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粽】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佩戴茱萸、包粽子等,今年,我准备和奶奶学着包粽子。
奶奶准备好一些材料:优质的芦叶、浸泡好的糯米和几根细绳。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神色严肃,一层又一层,一道又一道,手就像小蝴蝶的翅膀在熟练地上下翻飞,这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包好几十个了。
我看了后觉得还挺容易的,就想牛刀小试一下。首先学着奶奶的样子,跳出三片优质的芦叶,将它们依次摆平,围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装入一些糯米,可在装糯米的时候,糯米就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宝宝,把芦叶当作滑梯,从“锥形滑梯”的低部滑倒盆里,我十分生气,又连续做了好几次也都失败了,正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奶奶告诉我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好,做的事完美无缺;态度不好,事情当然也做不好。听了奶奶的话,我静下心来,把所有的心思与精力都集中在包粽子上。果不其然,这次一气呵成,糯米真的没有漏出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要把粽子的口用另外一片芦叶包起来,我深呼吸三次,一只手配合着另一只手,一只手按着芦叶,一只手把芦叶一圈一圈包裹好,这一步成功了。最后一个比较简单的步骤,我放轻松了,用牙齿咬住绳子的一端,将剩下的绳子绕在已经包好的粽子中间,固定住,第一个结,哈哈,人生当中第一个粽子就包好啦!虽然形状不太美观,但是,我已经得心应手,就有包了好几个奇形怪状的粽子。
晚上,奶奶把我包的粽子和她包的粽子一块儿放进了水锅里去煮,煮了好一会儿,粽子熟了,打开锅盖,此时家里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我不仅感到了包粽子的成就,还尝到了美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
【篇二:又到端午粽飘香】
又是一年五月五,粽香悠悠,记忆的精灵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
早晨的小院里,我坐在木凳上,歪着小脑袋,看着奶奶包粽子。一盆昨夜泡的糯米,一把鲜绿的粽叶和一盘红红的枣儿摆在奶奶面前。只见奶奶将三片粽叶在手中排好,中指和食指一夹一转卷成漏斗状,然后将糯米放入其中轻轻压实,又拿起一颗枣放入其中,再将粽叶神奇地转来转去,接着用一根细细的线绳,三下两下,绕来转去,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看着奶奶手中翻飞的粽叶,娴熟的动作,让我佩服极了,这哪里是在包粽子,在我的眼中,分明是在制作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那情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只想着吃粽子,并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奶奶一边忙碌着,一边给我讲着。我从奶奶那里知道了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当粽子的香味飘满小院的时候,奶奶把粽子端到了我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拿一个剥开粽叶,里面白白的糯米露了出来,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咬上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如今,我在苏州读书,每到端午节没有机会看奶奶包粽子了,但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小时候奶奶为我包粽子的情景。
现在我吃过很多花样的粽子,但我始终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