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汕尾的春节】
到了春节,很多人都会回老家,我们也不例外。
到老家的时候是腊月二十四。那天,所有人都在忙着大扫除。当地人把大扫除称为“彩囤”。我看见家家忙里忙外,又是收垃圾又是提水拖地。
汕尾有一种叫做“甜粿”美食。进入腊月以后,街上到处飘着甜粿的香味。如果你不会做,那也不必担心——因为许多超市也会卖甜粿。
过年的前几天,各个小店就开始卖烟火鞭炮了。这些烟火,有可以往天上飞的,有喷彩色火星的,也有一些是可以拿着手里的。我玩过一种可以持续三分钟的烟火。它喷出五颜六色的火星,同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我老家的整个后院都不够它喷了,好不壮观!
除夕晚上,就要吃年夜饭了。不管多忙,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吃年夜饭。桌子上放满了虾、鱼、牛羊肉。一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顿,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就互相串门,去喝茶,吃当地的零食“炒米”。小孩子喜欢去串门的原因则是可以收压岁钱。
很快,快开学了,我们该回家了。于是,我们开着车回家了,把春节的回忆也带走了。
【篇二:胜却人间无数】
与自己所爱的事物在一起,似乎总是浪漫的。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与家乡亦是如此。在中国南海边有一历史小镇,名唤碣石,那儿便是我的家乡。
闲听潮起潮落,坐看晨兴昏至,树一叶扁舟,撒落一方渔网,惊起一番波澜,在家乡生活的每一天恬淡美好……
青青冠叶属,绵绵无限思
夏天的风是卷着热气的,孩子们受不了的只得穿着背心,老年人更是蒲扇不离手,而它却拿南城区的那棵老榕树没有办法。我不知道这棵老树在这有多少时日了,打记事起,它便一直在这,久而久之,也便成了家乡的一个地标,许多人相约总有人会说一句:“老榕树下见。”老树身上看不出四季更迭的影子,它总是亭亭玉立,冠盖相属。春末夏初,粗壮的树干上总会卧着许多蝉,振振翅膀,叫声可传得很远,树下有摇着蒲扇的老人,蒲扇一起一落,伴着蝉声,闭着眼,十分惬意。老树似一位老者,树须一年年地下垂、下垂。而这也吸引了不少熊孩子来拉扯它的‘胡子’。小时候,每每放了学,我便与小伙伴一同来这捡树叶,我喜欢将树叶放在手心,让叶脉顺着掌心不断向外蔓延,带给我这小小的一方清凉。那时,也少不了一些男孩子往树的高处爬去,像攀附在树上的猴子,给老树添了几分年轻的朝气。
老树在此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周围的事物换了好些新面孔,而它任然在这,现在是,未来也会是。长大后,我搬离了老家,离老树远了,但无论时光荏苒,我依旧喜爱说起那句温暖的,“我们老榕树下见。”
报答春光处,应许碗中食
当阳光在月亮与云的碰撞交相出世时,街道上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人了。几处人家的老人悠悠的走着,拐杖起起落落的声音。小道以碗筷交筹敲击的声音,哗而不喧。想着定是哪家谋生的人推着摊车行走在小路间,闻着香味,必是家乡特色“面猴”。被其吸引着,连思绪都伴着脚步被勾走了。南方的冬天远不比北国风光,万里雪飘,但在这天气吃上一碗热乎的甜面猴是绝佳的享受。
不止是甜面猴,“豆花”、“菜头丸”、“瓮糜”,也都是家乡特色,而对我来说,在碣石,最有特色的还是那“甜粿”。每到过年,它自是每一家都会张罗的食物,一筐“甜粿”需要好几个小时才吹制好,耐心是最少不了的。小时候,我看奶奶在做“甜粿”时,每隔一小时便会往锅里加水,加水也不是乱来的,水不可以溅到筐里,不可过多,每次加水后要抓紧拿起擀面杖搅拌几下,一圈又一圈。也正是因为它复杂的工序,只有过年,人们才会特意去制作,而平时想吃的人,就必须到北关附近的一家小摊位去,摊主是一对老夫妇,一年四季,除特殊日子外,他们绝不会缺席。摊位很小,巷子不是很宽,在夜晚,尽管周围很暗,那儿却是最热闹的,路灯透过摊车玻璃落到老夫妇身上,那儿便成了暖眼般的存在。家乡的人去那买“甜粿”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而老夫妇也不像是在做生意,更是在生活。
有人说,热爱美食的地方,美食自然也多,然而,热爱美食何妨不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态度,家乡的美食为何多,似乎在此时有了答案。
潮打岸边石,沉醉不知归
听南风从浅澳海上慢慢道来她的故事,欲看穿浪卷黄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入眼的却是那伸入天际便看不见边了的湛蓝的海……
碣石靠海,浅澳就像他的浪漫情人,陪着他一起坐观日出晚归。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惠及浅澳,它同海岸一起觉醒,潮退得很远,又一鼓作气赶回来,收而又兴,朝朝暮暮。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脚印由深至浅,直至逝去浪声陶陶之中。
浅澳,没有太多华丽,岸上那几块突兀着的石头,增添了几分浅澳的不平凡,流苏一样,错乱的摆放着,它总是吸引着人攀上它的最高处,以俯望这大好水色,欣赏它的浪漫。海风喜欢和她相依相偎,偶尔,风快速闯过石缝,引起呜呜的声音,竟像个小孩子哭泣。
我喜欢背倚山石,坐观潮水,在日与风的柔和下听浪卷浪舒,看渔民在日暮下拉着渔网归来,听这位不一般浪漫情人的述说……
家乡是眼波流转间的心动,是风月同天换不来的灿烂星河,我见家乡多可爱,家乡见我应如是,我与家乡的邂逅,是一场旅途,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