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瓦的作文

【篇一:古镇印象】

一踏入恩阳古镇,古,便迎面扑来。

房子是古的。青瓦矮房临河而立,一排排,一座座,衔接得天衣无缝。瓦楞上的青青苔藓,时不时掉落几滴水珠子,落在檐下的石阶上。石阶上的凹槽里,记录着水滴擦过岁月的声声回响。有些人家的门前立着两个大石墩,石墩上各蹲着一只石狮子。那狮子神情严肃,目光坚毅,尖利的牙寒气逼人。它们如同两个忠诚的卫士,寸步不离地看护着家园。

巷子是古的。凹凸不平的石板小街,随青瓦矮房,蜿蜒延伸。数不清的巷子,交错环绕。窄巷子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行走,宽一点的可容四五个人并行。这些巷子,四通八达,却又似一座迷宫。绕过一条街,又一条街,常常走了好几个巷子,发现又回到了原点,让你神不知鬼不觉地迷了路,不得不请当地人给你带路。否则你会继续绕上个大半天。

河是古的。走出迷宫,来到临河的街口,泥土草木的清香袭来。眼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这便是古老的恩阳河。阳光静静地撒下来,河面波光粼粼,金色的斑点摇曳,如跳动的珍珠。当那些珍珠欢腾着汇聚成一片时,变成了一条金色的丝带。河边的石坝子上,几个妇人正洗衣服。她们一边用木棒拍打着石头上的衣服,一边聊着家常,水花子在拍拍声里飞溅,跳跃。

几个小孩在她们周围追逐,嬉戏,有时,会用手捧起一捧水,抛向对方,吓得伙伴儿咯咯笑着跑开。

茶是古的。临河的一条小街,竹椅竹凳,悠然闲坐,再泡一杯盖碗茶,那感觉真妙不可言。

清风拂过,茶香扑鼻而来。光这一闻,就令人沉醉。揭开茶碗小盖,随碗沿轻轻滑过,只见茶水中,青青茶叶漂浮,色如翡翠。茶水绿中微黄,品上一小口,清香之气漫过舌尖,渗入全身,和着河岸的草木味儿,泥土味儿,微风味儿,河水味儿,犹如置身仙境。又如乘坐于一只小船上,缓缓漂荡。所有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被抛到九霄云外。

古镇的古,其实无法用言语描绘。只能置身期间,去细细感受。

【篇二:听雨】

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的雨,到了黄昏又淋淋沥沥地下了起来。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嚼桑叶一般,将嘈闹的声音压下去。雨雾模糊了我的视线,也润湿了我的回忆……

我的老家的房顶是用青瓦做的,青瓦为人们遮风避雨年复一年。而如今,这些瓦房据说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幼时习惯檐下听雨的我而言,瓦屋却有难得的好处。对住在高楼里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雨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怎么能够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那样坚硬,雨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清澈的声音声声入耳,点滴在心。住在瓦屋里的人就有亲近大自然的福气了。

瓦似乎是专门为雨制造的乐器。平日里它们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来,瓦也就丁丁的响起。那声音像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雨势越大,瓦声就越激昂,如千军万马一般飞腾、交战。雨势弱下去了,瓦声也跟着弱下去,就如两军激战后的休息。

雨丝能扯动昔日的事情,雨声也能呼唤往日的情感。听雨,就是倾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倾泻,听心灵的呼唤。人生的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不同。年少无知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涵意;到饱经世事的老人时,才会理解雨的涵意。原来雨声所敲打的,并不只有岁月的快乐,也有昔日的磨难。

听雨便如听风、听雷一般,没有一颗快乐的心,没有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就无法进入那诗一般的美妙境界。

【篇三:故乡】

回不去的都是故乡。

——题记

方门,我十岁时跟随父母在外生活过的一个江南村庄,在那儿我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站在童年的尾巴上与青春相遇。于此,聊以此文记述我对方门难以言明的,微妙的情感。

一夜未眠,从暗夜中回过头来时已听得鸡鸣,夜晚马克杯中的咖啡,无礼地趴在杯底。窗外天色深蓝,寥阔无云,启明星光芒明亮清冷。披衣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在晨与夜相拥的时刻。

