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雁渡的作文

【篇一:心境的高低】

如果丢失了一件东西,你们是会抱怨,还是会愤怒,又或者自认倒霉?但楚王会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会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说:“失之,得之。”这就是高度的不同。

看似一两个字的差异,却饱含着多少的人生感悟,有反应出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心境的高低在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同样的一篇文章,给小孩子读,他们或许会看完,但他们不会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给长辈们看,他们了解作者内心在想什么,文章暗示着什么。这都是由于心境高度不同造成的。

想要提升自身的高度并不困难,但也谈不上容易。首先,要学会听话,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听话。因为长辈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都多。其次,才是独立思考,一个人心境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的渊博程度,所以我们要学习,用知识来丰富自己。古语常说,知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可见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知识,我们就要开始学会思考。无论大事小事,多思考总是没有坏处的。还可以去问问其他人,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会那么想。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展开一场辩论,我想,这在思想上的帮助是巨大的。看实物从浅入深,刚开始或许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但慢慢地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或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会发现你所收获的不只是你想得到的那么一点点。

如果我们的心境上了一个高度,就会发现,我们会用更乐观、更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会变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般的处事不惊,像“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般的不失本真。

【篇二:宽广的胸怀】

俗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事物。

楚王在打猎的时候弄丢了自己心爱的弓,但他没有过于急切,豁达的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他不认为弓是丢了,弓还一直在楚国,没有必要计较弓在谁手上,都是楚国人的。楚王拥有着宽广的胸怀,才能使他不至于过于悲伤,不计较得与失。而把物质追溯到本源,不也正是这样吗?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正如同,你呼出的碳便随后固定在了植物里,这些碳或者被高级生物吃掉,或者最终又回到大气,周而复始,并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我们不必要去计较绝对的得与失。

同样,孔子在听了楚庄王的话之后,又曰:“人失之,人得之”便又是更宽广的胸怀,楚王的胸怀是建立在楚人共同拥有基础之上,而孔子认为是建立在人类的基础上,这便是更为宽广的胸怀。

而老子呢?他说道:“失之,得之”,他已无需计较物质存在的本体,而已经追溯到“道”上,就像大家呼出的碳那样进入到一个周而复始的“碳循环”。因为物质不可能凭空消失,一个东西的消失,必定伴随着另一个东西的产生,江河湖海被蒸发,然后最终又冷凝成雨水回来,最终又形成江河湖海。这便是十分宽广的胸怀了,这件东西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在其它地方“得之”。

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你的,那么这一切都不会是你的。但如果我们能认为这个物质的世界“失之,得之”的变化时,那么我们都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如同“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失之,得之”,能量不断的转化,他们整个运行的世界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失之,得之”周而复始,我们一定要用无限可能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得与失”,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拥有宽广的胸怀。

【篇三:爱上读书】

执一卷古书,品一杯香茗,徜徉在书的海洋,让灵魂失重。

我爱书,爱它的芳香四溢,爱它的古朴厚重,爱它于岁月沉淀中发出的细微声响,爱它于点滴时光中闪烁的柔和亮光。

爱上书,因为兴趣---

在我9岁那年,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非注音版儿童文学,我至今记得它的名字,一本神奇的书——《梦幻星空》。那闪着金光的四个大字和神秘梦幻的淡紫色封面就这样印在我的脑海里。随之一起的,是一篇篇荡涤心灵的文章:饶雪漫的《雁渡寒潭》,“风过疏竹而不留声,雁渡寒潭而不留影”告诉我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金昱东的《主角》,永远纯洁但软弱的白天鹅和阴暗、永远窥伺着王子的黑天鹅教会我平心静气地对待一切。读书成为了我的兴趣,觉得有意思,便爱上了。

爱上书,因为探究——

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就去看了《红星照耀中国》--那伟大的史诗般的动人篇章,它使我敬仰;了解了日军侵略的暴行,就去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录》--那残暴的血淋淋的耻辱一页,它使我铭记;了解了志愿军援朝的舍生忘死,就去看了《咆哮的鸭绿江》--那浓烈的化不开的中朝情谊,它使我感怀……读书成为了我的探究,因为想了解,所以觉得有意义,便爱上了。

爱上书,更多是因为感动---

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接受采访时曾分享过一个他与书的故事。他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过了一段时间,那位知青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一来一回的60里,包含了太多、太多对书的感情。一本书,可以说是所有爱它的人的情结。我在书里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好心收留她的老奶奶卖废品。她很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就在每次收废品时从人家家里收些不要的书来留着自己看。她对这些书爱不释手,白天收废品时看,中午吃饭时看,晚上趁着月光还在看。对她来说,书是一种奢求,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让她忘却贫穷、忘却困苦的洗礼。她与书的故事,令人为之触动,读书引起了我的共鸣,觉得有感动,便爱上了。

于我而言,书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是前进路上的小光芒,是某个夏日午后的惊鸿一瞥,是淡然的遇见,是隽永的相守。

于我们而言,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沧桑历史的文化脉搏,是中国梦的奠基,是激励人心的呼喊,是永不磨灭的初心。

爱上读书,爱上书的世界所传递的袅袅余音!

热门推荐
1生活的味道
2学游泳
3品味人生,品味经典
4漫画的启示
5家乡的路
6冬日里的村庄
7以《我》为题的作文
8教师节作文
9介绍自己的小伙伴
10感悟孤独
11我的小学时光
12国旗下的畅想
13我家的野菊花
14放烟花
15秋之韵
16挑战不可能
17燃烧的青春
18我收获了勇气
19暑假趣事
20原来我也很优秀
21《峭壁上的那抹红》诗歌
22我心中的中秋节
23一生的鞭子
24光照公平万物共享
25初一军训日记
26当我们撞上碎片化的生活
27爷爷的西瓜
28外公家的童年
29因为有你,我更坚强
30摆脱桎梏才能不断成长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