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泰州人的作文

【篇一:家乡人的骄傲】

这几天,刷屏最多的就是港珠澳大桥开通了。

它是“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国建设史上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在这么多奇迹的背后,是谁做出的那么多的努力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终于,我知道了背后的团队。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林鸣。林鸣,江苏泰州兴化人。他三年农夫,四年作工。在恢复高考之后,他考上了东南大学了。他还上了《朗读者》呢!

林鸣在修建大桥时,碰到了很多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淤泥中建人工岛。

在修筑人工岛的地方有一层15到20米厚的淤层。约800万立方米。由于淤泥的物理属性,使在上面抛石或常规重力式沉箱,会因淤泥打滑,地基不稳。如果用清除淤泥法,不仅耗时,还会对海洋造成伤害和大面积的环境污染。

而林鸣却很厉害!他在工厂里做了120个重550吨,高55米,直径22。5米的圆形大钢桶,用它围成人工岛地基一圈,钢桶会插入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夹层中,会逐渐形成稳定的结构,只要在钢桶围成的人工岛内填充沙石即可,你看,林鸣的厉害是不是名不虚传呢?

他们是我们的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踏实、严谨、认真。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底隧道合龙时16分米的误差,在林鸣看来不可以,要改小误差的原因吧。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要坚守原则,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

蓝天为卷,碧海为诗;深海白豚,踏浪伶仃。我们要向你致敬,林鸣先生,你是泰州人的骄傲。

【篇二:游望海楼】

望海楼,被誉为“江淮第一楼”。

这天,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景区门前,一进入口就看到一丛丛、一簇簇的花争先恐后地,如同一个个孩童的笑脸,天真而烂漫地绽放着。像三月的春风,让我们心灵温暖。小草呢,也是经过一场雨的洗礼,仿佛更加翠绿,他们挺了挺身板,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旅程,我的心情也是一样,随着这些鲜花一齐绽放。

走进景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子高耸入云,高达十来米,整齐而又清新地排列着,像一个个昂首挺胸的士兵,来捍卫他们的家园。导游向我们讲解着石碑上的人物简介,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他从小出身在贫困家庭,但十分好学,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岳阳楼记》等传世,正是因为他这种好学的精神,才使他成了世界豪人。

出了竹林,沿着河边小路再向前走去,就到了我们主要的游览景点——望海楼,他还有一个名字“望母楼”。为什么叫“望母楼”呢?其实,在几千年前,泰州望母楼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到了明朝,便不是真的可以看海了,而是泰州人们对大海母亲的一种怀念。望海楼造型、颜色古朴典雅,很是大方。内部共四十层台阶,大楼小楼让人眼花缭乱,到了顶层,空阔的活动空间让人不禁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放飞一般,突然有人喊了我一声,我定了定神,从头顶上望去,瞧!房顶中央有一只雕金盘龙,龙的嘴里衔着一颗玉砌成的宝珠,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夺目。我不得不佩服古人这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和大胆的想象力。再次凝望这”古人的智慧“创造时,不禁让人想起这不仅是一条雕刻在塔顶的龙,而是我们作为一名泰州人的自豪!

从望海楼出来,我们便到了古城墙,城墙是古泰州的第二道防御线,现在只剩下一小段城墙,来讲诉着泰州的沧桑历史与变迁。

再看望海楼,我不禁赞叹它的完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望海楼不愧为“江淮第一楼”。

【篇三:泰州名人王艮】

我的家乡泰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出过无数名人:诗人、画家郑板桥、京剧大师梅兰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胡锦涛爷爷也是我们泰州人哦!还有——

嘉靖元年,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著名的心学家王守仁家中,他打扮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拿着笏板。大家不知道,在他异于常人的打扮下,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

王守仁和善地接待了他,与他讨论问题,招待他吃饭,他对王守仁的学识配合得五体投地,想拜入王守仁门下,王守仁答应了。

不久之后,他又换上了那套衣服,准备出去讲学,王守仁一改往日笑颜,冷冷地问他为何这样打扮,他说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王守仁听他说完后说:“汝欲显尔。”

眼见花招被拆穿,他拿出了自己的自尊,向王守仁告别,准备回家,王守仁却叫住了他,同意传教于他。他收起了自己的伪装,庄重地向王守仁行跪拜之礼,从此一心向学。

他后来超过了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也是心学上一朵盛开的奇花,他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热潮。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有朝廷高官赵贞吉,虽不在朝廷却对朝廷了如指掌的何心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李贽……

讲到这里,你们一定早就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对,他就是我们泰州的名人——王艮!

【篇四:冬日里的美】

像往常一样,轻轻拉开窗帘。瞬间,一片雪白映入眼帘——下雪啦!

