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阿长买书】
鲁迅家里有个保姆,都叫她“阿长”。
阿长得知鲁迅先生因买不到《三海经》而成天闷闷不乐。
阿长问鲁迅先生:“哥儿,这三哼经到底有啥好看的?”
鲁迅说:“里面有许多图,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你又不是读书人,跟你说了也无益。”
阿长心里暗暗地说:“我一定要为哥儿买到三哼经,让哥儿开心起来。”
阿长来到一个书店问道:“你这有三哼经卖吗”
老板答道:“什么东西?我们这儿没有,你赶紧走。”
阿长拖着笨重的身子挨家挨户的找,可书实在太稀有了。阿长实在太累了,顶着个大太阳,满头大汗,那汗珠子像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往下掉。他在人家的屋檐下坐下了,一会儿,又沿村子继续寻找。阿长实在口渴,却不舍得买瓶水喝。
终于,阿长托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一个很大的书店前。她远远的站在大马路上,用那嘶哑的喉咙喊到:“老板,您这有三哼经卖吗?”
老板说:“你自己进来看看。”
阿长来到店里后,老板问:“你要的书是什么样子的?我给你看看我这里有没有。”
阿长若有所思的说:“嗯,有画的,画着三角的鸟,九头的蛇……”
老板恍然大悟的说:“哦,原来是《三海经》啊,是买给小孩子的吧,小孩子都爱看的,不过我这里只剩下一本了,你也知道这书很难买到的,所以啊,得加价你看成吗?”
阿长坚定地答道:“成,不管多少钱,我都买。”
老板脸上露出不屑的笑容,并竖起食指。阿长说:“一块钱?”
老板笑着说:“你还是太天真,十块。”
阿长听了身体一震,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给了老板。
买到书时,天也渐渐地在变黑,阿长心里想着:这回哥儿肯定高兴坏了。阿长到家时已经是徬晚了,他直冲冲的向屋里奔去,气喘吁吁的对鲁迅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鲁迅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赶紧接了过去,打开包装纸,略略一翻。激动地跳起来,并开心的说:“长妈妈,长妈妈!就是这本,这本!谢谢长妈妈!”
之后的几天里,哥儿甚是开心。每天都要看《山海经》。阅读时脸上还挂着开心的笑容,他看的格外入神,甚至睡觉时也把它放在枕边。
阿长看着哥这么开心,心里也有说不出的喜悦。
【篇二: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文章所记述的大多是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事。书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阿长。
起初,我对阿长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愚昧无知,思想刻板保守,繁文缛节却一套套。
但在读了后面的故事之后,我却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时,少年鲁迅因为听了远房叔祖的介绍而对《山海经》迷恋不已,可却求之不得。我读到这里,心里叹息不已,看来这要成为一个遗憾了。但在之后,书中写道“阿长放假回到她的家乡,回来时兴冲冲地把一部木印的《山海经》递到我手上。”我不禁感慨:阿长对少年鲁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将他的愿望放在心上日日挂怀,要知道,阿长可是一字不识,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的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与阿长极为相似,思想刻板保守。每次放寒假回到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一点钟都要带着我赶到古寺去拜佛。那个时候,我正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往往哈欠连天,所以总在心里暗暗埋怨:为什么要带我来拜佛?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就让我在困意连连时赶过来?也未免太古板了吧。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外婆,听她说什么都觉得厌烦,与鲁迅对长妈妈之前的情感很相似。
但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对外婆的看法。
我曾经很想吃一种水果,什么名字早已忘记,是一种金黄的水果,跟杨桃很像。我是从一个国外回来的亲戚口中知道的。那个时候不懂事,所以便日思夜想着。我央求妈妈去帮我找这种水果,他们去了很多市场,都不见踪影。再之后,我跟父母去了一趟外婆家,一进门,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五六个那种水果。我不知道年迈的外婆是如何买到这水果的,也不知道她到底跑了多少次,到底跑了多少路,我只记得,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外婆有过埋怨了。因为我明白她的那份心意与阿长对待鲁迅很是相同,是我心中永远的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