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卡夫卡的作文

【篇一:阅读成像】

每一个人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主张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而有的人不同意,认为读书无关功利,随性而读。我说:“读书需明确目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首先要成一个‘像’,而这个由自己的感受所映出的‘像’才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在视网膜上的投射而已。”

在阅读中,你首先要看到一个人。那个人可以是书中的主角,也可以是一个不起眼的过客。但是至少要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印象深刻,能让你对他在文中的人格有所共鸣有所感触。但若仅止于此,那也是肤浅的。你还需要看到作者。在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我为那只“大甲虫”感到同情,对他的家人感到不齿,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卡夫卡。我看到了他在那对于阴暗社会的不满的驱使下一页又一页的充实着这个荒诞的故事,我看到他一笔一笔书写着内心对于小人物的同情,我看到了卡夫卡他的人生,他的理念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在阅读中我的脑中呈现了一个作者一个人生,思绪也将飞得更远了。

当你什么也看不见时,那在脑中映出的“像”是最美的。在阅读中你将舍去主人公和作者,舍去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而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定夺书中的人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思索人生的问题,用自己的感情来影响书的感情。记得看《三国志》的时候,陈寿本是写的极为简略,某年某月某人某事,寥寥数语却有莫大的留白,而在那下方是裴松之密密麻麻的注。注里不仅是某些历史事件的补充,更多的是一种评论,我经常看到“余以为不妥……”这样的句子。事实上,裴注的意义即在于此:批注,批的是自己的思想。就像在阅读韩寒的文章一样,我本身当然对于他独特的见解是认同的,但只是部分认同,不会完全按照他的思路来思考,而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脑中映下属于自己的像。这是一种超越了阅读的东西,将这么一本书的作者改成自己的名字,融化到自己的生命中。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精华。所以当你阅读时,又或是人物就是自己独特的想法映入脑中就代表你有了对阅读的真正的理解,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成“像”。

【篇二:直面苦痛】

苦痛是人生的一段必需经历,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直面苦痛,你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作家卡夫卡写成《变形记》等小说举世闻名,然而他写作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卡夫卡的父亲坚决反对他写作,还强迫他当一名银行职员。体弱多病的卡夫卡就这样让步了吗?不,他反而选择了直面!他更加热爱文学,待晚上父亲熟睡,便开始疯狂地写作,把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和理解都写到小说中去。他坚持着,日日夜夜如此,他直面苦痛,终成一代大师。

纵观历史,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国还处于封建的统治之中,国人的心麻木到了极点。但有一个人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了改变这一切,他弃医从文,不顾别人的反对,老师的劝阻,回到中国来。他就是鲁迅。于是,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刊登出来了,“阿Q”、祥林嫂……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字里行间讥讽的话语在警醒着每个人的内心。国人麻木的心终于被唤醒了。由此看来,直面苦痛,也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

当今社会,不少“草根儿”艺人引起大家关注,我们最熟悉的就属“旭日阳刚”了。他们只是两个普通人,有梦想的普通人。他们爱音乐,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他们直面贫穷,租住在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他们一遍遍地练习、配合,有时他们唱的嗓子发干,弹吉他的手也累的不行,但他们放弃了吗?没有!他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上了春晚的舞台。可见,直面苦痛,终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俯仰千秋,是坚定的信念让司马迁在监狱中直面苦痛,忍辱负重写下《史记》;是对生活的一份热爱,让“千手观音”的演员们直面聋哑的苦痛,向世人展现了她们坚强的一面;是对自己的责任感,让史铁生直面身体上的残疾与母亲去世的悲痛,写下名作《我与地坛》,让人铭记……

而现在,我们也正面临中考这一考验。我们也应直面困难,为了自己的梦想,不给这美好的年华留下遗憾。

直面苦痛吧,让我们向着梦想的彼岸出发!

