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刚柔并济的作文

【篇一:中华汉字】

一种方正端和的文字,框架出中华民族千年格局;一种通达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华夏人民旷远气度。汉字,何以独立于世界文字,在几经变迁后仍融于民族血脉而源远流长?

我想,当你屏息注视,当你聚焦笔尖,你会明白,它每一处连缀、每一抹转合中的刚柔并济,圆融大方。

就来源而言,众说纷纭之间,指向的莫不是汉字之取材提炼于生活。目所触及、耳所遇见皆能化为笔尖简洁而形象的线条,君可见,甲骨文中,“水”有其流畅波澜,“火”亦不失其簇拥明烈之势。抽象的、具体的都在想象力的喷涌下于指尖发端,其包容万象、超越视野不正是中华民族兼容宽厚而探索奋进的精神写照吗?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思想的依托,其形式上的独特于多样同时迥然于其他文字。隶书、楷书等书写字体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表达,或端正、或洒脱的书写满足了我们的个性表现,这是千年历史润泽出的艺术气度,更是民族气质外化成的弹性与张力。

提及汉字,我们脑海中油然而生的便是方正,的确,方块字的概念是深入每一个中华人民的骨髓的。单就“中”字而言,没有曲折回环的笔划,没有艰涩复杂的字形,而是直接磊落地平直铺展,这样的泰然,才能承托起中央、中直等含义的不偏不倚,才能傲立出中华民族的中庸得体、大气方正;这样的汉字,正是民族刚健有为、锐意进取之气象的最好诠释!

然而华夏人民深谙过刚易折的道理,于是以柔内化,交汇出张弛有度而经久不衰的民族生命力。与汉字而言,你可以从各样书法的笔划连络中有所体悟。它从不拘泥于固有样式,而是灵活交错,皆出于心,造就一种线条的艺术,一种诗意的连缀。是的,汉字有其方圆融合,民族更当刚柔并济,这在于汉字刚柔形式的和谐共存,更在于民族端正通达的相得益彰。

汉字之美,更美在民族文化指引下的内涵。它不止步于“形声”、“象形”的构造形式,更可贵的是凡下笔,你能感受到每个字背后的思想内蕴。以“国”字为例,疆域之内,是玉的透润,这玉,可以中华民族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化创造,更当是创造背后独立于世界,一往于前路的民族气度。它能以一个蕴意为起点,延展出每一种可能,而这些可能,亦同时凝结至每一个部位,这其中所体现的宽博精深,正与民族圆融气象若合一契。

在物质与精神并行,科技与文化齐飞的当代,汉字不会缺席,民族仍在前进,而我愿以只手之力,以汉字为书,写就民族生息气象。

【篇二:放弃也是一种美】

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现代,人们早已沉浸在简单便捷的物质生活之中,而注重精神文明的人早已少之又少,即便是有,恐怕也只是固执地认为“坚持就是胜利”这样绝对的观点。他们又怎会想到,只有在生活中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才能进退自如呢?

生活中既需要坚持,也需要放弃。不得不承认,坚持确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没有共产党的坚持,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屠呦呦的坚持,就不会有青蒿素的发明……坚持在生活中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它引领人类一步步踏上探索的阶梯。但是,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倘若只懂得一味的坚持,那是顽固,而放弃正是弥补这个缺陷的一计良药,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弃医”就不会有他的“从文”,也就不会有我国的大文豪,更别提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了。由此看来,只有那些懂得刚柔并济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王者!

适当的放弃会比坚持得到更好的结果。从前有位长者和一位晚辈一起吃西瓜,面对一大二小的三片西瓜,晚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片大的西瓜,此时长者问:“你确定要这片大西瓜吗?”晚辈点头示意,长者只好无奈地一笑,开始吃一片小西瓜。很快,晚辈就发现由于长者的西瓜小,吃起来自然就快,因此剩下的那一片小西瓜也就自然被长者吃了去,晚辈这才恍然大悟。生活也正如这吃西瓜一般,懂得舍弃,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生活需要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

【篇三:浅淡中国文化的“刚柔并济”】

提笔、挥毫、泼墨,全副意念倾注于饱满的笔端,不一味的使“刚劲”,柔韧转锋轻轻带过——这才是上乘书法,才是刚柔并济相生相成的绝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亦是如此,先哲们对“刚”与“柔”的拿捏分外到位。