行走在方门曲折狭长的小巷中,晨雾还未消散,在光明中渐渐被稀释,晨色为蓝。早起的着深色衣服的老人在晨光中蹒跚,像黑色的字符。

人影依旧稀疏,独自跑到村北看老屋的残骸。穿过南方盈月般的拱门走入破败的庭院,青石板铺就的小院枯草荒芜。青瓦破碎散了一地,暗红的梁柱在冷风中突兀地立着,摇摇欲坠。残败的老屋像一条大鱼的尸体。散落的青瓦是它的鳞片,破烂的雕花木窗是它曾流光溢彩的眼睛。它也曾载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度过时间河流,完成生命的旅程。如今它却沉在河底,在岁月中沉沦。

颓圮的青色砖墙上深深浅浅长满了碧绿的植物。一株梨树扎根于墙角,黝黑的枝条在淡蓝陈光中颤抖。

扶墙走进老屋废墟之中,瓦片碎裂的声音如裂帛。木材腐朽的气息从废墟深处散出。抬头望天,星月像银白的鱼骨。靠墙角蹲下,仰望天空的自己像是囿于井底的蛙。

午后在河边滑冰鞋。冬日日丽,风势凌厉,天空被清洗得清澈异常。

河岸旁四季常绿香樟在风中啪啪的拍着叶片,每一片叶子都似要被扯离树枝一般,在空中绷紧了小小的身体,透出破碎的日光与蓝空。河面因风起了一层层晶莹的瀫纹,河底一圈圈明亮的光纹晃晃悠悠,悠悠晃晃。细小的尘埃,孩子们的玻璃珠,碎裂的瓷碗都安静的的躺在水底。河水清冽。

灰褐色的木槿枝在风中抽动`,摇摆,光秃秃的枝头沉睡着夏日一季的姿色娇妍。麻雀在风中群起群落。湛蓝天空,灰色围墙,墨绿香樟灰色木槿及流经整个村庄的朱溪,是为方门。

夜浓时出门买咖啡,即使在过年期间方门也还是那么安静。一座座黑色的老屋在黑暗中静默。狭窄悠长的西街灯光昏暗,人语稀疏,唯有风大,空气清冷清新。

许是过年期间西祖庙开放,当地的妇女,老人聚在庙中守夜。戏台寂寥。浏览刻在石板之上的铭文才知道西祖庙已有了千年的历史,这小小的方门已然是个千年的老者。朱溪盘的枫杨立于溪畔,从清至明再至今。

回家时绕道沿溪行,立于溪上,风沿着河道席卷,披散的头发在风中翻飞,河面荡起黑色旖旎涟漪。

回家途中拥抱了河边的香樟,我知道树也是有情感的,含蓄而内敛。突然想起一个男人爱上一棵树的故事,在我心中,那些沉默内敛,内心善良的人就像树,香樟树。

这些年随父母在外生活的经历约莫十年,总觉得自己像是一直在流光中飞行的鸟,而方门则是立于流光中让我暂作停靠的枫杨。于我而言,故乡不是我的出生地,而是我于时光中栖息过,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比如,方门。

【篇四:什么虽无字,常读便是书】

素巷虽无字,常读便是书

踏着青黑的方石,狗吠声渐渐远了,只留住了纸灯笼的墨香和风铃的叮铛脆响……

沿着京都清水寺走下来,便到了二年坂三年坂,在这拥挤的巷子旁边,竟另有天地。

这是条朴素的巷子,竟比二年坂三年坂宽敞。两边都是低矮的青瓦木屋,屋门的两旁都装饰着青白色的灯笼,灯面用粗毛笔上了吉祥的话语。一路上缓步走着,我们惊讶于如此热闹的清水寺附近竟有这种简朴的巷。路面一尘不染,一块块方石早已被行人和雨水磨平了。侧耳细听,能从其他的巷口听到木屐与水泥路的对话的咔哒响声。青瓦之间夹了一座青塔,塔顶的青翠色丝毫没有衬的突兀,倒显得十分可爱了。这条巷子的行人这样少,可能是没有商业化的缘故吧,我心想着,走下一层层向下的台阶,恍惚间,分明觉得这青石板路,这一阶一阶的青石板,是一张张书页了。他们就这样沉默地卧着,于闹市中能静然自处,需要多强的定力?

人们总喜爱在热闹的地方聚集,殊不知这清闲之地也分外惹人喜爱。

不知不觉天已微暗,凉风徐徐,受到惊吓的风铃摇摆着身子,一位身着红衣头插发簪的日本艺伎正与一位老人交谈些什么,青塔后院的池中鲤鱼慵懒地吞吐着泡泡,池边垂柳委屈地挤在一起,这难道不是素巷这本书中的人、物、景吗?

