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路雨飘,一路微笑】
天,微凉。如一汪秋水融入了一滴奶白的墨汁,氤氲成千丝万缕的云卷云舒,澄澈得有些不可思议。朱伞青衣乌篷,白墙灰瓦红灯,薄雾清风路人,涟漪惊晨,生在江南,身在江南。
江南的雨缠绵柔绪;不似北方大雨滂沱,带着饱满的水珠从空中坠落,坠入蓬松的雪堆,滴滴答答地缀出坑坑洼洼,浇熔了雪堆,浇化了人们心中的热情。江南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和风轻抚过脸颊,温润中带着一丝清凉,拂过额前的碎发,拂过细长的眉梢,拂过高挺的鼻梁,拂去尘埃与污秽,但留故人捧着一颗纯真的初心。
看沧海桑田;叹世事变迁。坚守初心,何尝又不是一种成长呢?
着眼凝望细碎绵柔的雨丝,聆听微风与细雨交杂缠绕的清柔,微闭双眼,用稚嫩的皮肤去感受秋去冬来的讯息,眼前倏尔浮现出曾经的一幅场景——两个小女孩肩并着肩,手牵着手,紧紧依偎着彼此,躲在一把粉红的小花伞下。
“我能跟你一起吗?”她双手张开挡在额前,用纤细小巧的手为自己支起一个小小的交谈空间,乌黑的眼睛中写满了期待,却也伴着些许的忐忑——毕竟她们昨天才吵了架。“扑哧……”撑着伞的小女孩咧开嘴来,露出一副还未掉完的牙,两颗尖尖的小虎牙灵动而调皮,给了她一个俏皮的微笑作为回应。
它又湿又重地扎入了我的童年记忆,像沉入墨水瓶底的一支蓝羽毛。淅沥的小雨沿着屋檐淌下,洗刷了污垢,冲净了灰瓦;雨珠顺着伞架流下,洗刷了烦恼,冲尽了愁绪,却冲不去纯真无暇的友情与怡人心神的微笑。
又是一个雨季,已经连续下了好些天了;天空被冲洗得几欲滴水,却依旧乌蒙蒙的一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商场排队的人却一点儿也不见少。
“这人怎么插队呢?”伴随着周围嘈杂的声响,一位中年妇女正挎着包,侧过身来,踮起脚,毫不懂人情地插在了前面,穿过焦急等待的人群直奔收银台。那位中年妇女身着白色毛衣外搭蓝色风衣,脚踏一双深蓝的平底靴,手拎着一盒食品,我倒也没看得真切,大概是什么糖果之类的吧。我站在长长的队伍里,长时间的等待再加上潮湿的空气更加使人烦躁。猛地看到有人插队,自然百般不乐意,怒火直往上蹿。话虽没有出口,心中已经万马奔腾了。我就差冲上前去跟她好好理论一番了。可就在我目光触及她紧锁的眉头和额间的银白发丝时,我不由地愣住了。我仿佛看到自己的母亲正在辛苦劳作时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母亲奔波的样子。那一刻,我不禁有股流泪的冲动。“也许她家孩子正等着她回家呢?她正急着回家给她孩子做晚饭吧。”我这样一想,刚才的无名怒火顿时无影无踪了,嘴角不觉间露出了一抹微笑。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般,面对陌生的妇女,朦胧的15岁,高崖与深渊咫尺之间,庆幸未曾因潮湿的细雨、匆匆的步履而遗失微笑、遗忘初心。
我们奔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地方,在匆匆的脚步中遗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阴暗的天空和浑沉的雨水洗刷不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无论世事如何变换,只要我们怀揣着最初的那颗心,把初心捧在手上,隐在心中,用理解与宽容直面困难与烦恼,所有的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一路雨飘,一路微笑,一路悉心捧着初心,不曾忘却。
【篇二:从一本书开始】
人生就像一次漫长的旅行,我们背着一个大行囊不断出发、前进。这沉甸甸的行囊中,装着父母的牵挂、亲人的关心、老师的期待、朋友的祝福,还有一本本书籍。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也许你正因为没有时间出去踏青而惋惜。没关系,因为你有书籍。学习工作之余,你不妨拿起朱自清的《春》细细阅读,或是吟诵贺知章的《咏柳》。此时你的脑海中就有那白如雪、红似火,粉若霞的一朵朵鲜花,你也许还能呼吸到空气中那夹杂着淡淡青草味的花香,你也许会惊叹那似剪刀的春风。无论何时何地,这种亲近大自然的阅读,总能使人暂时忘却人生的烦恼,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
