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张居正的作文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长的寒假里(别问我为啥不出门,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这里写出来,权当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货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篇二:愿你我知行合一】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又有人赞扬秋日里低头的麦子所蕴含着的成熟的谦逊。我思忖,我们该如何取舍?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疆领兵打仗;当柳永多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定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傅作义为保住满城百姓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开朗。张居正,天资聪慧,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害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当有人在问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可以微笑着,“不,我们既要学会昂首挺胸,亦要学会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

【篇三:这个冬天与你同行】

我轻轻打开桌上的台灯,不由自主地扭头望向窗外,又看见了那棵枯落的杨树倚着路旁微黄的灯光,孤独地望向天空,在我的目光收回时瞥见了桌角的那本《张居正大传》,今晚是星期六,我终于可以静心与他面对面了,于是,随手拿起,翻开,一道挺拔的身影映入眼帘?

这是一本包装淡雅,通体雪白的书籍,可是谁能想到这是一名千古名相的一生的大起大落。他无私,励精图治,还勇于实践;但是他又褊狭,贪图享乐,又有些固执己见。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矛盾体。没错,他就是张居正。一名中国最好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千古宰相!

哦,你这位颇负争议的大宰相啊,你的天才实在是让人嫉妒,可你的自负也十分让人不喜;你在仕途上一路的顺畅让人羡慕不已,可是你在明史中却是身负骂名;你一心一意为万历皇帝打理江山,可最后却被万历抄家搜钱?你的一生曲折,身份杂糅。治世里的孤臣,史书中的良辅,天下汹汹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正的你,但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千古宰相!

万历年间,你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政治上有“考成法”,军事上派戚继光守蓟门,经济上是一条鞭法?而这些正是历史上著名的“万历新政”!但是你又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所以你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但这不正体现了人无完人?

“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

看到《张居正大传》这五个大字,我心中一直想的就是郭沫若先生这句诗,同时在我的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大传”?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张居正身上作者朱东润和每一个渴望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儿女,赋予了一种属于整个民族的精神传记!而不是只是一个人的千古留名。这样的传记称之为“大传”是名不虚传的!

这个冬天与书同行,与你---张居正,同行……

【篇四:我努力读懂徐阶】

书香随人行,不分离,一生相伴。

我对读书非常痴迷,反正家里可以放书的地方都放了书,真可谓书的海洋。

在那书堆里面,有一套书,共九本,书名是《明朝那些事》,作者的笔名很有深意:当年明月。这套书是我的最爱,被我珍若生命。

这套书中,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是第五部和第六部。虽然当时的皇帝并不好(两个不管事,一个太软弱),但内阁首辅却一个比一个好,徐阶、高拱,还有最著名的张居正,逐鹿中原,各领风骚。在这里,我认为最有实力的不是为明王朝延续了几十年寿命的张居正,而是世故通达的徐阶。

书中曾有这样一些话:

“……明代官僚是实用主义者,先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

所以说,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而官僚却不都是政治家。虽然意思相近,但有本质的区别。政治家要能干,官僚要能混。

张居正政务干得好,且老奸巨滑,工于心计,一路做到首辅,混得也还不错。但他晚节不保,死后被抄全家,差点被人刨出来示众,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这行里真正达到了登峰造极水平的,混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当属张居正的老师——徐阶。

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到地方挂过职,好不容易回来了,靠山又没了,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当时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蕃正在外逃,又得罪了正直的林润,终被捉了回来,但他却耍尽了计谋,并在京城花天酒地,完全没有朝廷钦犯的样子。于是徐阶将计就计,见招拆招,充分掌握和运用严世蕃和嘉靖皇帝的心理,将严世蕃至于死地。而杨继盛却被严家父子害死。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提拔有希望的人,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还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

我相信,许多人看了这段后会一笑置之,但走入社会,当他经历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摸爬滚打,一次次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从中挣扎出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了,他会发现,这里竟有这么多哲理。正如福尔摩斯说的:“因为那些人总是忽略事情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中又往往又是推理的关键。

在这里也是一样,最深刻真理,往往会被忽略。

一个人,如果一心报国,那么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做一个正直的人,在道德面前永不倒下,二是隐忍和变通,把一些事情先忍一下,厚积薄发;或者把一些事情变通一下,追求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黑暗中怀着一颗光明的心继续前行。

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著,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有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污浊,才能继续怀着一颗光明的心,冲向顶峰。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错用别人之口,对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作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理想主义者。

只有当你真正拥有实力的时候,你才会拥有成功。

【篇五:我心中的翅膀】

“我知道,我一直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希望……”这一首《隐形的翅膀》从北大校长的口中唱出,礼堂中无数的善男信女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而我凝望着电视荧屏久久不能平静。我,并不擅长于流泪,但是不流泪并不表示没有被感动。说实话,我被感动了,不仅是那婉转的旋律和华美的歌词更是它带给我的思想的震撼重重地叩击着我的心扉。

凡成大事者,必有一双强有力的翅膀,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飞,只有这样的一股冲劲才能成就大事。

司马迁是有着一双强大翅膀的人。洁白的羽翼完美无瑕,为了一个国家的利益,他敢于和皇帝叫板,给自己招致了重刑。但这不大不小的挫折并没有将他击垮,至少他还能写字,于是愤然著史书。洁白的羽毛经过风霜的洗礼,更如白璧般熠熠生辉。

明相张居正,长着一双带着黑色羽翼的翅膀,黑色的庄严肃穆更加显示了他强有力的政治手腕。为了国家,他不顾阻挠,依然推行了万历新政,实行了“一条鞭”法,亲自带人丈量土地。因为促动了很多贪官污吏的利益,而使自己危机四伏,多次遭受小人的陷害、不断遭受各种力量的阻挠,然而这一切如同浮云般被他强有力的翅膀一一撕碎。他以“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勉励自己,此时的他虽在人间身居首辅,却已把自己当作烈士看待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飞得更高更远。

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母亲的面前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以后我要做科学家,给奶奶治好糖尿病。”那坚毅的小脸、坚定的眼神,估计能把上帝感动哭。时间如刀,当初的梦想在它锋利的刃下慢慢消逝。而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特幼稚——科学家有那么好当吗?

我渐渐长大,翅膀下的负担觉得越来越多,但我的翅膀也渐渐宽大。我依然膜拜司马迁、张居正这些伟大的能抛开牵挂的人。

有时,在梦中,我展开轻盈的双翼,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

耳边依然是歌声一遍又一遍,看着窗外淋漓的小雨,我的眼角似乎有些湿润。

热门推荐
1快乐,来自于爱心
2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3平潭岛之旅
4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5校园的早晨
6阳光下的微笑
7误解
8植树节作文
9八年级优秀作文
10我的好朋友
11我的姥姥作文
12记一次成语接龙游戏
13五月端阳
14乡村乡情
15校园的樟树
16嘿我成功了
17海底的探险之旅
18管鲍之交读后感
19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20一封家书表孝心
21冬日即景
22我的妈妈
23我家的小猫
2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25清晨小院中的活力
26路与行
27挫折是小插曲
28给妈妈的一封信
29逃家的小兔
30坚持给我带来的启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