这条青瓦乌巷,没有任何事物点缀装饰,只有那棕色的木板和淡灰的石阶做陪衬,正如那只有白底黑字的书一样了。但这书的字里行间竟如此耐人寻味,这不是宫殿般的奢华,也没有寺庙房檐上木雕的精雕细琢。人,不亦如此吗?正如“清水出芙蓉”,人留下是最纯真的素,不就如书一样韵味悠长吗?

天空完全黯淡下来,石板路不知不觉变成了粗糙的水泥地面,四周交错的电线杆也渐渐地多了,家家户户都高高挂起发光的淡黄色灯笼,此景不禁使我沉溺其中了。这可能与日本人民骨子里的性格有关吧,他们总是这么静,这么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严谨好学的民族,唐朝时仰慕大唐的强大,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虚心与唐交流;而后又紧跟西方科技革命的步伐,于近代迅速崛起,这放低自身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了。

我转头望着这条一路走来的素巷,她似乎平淡不惊却又波澜起伏,烛光跳动着忽闪忽闪,散发着书卷香气,而我们这些过路人,似是在挑灯夜读了。

【篇五:宏村游记】

这里曾是我的心目中的“桃花源”,在去过之后,我更加确信自己的观点。

宏村仿佛是一位古朴儒雅的徽州夫人,我对她的温柔充满了眷恋与不舍。宏村的生活与景色,正如她的文化一样,文质彬彬中不乏艺术的优雅。

映着朝阳,最先闯入眼帘的首先是徽州特有的粉墙青瓦。这些白花花的墙壁造型奇特,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俯视呈“口”字、“凹”字、“日”字等几种类型。只有亲眼见到了这样的民居,才真正感觉到了徽派建筑的特殊魅力。

不光如此,在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都能看到做工颇为精湛的砖雕。那些砖雕有的是桌上常摆着的瓷质花瓶,有的则是栩栩如生的珍奇异兽甚至还有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门楣处的雕刻,常常是各种繁复的图案与线条,却排列得错落有致,间隙均匀。这个山谷中的小村竟能把生活过得“无处不艺术”,令我在赞叹之余又对它充满好奇。

脚下是青石小道,身边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耳畔是道边水渠传来的哗哗声,住在这里,仿佛真能抛弃一切烦恼。尤其是悠闲地午后,沏一盏清茗,饮一盅淡酒,听一晌流水、品一番流云……时光悠悠远逝,凡尘俗念亦随风而逝。

来宏村,绝不能错过夜景。于是我穿戴整齐出了门。我在白天到过的小巷一步步走着,兴中荡漾着满满醉意——啊,这场景美得如此醉人——暗红的灯笼一串串挂在墙壁上,用它幽暗微弱的红光点亮了宏村。白净的矮墙,光滑的石板,潺潺的溪流和头顶漆黑的夜幕,一切都被熏染得幽幽地,似有似无地,忽远忽近地绕在我身边。路上,游人们的欢声笑语让条条小巷热闹非凡,各色小吃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商家们站在酒馆的门口招揽客人。我也随着人流走动,但不知要去向何方,只是手中的相机的快门声从未停过。

终于,我“飘”着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月沼湖畔。当我抬头看的第一个瞬间,“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占据了我的脑海。半月形的湖畔,红灯笼围了整整一圈,它们依旧挂在古老的墙沿上,依旧映照着粉墙青瓦,只是这一切恍如随风流入了月沼湖水中,造就了另一个世界。

那些倒映在水里的灯笼显得更加清幽了,只轻轻一拨,灯笼光就化在了水中,同夜幕一起摇曳着,连带卷进了一丝皎白的月光。我此时还站在原点,微微张着的嘴发不出一点声音,泪水在明明眼眶里打转,却又逆流回心里,洗净了蒙尘。

