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灯节的作文

【篇一:元宵节】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但是天公不作美,这几天老是下雨,只能在家吃元宵了。我们决定自己在家做元宵。妈妈把各种颜色的粉和馅准备好,开始包元宵喽!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从大的粉团里取一小块下来,搓成圆形,把它压扁,在中间放一点馅儿,再把它合起来,捏紧,搓圆。这样,一个完美的汤圆就完成了。

没想到我一次就成功了,看着手里的元宵好有成就感。我们做的元宵有芝麻馅的,花生馅儿的,紫薯馅的,核桃馅的,看着五颜六色的元宵,口水都要滴下来了。接着,就是煮元宵了。妈妈说,一定要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才可以把元宵放进去。我左等右等,终于把锅里的水给等开了,赶紧揭开锅盖放元宵。

一个个的元宵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没过多久,它们又像调皮的娃娃,一个一个地从水里探出脑袋,在水里上下翻滚。等它们全都浮出水面,我迫不及待地先盛几个尝尝,入口滑滑的,咬着软软的,吃下去甜甜的,真好吃,比超市买的更好吃更甜。

今天虽然没有看舞龙、舞狮子,但是在家吃自己做的元宵也很开心。

【篇二:家乡的灯节】

真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灯节,就是元宵节。按照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总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我们家乡的灯节也很特别,每逢正月十三叫做“上灯”十八称做“落灯”,又是火把节。白天,老人们带着小孩来做灯。清秀的荷花灯,玲珑的兔子灯,活泼的狮子灯,精巧的飞机灯……应有尽有。孩子们高兴得蹦来跳去,像一只只喜鹊似的,快乐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弥漫在村头田间,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

到了晚上,小孩们提着各色的灯笼,聚集在一起玩灯,大人们则把白天扎好的草龙点燃,于是房屋周围,大路上,田坝上,草龙上下飞舞,好热闹,这扎草龙可有讲究了,一般是每月一道,逢闰年扎13道,民谚说:正月半,炸麻团,抢个馒头称半斤,爷爷称了奶奶算,这炸麻团的意思就是农民对未来的期盼,就是点燃灯火照亮前程,希望有个好年景。

现在我长大了。爷爷也老了,爷爷扎好了草龙,我便学着他的样子在田间地头舞起来,我边舞边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爷爷则提着个篮子跟在我后面“拾麻团”,还时不时地提醒着我,可是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乡亲们的草龙也舞动起来了,它们向下翻腾,在夜色中形成了星星之火,照亮了黑夜,照在人们的脸上,也照亮了人们心头的希望……

这真是“万盏花灯映乡间,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篇三: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农历正月十五,在那鞭炮轰鸣,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们学校首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的活动。

在中自习时,徐老师就早早地带领一群学生开始布置会场,一个个大红色的灯笼如牡丹一样雍容华贵的缓缓绽放,鲜红的麦穗迎着风飘动,惹人眼球,五彩斑斓的三寸长的小彩旗,蜷身或舒展地舞动着。同学们的心早已不在课堂上,就连老师也时不时地偷瞄几下,好不容易打着几分精神挨到了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如同出笼的小鸟飞到了张灯结彩的走廊上。

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都各自奔到自己喜爱的游戏地点赢奖品去了,而徐老师则笑盈盈地在一边看着我们欢乐地玩耍。

我最喜欢的游戏要属猜灯谜了,你瞧:风平浪静(打一城市),单单就一个谜题可就把大家全都难倒了,直到最后也没人解出来。但正是这小坎坷、小磨难使我们觉得猜灯谜更有意义,这也是与我们今后人生一样的小道路。

其次,我玩的较为成功的是贴鼻子游戏,规则十分简单,蒙住眼睛,原地转上三圈,然后在黑板上的指定位置贴上鼻子,在排队时,看着前面的玩家转三圈后晕头转向地迷糊模样,我不禁开始担忧我的前途了,可谁曾想,我转了三圈后却一点儿也不晕,径直地走向黑板,贴上了鼻子,赢得了比赛。在欢声笑语中,活动走向了尾声。

闹元宵,庆佳节,挂彩灯,迎新春。

【篇四:我身边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的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农历正月15叫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还是我国传统的灯节。人们张灯结彩,举行丰富多彩的灯火盛会。

元宵灯节是一次艺术的展览,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花样繁多,展示了我国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象征五业兴旺的鸭子灯,造型优美,生动可爱,凝聚这劳动人民的智慧,抒发着劳动人民的情感。

元宵灯节,也是民间花会争相表演的节日,扭秧歌、推花车、舞狮子、撑旱船、跳竹马、踩高跷……都是人们多年来喜闻乐见的优秀节日。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民间艺人更是大显身手,施展出劈叉、滚翻、跳跃、格斗等软硬功夫,有的动作健美,刚劲有力。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国某些地方,还有撒路灯的风俗。将棉籽、稻壳等浸油,然后撒在大路边,街道旁,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堆,点燃后,伴以锣鼓、鞭炮火焰,远远望去,如银河落地,灯光闪闪,如火龙下凡,火树银花,交捆辉映,呈现出五谷丰登的壮丽图景。

元宵节是我国的特色。而黄梅戏也不例外,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被称为“怀调”或者“怀腔”,这就是今日的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形成初期以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黄梅戏迅速发展,从农村草台走到城市舞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星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它的表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如《打猪草》、《卖斗箩》等:它情趣盎然,机智嘻婆,表现出民间的幽默,深受群众的喜爱,如《夫妻观灯》等。黄梅戏是中国的乡村音乐。

民族文化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比如清明节,中秋节和京剧、川剧、粤剧和黄梅剧……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和风俗,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向往。

【篇五:我的“上灯节”】

今天是正月十三,是传统的上灯节。到了晚上,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度过一个有趣又快乐的上灯节。

一吃完晚饭,我就和爸爸妈妈结伴来到鼓楼广场,这里的花灯可真多,有兔子灯、绵羊灯、荷花灯、灯笼灯……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这里的人也很多,有卖灯的、买灯的、看灯的……不一会儿,宽阔的街道就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我今年11岁,长大了,爸爸妈妈本来没打算给我买灯,就带我去参观参观,感受感受上灯的气氛,我也同意了。可当我一路观赏花灯时,目光突然被一个特别的灯给吸引住了,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痴迷地看着它。它是一个小提琴公主花灯,有着一头金黄的披肩长发,穿着一身华丽的粉色公主裙,手握一把粉色的小提琴,漂亮极了!妈妈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我们澍昕也是一位小提琴女生,看来这位公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啊,这个灯妈妈帮你买了。”看着躺在我怀里的小提琴公主花灯,我简直爱不释手。

今天,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发现,以前这个日子,人们都会点上孔明灯,放飞梦想。但是今天,我没看见一个人放,说明人们已经开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了,真好!

今年这个上灯节,我过得很开心,也很有收获,谢谢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也谢谢小提琴公主对我的陪伴!

热门推荐
1五斤粮票的故事
2我的弟弟
3写给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
4抽书记
5学习心得
6暴走金鞭溪
7珍贵的毛衣
8可爱的小松鼠
9以瘾为话题
10爸爸的大手
11游青海湖
12梨子的自述
13我愿秋常驻人间
14表弟你真了不起
15要做自己
16森林审判大会
17自信是成功的燃料
18打篮球
19游青城山有感
20小学
21生命因关爱而美丽
22最美的落花
23科学安排时间
24给我高智商
25祥和的春节学生作文
26八月桂花
27七年级英语作文
28长脖子的风景
29舅舅家的小院子
30绿色的噩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