太阳正猛的七月,那春日里竞相开放的花儿都沉沉睡去,那青翠欲滴的叶儿努力地向四周生长,撑开一把绿色的大伞。此时此刻,你也许被毒辣的太阳吓得躲进空调屋,在享受冷气抚摸的同时,读读郭沫若老先生的《石榴》可好?“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不惧太阳炎炎威势的石榴,是否让你不再那么讨厌夏天?你会不会反而有一种期盼,期盼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有这样几株勇敢的树,几朵勇敢的花?你是否不再那么害怕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或许你能从此勇敢地攀登旅途中的珠穆朗玛,跨越旅途中的东非大裂谷,就像这深红色的石榴毫不避让骄阳的直射。
寒冬腊月,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喜欢躲在暖和的被窝里,玩游戏,看电影。看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架上随手拿下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即使像古代大家闺秀一样足不出户,也能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江南古镇,小巷幽幽,修竹森森;古镇江南,小桥座座,流水潺潺。雨中的江南更是惹人喜爱,仿佛是从中国画中走出来的女子,穿着灰瓦白墙的旗袍。
带着一本书出发,让它陪伴你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带着一本书出发,让它陪伴你收获人生中的美丽,善良,愉悦,快乐。从一本书出发,让它来解决你难过的心情。从一本书出发,让它来陪伴你的人生。
【篇三:】
早就听说南京有个美现的石塘竹海的地方,我天天盼望着能去那儿。今天,爸爸终于答应我到石塘竹海去玩了。
我们开车来到江宁横溪的一座山下,石塘竹海就在山上面。石塘分为前石塘和后石塘,它们都是由一户户人家组成的两个村庄。这些房子都是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前石塘的墙都是普通的房子,但是它们看起来乱而有序,且这个村庄非常干净,我想,要是我们小区的房子都像他们的房子一样整洁干净就好了。后石塘在前石塘的'旁边,那些房子都有马关墙,非常漂亮,而且他们村子还临水,有山有水,环境真好!
接着,我们来到竹林农家乐,竹海就在这里面,走进农家乐后,沿着清凉的山泉走,路的一旁全是竹子,它们非常多,一眼望不到边,怪不得人们叫它竹海呢!它们翠绿、挺拔,眼望着竹海,它们像是年轻的勇士。
我们的车来到了山顶上的怪坡,一到怪坡,我爸爸就把车停了下来,可奇怪的是车子里像有一只隐形的手似的往山坡上溜,而且越来越快,真奇怪!
今天,我终于看到大自然的神奇。
【篇四:我有一只神奇的笛子】
世界上有许多乐器,其中我最喜欢的,我想象中的乐器,是一支神奇的笛子。外表光滑,色泽古朴典雅,音色优美动听。
我有一支神奇的笛子,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只要我轻轻的吹起一支优美的旋律,小草从雪地里钻出来,大地瞬间变成一片绿油油的,暖暖的阳光一照,雪融化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挂在草丛上,给小草带上一串闪亮的钻石项链。山坡上桃花开啦,张开那粉嫩粉嫩的小脸;迎春花开了,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当我来到了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我吹起了神奇的笛子,原来低矮的土房子变成了小洋楼。白墙灰瓦在绿树的掩映下如诗如画美丽极了。房前屋后,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那绿油油,鲜嫩嫩的蔬菜。你瞧,白萝卜像一个个小胖子一样,水灵的黄瓜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浑身长满了小刺;西红柿像一群可爱的小姑娘一样,挤在绿叶下面,说着悄悄话……
当我来到医院时,看到一个失明的老爷爷,他趴在窗户上,什么也看不见,我吹起了神奇的笛子,这时老爷爷的眼睛什么都能看见了,他走出病房,医院所有的残疾人都好啦,他们一个个都活蹦乱跳的,非常高兴!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笛子,也来说说你们喜欢的乐器吧!