【篇三:孤独的滋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题记

暖阳高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荡涤着曾尝孤独滋味的我。

庚子之年,大疫之下,绝无一人可以脱逃,其中,每一个人都响党的召号:只有待在家里,忍受着这样一个孤独的年。

学校暂时也无法开学,我们只能在家上起了网课。

“叮咚"一声,将我从凝神做题的境状中拉出。我有些恼怒这条信息的到来,随手点开一看,是同学私加了我为好友,向我推荐了一款游戏。

我果断删除了信息,将同学移入黑名单,同时设置了权限不再让人随意加我为好友。

我做得很坚决,也很果断,正如他们推送游戏时的沉溺和疯狂。

这种游戏信息我在一个月内收到了多次,但我都做了这种处理。

渐渐地,我也被孤立了。

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和我交好,有时我主动问一句好:“嗨,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然后是酸涩地近乎讥讽的回复:“我当然是在打游戏,哪有你爱学习呀。"“就是,我们是小人,您是君子,咱们以后还是少聊天吧,省得影响您老学习!”

再然后,就没有人回复我了,不久之后,我也被屏蔽,被移除出了群。

孤独,一种深深的孤独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令我的内心充满了阴暗。

我很孤独,但更多的却是迷茫,我有些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正直于人竟有何错。

我有无可诉说的孤独,更有无法诉说的难言。

翻开墨香氤氲的书籍,在书中遇见许多。

走入《海边的卡夫卡》,读生之寂寞,死之孤独。

卡夫卡走在细腻绵软的四国海滨,观远处潮起潮落,听心底波澜起伏,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致使家人流散,父母双亡,既不敢诉生之悲寥,更不愿言死之孤独。

就如此般活在世间。

走入《解忧杂货店》,读人生之悲欢,解人性之秘。

敦也、翔太和幸平在罪恶的东京之夜,在解忧杂货店这本真的一隅,为迷茫于罔然世间的人们解开疑团,指引人生的方向。

月光照星河,星河耀世间,此地独存光亮。

走入《仓央嘉措诗选》,悉世事无常,断生死情劫。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不羁的五陵少年不愿再受枷锁,徘徊在古树下,回想着当年的伊人,独自怆然。笑天地之悠悠,讥宇宙之浩渺。

如之奈我何?

“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只是一个凡人。”

……

在书中寻觅俗世无法比拟的世界,聆听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阅读写作中,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孤独的滋味是书香。

我身在南山之南,他们却在北海之北,遥不可及,也不必去追逐。

哲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漫步于孤独之路,此处通往光明,因为我早已脱离他们,我不在他们之列,他们也并不包含我。

我并不踟蹰,再不茫然,携着孤独酸涩却又纯正的滋味走在未来的路上……

【篇四:推荐一本好书】

格里高尔是一个推销员,他为了帮父亲还债而被迫每日辛苦工作,甚至还想要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他那薪水使他受到了全家人的尊敬。

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于是,噩梦般的命运降临到他的头上。没法工作,不能赚钱了,全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没有人为他请医生,家人都憎恶、嫌弃他,最后他孤独地死去了。

这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被公认为是具有病态才华的世界文坛巨匠。

这篇小说将现代文学与寓言融合在一起,具有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的一大显著特点,寓言化。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巧妙的题材,刻画出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使得《变形记》成为其系列作品中最精彩、最典型的一篇。

格里高尔睡的房间拥挤狭小,象征了压迫、禁锢人们的社会;格里高尔的身体变了形,而当时那个世界当中的人,不是身体变形,却是心被扭曲、改变。在这种黑暗的社会中,格里高尔体会到的世态炎凉,与世界上千千万万人所体会到绝望比起来,只是九牛一毛。而格里高尔的死亡,也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结局的缩影。人们追求钱财,一切甚至是亲情都被金钱踩在脚下。《变形记》在表面上显得十分荒诞,卡夫卡正以这种描绘的手法,揭示、暴露了当时社会对人的摧残,反映了生活在世界上的很多人的无奈与悲哀。卡夫卡让当时世界中扭曲的灵魂得到了全面的展观!

《变形记》还有更多奇妙的思想与深刻的道理,希望你们也去其中探索一番,欣赏这本书吧!

