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黎民百姓的作文

【篇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应友之邀,在岳阳楼上挥毫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此,这成了为官的准则。

范仲淹先生生活在兵戈四起,战火纷飞的北宋王朝,这注定了他纵然奇才旷世,纵然忧国忧民,也终究免不了被朝廷所抛弃。

北宋的重文轻武使这个脆弱的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戎狄外患。国难当前,范先生以书生之躯毅然奔赴战场,弃笔提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恰似当年的霍去病将军,将敌人拒之于边关之外,以换江山社稷无忧,黎民百姓安康。

边关风沙烈,漠北霜雪寒,但范先生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和众将士们在这里受的每一分苦,都是为了他们的君王不受外族辱,百姓不受战火之苦。为祖国分忧,这应当是他的骄傲。

然而,“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并非所有的一腔热忱都能换来惺惺相惜,黑暗腐败的朝廷远比边关苦寒可怕。

回朝之后,范先生对存在问题的朝政提出质疑,与朝中一众奸佞斗智斗勇,可命运与君王并未眷顾于他。一次又一次的不低头,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被贬的地方越来越偏远,前来送行的官员也越来越少。朝中的黑暗势力一手遮天,已经不是他可以抵抗的了。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天下的泱泱众生。他的君王可以不要他,但他祖国的人民需要他。

他数年如一日吃着白粥与咸菜,把自己的钱财匀出来资助投奔来的穷苦求学者。他提携了不计其数的后生,救助了不计其数的百姓。就连他辞世的前夕,还忙碌在赈灾的事上。或许他的日子还没有大部分百姓过的好,可却乐在其中。

范先生谥号“文正”,意为立德立功立言者,算是一个安慰吧。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天下忧愁,为了天下欢乐。不得不说,范仲淹这一生,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鲜活的写照。

【篇二:书伴我成长】

人这一生,必须拥有一些东西才能生活,比如空气。而对于生活,要陶冶情操,书是最好不过了,没有了书,我的生活便会索然无味。

书,自古以来被人称为精神食粮,上到毛泽东主席,下到普通的黎民百姓,都喜欢书,也都或多或少的读过一些书。

我是好读书的。不为那书中的“颜如玉”,也不为那“黄金屋”,只是为了在那书世界中得到一些感悟或者道理,这样的我在看书后得到了极大的益处。书,它令我感到世界如此之大,自然如此之妙,生活如此多彩,仿佛一切的知识画卷都在脑海中浮现。

读书,人因它而美丽。爱读书的人气质非凡,像一杯醇醇诱人的咖啡,需要细细、深深的品味。品到的,定是清新,淡雅,神采奕奕。作家严歌苓说过:“阅读是美化灵魂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

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读书能让你于炎炎夏日忘却酷暑,清静下来,能让你想看一场经典的电影,以文字为银幕,欣赏各种场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我最为欣赏他以三人吓退百万大军的空城计,他以他的勇谋赢得了多少人的赏识。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最是要动脑筋,对任何事必须要有一定的把握再去,这对我的生活有了很大帮助。

读书不仅能扩宽人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我相信,如果一直与书相伴,一切都会丰富多彩。

书,生活因它而精彩。当我失落时,书告诉我“长风破浪会有时”,我因与朋友分别而沮丧时,书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教我许多生活觉不到的,像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让我的生活越加精彩多姿!

书像是一抹流星,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充实,让我的生活多了份激情。

书,伴我精彩!

书,伴我充实!

书,伴我成长!

【篇三:描写岳飞作文】

岳飞是一名南宋时期的大将军。他南征北战,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致于金兵听到他的名字就会黯然失色,黎民百姓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手舞足蹈。读完这本书后,我被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岳飞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使祖国不受敌国的侵犯。当时岳飞家很穷,买不起纸和笔,岳飞便用柳条在沙子上练字,晚上天黑买不起蜡烛,岳飞就借着燃烧树叶的.火光来学习。后来,岳飞拜文武双全的周侗为师,和同门师兄张显、王贵、汤怀一起练功,个个都练成了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的神qiang手。

