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文帝的作文

【篇一:百善孝为先】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百善中,孝为第一位。因此,我们要学会乌鸦反哺,现在父母养育我们,等父母老了,我们再孝顺他们。

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很孝顺父母。如:汉文帝、鲁迅、孔融等等。他们孝敬父母、兄长,因此我们要向这些孝子们学习孝敬父母。

双休日的某天,我从楼下回来,发现妈妈正在拖地。拖把一起一伏,弯曲的身体也跟着一起一伏……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难过极了。

妈妈的身体突然倒下,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我连忙赶上去,扶住了妈妈,问:“怎么了,妈妈?是不是累了?”妈妈喘着粗气说:“没事儿,就是有些渴了……”我扶着妈妈,让她坐在沙发上,便跑向厨房去端水。水端来后,恭恭敬敬地送了过去,“请喝水。”妈妈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小口水,说:“谢谢”,我的心里顿时温暖极了。

现在,我们还是孩子,父母来养育我们,我们应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如:父母下班回家时递给他们拖鞋、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做点家务,尤其是当你做过家务,才会感受到父母平常是多么的辛苦!因此,我们长大后要更加孝敬他们。

【篇二:人要有度量】

汉文帝是一个有胸怀,有度量的君主。

在我学习的《周亚夫军细柳》中,我深深地被汉文帝的度量所折服。汉文帝前去细柳军营慰问军队,结果开头就吃了闭门羹,被拦在军队外不给进。进了军营后,又听从周亚夫的规定来“按辔徐行”。一位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要听从一个将军的话规定,毫无权威可说,出来后“群臣皆惊”,如果汉文帝动了怒,后果将不堪设想,周亚夫可能面临着生死的危险,而国家可能就会少了这位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大将周亚夫。可是汉文帝没有生气而是赞美周亚夫是真将军,可能正是因为汉文帝的胸怀与度量,才使他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杰出的人需要才华,但是度量与胸怀更重要?雨过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可心胸可以是最宽广的,也可以是最狭隘的。心胸宽广的人能容纳接受他人,听从别人的意见,发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并完善自己。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着与汉文帝一样的宽广胸怀,他赏识人才,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假如他那时与夫差作对,怎会东山再起?“三顾茅庐”的刘备;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没有宽广的胸怀与度量,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

心胸狭隘的人眼里容不下比自己优秀的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他们往往只会发现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不能很好地改进自己。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为鸡皮蒜毛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即使有再好的才能也不会被人赏识,他们常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被琐事所牵绊,终究成不了大业。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他的形象来说,他是心胸狭隘的,他嫉妒手下杨修的才能,便找借口杀了他;周瑜以小说里的形象来说也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如果有着宽广胸怀,也不至于被诸葛亮气死;拿破仑的狭隘心胸,容忍不下别人的发明,推掉了一项伟大发明,最后以失败结束他的传奇一生,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失去了一个时代。

度量与胸怀对人来说很重要,它是一个人安身立世,成就大业的前提。有度量的人们生活是美好,充满乐趣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也喜欢与有度量的人交朋友,他们能让我感到放松,不用去计较无意的伤害,我要学习汉文帝这种气度,体谅理解他人。

有胸怀者,方能成事;有胸怀者,方能受人尊重。

做一个有气度的人吧!

【篇三:满分作文】

孝心无价

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最先应该从爱父母开始。若是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关心和爱护,又怎么会懂得爱他人?一个亲寡情薄的人,又怎么会踏上成功的阶梯,取得成功呢?

汉文帝刘恒,刘邦第三子,为薄太后所出。他以孝治国,在薄太后卧病在床的三年里,他常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真正地做到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统治期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后与汉景帝的统治共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以孝感动天下人名,若不是他事事以母为先。恐怕就是他统治期间做的再好,也不会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莫以为孝只是史书上一页页的文字记载,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事事父母先的大孝之人。

在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孝心少年中,就有一位15岁的男孩让我记忆犹新,他就是邵帅。

邵帅的母亲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恢复健康。可是除了邵帅,只有国外的小姨才能进行骨髓移植,可小姨赶回来需要时间,只有15岁的他不顾亲人的反对,坚决要给母亲移植骨髓。终于,母亲获救了。

只有15岁的少年尚且如此,同龄的我们和成年人又当如何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无一不是在以孝为做人之本。可是,在现代社会,却是有不孝之事常常发生。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档节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西部的贫困大学生。这个大学生为了不使同学看不起自己,就谎称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在学校大手大脚。这些钱,却是作为农民的父母卖血换来的。

步入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寒心,却也有很多的事情让我们欣慰。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就不会爱别人,爱祖国,他们只会爱自己。

爱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旦失去就永无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愿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孝心无价!