【篇五:游古子城】
阳光明媚,冷风兮兮。我,爸爸,妈妈来到古色古香的古子城玩。
古子城的房子,白墙灰瓦,屋檐四角尖尖的向上翘起,像四个牛角窗上有人物,植物,著名历史故事的雕花。
小路由一块块的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小弄堂,弯弯曲曲,窄窄的,四通八达。
小路两边有许许多多的小摊贩,有的卖铜钱,有的卖石头,有的卖动物皮和骨头,有的卖古牧,有的卖字画,还有的卖宝石,这些东西价值连城,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游人熙熙攘攘,有的叔叔在挑珠子,有的阿姨在挑彩石,还有老爷爷在挑铜钱,小路上人潮涌动,热热闹闹。
我走到一个地摊,被一块黑色的石头吸引了,它身上有一块吸铁石,我还没见过能吸住吸铁石的石头呢,我好奇的问爸爸,为啥它有吸力呢?爸爸说,因为他是铁矿石,里面含有铁,所以就能够吸铁石“亲密拥抱”。我恍然大悟。
这时我眼前一亮,有一大块紫色的钻石洞,出现在我眼前,他像一只怪物张开了大嘴巴,里面有一颗颗紫色的牙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轻轻一摸,谁知就被它“咬”了一口,可想而知它有多锋利啊!老板说这叫紫水晶,已经被打磨过了。
古子城的东西名不虚传,这一天让我过得很充实,丰富了知识。
【篇六:青州古城】
周末,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同妈妈来到了青州古城,妈妈告诉我,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七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六座古城池,我对古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先来到了北门大街,只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极了!一进石拱门,就闻到了扑面而来的香味。顺着香味找去,只见一条长长的“龙”,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啊,原来是卖让我“久仰大名”的糗糕,我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于是,我和妈妈就耐心地排着队。终于轮到我们了,妈妈买了一碗,我品尝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又香又甜又粘,可好喝了!我们又顺着路往前走,去吃了大槐树水煎包、糖稀和其他的一些特色小吃,我觉得都非常美味。
再往前走,我看到许多灰瓦白墙的砖头房,上面都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微风一吹,便跳起来,别有风情。路的两旁栽着茂密的大树,时不时会经过一座拱桥和小河沟,拱桥的四头都会有一只石狮子,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旁边还有一些小草和野花作为衬托。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大池塘,岸边的柳树看着明亮的池塘,好像少女在对着镜子梳理自己的秀发。池塘里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在柳树的影子上,仿佛给柳树带上了漂亮的发夹。微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十分好看!那里还有一条很长的石板路,我感觉它足有上千米,走在路上,看着周围琳琅满目的小商店,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我们又去看了名人名胜,感受了青州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我怀着对古城文化的眷恋,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篇七:童年趣事】
“童年的滋味如一枚青橄榄,只有认真咀嚼过的人才可发现它的喜悦与甜蜜。”
我小时候,不要说有多顽皮了,爬树,打枣,斗蛐蛐……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使我至今还回味无穷的也只有上房踩瓦了。
家乡的瓦是一种波浪形式的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各家各户的房顶上,远远地从山坡上看去,就像一团乌云,显得很沉闷。一片瓦,特别脆弱,一个小孩子轻轻一脚,就裂了,甚至会碎,很是弱不禁风。但当那瓦都像一只只小手样排在一块儿,那可就天不怕地不怕了,任人在上面踩踏,也不会怎样。儿时,我就是看上瓦这个优点,便总是上房踩瓦。
毕竟踩瓦不是做好事,得背地里干。一次,阿爷阿奶要出河打鱼,把我一人留在家里,那可乐坏了我,赶忙从左邻右舍叫几个小伙伴来我们家踩瓦玩儿。他们是老手了,登顶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是小儿科,对我就不一样了。只见他们每人先左跨上几脚,再右跨上几脚,“噌噌”地就窜上去了,而我笨手笨脚不知道如何是好,后来,多亏他们拉我一把,我才得以上去。顶上的阳光很舒服,晒得人身暖意浓的。我们休息好后,便开始了踩瓦,他们在前面带踩,我在后面跟着,我们从东屋跳到了西屋,再从西屋跳到了南屋,再从南屋跳到了北屋。脚下的瓦被我们踩得“哗哗”响,仿佛是在给我们喝彩似的。最后,我们一鼓作气直接跳到隔壁大娘房上了,瓦儿还是继续响,不过里面好像掺杂了点儿大娘的声音:你们几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你们如果把我家的瓦弄坏了怎么办!我们几个都不禁大笑起来,因为我们知道,大娘是从不会打我们的。我们又在房上肆无忌惮地玩了一会儿,忽然,大娘火急火燎地从院外跑进来向我们说:快点下来!你阿爷阿奶回来了。确实,我隐约听到了渔船的鸣笛声,便赶紧下来了,跑到堂屋静静和小伙伴们一起坐着。阿奶面带笑容,阿爷好像也没有看出什么,招呼着小伙伴。阿奶把我带到一旁对我说:”你今天怎么又不乖了。”我有点不自在了,努力逃避着阿奶的目光。不用说,当天晚上,我足足挨了一个小时的训。
童年真是令人回忆,可惜的是再也不能踩瓦了,那种灰瓦也渐渐被钢筋水泥所代替,可是还是会时时想起那个好大娘,好阿爷阿奶,好的小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