冒着瑟瑟风,我背着书包,慢慢地在校门口的人行道上行走。突然,一个驼背的身影在前方若隐若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环卫工人。

她顶着毛大雪,一直弯着腰用一把扫帚在清扫积雪。看到有几个小易拉罐,她也没有说话,默默地捡起,放在身旁的一个袋子里——似乎,她弯的腰已几乎无法直立起来了。

我不禁热泪盈眶。

进入校园,两旁的行道树已是被雪完全覆盖。老奶奶正用小推车将被大雪打落的残枝败叶运走,但,那车子里仿佛有块千斤重的大石头,使他推起来十分吃力。

心中像有股无形的动力,使我快步走上前。“奶奶,我帮你推吧!”这时,像是有了无穷的力量,我推起那辆车来,毫不费力。送到垃圾处理区时,我有点汗流浃背。老奶奶眼神里,流露出的满是浓厚的感激之情。

现在想起来,有多少人为泰州城的建设发展投入全身精力,挥洒汗水甚至付出生命。无论在什么时刻,总是会有一群人,无时无刻不在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是一个泰州人。如果有需要,他们便会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朵雪花落在手心,化成水,从指缝间滑落。这是冬日里的美。我相信,这滴水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汇聚成江河湖海……

【篇五:乡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曾用深情的笔触写下这段文字。是啊,每个炎黄子孙都有独特的印记,那就是故乡,神州大地上的每个居民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那就是乡情。

我的故乡在长江边上,这里的人们过着慢生活。乡土上时常飘着鲫鱼和稻米的香气。渔民们撑着船在密密麻麻的河流上高歌。

五千多年前,先民们便在这块土地上成家立业。故乡一直都是那样平和。我以故乡而自豪,因为,故乡为解放中国做出了贡献。

陈毅先生曾在上世界30年代末三进泰州城。与二李谈判,达成了团结抗战的目标。并在随后的黄桥战役中带领故乡人民反对围剿。渡江战役中,故乡人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人拿出船只,有的人为解放军准备粮食,还有人应征入伍。同时中国海军也在白马寺成立。

故乡还是一座文化名城。中国戏曲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正是这里。他像无数泰州人一样,热爱着中华民族。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他蓄胡明志,决定退出舞台。后来上海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多次登门让他上台演出,都被他拒绝了。日军后来派人威胁他出来演出庆祝侵华战争,但梅兰芳并未退缩。他把故乡人民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计谋体现出来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一连给自己打了三针伤寒疫苗,让自己高烧不退来推辞演出。

故乡的佛教寺院众多,有“十步一庵堂,百步一寺院”之称。并在数千年宗教与音乐的沉淀下,形成了独特的泰州古乐。

故乡还有许多名人,像创立泰州学派的王艮,著名的棋士黄龙士,烈士杨思根。

凤城河上飘荡着阵阵古乐,故乡的人们走进了一家家茶馆,开始了一天的慢生活。

我很快便要离开故乡,离开这座青砖红瓦的古城。故乡,不知何日才会与你重逢。

故乡终将离我远去,但我会记得故乡那空气中的稻香,那盛开的油菜花。我的血液中永远流淌着故乡人的爱国情怀。

【篇六:我的家乡泰州】

我的家乡泰州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美食之城。这里人杰地灵:梅兰芳、胡瑗……另外,我们敬仰爱戴的胡锦涛爷爷也是泰州人哦!马可·波罗曾说过:“这座城这大,但尘世间的幸福极多。”

泰州的美景数不胜数,先来到梅兰芳纪念馆。刚进入馆内,一阵梅花香袭来,猛得一吸,却又不见了,真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和我们捉迷藏。馆内有梅兰芳先生生前演戏时用过的许多道具。当然,少不了梅兰芳先生的塑像了,只见他右手拿着折扇,左手捧着一本书,神态安详。每当我站在塑像前,都会深深地鞠上一躬,想起他的爱国故事。

泰州不仅有端庄典雅的人文景观,还有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就来桃园玩玩吧!如果你是乘着“春之风”来的,那迎接你的就是桃花了。桃花百态,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在阳光下,像少女的脸庞,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好奇的小朋友往外面瞧;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儿,像羞涩的姑娘低头不语。如果你是哼着“夏之曲”来的,那看到的就不是桃花,而是桃子了。树上的桃子像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娃娃,在树上蹦啊,跳啊,搞得大树爷爷都直不起腰来。

泰州还有一个必玩景点——老街。里面的商铺琳琅满目:有的在卖叉叉糖,好吃又好玩;有的在卖黄桥烧饼,使我想起了黄桥战争;有的在卖粮画,你看,这有一个憨厚可爱的沙和尚;那里有一个霸气十足的牛魔王;瞧,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出来了,只见他手握金箍棒,脚踏筋斗云,正走在取得西经的路上……看着这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糖画,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啊,真是“泰州太美,顺风顺水”呀,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过好“水城慢生活”啊!

【篇七:我为之感动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交通事故会引发一场纠纷,轻者吵吵嚷嚷,重则拳脚相加。而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却让我为之感动,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意识到我们文明泰州人的文化底蕴。小朋友们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让我给你揭晓答案吧!

