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通渭人的作文

【篇一:我的家乡通渭】

通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县城,每当别人问起,“通渭都有什么”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啊,通渭有什么呢?难道有的仅仅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么一个名号吗?难道只有书画值得一提吗?不,这个人类文明繁衍生息五千多年的地方绝不仅是这样。

通渭的艺术,是面对民族大义的凛然正气。虽然这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可我们除了黄土还有一腔赤子之心。远的不说,就近代民族危难抗日的号角响起,多少通渭儿女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用他们的热血表达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王树声、罗南辉,这些耳熟能详的将军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斗,为这片土地的艺术所倾倒。

通渭的艺术,是一种相敬如宾的情感。矗立在广场上的秦嘉徐淑,正是在向世人宣告通渭人深厚的情感,他们用笔留下来的不仅仅是通渭悠久的书画艺术,更是通渭人民对待情感的那份纯真和简单。

通渭的艺术,还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追求。悠悠历史长河,多少通渭儿女用行动诠释着通渭的艺术,牛树梅、冯寿延、杨子恒、姚檀栋、尚永丰、姚变娃……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行业诠释着通渭人民不一样的艺术。

通渭没有轰轰烈烈津津乐道的过往,但通渭在默默无闻中贡献者她对这方土地的热爱;通渭没有阳春白雪脍炙人口的佳作,但通渭依然用她的脚踏实地在努力向前。这就是通渭的艺术,陇原黄土独有的艺术。

【篇二:家乡的艺术】

我的家乡在通渭,这里,比不上大城市那样的辉煌和富丽;可蜿蜒曲折的牛谷河孕育出通渭特有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通渭人薪火相传,终于赢得艺术之乡的美誉。

盛夏时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你就会被一幅幅奇观所震惊:鳞次栉比的画廊随处可见;文房四宝的店铺令人驻足。在画廊中,不时看到书画家挥斥方遒,不时赢得一阵阵喝彩。

走进通渭人家中,家家挂字画可不是“你出门衣服可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字也不识,但不能不挂字画”。这是著各作家贾平凹对通渭人喜爱字画的真实写照——“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县城,如今却以“中国书画之乡”“翰墨之乡”闻名遐迩。

通渭对“书画”十分重视,书法培训班多不胜数。学中也有专门的书法课程,通过老师的教导,我认识到艺术不是一门要来放松的娱乐性活动,而是一种技术,想要学懂、吃透极其困难。书法讲究严谨,法度森严;同时也是线条优美、刚劲硬朗。

通渭所出的文化名人更是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时期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他们能书善画,精通韵律,开启了我国五言诗的先河。

通渭是培育艺术的沃地,一位位才子从这里走出,不久的将来,它所孕育的艺术成果将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

【篇三:书画之乡】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人回乡老家去过年。

大年初二的早上,我们一家去大爷爷家拜年。拜完年,大爷爷就叫爸爸陪着他喝罐罐茶。在大爷爷家的客房炕上,他们围着一张上了年月的小炕桌,盘曲着双腿,相向而坐。他们一边听着咕噜咕噜的茶水声,一边吃着大奶奶亲手做的油饼,一边聊着天,气氛颇为融洽。

大爷爷蜷曲了身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扑哧扑哧地向着烟熏火燎的柴火炉子吹着气,紧接着,金黄色的火苗子就又升上来了,随后是长长的一串咳嗽声。

“晓军,你是个读书人,你认得字,你说这客房里的字画,那一幅最好?”大爷爷指着房屋四周挂满的字画,一手按着喘息未定的胸膛,一手捋着灰白的胡子,自豪的问爸爸。

“要我看,还是老魏的这幅中堂好,这幅中堂现在可值钱着来。”爸爸看着屋子后墙中央方桌前的中堂说。

“我们俩的看法一样,你确实会认字,隔壁你吴大爷硬说是老魏的比不上陕西的那个叫什么的书法家的,为此,我们还争了大半年呢!他家的中堂就是那个陕西书法家写的。”大爷爷满意的点了点头,满脸的皱纹里都是笑容。

那几天,我像放开缰绳的小马驹,整天跟着老家的小伙伴们,走西家串东家的玩,玩累了,就随便去某个小伙伴家里喝水吃东西。我惊奇的发现,他们每家的客房里都挂满了书画。有中堂、有横幅;有的是崭新的,有的已经随着岁月的侵蚀而发黄;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端庄秀丽。这些书画虽然形式不一,风格多样;但它们绝没有一幅是印制品,大多出自我们通渭的名家之手。这对于我这个小小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大饱眼福的机会,我都会驻足观赏良久。

后来,我疑惑的问爸爸:“爸爸,为什么老家人的客房里都喜欢挂满字画呢?”

爸爸若有所思地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就是我们通渭人,勤劳质朴的通渭人,将书画艺术爱到骨头里了啊!”