在宏村,时间的流动让人不易察觉,无论是徽州特有的白墙灰瓦,还是青石道边条细细的水渠,亦或是不时笼罩着苍穹的灰绵绵的云朵,仿佛都不曾变过。

我是否还在宏村?我想,我从未离开……

【篇六:老街旧巷】

这几天是连绵不断的雨,深秋的雨已经带了些许凄凉,伴着寒风刺骨,我不得不再添一件衣服了。

昨夜的第一滴雨水,打乱了我倚着读书的思绪。通过空灵的声音我仿佛看到晶莹的雨滴打在青瓦红砖上,打碎了北国夜晚的寂静。

这书是没法看了。

我合上书,走出房间顺带关上灯,穿好雨靴,理理有些乱的长发,拿起雨伞和手电走进下雨的夜。

转角的路灯在这样昏暗的夜晚显得有些昏暗,却依旧固执地照亮一米半径的一片黑暗。我不想到那边去,太过现代化的路和景并不让人心怡。

我想走进没有光的那条深巷。

手电幽幽的光在深夜如鬼魅,可前方的黑暗却驱使我继续向前。向前看看夜里深巷尽头到底有什么。雨水打在伞上的声音格外悦耳,在孤寂的夜给我一丝安慰。通过手电光我看到路边的花草,沾上了雨水散发着泥土上的芳香。身旁是红妆砌成的墙,被风侵蚀也染上了岁月的沧桑。头顶的杨树银杏树梧桐树的枝叶几乎要遮住整片天空,像巨大的保护伞留住这条古老的小巷。墨蓝的天幕上没有星辰,没有皓月千里,仰头只有连绵的雨不断溅在我脸上。

渐渐前方出现晦暗昏黄的灯光,原是一户人家。隔墙透窗可以听见电视或是收音机中传来并不清楚的戏曲声,许是一对尚已年迈的老夫妻。

真好。

这样朦胧的雨夜,连事物和心绪都变得迷茫。

我想起在江南的烟雨中,有一个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

【篇七:不期而遇】

那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吧,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的古朴便撞进我的眼帘。

它有着水乡建筑共有的特点:青瓦白墙,雕花木窗,院落之间窄窄的小道;又有着园林共同的特点:古道交叠之中,几片竹林,数块怪石点缀其间,再配上这绵绵细雨,整个何园,凝聚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

游人虽多,但何园似乎被一种魔力笼罩,始终保持其静谧的本性,唯有雨从屋檐,从叶梢滴落的“啪嗒”声,愈发的幽静。烟雨迷蒙,景物都伴隐在雾里,又显得神秘。有时你会惊觉白光一闪,别担心,那是相机记录美丽时由衷的赞叹。

这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撞进我的眼帘。

它的青瓦白墙还在,它的雕花木窗还在,它的竹林怪石还在,它的绵绵细雨也还在。可是,它的静谧不在了,它的神秘不在了,它的古朴不在了。

原本嶙峋的怪石和错落的楼阁上搭满了脚手架,各种维修工具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本紧闭的楼门却大敞,里面放着当今流行歌曲,各种商品在极白极亮的灯光下,耀得人睁不开眼;原本可以自在散步的竹林和参观的楼阁却挂上了“游客止步”的牌子。原本就不大的何园,更显得逼仄。

笼罩何园的魔力也不在了,游客的说笑声,脚步声在何园的各个角落回响。烟雨仍旧迷蒙,但无数闪光灯将最后一丝古意照的毫无藏身之地。那闪光灯已不是赞叹,而是对无数这样的古迹的轻视和不在乎。那雨滴落地的“啪嗒”声,是何园的叹息;那迷蒙的烟雨,是何园的泪。

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的冲突,在何园这个与世无争之地上演。

其实,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有无数个“何园”也在饱受折磨。它们所执著的“文化”,早已被“文明”所轻视,所抛弃,它们的叹息,它们的悲戚,无人关注,无人知晓。

如若这样,我宁愿从未遇到过何园,从未遇到过“文化”。

我不想,也不会,再遇到“文明”。

【篇八:那屋那人】

乡下社区的旁边有一个巨大的铁皮垃圾桶,垃圾桶的旁边有用水泥筑成的小坡,专供环卫工人管理垃圾。老屋的门正对着小坡,所以难免臭气弥漫。老屋的年代已经很久远,还是旧时的建筑风格,红砖砌的墙,砖缝中有暗黄的土垒着一层又一层,房顶是被风雨磨砺得斑驳的青瓦。与附近的被翻新的楼房相比,显得格格不入。那时候我想,老屋的主人一定和这老屋一样,年老,慈祥,甚至连言行中都沉淀着岁月的沧桑。