【篇五:那些自由行走的花儿】

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向拥挤人潮顺着人头攒动的方向寻找车厢,任小小的肩膀迷失在这人山人海中也要在这命运广场做自己的独行者。

天正好,阳光懒懒散散地走进你的视野又懒懒散散地睡在咖啡杯里,惊醒了整个冬天的摩卡。列车飞驰,根本看不清哪条铁轨旁还有哪盏陌路灯来温暖这些冰冷的围墙。周遭的景物被时间拖成一条条长长的影子又狠狠地甩在车站牌后,像极了泼墨画的剪影,那么快,那么急,一不小心就勾勒了这墨色江南,给世人留下了多少感慨的机遇啊。轻轻翻开了《撒哈拉故事》耳畔却停留在《旅客》的旋律中,不知道当初三毛去非洲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登机的,从最初的“前世回忆的乡愁”却在非洲一住多年,就那么地盛开在撒哈拉沙漠里,完成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也不顾旁人的冷言相对。

也许她确实很傻,当她翘课去琉球时就已经决定了她行走的一生。可流浪了一生却终留有遗憾,一直到最后才明白“遗憾是一生的流浪。”那个月光如水,星星稀少的夜晚开始了这场旅行;那个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的午后从此一去不复返。

还会后悔吗?用微笑掩饰心酸,只是为了证明曾经快乐过,曾经自由行走在沙漠毒日的那朵花啊又是否会知道多年以后也有人踏着你的足迹去寻找那个昨天。从不怕那些冷嘲热讽只为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因为我是那朵自由行走的花啊。

当记忆穿过梦境,当池水漫过星辰,会不会有白鸟在上面安家?

还记得小时候躺在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着自己的猫被邻居家哥哥养的青蛙给赶跑,后院爬山虎嘲笑着古宅的冷清却弄巧成拙地添了几分阴森。一切仿佛都被阳光过滤,像刚晒的枕头,很干净很柔软,只是那时还不知道卡夫卡——这个以荒诞著称的文学家,突兀地行走在世界文学的边缘,左手财富荣誉,右手真理唾弃,左右之间竟是这人性的空洞,走着走着,天就慢慢亮了,仿佛来过这地方。也许,很久很久以前,卡夫卡还不是卡夫卡,我也不是我,只是,当时间回到原点,尘归尘,土归土,我归于我们。

当瓜车菊捧来永久的光辉和阳光,你会不会带着它上路?一切以这里为起点却不以这为终点——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吧。

【篇六:初见吾心】

清晨,我走在街道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是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还未开封,封面很精致,但不花哨,画的是一片大海,海面上有一个少年的影子。

这是我所读过的第几本村上的小说了呢?第五本?亦或是六本?时间相隔了将近三年,我早已忘记了。

我在路边找到一条长椅坐下,用手指甲轻轻刮开包裹着书的保护膜,小心地取出书本,静静地阅读起来。街道上的行人并不多,很适合阅读。村上的书开头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从第一次开始读就这样觉得。那是在三年前吧,我还在上初一,那个时候同桌是个理科学霸,严于律己,而且十分爱学习。和我这种半吊子不同,他可是每天回到宿舍都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书的人。在我眼中,这种人是不会有空去看小说的,然而?有一天,他从背包里拿出了精装本的《且听风吟》,是村上的处女作。“一定要看完呢。”他说着,“虽然刚开始的文字有些晦涩,但一定是本能触动心灵的书。”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我还是看看吧,如果不好看就马上丢在一旁。

这样想着,我翻开了书。不看则已,一看便欲罢不能,虽然这本书意境很散,文体也很散,但它却总有某种力量拉扯着我继续看下去。从早晨开始,一口气看完已是傍晚了。合上书,心中浮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复。

此后,我便对文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好像已经离不开它了。如果有几天没看书,就会顿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我常常找同桌借书看,也开始买书,有村上的、有卡夫卡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易卜生的。一遍看不懂,我会看上两遍、三遍,然后我便发现,重温同样的书,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东西,可以是心里的感悟,也可能是对生活的指导。难道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街道渐渐变得吵闹起来,也不适合读书了,但我却无法移动,就好像我的背已经和长椅黏合在一起。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贪婪地阅读着,想知道下一个情节,想弄清下一步主角会怎么做,就好像主角就是我自己一样。

时光流逝,我在书籍的海洋里已经遨游了近三年的时间了。很多时候,书读的多了,我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村上的书深深透着一种无奈和小人物的反抗;卡夫卡的书总是从不一般的角度打动人;而列夫的书则从宏观上震撼着阅读者的灵魂……越是读,我就越是对这些作家升起一种崇敬之心。我会隐隐地想,我也要成为那样的文学家,要读写更多的书,从书中解剖他人,也了解自己,欣赏到不同的人生风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篇七: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站在这里,极目远望破晓时分的天光,在灰白苍茫的布景下是村落低矮的几座平房,踏上覆了白的草贴近了黄土的心脏,远远地,传来唤醒一天的秦腔。

