯特的话,感激涕零,不知说什么才好。足见李斯特对下一代音乐人才的关心和宽容。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也堪为宽容的典范。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始终避让,避免发生冲突,部下以为他害怕廉颇,他却说;“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文友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秦国得知我们文武不合,还不趁机攻进,我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宽容和大度,才使得赵国免于秦国的入侵。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也应该多一份宽容和大度,少一些渺小和狭隘吗?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学习、生活在一起,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首先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化干戈为玉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求得谅解,同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即使受点委屈,也要从大局想,以友谊为主,做到有理让三分。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內自省”即是这个道理。
有了宽容,就如同有了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清朝大学士张英一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家书使家人茅塞顿开,解决了邻里矛盾,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是啊,如果我们都有“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丈”的宽容之心,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让宽容无处不在!
【篇二:美丽的西湖】
这年夏天,爸爸妈妈带我来了西湖。来到岸边,炎热顿时消失,一丝丝清凉扑进眼帘,一丝丝水扑到脸上,像孩子在轻轻的挠你的脸。转眼望去,西湖是那么水平如镜,使我想起了优美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去坐船了,我把手轻轻的放到水里,顿时有好多鱼儿游过来,还有一只小鱼在吮吸我的手指,爸爸开船开到一个洞里,让我开,我想到了尊老爱幼,便让给弟弟开,可弟弟他不敢开,就让我来开。
我像个熟练的老司机,悠闲的开着船,顿时湖面上泛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涟漪。看到有鸟的地方鸟儿们都飞过来,还有一只停在了我的肩上呢!它在我肩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多么可爱的小东西呀!
西湖,你如此平静,如此美丽,如此有趣呀!西湖,你永远是我心里最亮的一颗明珠!
我是如此的喜爱你。
这里的鸟儿更是让人喜爱呀。我又一次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那首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我下次会再来玩的。我已经被你的美丽景色深深陶醉于其中了。是多么的美丽呀。临走时,弟弟跟我说:“我下次还要来这里玩。好不好呀?下次带我来玩吧。”
【篇三: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的戏】
戏子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他还演着那场郎骑竹马来的戏,独自一人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无数次,他坐在摇曳的烛火前,守着,守着,不理朝夕。
——题记
小时候,总听老年人小小的收音机里传来婉转的戏曲,所以总想亲耳听一听越剧演员唱的。那年我七岁,在村前给老人摆的茶摊边,第一次听见唱词从人的口中唱出。那不是一次正式的表演,没有曲子伴奏,没有妆绘,没有戏服,只是老人禁不起别人起哄,随口唱的一段罢了,但是我却将其铭刻入骨,不想忘却。
老人大约有七十岁,清癯,脸有些苍白,颧骨略突,似是久病新愈,给人一种沧桑,久经风霜的感觉,从眉眼间依稀可见其年轻时的清隽。老人持茶盏喝了一口,缓缓启齿:
“想先父,两袖清风一身轻,蒙岳父,践约成婚配千金。数年来,草堂授课南京郊,娘子她,针线助我读书文。叹去岁,赴考名落孙山外,空辜负,立志报国一片心。是娘子,屈指算来寿期到,因此上,双双拜寿到府门。”
老人的嗓音清明沉稳,唱词和缓,不急不躁,不矫揉造作,听得周围的几个老人齐齐较好。老人淡淡地点头回应,又持盏喝了一口。
我愣愣地,在不远处看着那个老年戏子,轻轻地鼓掌。
当晚,我回家问了爷爷,爷爷一下就明白了是谁。
“那个老人啊,戏唱的特别好。听说他父亲也是一个演戏的,但是生在解放前,无论他父亲唱的多好,总是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而他从小就登台表演,很有天分,那些听他戏的观众也在戏散后戳他的脊梁骨。解放前和文革期间是唱戏的最艰难的时候啊,也不知道他怎么走过来的。”
那夜,我未眠,第二天一早就爬起来静静地思索这个老人。是什么支撑着他在众人鄙夷的眼里初心不变,一直唱着戏?爷爷看穿我的心思,给我指了到老人家的路。走进小巷,七弯八拐,来到一间古旧的屋子前,青苔生上石墙的缝,显得这间房子简陋却清幽,正像那个住在这里的老人。
踌躇了一下,心里的疑问促使我敲上了那扇门。脚步声从房里传来,渐渐离门近了,近了。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我看见了那个老年戏子。我含糊不清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他温和地弯弯嘴角,请我进屋。
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他坐在我对面,我低头看向自己绞在一起的手指,轻声问:“老爷爷你……你为什么能在被人指指点点的情况下坚持唱戏呢?”
他愣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回答了我的问题。
“因为我喜欢唱戏。”
我抬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啊。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学唱戏,很多次看见有人在后面对父亲和我指指点点,脸上带着嘲讽的笑,父亲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依旧在戏台上唱着。他告诉我,在唱戏这一行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受人白眼的,所以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唱戏的。但是如果这一行里所有的人都放弃了,那么自己爱着的戏,能从里面体味到快乐的戏,都会消失。所以,我守着这份被唾弃的行业,绝对不想它被掩埋进历史的尘土中。”
言罢,我看见老人眼里的泪珠欲落。
长久的时光中,有那么一位戏子守望着这份陈年的戏,他仿佛在守着摇曳的烛火,不管身边满眼的凄清。他还穿着那件戏子的衣,不听劝诫,不听嘲讽,戏腔婉转着,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