是啊,通渭人将书画艺术爱到骨头里了,我为通渭的书画艺术而自豪!

【篇四: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通渭县,是位于甘肃中部的一座小县城。今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通渭是定西市的一个下辖县,地处定西市东侧,位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为2521~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蕰深厚。

通渭被认为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画,那必然是通渭的特色文化了。除了文化人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也都有这个爱好。通渭有一句俗语: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因此经常可见攀比书画的通渭人。我们作为通渭的孩子,个个都应该写好字。

通渭也有许多名人。五代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还有明清时期的牛树梅、李南晖,以及现代的杨子恒,姚檀栋等,通渭名人也为我国的文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说起家乡,重点是书画,上面提到的只是表面,内部的深厚着呢!通渭的书画简直成了招牌词,每年都有不少慕名前来参观书画的人。8月份是通渭的书画艺术节,通渭人会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每年的这短短几天,都是通渭最热闹之时。有展示美食文化、陶瓷、玉器,最重要的还是书画。各地的书画家都来了。爸爸开玩笑说:“他们是卷通渭人的钱的”,但是通渭人却不在乎这些,无论是多贵,只要是好字,都会成为抢手货。可见通渭人热爱书画的程度。展示时人们拿着毛笔,一笔一画,细心完成一副作品,完全有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也有许多人在国家书法大赛中获过奖。中书协、省书协、中美协、省美协都少不了通渭人的名字。

再来看看通渭的特产。通渭是有耕读的文化。耕种收获。通渭的杂粮也挺有名的。苦荞就是杂粮之一。外出的本地人,都会带上苦荞茶、荞圈作为馈赠朋友的佳礼。杂粮富含营养,像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就是吃杂粮长大的,身体特别好。杂粮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

土豆,也叫马铃薯,通渭人俗称“洋芋”。这也算是通渭的特产。因为土豆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主食。而在外地,土豆要比本地贵二三倍呢!春天,耕地,播下种子,到秋天就是收获。人们会用它做薯片、薯条,煮着吃、炸着吃、炒着吃,怎么吃都不厌。但是发芽的土豆千万不敢吃哦,会有毒的。

粉丝,也是通渭的一种特产。通渭的粉丝可与其它地方的粉丝不一样。有豌豆粉,土豆粉。都是用当地杂粮做成的,可以说是“别有一番味道”。

该说通渭的旅游景点了。鹿鹿山,是通渭景点之一。它是通渭的小森林,里面有许多珍贵植物,小动物。通渭温泉,是国家AAA级旅游景点,通渭温泉可以养生,也可养颜。是很好的养生之泉,还可以治疗很多皮肤病呢!

通渭也是有红色文化的。在通渭榜罗镇,红军长征时开了一次会议,史称“榜罗会议”,毛主席在榜罗小学操场的核桃树下,发表过重要的讲话,将革命的落脚点定在陕北,也号召更多人参加革命。今年暑假,我去了榜罗纪念馆,缅怀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士。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通渭在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平房变成幢幢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宽敞的柏油马路,高速公路也直达家门口,2017年7月1日高铁通了,使家乡也进入了高铁时代,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深深地烙在了每个通渭人的心中!

我爱家乡,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篇五:我爱跳棋】

你看见一步好棋了,且慢,寻求更好的一步吧。--爱曼纽·拉斯克--题记。

棋在通渭人的娱乐生活中十分盛行,几乎每个人都会下一种棋,从五子棋到军旗,从象棋到围棋。无论哪一种棋都会给人们带来快乐,每逢闲暇之余,街头巷尾,总会有一群人围一小桌,头挤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棋局,时不时传出棋子与棋盘清脆的碰撞声。

在数量众多的棋类中,我对跳棋情有独钟,虽然我的棋技并不好,但我每玩一次跳棋都会悟出一些道理。

我第一次接触跳棋是三年前,那一天,小伙伴们全部聚在一起玩跳棋。看了一会儿,我觉得十分眼馋,手不自觉地想去动棋子。最后在我的强烈央求下,一位大姐姐教会了我下跳棋,从此,我便迷上了跳棋。

后来我和哥哥一起下跳棋,一开局我就把最前面棋子往前移,一心只想尽快来到对方的区域,哥哥则不然,他并不急着向前走,而是一步一步地搭桥。等搭好了桥,不慌不忙地走向我的营地,而我呢,因为着急就走前面的棋子,把后面的棋子抛到脑后,当我回过神来时,哥哥的棋子已经占领了我的营地。这次比赛我输了,但我还是从中得到一个道理,下跳棋时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该多动脑筋,顾全大局。

有了上一次经验教训,第二局我谨慎了许多。开局后,我按照哥哥的方法移动棋子,很快,我和哥哥的棋子在棋盘中间相遇了,哥哥不断移动后面的棋子绕过中间的棋子,不慌不忙利用我的棋子快速跳动着他的棋子。而我担心哥哥赢,忙着堵哥哥的路,结果,我又输了。而这一次我学到了下棋时不能急着去堵别人的去路,还要利用哥哥的棋子搭桥快速移动自己的棋子,不然就会错失良机。

