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偶像这件事】
也不知道是长大以后审美要求变了,还是对这个到处是包装和整容化妆的网红层出不穷的时代的不屑,越来越难去喜欢上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明星。
想想小时候,只看一眼,长得好帅,就会莫名心动。然后从那以后就会偷偷关注,翻遍所有他参演的剧集,唱过的曲目,甚至是每一期综艺都不落下,只是希望可以多了解他一点,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离他更近一些。
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时间空余,小的时候追星是比较疯狂却又是比较局限的。
所以其实还挺羡慕那些,可以从一而终,从很早的时候就喜欢上一个偶像,可以为了他不断努力,不断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为了有一天如果有机会站在他身边的时候,自己也不会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因为我是属于那种做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情的,包括喜欢一个明星可能也是这样,这段时间因为某一个电视角色,因为某一次他参加综艺时的特别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就会莫名的喜欢上他,傻傻的,很单纯那种。
长大以后,会更加喜欢那些能够带给自己力量的,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到粉丝,带动他们一起成长的,我觉得这才是好的偶像该有的样子。
【篇二:暑假】
印象中的暑假,应该是吃着西瓜,守着空调,偶尔看看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这些每年必播的剧集,偶尔看看动画片,嘻嘻哈哈一天就过去。
虽然很无聊,虽然很荒废,可是现在想来却是美好无比。
人生啊,有多少个寒暑假可以任由我们去自由支配,可以肆无忌惮的放下书本,去跑,去跳,去很多想去的地方旅行。
长大后,虽然我们依旧可以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可是即便还有那份说走就走的冲动,却再也不似年少时那般了无挂念,只想着开心就好。
现在想想,即便是暑期作业也是可爱的,它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你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有所预习。可是年少的我们总是把它们当做负担,认为那些阻碍了我们玩耍和放松的时间。
可是如今,当我们真的把人生中最后一个暑假都已经消耗完的时候,一时间竟有些慌神,开始迷茫接下来的旅途,不再任性随意,不再只顾着吃喝玩乐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就像一群小绵羊一般,在尚未对这世界有清晰的认知的时候,就被迫赶上了船,开始了另一段旅程。
这个夏天,依旧那么清爽炽热,我们也还是我们,只是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的戏份在我们身上出演,我希望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很勇敢很坚强,也希望能够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篇三:听见花开的声音】
女生应该大部分都比较喜欢花的吧。
只是这些年玫瑰送人已经太过烂俗,很多人还是会更喜欢一些比较清新特别的花朵,比如郁金香,比如薰衣草。
我特别喜欢薰衣草,虽然它都是大片的开起,独自摘出一朵好像并不那么美丽。可是它的特别的芳香的气味时常让人沉醉不已。
我喜欢薰衣草,应该是从小时候看琼瑶的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开始的吧,众所周知,琼瑶的剧集里充满了浪漫轻柔的气氛,会给人一种恋爱的感觉,好像自己的情绪也随着电视中人物的感情在变换。
记得里面有一个场景,是男二带女二去了法国生活,有一个小镇叫做普罗旺斯,我一直印象深刻,在那里,开了大片大片的薰衣草,光是隔着屏幕就好像能够闻到花香,真是沁人心脾。
长大以后,也去过一些地方看薰衣草盛开的景象,可是我一直在想,有一天,一定要去看看普罗旺斯的小镇上,在那里,听见花开的声音。
【篇四:高中时代】
看电视剧真的能让人上瘾吗?
有一些贯穿衔接的丝丝入扣的剧集,让人真的是欲罢不能,看完这集,就忍不住想知道下面究竟会是怎样的剧情发展。
尤其在偶然得知了一些剧透情况之后,原本是有些不愿再去翻出来看的,可是好奇心驱使你,想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夏至未至》真的是一本很火的小说,我承认,郭敬明的文字真的有种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语言优美,娓娓道来,好像在讲一个故事,又好像,在跟你说一段别人的人生,而这段人生里,恰恰有你的影子,就比如,那个高中时代。
不可避免的,在明天就要离校的这个夜晚,刚好看到立夏她们高中毕业,在最后大家难舍难分的那个场景时,我又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也许是触动到某个地方,觉得突然的有些舍不得这种校园里的生活,即使每一天都想要逃离,可是当它真的要跟你说再见的时候,你还是忍不住会想要伸手挽留。
也许是有些遗憾,自己的高中时代并没有那么多可歌可颂的故事,可以留在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觉得不负曾经,不负青春。
希望所有正在经历着高中时代的你们,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尽可能让回忆更美好些。
【篇五:经济决定文化】
也许是山寨春晚想叫板央视春晚的影响力之最,我记得年前央视新闻联播就山寨文化作大篇幅报道,从山寨服饰到明星等等,可谓山寨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然而央视乃正经之地,罗京也不宜乱置褒贬。随后真正掀起褒贬大潮的是我们的普罗大众。
大部分的老百姓都喜爱山寨文化,原因很简单,就是贴近咱们百姓的生活,符合咱老百姓的实际。就是像较之春晚的其他节目,百姓更钟爱赵本山的小品一样。你尽可以把那些大师级作品,大提琴演奏,大规模表演等一系列的“大牌”赞颂成“阳春白雪”,把那些乡渠里的表演,粗拙的模仿斥之为“下里巴人”,可是表演者还不是乐此不疲,观众还不是津津乐道!咱们得承认中国国情,咱们得承认贫富差距那条渠,咱们百姓乐了就是硬道理。
然而,社会不乏故作高深,扮似承担整个中华文化发展重担的“专家”、“学者”,他们大肆贬低山寨文化,认为山寨文化是克隆文化,拼凑,剽窃的文化。于是就有厦门大学拒《流星雨》剧组的校内拍摄,虽知中国版的《流星雨》难与韩版,或日版的《花样男子》相媲美,但是剧集的励志本质和精神是没变的,斥资亿元的华丽镜头固然能吸引我们的眼球,但真正长留脑海仍是剧集本身的精神啊!你想,如果投资过亿元只是拍出像《无极》、《夜宴》那些烂片,我们倒不如接受那黄土背景的来得踏实。山寨文化,你可以认为是低贱,但就中国大片难以拍出好莱坞水平一样,难道好莱坞就有资格禁止中国拍大片了吗?允许山寨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正可以取长补短,拾遗补缺,互相促进。并不是任何的模仿和取用,都是犯罪。人家美国不也一样偷走熊猫,功夫较你中国人卖座。老百姓选择自有他的道理,大众的口碑不是金钱堆砌出来的。请不要开口闭口就是“剽窃”。
中国有13亿人,其中占了多少亿的农民,每个人也有追求美、多、好的心态,但你得叫咱们的钱包撑得起。山寨文化其实更折射出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因此不要人为任何的模仿都是对原版的亵渎。你得看看中国的国情——咱老百姓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