贾平凹先生在描摹秦川时沉醉,我亦被戏班排练时全村出动的热情打动,敞开了听放开了唱,生活一场戏在水一方。

就像泰戈尔说的“遥在彼岸”一样,即使是寤寐思服了,仍道阻且长。你有你的“速食文化”,我享受我的碎片时光,无线电总能有效地填补焦虑的空闲,无所事事多么不道德,只因为我们是学着数理化、身上立体环绕着电磁波的孩子们。尽管有学者站出来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困境就是卡夫卡的困境。”可惜靡靡之音泛泛,石沉大海。

一如卡夫卡《变形记》里的那个兢兢业业的主角格里高尔,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和家人的期望使之麻木又不堪,如此才有了开篇一句——“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卡夫卡这样抛出一个问题,当人被特定的环境异化,人要何以为人?

格里高尔的父母无法忍受儿子脆弱而丑陋的身躯,趋向冷漠无情的嫌恶,起初善待他的妹妹开始觉得负累和羞耻。

人脱离了人性的本质,卡夫卡拉了一个长镜头,残酷地一拉到底。

反观库克的话,人工智能永远成为不了人类这般会思考的芦苇,我们却会在信息时代汹涌而至的速食狂潮里丢失“眺望彼岸”的眼界。校园自习室涌满争分夺秒的人群如是,即使有热风不停地灌,里头的人仍毫无所觉地写,可贵又可惜;再者说早年还没安上空调的旧公车,可随意寻人叙话而不显冒昧,今时若侧头一瞥,入眼的不是忙忙忙就是耳边塞了耳机的侧颜,无人能真正摆脱智能的桎梏。

人没能变为虫,异化成了编程中的一串字符。

早在二十世纪,杜尚创造了实物主义的《喷泉》来讽喻艺术家们的守旧,敲打着年轻人的脊背,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手握新兴主义来开拓自然造物的艺术。那位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作一首《种种可能》警醒我“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所以她写植物的独白,昆虫的告解,此中小而美的素直精神无处不在。

庆幸的是,我们仍能读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异代而重温生动俏皮的古时爱情,也有“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歌可泣。回归一种自然朴实,一如秦腔。触摸自然的脉搏,追寻彼岸的诗情。

思想信马由缰,目光随意笃视,这一天才是有脉搏的。

张旭书法几多人欣赏,几多人描摹,可几人安知他挥笔而就的“肚痛贴”里是人间的烟火味儿?“忽肚痛,不可堪。”他忽逢肚痛,不能忍了,难受得纠结,写的也纠结了。这古人生活闲庭信步的慢与情调,有三两挚友,能青梅煮酒,便是有趣了。

闻说这则逸事,联想起秦川那片土地时时上演的生活戏剧,锣鼓震天,热热闹闹开场,心下柔软。

昨日与朋友一同乘了地铁回家,读着那本《秦腔》。

正如那句“差异交会成雷同”——

朋友压着领口,手指刷屏飞舞,车厢里都这样沉默不语。

待我拿了行李箱下了车,也遇见了那朴实的麻辣烫老板娘,看见她藏在雾气氤氲背后含笑的眸,收获了几人笑意,几缕温柔的目光。

它们如此不同,格外灵动。

——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热门推荐
1军训日记
2可恶的鸡蛋
3我为自己点赞
4军训感想
5《穷人》续写
6趣味运动会
7快乐作文
8秋雨
9骄傲的玫瑰
10七年级英语作文
11那只令我羞愧的银色自动笔……
12飘在天上的日子
13动物园的日记
14给交警叔叔的一封信
15当我跨入中学校门作文
16星空下的遐想
17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
18运动带给我欢乐
19爸爸真辛苦
20心中的最美
21苦中也有甜
22成长是希望的彩带
23诚实的同学
24老师变了
25美丽的丑叔叔
26现实与梦想
27做家务的作文
28一张照片的故事
29挑食的危害
30未来的城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