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再见了母校】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们将离开母校,离开那往日充满欢歌笑语的学校。在这里别之际,多少感激涌上心头,多少留恋凝聚心中。
回首往事,那一件件另人发笑、难过、快乐、忧伤的事情历历在目。这六年来,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伤感,而我们也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长大了,懂事了!
我常常想:如果时间能够停留该多好!
此时此刻,泪水又流淌在了心里,这是感激的泪水。
我要感激那同我们一起成长了六年的母校。它曾给我们带来多少欢乐,它的每个角落我都是那样熟悉,这里有我的欢歌笑语,有我们展示的舞台,有我们成功的载歌……一切的美好我们从这里开始,一切的成功我们从这里步入,一切的辉煌我们从这里诞生,这里是我们温暖的家,是幸福的港湾!
我要感激那辛苦的老师,她的谆谆教诲,她的句句叮嘱,她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都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印在我的脑海。而正是有了这些,才铸造了今天这个文质彬彬的我。老师就像我的大姐姐,给我无尽的温暖和关怀,使我从那个幼稚的小女孩儿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
此时此刻,泪水再次流淌在了心里,这是留恋的泪水。
我多么留恋和同学们在一起成长、学习的点点滴滴,留恋在这前进道路上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同学们,留恋同学们之间那份纯真的友谊……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六年。六年,这说长不短的时间,留给了我终生的回忆。
六年了,我一直沐浴在学校、老师、同学们的爱当中。而如今,天也不再那样蓝,阳光也不再那样灿烂,《折杨柳》的乐曲仿佛在耳畔一遍又一遍的响起……
最后,我要饱含深情的说:“再见了,母校!”
【篇二: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暮色暗淡,最后一丝残阳渐渐抹去,天空逐渐被染上了红妆。这时,李白走到窗边,看着那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的白色云朵,它们犹如仙子般在夕阳的辉映下在空中飘动,慢慢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四周的群山只显现山的轮廓,房间里漆黑一片。李白抬手关上窗子,点上蜡烛,坐在藤椅上,整理着自己往日的文章。
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这时也越升越高,夜深了,门外传来鸟雀和树叶微弱的沙沙声,李白吹灭了蜡烛,准备入睡。忽然,远方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笛声,李白禁不住站起身来,二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仔细听,原来是汉代乐府的《折杨柳》。
这时,正好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悠扬清脆的笛声传入李白耳中,望向天空,可见群星灿烂,那颗最亮的北极星仍然悬在空中,指示着家乡的方向。李白不禁有些惆怅,又有许多日子没有回家了,那熟悉的老屋,母亲每日翘盼游子归家的身姿,一幕幕儿时的场景都在李白的脑海里浮现,那强烈的思乡之情扑面而来。侧起双耳,再仔细聆听那那清新、欢快、抑扬顿挫的笛声,还想起刚到洛城时的点点滴滴,曾经的怀才不遇,在官场仕途中的坎坷与无奈,禁不住红了眼眶,无不透露着辛酸与不甘。
曾经的种种都在李白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这时灵感突现,随即返回桌旁,拿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篇三:被风吹过的春】
追塑到远古时代,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刚从山西太原游历归来,途中客居洛阳,在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听到一首悠扬的《折杨柳》笛曲,顿时起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和亲人,于是作了一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落春风满洛城。子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里春天给人以一种思念之感。
春的歌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存着有别致的旋律,和一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四季是自然世界的不朽的天然艺术品。
但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她似少女的初恋,如一抹柔情般稚嫩。蒙蒙细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的面孔,给人间带来许多温馨。
春天是万物复苏,希望来临的代名词,当残冬仅剩下最后一丝苍凉的时候,我的血液中涌动起一股融化冰上的春潮,让我们的大地瞬间变样。
我知道春天的风景是希望的家园。荒芜苍凉的大地因春的吹拂而展现出生机,那些被寒冬积雪覆盖的小草,在一阵风吹过,也发出了微弱的气息,无数弱小的生命在沐浴春风中争着破土而出,探着小脑袋何辽阔的蓝天进发。一柱弱小的生命会因有了春的扶持,而日益强壮,向着高大伟岸挺进。水是最了解春的美意,经过一个冬季的冻结,死期沉沉的水流即刻奏起美妙动听的乐曲。春风中,一棵小草上挂着几颗晶莹透明的露珠,在草尘摇摆,这是小草感激春天的了泪珠。
春天给我们带来李绿的享受,绿色让我们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让我们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的翡翠色彩。
春天的绿是那么纯真!春天的绿是那么可靠!那么谦虚!那么宽容!那么博大和永恒!