岳飞长大后,成了一个保卫国家的大英雄。他对待敌人冷若冰霜,对待朋友热情似火,因此,不论境况多么恶劣,总会有人投靠岳飞,助他一臂之力。

可是,就在岳飞最后一次攻打金兵时,虽然将他们打得七零八落,眼看就要全部歼灭了,皇上却轻信秦桧夫妇的馋言,让岳飞赶快回京,岳飞无奈只好回去了。岳飞回去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打入大牢。为了能使岳飞承认罪名,他们每天惨无人道地毒打岳飞,但岳飞丝毫不动摇。后来,秦桧看这样没用,就发明了一种新折磨法。他将鱼胶和麻皮煮烂,膊在岳飞身上,一撕连皮带肉都撕下来了,即便是这样岳飞还是不认这条罪。秦桧大怒,骗来了岳云,将他们俩一起杀死在了风波亭,当时岳飞仅三十九岁,岳云才二十三岁。

书中忠君爱国的岳飞、直爽冲动的牛皋、优柔寡断的真宗、阴险狡诈的秦桧等人物,个个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华

【篇四:四书五经读后感】

中华文明的结果,华夏先哲的智慧,国学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你的语言千锤百练,字字流金,你就是美丽的国学文化。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篇五:那阵风吹过】

在诗歌的世界里吹过一阵风,我看到他们衣袂飘飘。

昂首处,是他在行吟泽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那样执著地找寻世间的明路;为了一个强盛的楚国,为了一国的黎民百姓,他执著地探寻着一条强国富民之道。纵使楚国负了他,他的心中依旧有个声音,执著地、永不言败地找寻那条修远的治国之路。

挺立处,是他在作曲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他那样雄壮地驰骋于天下;年老那又有何妨,怀一颗雄心,怀一份壮志,乱世之中,只有他能横槊赋诗,仰天大笑,只有他能那样执著于一统河山,只有他能纵横天下,傲视群雄,千秋功业是他心中永不放弃的执念。

驻足处,是他在高唱。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面对风雨坎坷的人生之路的豁达与开朗;是他的自信使他忘却了个人流放之苦;在人生路上,他并未被那坎坷不平的道路所羁绊,风雨兼程又如何,他执著于开辟一方明朗的天空,徐行且吟是他独特的风采。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他对百姓的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正由于他对这份责任的执著的担当感,在苦难面前从不缩头,总是迎难而上,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深情凝望着这片饱受苦难的大地,中华儿女才得以挺直腰板来环顾世界。

在诗歌的这片土壤中,有很多的身影深深地驻扎在我们的目光中。

那阵亘古的风一直、一直都在我们心间回荡。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神州大地的风还萦绕在耳际。一切的浅吟低唱都早已没入尘土,而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华章依旧。

迎着那阵风,我终于找到了是什么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是什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华的奇迹。迎着那阵风,我挺直了腰板,坚定的回答自己以前所有的疑惑:“没有什么不可以!”

【篇六:曲阜三孔】

去年,我走进了曲阜这个历史悠久又充满古朴美的城市。

在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城墙上,布满了青苔,依然以千年前的那种古朴展现在世人面前。城墙的青砖虽已没有了以往的那种平整,但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饱经沧桑。还有,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孔。

先说孔庙,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为什么是六百年呢?因为在宋朝时,宋朝和金朝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孔庙被一场大火焚毁,到了明朝才得以重建。在时间的长河中,许多后人来祭孔,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庙中的石刻更是数不胜数,有王羲之的、沈括的、孔子的等等,庙中的大成殿完全是仿皇宫式样,这充分展示了古代皇帝对孔子的崇敬,石柱上刻有龙、凤、蛟等吉祥图案,据说有根柱上还刻有88条龙呢!

再说孔府,孔府可谓是园林中的珍品。它也是被重建后才得以延存下来。孔子的父亲是一个管粮的小官,到了孔子这代才发扬光大,在孔子的后人中有许多贤人,如孔融等等。到了孔氏花园,花园里有幅画,不论你从什么角度看,它上面画的路口始终正对着你,你说神奇不神奇?

