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读书故事】
邂逅一本好书,在微风中,在阳光下,在记忆中……
小时候喜好诗词,但并不喜欢平仄平仄的读。相反,我认为每一句诗,每一首词中,都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当然,要论诗词,必然要从《诗经》说起。
细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贤良淑德的美女,正是君子的理想追求,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再读《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带着憧憬与梦幻,为得伊人可跨江海,追逐而求之,使人开始对爱情虔诚并信仰。但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青衣长发出现在我的眼前,又转身离去,那青色的身影却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记忆中,可同《关雎》相提并论的还有《击鼓》中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起我们总说的“一生一世”更为生动与真实。它非常直朴地表达了与爱人的相守不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生死都不再重要,一生路尽,只有回首时的无限眷恋。“人间别久不成悲。”不知别多久才算上久,是否用余生,都用来悲?
自古至今,中外名著可谓数不胜数,但偏偏我遇见了它。
我小时候喜欢海,机缘巧合吧,一眼就看中了那本书。它和“海”有关,便引起了我的注意,《老人与海》这个书名是我永远都无法忘却的。当然,这个书名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老人”和“海”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当我看第一页书就深深沉迷在其中了。书中非常详细地描写了老人和大鱼的斗争场景,全书并不长,但令人回味无穷。尤其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不可以被毁灭”令我沉思了很久。“杀死”不等于“毁灭”,而“毁灭”却必要“杀死”!这么矛盾的事情,真是困扰到年幼的我了。
喜欢坐在樱花树下看书,樱花总是默然落下,风起,花飞,飘落。似乎在不经意间的恍然大悟,杀死一个人的肉体,却无法毁灭灵魂。正如花一样,花会枯萎,但不会失去它的意义,“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呢?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城市里,有太多的人面临着死亡,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死亡。而读书,又是另一种升华。
因为喜欢海,所以喜欢漂流,这便又让我沉浸在另一个故事中。
我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本书,通过鲁滨逊的荒岛求生讲述了一系列的生存故事。为了生存,鲁滨逊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始探索。他做的一点一滴都被细致的刻画了,我是不敢相信的,需要怎样的意志才能做到荒岛生存。至少,我是做不到的。但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呢?我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沉浸在鲁滨逊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思考中。这是一种享受,是来自心灵的共鸣。
兜兜转转,不兜不转,陌上花开,物是人非……
书的作者不知离去多久了,那是无数个花开花落,甚至沧海桑田。然而,在流逝的时间中,这一个个故事,都成了神话。
【篇二:《关雎》改写】
成对的雎鸠鸟在水中的一块陆地上欢快地叫着,炫耀着自己漂亮的配偶。水面铺满了一层青绿色的荇菜,雎鸠鸟将头埋在一起吃着荇菜。
“关关关关……”我从梦中惊醒,但我仍呆呆地躺着,微笑着回忆着之前梦中的一切:亲朋好友都来到我家,家中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欢喜的乐音从鼓中、琴中飞出,我也早已喜笑颜开,坐在身旁的正是我爱慕已久的女孩儿,她红着脸,羞涩的坐着,一言不发。
“早点起床,去集市中给我买点东西。”母亲的话语打断自己的回忆,我只好穿好衣服,在去集市路上总要经过她家的大宅院。站在宅院门口,叹着气摇头离开了。去的路上思绪不断:她家中富裕,而我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怎么配得上她呢?由于想得太认真,不小心撞到迎面走来的人,我忙说对不起。准备去拉起那人,可在伸手的一刹那,我看到了那一双美丽而深邃的双眼。我开始不知所措,觉得身边有火炉一般热,手也僵在了空中。她的丫鬟在一旁指责着,引来了更多的人,我感到十分难堪。在她伸手想让我拉她起来时,我背着众人指责匆匆开了。离开时我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她一眼,让我吃惊的是她竟然对丫鬟露出不满的眼神。
我回家就再无法思考任何东西,那一整夜我左右翻侧,无法入睡。我看向窗外,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虽然难堪,但我竟然与她撞在了一起,想着想着,我嘴角上扬笑了。
清晨,一阵锣鼓声,让我更是难以入眠,我出门想看看发生了什么。而我看到的是她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她穿着红嫁衣在门口看到我。又转身进了院子。
我呆呆地站着,像一桩木头,面无表情。空气寒冷刺骨,我无处取暖。
【篇三:有一种美叫诗经】
初次接触《诗经》是在小学,一首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据说就是来自《诗经》——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然而翻看文字,又似乎很难理解。如今重读《诗经》时,窗外飘着清凉的小雨,那关关雎鸠、蒹葭苍苍就在这湿润的秋意中徐徐飘来,无华的句子如淡雅的水墨画中最美的注脚。
《诗经》之美,美在丰富深沉,美在单纯真实。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雎鸠在水边浅唱,一位佳人在河边采摘荇菜,多么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啊,少年男子不由得对“采荇女孩”产生无限情思,“寤寐求之”以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关雎》中我们看到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少年心事,看到的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追求真爱的勇敢。
《诗经》之美,美在婉约缠绵,美在音韵缭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悠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相比之下,《蒹葭》字里行间比《关雎》多了几分凄迷,“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可望而不可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蒹葭》中忽隐忽现的凄婉令人遐想。
其实,当我们追寻美好事物的时候,主人公们那般的急切与焦躁,我们何尝未曾体会过?翻看那些泛黄的诗篇,穿越千年依然至美,它曾真切地属于一个人,又博大地属于我们每个人。最美不过《诗经》,一个美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