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两个人的世界】
深夜,台灯强烈的光照着纸上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题目。我猛然间感到脑子中已充满了一堆烂铁,沉重且又毫无活力,死气沉沉。步入初中,我每天好像有干不完的工作,我厌倦现在的学习,以至让我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终于迎来一次周末,我决定在这个周末,丢掉书本与作业,出去看看。
走过一条条喧嚣的马路,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不禁心生感慨:外面的世界变化得真快呀!正在我感慨世间变化之快时,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此人与我年纪相差不大,应该比我大2岁,他一身穿的都是昂贵的名牌衣服,脖子上戴着金项链,他的头发比荒地中的杂草还要凌乱,有的头发“粘”在了一起,有的“孤单”地独立在那儿,他的脸如同熟透了的西红柿一般彤红。他的眼神呆滞,目光望向身后的网吧,看了看,随后瘫坐在地上两根手指夹着烟,一只手拿着瓶啤酒,吸一口,再喝一口,可谓是“有滋有味”!吸够了,又喝够了,他整个都变得醉醺醺的,他的周围弥漫着一股烟酒气,使得经过他身边的人都不禁捂住口鼻,快速跑开。他拿出了自己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他先是喃喃且带有醉意的说着,随后又破口大骂,最后气愤的把手机往地上一摔,摇摇晃晃地离开了。
此时我的心像被巨浪拍打,不禁愤慨,心想;这人真是不可理喻!
正当我愤慨之时,另一个人又出现在我的视野,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面容清秀,身材高大挺拔,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副黑框眼镜仿佛成了他知识的象征,他此时正用一口流利纯正的英文给外国友人推销着自己手中的产品,他的话仿佛充满魔力,不时把老外逗得哈哈大笑,在他那妙趣横生而又十分可信的推销下,产品很快便卖出了,他自己也露出了一个自豪的笑容。
这两个人,让我仿佛想到了什么,当我还在抱怨学习的时候,别人正在默默用知识去创造一个新世界……
我点点头,跑回了家。我也要用知识改变我的命运!
一个人即使物质世界是富足的,但如果其精神世界空虚,那也只能算一具行尸;反之我们即使物质不富足,但我们精神世界是富足,我们会是胜者,会是一个看得清自己另一个世界的人。
【篇二:摒弃功利,追求心灵的富足】
近年来,人们开始带着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学习古代文学文化。成人带着“读了它有什么好处”的疑惑阅读,学生带着“考试可能会考”的想法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亵渎,而追求心灵的富足才该是我们学习古文化的最终目的。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瑰宝。有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积极入世的《孟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子》,“爱人若爱身”的《墨子》……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世,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受益匪浅。但如今,面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带着功利性心理学习的学生们首先想到“使动用法”“判断句”“句子翻译”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再深刻一点呢?这句曾鼓舞万千寒门学子追求正义和浩然之气的名言,竟不能在他们心中泛起半点波澜,思绪再次涌动,也不能让他们有所启示。
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开始麻木追求功用,但心灵却日渐枯竭起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快餐式阅读,一条条夺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不绝于耳。尽管自己从网络上获取了不少知识却仍觉得自己脑袋空空,腹中无墨;空暇时去再多的社交场所娱乐仍不能阻止自己的思绪早已从脑袋中飞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静静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好好读一读古文学,你会体会这其中带给自己激励人心的力量,用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使自己的的心灵得到慰藉,使自己纯粹正派的思想充溢于天地之间。
“腹有诗书气自华”,带着功用思想看待古文化的人,也定是没有文化修养底蕴的人。纵有再好的皮相,也只能让人在谈吐中一眼看穿他的道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古文化装裱自己,哪里比得上使自己拥有古典气质?像那些功利阅读的学生一样,只学习考试有用的关于古文化的东西,但学到的只是皮毛,其灵魂精髓却无法得到领悟,没有对古文化的深刻领悟,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修养极佳的人?唯有不带功利之心,不带既定目标,认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才能使自己浸养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唯有抛开功用之心,感悟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富足起来,成为一个由里及外散发文化气质的人,才能使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自己正义之气、善良之心,才能使喧闹的社会中多些安宁静谧的天地,才能使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才能不断影响社会价值回到正确的位置,从而使整个社会都成为充满心灵富足,思想超脱,拥有浩然正气,高尚文化修养的人们的社会。