【篇四: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韩宇朝
夜幕降临,满天星星挣破夜幕探出头来,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像一颗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密密麻麻的星星组成一条银河,仿佛给夜空系上了一条白色的腰带。
李白拿着酒杯,在屋子里静静的踱步。有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感觉。突然,一阵笛声传入耳中,回想在耳畔旁。这不正是《折杨柳》曲吗?
李白走到屋外,那曲笛声更清晰了,他循着笛声往下走,街上空无一人,店铺也已关门了,医生跌宕起伏,在李白心中萦绕,勾起李白阵阵回忆,体会到“会得离人不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含义。也让李白回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场景。
心头不禁涌起深深的回忆:妻子坐在床头给二儿子讲故事,大儿子由长辈们看管着,在院子里奔跑玩耍,老人们正专心致志地下象棋:“走马,哎呀,错了。”妻子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多了一缕思念,她慈爱的看着儿子,那眼神里蕴涵着她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母爱,还有那希望他长大成材的期盼,二儿子已经两岁了,已经学会走路了,他总是望着远方,叫着:“爸爸,爸爸。”但李白最思念的是他的三儿子,他至今也没见过三儿子,从来往的书信中,得知:三儿子很好,胖胖的,眼睛很大,长得很好看。
李白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屋中。望着明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叹了口气,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又起身在已准备好的纸上提笔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完诗,他上了床,掖掖被角,闭上了眼睛……进入了梦乡……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杨皓博
洛阳城中,已经傍晚了,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的,小商小贩们挑着担子,眉开眼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几个行人背着包裹中,步履匆匆地走入客栈;还有些人呼唤着儿女的名字,找寻他们回家。
这座城中,住着大诗人李白。他伫立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象,眉头紧锁。他想到了家乡,此时如能回家该多好啊!李白无耐地叹了口气,孤独地坐在椅子上。
此时的小城安静了。忽然,一阵清脆悦耳的笛声神奇地飘然而起。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街道上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笛声,仿佛融入到了春风之中,十分悠扬,十分动听,其中又夹着一丝丝伤感,在一阵又一阵春风中,飘入人们的耳朵。这笛声,在春风中,传遍洛阳全城。这悠扬的笛声,是很难唱出来的,然而只要听过这动听的笛声,便很难忘记。
李白侧耳倾听,入了迷,思绪万千。他猛一起身,心想:这首故乡的《折杨柳》被吹笛人演奏的如此伤感,此时他一定也流落在他乡。李白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忍不住潸然泪下。面对皎皎圆月却不能回家的游子们是最悲伤的。而又听到《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由然而生呢。
李白坐回椅子上,他灵感大发,扬扬洒洒,挥豪泼墨,写出了《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改写】
韩卓
残阳把最后一腔热血洒在地上,就轰然倒在了山的西边。夜色渐浓,天上挂着一轮孤独的明月。
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想起远在故乡的亲人,一股寒意便席卷上身,我翻身走下床,喝了几杯酒。点燃了油灯就走出门外,望着明月思念着故乡。
不知什么时候传来几声清脆的笛声。是谁家的呢?我暂时忘记了家乡,细细品尝着这悠扬的笛声。在幽静的夜晚,笛声格外清晰,格外忧伤孤独,乘着春风,散入整个洛阳城。
忽然,我猛地想起这不是故乡的《折杨柳》吗?我的思乡之情再被勾起,两眼热泪在眼中打转。
我回到屋里,拿出纸和笔,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刚提起笔,两滴泪就模糊了黑色的字。是啊,这样的夜晚,伴着这样哀怨的笛声,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