去年晚冬初春的一天,下了一场茫茫大雪。冰雪阻路,冷风嗦嗦,真是祸不单行呀。雪后,我和妈妈出去散步,看看雪景。

一辆自行车行驶在白茫茫的车道上,骑车的是个中年男子,车把子上挂着一瓶汤器,想必是赶着去医院或者回家什么的吧。

后面也驶上来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是个年轻小伙,他可能觉得前面的车开得太慢,一扭车头,想要超车。

突然,想超车的自行车被雪水溶化的泥泞路一滑,撞上了正在缓缓行驶的另一辆自行车的尾部。

超车的小伙子赶紧握住刹车把手,可已经来不及了,前面的自行车震动了一下,汤瓶滚到地上,溅了一地,中年男子的羽绒服上也印上了几滴。幸好他也及时拉住刹车,才避免了车辆侧翻的惨剧。

我夹在群众里围观上去,大家都感觉一场纷争即将开战。可没想到,前面的中年男子转过头来,对着小伙不愠不火,反而一脸的微笑:“小伙子,下雪天,可要慢点骑哟,安全第一嘛。”转过身来,蹬上自行车,风一般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小伙子目瞪口呆地愣在那儿,还没回过神来呢。“真是个好人呀!”他喃喃自语地也骑上了车,驶离了现场。

群众一哄而散。只有我和妈妈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妈妈,这是不是就是您常跟我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呀?”我一脸罔然的看着妈妈。“对呀。你看他们两个人不为一点小事而争执,特别是这个中年人,多宽广的胸怀呀!”

是呀,看似一件小事,但却折射出中年人的伟大。如果要是没有肚量、脾气火爆者,不知要吵到什么时候哟!

中年人的笑容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照耀着我前进。现在,美好的社会风尚引导着更多的人来践行她。我很感动:我们要把这种文明风尚发扬光大,涌现出千成上万的“中年人”,像雪后的太阳一样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篇八: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泰州人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无论是它的美味,还是那句让人难忘的“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扫光,满口香。”他与干丝一起,成了泰州早茶的代名词。

相比干丝,蟹黄汤包的制作工序繁琐的多,干丝只不过十步,而蟹黄汤包就不同了,竟多达四十多不,从此出就明显卡女户蟹黄汤包的制作困难程度了。

汤包最难制作的步骤有两步。一是:取出蟹黄,蒸螃蟹必须是适中。时间,火候一定要严格控制。不然的话,汤包就将不好吃。二是:制作猪皮冻,这件东西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为什么呢?因为没了他,汤包将无法做,就算做出来也不会好吃。只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包子,根本算不上蟹黄汤包。

会宾楼的汤包,可以说是最好的包子,但是那儿的包子必须预定。只有预定才可以吃到。虽然难预定,但是味道我却无法形容。那晶莹剔透的汤包,皮如纸,清晰的看见里面的汤汁。香飘十里。我不忍心一口吞下,又怕小偷把它们偷走。咬下来一口,将汁水吮吸,再把蟹黄放入口中好好品味,最后把姜丝塞入,十分美味,如果再有一些镇江香醋的话,那就更锦上添花了。吃进肚中,回味无穷,再拿一个,再一次品尝品尝这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食品。

哎呦,我肚中的馋虫又抗议了,还是不说了,万一马上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篇九: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泰州有许许多多的没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梅兰芳。梅兰芳生于一个梨园世家,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他是名京剧演员,他的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梅兰芳不仅是个好演员,也是一个爱国的演员。在1937年8月13日的时候,日本攻打上海,淞沪战事爆发后,日本就派人请梅兰芳去电台讲话,梅兰芳觉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他便只好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

梅兰芳到了香港之后,为了消磨时光,就打打太极、学学英语等等。

1941年12月下旬,日本又占领了香港,梅兰芳天天都睡不好,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最后决定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了梅兰芳留蓄胡子,很惊讶的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梅兰芳回答道:“我如今岁数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了。”过来几天,酒井派了一些人来找梅兰芳,让他必须表演。那时,梅兰芳正好得了牙病,酒井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这就是我家乡的没人,他为了国家放弃了自己喜爱的京剧,我真为我们泰州人自豪。

热门推荐
1生活处处充满爱
2旅途中的幸福
3我的自传500字女生版
4惊险的游戏
5我想飞得更高作文
6传承与失落
7新年
8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9读一本书就是一次成长
10快乐的秋游
11足球冬令营的一天
12校长教我们如何写字
13月亮
14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15温暖的家
16尊老爱幼的
17碎片化的生活和我们不期而遇
18美丽的烟花
19舍己为人的消防员
20日本游记
21饺子里的思念
22童年的味道
23六一文艺汇演
24美在我身边
25乘着梦的方向
26驱痛良药——书
27杭州游记
28花季有雨
29有一朵花开满记忆
30我的老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