古文化带给人们积极的力量正在式微,更需要人们摒弃功利,纯粹追求心灵的富足和愉悦。挖就古文化精神的力量。
【篇三:梦照明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我却有别样理解: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人们迎来了好日子。出生在21世纪的我们是幸运的,没有经历老一辈们艰辛的生活,就迎来了新生活——全面小康的生活。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这小康生活,我也不例外。
如今的我已算是幸福的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我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了,过去的苦日子已经无影无踪。
记得很小时候,我就知道家里并不大富大贵,吃的、穿的都很节约。那时,我们家住的是砖瓦房,墙面是红砖,屋顶是瓦片,红砖青瓦,篱笆庭院,别具乡村气息。妈妈常常教导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你看我们家虽然不太富裕,但只要你好好念书,我们会一直供养你上学,直到你上大学、读研。你爸爸从小就失去了慈爱的妈妈,是你爷爷一个人独自把他抚养长大,非常不容易。你爷爷和爸爸都希望你在读书的道路上能够成才。”从此,我在学习方面更加努力。我比较要强,我要读大学,我要实现家人的心愿。
我妈妈读书不多。她年轻时有过梦想:上高中,读大学。可她只读到初中,就没能继续学业。她告诉我,她小时居住的房子是泥草房,老旧破烂,墙体开裂,家里是泥地面,夏天呆在家里的时候,时而还有蛇来拜访。有一次,她吓得大叫后,那蛇像是被吓到了一般,猛地缩身回了裂缝里。这样的住房,她曾抱怨过,也害怕过,可那是家啊,再穷再苦,只要家人是和睦的,那就是幸福的。妈妈常说:“相比那个年代的我们,现在你们就是幸运的幸福的。那时农家孩子,家里穷得根本念不起书,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就更别说美食和名牌衣服了。一年下来,一件衣服着身,那衣服可是补了又补。”
现今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越了从前,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如今,家里花钱不愁,吃好穿好。我们在城镇上买了商品房,还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小楼房。很多乡邻和我们家一样,有房、有车了。现在的我,在多媒体教室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宽敞明亮家中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节假日还和家人一起出去郊游,生活得多么惬意啊。没有前辈们的衣食温饱之忧,有的只是满满的喜悦、幸福。
上初中的我记得妈妈当初淳淳教导:即使生活在生活富足的新时代,我们也不可以忘本。当然,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的使命是重大的:树立人生理想,朝着梦想跨越。是的,也许在偏远山区还没有我的生活富足,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全面小康势在必得。
【篇四:我是富翁】
也许,生活的富足并不是有花不完的钱;一个人的富足并不局限于钱所在,一颗美好的心灵,就足够了……
生活的富翁并不是那些被钱贴上标签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有着善良心灵的人。
记得以前,每当我看到其他同学有着大把大把的零花钱,我的耳边总回想起爸爸的话:“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的心灵美。”我从小就立下志向:我要当个心灵富有的人!
可是,要想当一个心灵富有的人,却比我想象中的要难得多:一次,我在走廊与同学追跑打闹,正当我玩得正上兴头时,突然与从拐角处飞奔而来的一年级“小不点”撞了个满怀。只见那“小不点”弱不禁风地跌了个趑趄,像一只将会飞的小鸟,摇摇欲坠地转了两圈,便如陨石一般重重地跌倒了,他哇哇大哭了起来,我一惊,心仿佛被重重地捶打了一番。此时,我犹豫了,我像个犯人一般,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爸爸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他一直注视着我,看得我的心直发怵,我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感受到他的目光仿佛一把锐利的刀子,深深插入我的心。仿佛要把我的善良正直挖出来……
事后,我决心再也不干这种事了。那天下午,我与朋友在校区玩,突然,草丛里传来了一阵若有若无的响声。我俩一听,吓得毛骨悚然,接着,我鼓起勇气,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树丛,只见,一直瑟瑟发抖的瘦猫出现在我眼前,它盯着我,用戒备的目光盯着我。此刻,不知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令我产生了帮助它的希望。往后,我天天从家中带鱼干给它,看着它的微笑,我终于感受到了爸爸那口口声声所谓的“心灵之窗,人皆富”。是啊,我真心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此刻,我真的是个心灵的富人!
