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活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习总主席曾经作出提倡:“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那么,“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究竟教给了人们怎样的做人道理呢?
简媜曾说:“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乐的人;竹簧短篱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的人。”在我看来,生活所教给人们的,并非只是柴米油盐的调和,也不只是衣食住行的需要,而是一种追求心灵安居之所的能力,更是一种满足精神舒畅之需求的办法。
一如梭罗在生活面前毅然拿起一把小斧,来到瓦尔登湖边,探寻“滤去一切后的生活本质”。瓦尔登湖边的鸟叫虫鸣,无疑为梭罗的精神高地带来了缕缕和煦的阳光,他在湖边的生活中收获了探寻生活本质的乐趣,也修筑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自己的做人道理。
然而,当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又有多少人能够摆脱柴米油盐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属于自己的做人道理呢?
在这功利主义愈加横行的当下,若人们能够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为人之道,那么,也许这个社会也能收获一份对精神高地的向往与追逐。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得如梭罗般放弃物质,与世隔绝,独自彳亍,默默思考。相反,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物质生活中追寻做人的道理,才更值得现实语境下的每一个个体细细思考。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林俊德在生命尽头为祖国坚持工作,找寻到了为国效力的为人真谛;张竹青在面馆门前一次又一次地展现摔面技艺,坚守着一道菜肴背后的内涵。殊途之中,无论为国尽力还是为传统坚守,二人都在追逐为人之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亦为社会之清明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有人却最终迷失在物质的纷繁中,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只顾当下的功名利禄,放弃了精神高地的建设与坚守,最终沦落为终日劳苦而庸庸碌碌的“赚钱机器”。
的确,在人生的灿烂烟火后,功利与物质享受的浮华幻象总是一闪而过,而始终留存在人们心头的,是生活所教的做人道理璀璨夺目。
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愿人人得以体悟做人的道理,唯有如此,精神的高地才会郁郁葱葱,灵魂的河流才能碧波荡漾。
【篇二:阅读伴我成长】
人活到老,学到老,不论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都是一种阅读,一种成长。
上小学之前,我们就像拄着父母拐杖的小孩,什么事都依靠父母。就连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也不识,只能让父母来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渐渐大了几岁后,他们也教我们见人微笑、打招呼、走路、读书、认字。以他们那种无形的方式教导着我们,让我们默默阅读着无字之书。
上了小学,放下“拐杖”,老师的教导又成了我们小树苗贪婪吸吮知识的春雨。教我们读书识字,遣词造句,渐渐落笔成章。同时也让我们阅览了许多书籍:有文学巨作,世界名著;也有幽默,情趣十足的长篇小说。后来,我们也有几分不满足于学校之中的图书,渐渐到图书馆去一睹为快了。短短时间便陶醉其中了,小学期间我们在字里行间如老鼠般咬文嚼字,在故事之中游玩。小学时代,我们基本都在读有字之书,给我们长见识。
还记得四年级的一个假期,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我感觉家里的物品都变了个样,空调吹着让人寒战刺骨的风;柜子里仿佛随时都会蹦出来一个恶魔把我撕个粉碎,我还总感觉天花板会塌,床会分断,墙角会爬出很多毒虫把我吃个精光。我用被子捂住头,这时我想到了《手斧男孩》里的布莱恩,他只比我大一岁,却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独自生存。在龙卷风、麋鹿、黑熊等种种真正能危及生命的危险面前毫无畏惧,反而冷静、坚强。一想到这儿,我心中的恐惧感基本消散了。我耐心等着,一直等到妈妈回来,果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切都是“心魔”在作祟。
一本书,不管是有字无字,都能成为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阅读伴我一生,阅读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