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碎片化的学习的作文

【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代渐渐地发展,注定了生活节奏的加快。起早贪黑、加班熬夜似乎已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见缝插针地休息,致使我们的作息变得碎片化。顾此失彼,我们可曾真正地享受过生活吗?

我身边有一个孩子,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父母从不给他施加压力,在幼儿园的成绩却十分出挑,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入学后,父母给他报各种兴趣课,原本可以“为所欲为”的双休日成为了忙碌的工作日。压力突然增大,无法从这碎片化生活中发现任何兴趣与快乐的他,在各民办初中入学考发挥失常,最终进入了一个普通的初中。

仲永和这个孩子的经历令人惋惜,而回想起过去的自己,不过也是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傀儡而已。想到我初三时的日日夜夜,浑浑噩噩地完成堆积成山的试卷,又时不时地被外物所干扰,事半功倍,碎片化的学习生活让我感到身不由己。眼见中考在即,我不应该成为被生活所左右的木偶!

所谓碎片化生活,就是在极快的生活节奏下,因为无法管理自己的作息与时间而产生的,它基本毫无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无法摆脱这种快节奏生活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学会统筹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初三的下半学期,经过一个月的寒假休整,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天的作息。工作日回到家先完成数量较多的作业,小憩后完成余下的零散作业。意料之中的,在一个月的微微调整下,我似乎找到了学习的节奏,每天用完成作业后多余的时间复习,11点后准时睡觉。第二学期的课上,困意不再席卷全身,复习阶段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第一学期。最终在中考时稳定发挥,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府。

节奏,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之中,更多地存在于我们主观的时间安排之中。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原本碎片化的生活,就会渐渐归拢,成为一张完整的时间表。那时便会发现,其实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繁忙错杂,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良性循环。

海德格尔曾惋惜道:“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无论是碎片化的学习还是生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让破碎的时光变得完整。稍稍放慢脚步,反思自己的每分每秒,才能真正做到享受生活的快乐。

【篇二:化零为整的碎片化生活】

现如今,许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大家是否见到过这种情况:在家里,父母各自抱着手机,自顾自的看着;饭桌上,人们少了荼余饭后的畅谈交流,更多的是将美食拍照上传自己的朋友圈;地铁上,你环顾四周,看到的都是低头一族;甚至在走亲访友之时,也不过是聊个十分钟的家常,就掏出了手机,刷起了朋友圈。

我自己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暑假里和同学约好一起散步,刚开始还有说有笑的聊着各自的暑假生活,可没这几分钟,同学就不发话了,我一看,他正低头看着手机微信,还时不时地发出几声笑声,把我这个一同散步的同伴撂在了一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爆炸化,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生活就这么轻易的被“碎片化”了。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放弃了好多时间,宁肯低头刷圈,也不愿挪步运动。

在校园生活中也一样,碎片化的生活,当然也需要有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坐校车的时间、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还有晚自习的时间,这些零碎的时间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主持人谢娜吧。她写过一本书《娜是一阵疯》。很多人就会问,她这么忙,哪来的时间写作呢?其实,她只是充分利用了她的零散时间,比如:拍节目的休息时刻、飞机上的时间、甚至是上厕所那短短的几分钟,都在思考与写作。

所以,在被现代化科技“统治”的时代里,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要被自己慵懒的思维所禁锢,不要被享乐的念头蒙蔽了双眼。

就像电脑系统用的久了,也会需要清理碎片一样,让我们拒绝碎片化的学习,合理利用时间,化零为整。

如何化零为整呢,首先要有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将主要精力投放于最重要的事情上,同时需要系统的学习和思考,不能“东打一抢,西放一炮”,毫无效率可言。专心的做一道题,把那些零散的时间连起来,连贯地做一件事,让它们成为“整”,这样你就会发现,做事轻松有效,不会再像之前又忙又乱了。

碎片化的时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就化零为整,成为时间的主人,反之就会成为时间的奴隶。那么,聪明的同学们,我想你们都知道如何来选择了吧。

热门推荐
1秋天来了作文
2漫画老师
3尝试挺好
4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5奈良公园游记
6包粽子
7我的发现
8我想我应该是一只孤单的浮游
9我的同桌
10越野赛感想
11不会说话的朋友
12我三岁了
13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14心灵捕手观后感
15童年读书乐
16含羞草
17与东坡对话
18国庆记事
19一粒米的自述
20我学会了欣赏自然
21关于雪的作文
22一件难忘的事
23寒假趣事
24假如明天是最后一天
25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26喊春
27暑假故事
28植树节作文
29家乡的四季
30我最喜欢吃的水果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