也许,生活的富足并不是花不完的钱,或许,心灵的富有会带给我们的更多美好吧……
【篇五:静守内心的富足】
英国人说,我们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莫言说,文学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从英国人到乔布斯再到莫言,他们每个人都明白,在那些无比光鲜亮丽的财富和科技背后有一样古朴而典雅的东西,那就是文化。这世间,也只有文化才会使你看上去光鲜且美丽。所以,文化才是你应当紧握并拥有的东西。
在美国纽约有一条长约五百米的宽阔大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在那里,每平方米的土地就可以让二十五个人就业。华尔街号称金钱永不眠,金钱可以像流水一样哗哗流入一个人的帐户,让他变的富足。同时,金钱也可以像流水一样哗哗流出他的帐户,让他变的贫穷。今日的成功也许就是明天的失败。一切都如同泡沫,轻轻触碰便消失不见。在他们一贫如洗的离开华尔街时,应该会羡慕那些在楼下咖啡馆静静读书的人。因为,那些人从不过分在意自己的股票,他们只因心灵中所拥有的快乐而富足。他门懂得与文学巨匠为友是多么的快乐。
“人们愿意用一千元交换你的吻,但只愿意付五毛钱买你的灵魂。”这是好莱坞对梦露的评价。著名影星梦露因皎好的面容而受到世人的喜爱,虽才华横溢,却一生未摆脱美丽而愚蠢的形象。她懂得在镜头下留下动人的笑却不懂得让自己动人的不单单是笑容。也许,当她懂得如何在午后的阳光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的时候,她的身价才会真正配得上那张一千美金的价格牌。
我常以为是贫穷衬托了富足;是丑陋衬托了美丽;是愚氓衬托智慧。懂得携知己故交,围红泥小炉的人内心是安静的,他们不必避开车马喧嚣因为他们心中自有篱笆黄菊。作家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控诉和批判,而是经历过这一切荣辱后的淡然。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是内心富足的外化表现,是一种超然。他的勇气不在于大声吼叫使全世界都听到他的声音,而在于他一遍一遍的对自己说,明天他会再试一次。
我想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从不绚丽的让人睁不开眼,它也从不是高山仰止让人无法接近。它平静的就在你身边,你伸手可触。虽然它不会让你的帐户余额飞增,但是它却可以让你的内心无比充实。
同样当你拥有文化所给予你的富足的时候,这世界除了你谁还这样富足呢?
【篇六:寻求精神上的富足】
一天,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着。“你头上那个破东西是什么?那能算是帽子吗?”一位穿身整洁一新的富商嘲讽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破东西是什么?那能算是头吗?”安徒生也回敬道。
我不禁为安徒生的机敏“点赞”。两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为孩子们寻找纯洁清新的童话城堡;另一个为自己寻找污浊不堪的“铜臭城堡”。两者一对比,使我不禁大声呐喊:“寻求精神富足更重要!”
寻求精神上的富足是主要,物质上的倒在其次。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不也“鞋儿破,帽儿破”吗?可这不妨碍他“哪儿不平,哪儿有我”;鲁迅先生不也曾“破帽遮颜过闹市”吗?可这不妨碍他“怒向刀丛觅小诗”。
寻求精神上的富足,不仅仅在于将自己变得精神强大到百毒不侵,更在于有能屈能伸的气度,精神上强大且坚韧。
《天龙八部》中,逍遥派掌门无崖子所设“珍珑棋局”,六十余年来无人可破。最后竟被小和尚虚竹所解。原来虚竹这一手,是一着杀死自己一大片子,从而赢得与对手再度搏杀的机会,实为“置于死地而后生”。段誉之败,败在爱心太重,不忍失子;慕容复之败,败在权欲太盛,不忍丢势。唯有虚竹,精神上强大且坚韧,破了棋局,成一派掌门。可他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他所寻求的,不过是精神上的富足,所得之物皆随手抛弃,只留精神上的一份念想。
反观之,寻求物质之人,大多可怜又可笑,他们的精神是一片荒芜。
葛朗台,一个穷尽一生追求物质之人,被金钱迷住了心窍,临死之前,还用尽全力去抢神父手中的银质圣水壶,令人不齿。到了今天,只能沦为人们所嘲讽的对象,生前所拥有的万贯家财,也只能随时间的流逝而不知所踪。可怜,可笑!