接着是孔林,孔林是孔家的墓地,林中有许多树木花草,石碑石刻,文物雕像。孔子的墓碑前,有一块大石头,把“王”字的一横挡住了。传说康熙皇帝来祭孔时,抬头一看碑上刻着“春秋孔氏文宣王”气愤不已,扭头便走,孔家人一看恍然大悟;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第二天,孔家人便在这里放上了这块大石头……

道路的马蹄声渐渐消失,夜色慢慢降临,望着无数游人络绎不绝地从三孔中来来往往,我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久久萦绕在心头……

【篇七:阅读改变人生】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在30秒的思考后,杨春凤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为何读书,读书的三个境界及如何选书。

读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为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自我学问、见识与智慧,完美自我。而读书的第二个境界则是为己,修身养性。苏东坡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曹操阅读过许多书籍,即使装扮成他人,也让外人觉得他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而竹篮打水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读书是在净化心灵。只要用心,做到这一境界并不难。读书的第三境界,为人,也是读书的终极目标,为黎民百姓读书,为了社会安定建设读书。

“学报社稷,府纳百家”是我们学府中学的校训,前半句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而后半句则是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

杨老师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用心去读书的故事。日本根据中国有关事迹报道中王进喜到马家窑时说的一句话:“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便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是严格保密的。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知道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为此,日本情报机构从中国公开的刊物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的信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严格的定性及定量处理后得出了有关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准确情报。在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王进喜站在钻机旁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的东北北部地区。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日本情报机构得出了“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的结论。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这就是阅读奇妙及令人惊奇的地方,用心去阅读,你就能从许多的细节中发现事情、了解事情。

读书最时尚。“每个人在选书的时候要选有品位的书。”这是杨春凤给我们选书的建议。

在听完这次讲坛后,我们的同学真正理解了读书,也了解到:阅读能改变人生。

【篇八:这其中应该有我】

回望钢筋水泥包围的灰暗“丛林”,我被迫驱逐出境,人们的心灵被禁锢,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自我。我的名字叫做爱,我常感叹夜路难行,良辰美景虚设,放眼望去,又有谁能容得下我呢?哪里才应该有我呢?

我来到汨罗江畔,望见屈原纵身一跳,不禁感叹,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他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不了他浪漫的诗魂。那江水中央漂浮着的衣裙,诉说着忠贞的信念。屈原的爱太多太多,他爱国爱民,爱楚国的大好河山,爱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是他将这爱化作《离骚》、《天问》、《九歌》,在这一篇篇诗篇之中,我想应该有我的身影。

我来到金光灿灿的“精忠报国”面前,心中感慨万千。总是忘不了这一行刺字,寥寥四字,却寄寓着母亲殷切的期望和深深的爱。岳飞,他战功不凡,光明磊落,他背上的刺字嵌入灵魂。母亲刺字于儿背,用大爱告诫儿子大丈夫立世当以天下苍生为重,这一行刺字里面应该有我,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我来到潇湘馆中,望见黛玉焚烧书稿,火苗摇曳的身姿衬的黛玉脸色更加苍白。她的爱太过凄凉,前世她为绛珠仙子时曾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尽他了。谁曾想,她的眼泪竟真的从春流到冬啊!那一滴滴清泪里,应该有我,无论她与宝玉的结局怎样,这眼泪中应该是有我的。

屈原的爱国,岳母的爱子,黛玉的爱情。点点滴滴,皆历历在目。这其中应该有我。

冰心曾经说过:“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鲜红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过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回望整座城市,人群来来往往,我恍然大悟,在这平平凡凡的大千世界中,在燥热的天地之间,其实爱不处不在,其实我不处不在,这其中一定有我。

【篇九:《示儿》背后的故事】

冬夜,一位老者正在窗边看书,这时一阵寒风吹来,油纸窗被吹得“吱吱”作响。许是旧疾发作,他忽咳嗽不停,捂住胸口,步履蹒跚地走上床躺着,但上了床他仍捧起书孜孜不倦地读起来。

当时正值深夜,鹅毛大雪如他那读书的精神一般,一个劲儿地下。霎时间,天地间只剩下白雪皑皑。

午夜已过,一位书生模样的少年,看光景二十来岁,他道:“爹,天色已晚,午时已过该歇息了。”谁料,那老者竟道:“再读半个时辰吧。”