中国戏曲无疑是“刚柔并济”最绝美的产物。粗犷豪放自成一派的秦腔,恢宏恣肆,气场十足,淋漓地尽显疏狂旷达的陕北风情;温婉秀美的越剧、昆曲,则把那骨子柔媚劲儿尽收其中。南北戏派的分异就好比一疏朗大汉与一清秀绮丽的闺阁女子,一刚一柔,调和得格外相谐、有趣,倘失了任一方,可就全乏味难耐。

中国诗词自当是“刚柔相济”的盛宴。无数墨客骚人,亦刚亦柔,亦情亦理,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坡居士便是上佳的例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的苏子,襟怀坦荡纵横恣肆,却也能吟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绯恻。一腔豪迈也满腹柔情,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苏子便成就了他的不朽——因了,“刚柔相济”的缘故。李易安这飘摇风雨中绝世美神,柔情似水衬起点点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水做的骨肉绵延着数缕情思,却也能刚毅得高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国难当头时,在聚散离合时——,刚性与柔情融入了她的诗魂,也给了我们恒久的绵续……

中国哲学发展史更是始终阐释着“刚柔相济”的理儿。外儒内法辅之以道的治国方略把“刚柔并济”发挥到了极致,严刑峻法以正纲常明法度,内修义理道德教化使人人向善,“无为即有为”,若失之以偏颇一味重法则过于“刚”而失活力,若一味尚儒则过柔而难以威慑天下,儒、法、道、阴阳等各家亦在亦刚亦柔相生相成的规律中发展,于是有了如此绚丽的哲学史和文明历程。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是对刚与柔最贴切的注解,小到修身齐家,大至中国文化,无不遵循此理。

楚霸王项羽过于刚愎自用终落得自刎乌江功败垂成;李煜醉心柔靡诗词无心理政终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这些个失于“刚柔之度”把持不好的历史遗憾便是悖于“刚柔相济方能成事”的恶果。

以柔克刚,以刚制柔,刚柔相济方能相成,细味深思中国文化时,我以粗陋管窥瞥见了她因刚柔相济而惊艳寰宇的绝世芳华……

【篇四:人的相对平衡】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二者缺一不可。唯有这两种东西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方能由里及外,造就和谐自我。

过刚则折。如果人的心中充满了坚硬,那么结果并不是无坚不摧。和尚讲究断情绝欲,这样固然能与世无争,和尘世再无牵挂,但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再无亲情、友情这些美好的柔软的事物时,还能算是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吗?当内心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磐石后,他还能体会到人存在于世间的这种喜悦吗?他不能。这样与自闭症患者有何异?所以要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内心是不能全装着坚硬的。

有些时候,内心的部分坚硬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会被社会淘汰的。自从去年国家开始全面防腐后,在全国各地缉拿了数百名贪官,这些贪官每天做着违背原则的事情,既伤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全无益处。如何守住自己心中的底线,靠的是自我约束能力,既然明知是不该做的事情,却又因为某种诱惑而去做,岂不是明知故犯。这只能说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坚毅。

刚柔并济,方能造就和谐自我。人之初,性本善。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心中存在的应该是一片柔软。在经过一些世俗的磨砺后,总是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有一份坚硬,能否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在外,应当表现为坚持本心,不被外物所迷惑,待人处世有条有理,方中有圆。在内,应当表现为孝顺父母,不能让“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情况发生。

不只是自我人格,一个国家的富强也需要这种刚柔并济的态度。一个国家的精魂是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失去了它就会使一个国家走向衰败。民乃国之本,一个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力,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来自国家的关爱更能使人民群众感到舒心。

总而言之,个人需要刚柔并济,同时,国家也需这样的精神,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热门推荐
1坚持真理莫心疑
2游水上乐园
3地球的自述
4春天的作文
5我对读书着了迷
6军训心得体会
7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8岁月静好
9快乐时光
10星月湾的四季
11奶奶,我长大了
12我的同桌
13我的祖国
14劳动的意义
15小确幸
16童年的趣事
17爱美的同桌
18美丽的处州公园
19小贩,我想对你说
20在一起的幸福
21滴水观音的奥秘
22生活在感恩的季节里
23我爱我的妈妈
24不要让幸福走远
25和月光一起散步
26幸福的怀抱
27底色
28第一次自己回家
29逛超市
30上海旅游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