第一次望见她——老屋的主人,只是远远地望到一眼,那天老屋不寻常地敞开着,老屋前围着一群人,但都和老屋保持着一段距离,我隔着人墙向老屋张望,看见老屋门槛边站着一个女人,六十出头的样子,青丝里夹杂着白发,她左手扶着木质门框,两眼空洞着望着马路像是在等谁。“哦呦,之前多勤劳的人啊,怎么突然之间就疯掉了呢,真是可怜。”“是啊是啊,她儿子都不要她了,唉……”原来,她在等她的儿子。

第二次见她,离得近了,我看见她黝黑的皮肤,额头上的抬头纹,眼珠深陷下去,眼眶周围都隐约发黑。她在洗衣服,浸在水里的手几乎每个关节上都粗粗的,我想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做了很多。她洗衣服的时候特别麻利,我想她应该如他们说的那样勤劳。于是对于她们说的“神志不清”开始有点怀疑。

以后每次见她都是第一次见她的那副样子,仿佛第二次看见的她就是一个梦,她依然站在门口,望着马路,宽大的衣袖与裤脚被风吹得“隆隆”作响。她脸颊两旁的肉塌陷下去。累起许多皱纹,平白给她多添了几道年轮。她的脖子微微向前伸,一直眺望着马路的尽头,一动不动,像是站了一个世纪那么久。她较之前似乎是憔悴了些,眼神里的殷切、期待像是少了,踏着门槛的脚像是弯了、抖了,可她依旧站着,像树,像铁,像雕像。可我还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聚焦,马路的尽头,那个她殷切盼望的人。尽管她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尽管她的面容被岁月充斥,她仍旧等待着她所盼望的,坚定不移。

她站在风里,风带给我她的话语:我儿子会回来的。

【篇九:乌镇游记】

一次旅行,就是一次心灵的升华。领略过惊涛骇浪吞灭沃日的雄伟壮观,见识过青烟缭绕直入云宵的震撼人心,但却始终未尝找到那份灵魂深处的安逸。

向往乌镇很久了,那个烟雨岁月中的古镇,隔着层簿薄的画,向我展现了它的韵味。那种深入精神根源的不可自抜,驱使着我,终于踏上了乌镇的土地。厚重的青石板承载着古老的往事,回荡着浅浅的足音。撑开一把骨伞,撩开如丝细雨,走进幽深的小巷。白墙,青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古老,时光在这里渐渐停滞了急促的步伐,然后悄然回溯。雨丝落在满是凹凼的青石板上,打碎一片片小小的光影,或是波动起一圈圈历史的回音。银白的细碎花朵开遍每一个角落,从盛开到衰落,每时每刻。三月的杨柳朦胧在满城的烟雨里,细密的银丝,织起的可是一段段回忆!

踏上古老的拱桥,看水中倒映着的承载岁月的雄厚身躯。它曾见证了多少时光,如水中花月在时间的流淌下转眼消散!河水静静地流淌着,仿佛从来未曾改变,只是一直倒映着小镇的一切。几只乌蓬小船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放大,木桨插入水中,和着雨点的节奏轻轻拔动,溅起一朵朵的水花。光点在水面上波动,水波在蠕动,光班也随之舞动,映照着四周的白墙青瓦飞檐斗拱。些许的墨迹留在墙上,泛黄的对联残留在木门的两侧,青石板上,尽是雨后细碎的落花。

夜色来临了,远方星星点点地亮起几豆灯火,小舟荡着微微的水波缓缓靠岸,周遭的一切化为一种易碎的宁静,让人不忍打破。归途的路很长很长,留下人内心最后一份缱倦。最后的一步踏出,离开那片土地,却在记亿里永远地留下了这幅画,这份深入精神深处的古老和安逸。

热门推荐
1小水滴与大海
2小城的夏天
3欢度元宵
4八年级语文作文
5“小马虎”二三事
6印象深刻的一次出游
7一个个鸡蛋
8什么从未走远
9文具盒里的争吵
10都是为了你
11未来的学校
12想象作文
13浇水人能长高吗?
14菜园里的联欢会
15夸夸我的小伙伴
16跳蚤市场
17田园乡村
18我和白雪公主过一天
19街头漫步
20感恩是一种承担
21期末考试
22快乐与烦恼
23我的发现
24拜年
25一线潮
26可爱的小金鱼
27语文作文
28幸福是什么
29我爱我的学校
30我记得 ,好像有一场停了的雪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