少年打了几个呵欠,便离去了,北风伴雪吹进了里屋,好像要把屋子吞没似的,老者脸上饱经风霜,一说话皱纹便会露出来,深深凹下。他望着窗外寒冷的雪,他想到了祖国,想到了正受于灾害中的黎民百姓,心中阵阵凄凉。

他想为国戍轮台,想劝劝那昏庸的君王,想把那些可恶的敌军通通斩灭,可惜他不是大臣也不是将军。是啊,就像别人劝他所说的一般,光有热血一腔又有何用呢?可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他只能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地等待、期盼着,哪天能报来好消息。

可是,望眼欲穿,换来的只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忽然,他心中闷得慌,口吐鲜血。他明白,他这么大的年龄,再加上旧疾突发,这次恐怕再也扛不过去了,生命留给自已的时间不多了。他心中感慨万千,又不无悲凉,提起笔,颤巍巍地写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完后,他长叹一声,笔,应声落地。老者已经停止了呼吸,可他的眼睛还在凝望着北方……

他最放不下的始终是中原未定,那里有他的故土,他的乡亲……

这位老者便是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五岁。

【篇十:唐诗的味道】

台湾诗人洛夫说:“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短短两句话,便将唐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韵味描绘得传神剔透。

酒在唐诗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不少诗人醉在醇香的美酒中,笔下流芳的诗篇更如汲取了酒的“精神”一般体味了酒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味道。酒与诗可以说是与诗人血脉相连、一脉相承。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更是与“诗”、“酒”无法割舍。于是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酒中,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旷达;有“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的痛快淋漓;纵是他寄情山水“洞庭破秋月”之时也无法忘怀“纵酒开愁容”,萦萦酒气和壮阔的山水冲荡着李白和他的诗。李白的诗中有酒的率真豪放、自由奔放的味道。

诗圣杜甫,自小便有“七年酒豪”之名,甚至为换酒吃而典当衣物。在他为国忧,为民愁,得到官军收复河北的消息时,便也是“纵歌放酒”“青春作伴”,但是杜甫的酒里更有“穷年叹黎元”的悲悯味道。晚景凄凉的杜甫在贫病交加下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独,而今天下,黎民百姓仍旧疾苦,国家仍动摇的复杂情感,此时便只有酒才能解读诗人的心情。诗人也面对“滚滚不尽长江水”饮一杯混着他两行清泪的“浊酒”,这酒里满是悲凉的味道。

唐朝疆域广阔,因此戍守边陲的将士们也会将一腔的豪情借着美酒表现出来。王翰,性格豪放,登进士第后,仍旧每日以饮酒为事,是位爱酒的著名边塞诗人。在孤独寂寥的边塞的一次盛宴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荒凉的大漠中仍有无法离开酒的酣畅淋漓之感,若要上了战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醉卧的姿态来面对残酷的沙场,又何不是酒赋予诗人的一股豪情呢?王翰的诗中有酒的淋漓痛快、豪迈壮阔的味道。

浩如烟海的唐诗中,酒总是与之形影不离,诗是酒的精华之所在,而酒又是诗的“触媒”,酒给予诗了胆魄,而诗又使酒脱俗,诗酒互倚,从诗中便可了解酒的三分气概与度量,从酒中又可知晓诗的七分神韵和味道。酒中蕴藏着唐诗飘逸、忧怀、豪迈之气,唐诗的味道便犹如酒之醇香飘散、几世未消……

热门推荐
1那份逝去的友谊
2难以割舍的父女情怀
3我记得 ,好像有一场停了的雪
4走过桃源
5碎片化生活的利与弊
6今天我下厨作文300字
7鼓励——力量的源泉
8荆轲
9记忆中的味道
10快乐的运动会
11化被动为主动
12为天使竖起大拇指
135·4演讲比赛演讲稿
14不一样的刚柔
15读《冰心百岁》有感
16百花园
17有趣的一日游
18荆轲刺秦王
19蓝花楹的孤独
20站在十字路口作文
21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
22我的烦恼
23遇上碎片化生活
24我们班的同学
25佳宁,我想对你说
26猜猜他是谁作文
27阳台上的玫瑰
28我心中的桃花源
29白色逆行者
30校园的早晨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