【篇四:汉文帝待母读后感】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如今想来,此话一点也不假。《弟子规》这本书就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其中《汉文帝待母》让我最受感动。

故事说的是汉朝的时候,汉文帝虽然是皇帝,处理很多大事但他每天都要问候母亲。有一年母亲生病了,汉文帝日夜服待,从未睡过一个好觉,每次母亲喝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看看烫不烫。汉文帝就这样待奉母亲长达三年之久。

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贵为皇帝,国事繁忙,但是他却三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照顾母亲。这份孝心让我很感动。

想想我自己,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爸爸妈妈都会准时接送我上学放学;为我买书从来不心疼太多太贵;为了让我上好的学校,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工作。对此,我却从来没有过任何想法,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每当星期天,妈妈都要在家里大扫除,可我从不帮妈妈干点什么,只管玩我的电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我却从来没有在乎过他们的感受。

同时,还让我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能有几个像汉文帝那样孝敬父母的呢?他们惟我独尊,家里饭菜不合口味,就又哭又闹,硬要父母重做;自己的红领巾丢在家里了,就打电话让父母送来学校……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奴仆!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要像汉文帝一样孝敬爸爸妈妈。每天回到家,自觉地学习,和妈妈一起做饭,干家务活,减轻她的负担,为她讲故事、唱歌,让她开心;爸爸回到家,帮他拿拖鞋,给他倒杯水,为他捶捶背,让他回到家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做一个像汉文帝一样孝敬父母的人。

【篇五:一封家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肯定是有来由的,自然“孝”也是一种礼仪,也是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自古就有董永卖身葬父,为了好好地安葬父亲,不惜卖身还钱来安葬父亲;还有郭巨埋儿,为了使自己的老母亲活下去,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埋入土中;黄香温席,年仅9岁就知道帮老父亲暖被窝……

这样孝顺的事情数不胜数。当然,身处现在的我们更不能把“孝”这种传统美德摈弃掉,我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孝精神,孝敬长辈,尊亲敬老。

发生过一件很真实的事情。晚上,爸爸问我:“儿子,你明天想吃点什么”

“面条吧,加个鸡蛋。”“行,我给你把鸡蛋煮着去。”

等鸡蛋煮完之后,我对父亲说;“爸爸,鸡蛋明天早上我自己剥吧。你去休息吧。”

第二天清早,朦胧地听见厨房里有些声音,便稍稍集中了注意力去听,仿佛隐隐约约的听到了砸蛋壳的声音和剥蛋壳的生音,楞了一下神,突然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撞一下,又疼又酸,我怎么可能不知道是父亲早起帮我剥蛋的?鼻尖酸酸的,眼眶里盛着晶莹,听着父亲轻手轻脚地走回房去,我的泪水一下子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谁会知道做父母的到底像这样为子女付出了多少?

我想应该永远都不会知晓。

吃饭时,望着那个被剥了壳的蛋,我仿佛还能想象出父亲当时是如何认真地剥蛋的。吃着父亲剥过的蛋,似乎有一股暖流从我心上流过,握着这枚蛋,却感觉分量却如此之重。同事也感受到了一个儿女所应尽的“孝”责任。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

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他母亲的房间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过母亲,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而且母亲每天喝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母亲喝不下去。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身为皇帝的汉文帝却侍奉母亲长达3年之久,此种孝心不可不钦佩,不可不让我们赞扬啊。

但回首望去,才恍然发觉,这传承千年的“孝”竟然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逐渐消弭,无踪无迹。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孝”会在我们的时代逐渐消失呢?

这令我们甚是费解,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缘由。

但是现在有多少人不愿意回家去看望父母双亲,人们总是说什么:“太脏了,太土了,谁愿意去啊。”有多少人不愿意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与自己同住,人们总是说什么:“父母太土了,影响家庭环境。让他们呆在那个土农村吧。”有多少人把一笔钱甩给父母,就声称父母的生死与自己无关。你们可知道当你们说出这句绝情而冷酷的话时,你可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伤心与绝望啊!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是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怎么能够弃他们于不顾呢?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给了我们一切。我们有时候不仅不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还出言顶撞,使他们黯然神伤,这是多不应该啊!而且,难道父母生我们育我们只是为了我们的钱财么?当然不是,在父母心中,亲情与陪伴永远比金钱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多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

这才是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趁他们还健康,趁我们还年轻,把应该对父母做的都做完,才是尽到一个作为儿女的责任。当他们慢慢变老时,我们也要像当时他们那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篇六:虚叹多艰命多舛】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

热门推荐
1全家福
2快乐的童年
3比一比
4外婆与“共享时代”
5我的舞蹈老师
6快乐六一骑行
7学校,我为你自豪
8金仓湖一日游
9一次选择
10校园一角
11故乡变了
12我的好伙伴
13姥爷真能干
14游河南云台山
15美啊!黄果树瀑布
16我为中国而感到骄傲
17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18捡鸡蛋
19那一次,我学会了独立
20妙趣横生的课间
21玻璃不见了小学生作文
22《范进中举》续写
23成长的烦恼
24小妹老琪
25窗前那棵树
26镜子
27碎片化的学习
28善良的人
29繁星的心愿
30雷锋精神永流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