当今社会,仍有许多人放弃精神,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大笔贪污受贿,像葛朗台一样汲汲于收集财富。殊不知,物质上缺乏不可怕,精神上的贫瘠,才是令人胆战心惊的。
济公,鲁迅,虚竹,他们一直在寻找。凡到手的,什么名利浮华,都让它随风而去;只求心灵一方净土,精神上富足强大。有这些,那就够了。
我曾以为钻石能让我风光,到现在才发现内在的自傲才是真的光芒。
【篇七:追求心灵的富足】
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孔子一生贫困,但这并未影响他保持愉悦的心情,更没能阻挡他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终成“至圣”。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富足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精神的富有。不论贫富,我们应学会追求心灵的富足,做精神的富翁。
何为贫,何为富,生活中并没有严格清晰的界限将其划分。一个人,虽然物质上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却能自得其乐。养养花草鸟鱼,吟吟小诗,也可以称得上富裕了;如果一个人腰缠万贯,却萎靡于物质世界,我们可称他是贫瘠的,庸俗的。物质贫富与否不是关键,心灵的富足才最重要。
有人身处贫困,却能追求心灵富足的最大化,服务于他人,奉献于社会,令人敬重。美国一个州曾为一个名叫杰弗逊的乞丐举办隆重的葬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杰弗逊是个乞丐,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他虽贫穷,但乐于助人,收留过六个流浪儿童,并帮他们找到父母;主动将自己仅有的两千美元储蓄捐赠给灾区;多次主动献血……他没有炫人的财富,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一直在帮助他人,享受奉献的乐趣。他拥有了心灵上的巨大财富,赢得了人们的赞颂与尊重。
安贫乐道,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当一个人物质丰富时,不应骄奢,不应挥霍,而应追求精神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成为真正的“富”家。取财有道、散财亦有道的霍英东曾说:“有钱给了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点事的机会。”他大力支持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一生共捐资百亿余元。他用自己对待富裕的价值观诠释了怎样才是个真正的富人。这是一个真正的“富”家,一个追求心灵富足的受人尊重的“富”家。
如果一个贫困的人在仁义、道义和精神上富足了,那么物质上的一点窘迫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天的我们,应该衣食无忧了,为何不在精神上多些追求,多些点缀,从而锦上添花呢?当有人醉心于追求物质财富时,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
追求心灵的富足,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篇八:《大林和小林》读后感】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好兄弟,为躲避怪兽的袭击,他们走散了,从此两人过上了不同的生活:小林生活一直很艰辛,但他工作很努力,最后成了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
大林被一只叫包包的狐狸带到了一个大富翁家成了富翁的儿子,后来因为贪财让蚂蚁把他送到只有宝物没有食物的富翁岛上,最后饿死了。
大林生活之路的起点比小林要优越得多,他不愁吃喝,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却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的习惯,也因为他的贪财最后活活饿死在了富翁岛上;小林虽然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而且历经磨难,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一直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最后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比拥有暂时富足的生活要重要的多。我们不能像大林一样,崇拜金钱,认为金钱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要向小林学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珍惜一切所拥有的东西。就像《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篇九:学习,不应只为功利】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
——林语堂《论读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几千年前孔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充实自己,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培养气质,而不是只为一次高考,为一份工作,为一笔工资,甚至是为了别人的赞扬。
中学生学习,是为了高考能考上好大学;大学生学习,就为了出了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大钱;等到真的生活富足了,就抛开了学习,沉浸在物质的世界里。这样以功利之心去学习,只会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愈加贫瘠。
作为高中生,高考成为了心中的唯一,而我们的学习就是在为着这一次考试而做准备,只是为了想要考高分而去学习,我们在各种教科书中游走,在一次次的考试中逐渐抛开了自己的思想,只记得标准答案。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我们便只记得历史书上的答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然后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段历史,却不知实际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学习《论语》,背诵《论语》仅是因为考试要考,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孔子想要表达的“仁”思想,没有去摸透孔子的教学原则与对学生的情感。便只会每日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此学习,根本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仅仅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当作获得某些利益的工具。
学习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功利并不是唯一。当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劝主席不要不顾时间不顾身体地看书学习时,毛主席回答道:“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若我们像这样毛主席已经身居高位,已经不想学习,觉得终于摆脱学习的牢笼,满足于权力与物质,过着惬意的生活。但是毛主席却不这样,位高权重,却如饥似渴地学习,执着地吸取着知识,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深入了解自然科学,毛主席总在空余时间与保健医生一起学习,探讨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便是不为功利,只为充实自己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往往会造成精神上的贫瘠,所以,何不抛开功利,纯粹地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学习呢?
学习,应该既重实用价值,更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富足而学习,应该把精神价值摆在第一位。但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知识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两者共同兼顾,在追求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我们可以为了高考选择性的阅读一些对高考有益的书,但是却不能只是为了高考而读书,要在知识文化中有自己的领会,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获得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学习,可以为生命化妆,但学习并不是什么护肤品化妆品,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样貌,让自己更美丽帅气;但是却能充实自己,改变自身的气质,为自己的生命画上浓重的一笔。学习,可以使自己更加富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
古之学者既然能做到学为己,我们为何不可呢?学习时,不能只怀着功利心,理应敞开我们的胸怀,接纳文化的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