我喜欢下跳棋,因为他不但让我在闲暇时放松,还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能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而是要细致缜密,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总结经验,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篇六:我的家乡】

一座美丽的小县城,一个个淳朴的通渭人。通渭位于甘肃省中部。十年九旱,地瘠民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这里的一员,我要骄傲的为大家讲述这里的一切。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这是人们对通渭一贯的评价。今年8月16日至8月22日,这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通渭书画艺术节。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以“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为主题,多角度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独特的魅力。

在艺术节这一天里,整个通渭县都会热闹起来。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场上许多书画名人聚集在这里,探讨书画,交流书画,还有许多外地游客前来购买书画,感受通渭的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

听爸爸妈妈说,通渭在1992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里的人们大多能书善画,家家户户都悬挂字画,于是便有了“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说法。由书画名家沈鹏先生题写的“通渭——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宣传牌矗立在通渭十字大街上,更为这座小县城增添了几分厚重的文化氛围。

“淳朴厚道,礼仪通渭。”除了介绍书画艺术,还不忘介绍这里人们的待客之道。在通渭农村,有种待客礼仪叫上炕,不论春夏秋冬,但凡来了客人,首先招呼对方上炕坐,然后就会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通渭美食——煮洋芋。热气腾腾的白花花的洋芋就着酸白菜一起吃,真是人间美味。吃完,便会为你奉上一段美妙的通渭小曲。满屋子洋溢着热情和温暖。

“人文胜境,美丽通渭。”这里有通渭广为流传的通渭八景,我要逐一为大家介绍:有中林春晓、锦鸡循界、华川芳草、桃林红霞、白塔晨烟、温泉冬泳、玉狼屏迹、悠江月夜。每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只要来到这里,人们便要为你逐一讲述。还有八景之外的秦嘉徐淑公园,这里承载着1800年前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来人们在那儿修建了鹊桥,以示怀念。

通渭——这片可爱的土地养育了我,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通渭人民,孕育了一批批通渭人骄傲、国人骄傲的成功人士。如杨子恒,他是华人学者,通渭马营人。2006年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还有姚变娃等体育健将……都是人们心中的楷模。

通渭的一切,岂能是我用区区几百字或几千字能讲完的……通渭——它就像一朵浪花,在历史的波流里明灭着,那灵动的水质和花朵,无论是昙花一现后的永远沉寂,还是时间浇不灭的永恒绽放,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永远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我的通渭我的家,我会永远爱您、敬您、守护您!

【篇七: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虽然这是一个小县城,但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这里被国务院评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榜罗镇革命遗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一片热土养育着我们40多万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美丽的家乡。

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有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榜罗会议"革命遗址、新建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和20多处红军长征期间中央领导人旧居、毛泽东首次朗诵《七律·长征》的纪念诗碑、红军长征南园文娱晚会旧址、义岗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等。

这里的书画产业发展壮大。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全县有集创作、装裱、交易、鉴赏等为一体的专业书画经营场所320多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小曲、剪纸、春叶、遮面、皮影等民间艺术,"通渭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渭皮影、通渭脊兽、通渭剪纸等7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的人憨厚淳朴老实。素有“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之称正是通渭人的真实写照,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这里的农业产业初见规模。经过十年的政府推动,全县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雏形,走出了"修梯田-覆地膜-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还田"的旱作循环农业路子。

这里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素有陇上"陇上神泉"之美誉的通渭温泉是游客洗浴、疗养、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

这里的文化胜迹丰富多彩。"仰韶"、"齐家"文化等文化璀璨夺目;战国秦长城横贯全境,南北绵延125公里;通渭被誉为"千堡之乡",石峰堡、鸡川寨等古堡寨保存完好;秦嘉徐淑公园成为人文旅游的好去处。

这里的小吃各具特色,有懒疙瘩、酸棒棒、搅团、散饭、甜醅子、凉粉、荞圈圈、油煎饼(俗称“摊馍馍”)、酿皮等等,这些小吃让人馋的直流口水。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从古至今始终洋溢着独特的韵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辛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磨砺着一代又一代通渭人民的意志,使他们都具有了通渭人特有的“通渭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才俊,孕育了各种别具风姿的通渭文化,逐渐形成了各种独具通渭特色的饮食……它们是通渭的精髓、是通渭的魂。

热诚欢迎你到我美丽的家乡大美通渭来做客。

【篇八:描写家乡的作文】

我们通渭的地方不咋大,礼数却很多。老辈人经常这样教育晚辈:做人要懂礼数。在我理解中“礼数”无非就是礼貌、礼性、礼节、礼让、礼仪、礼遇等方面的意思。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打个招呼是起码的礼数。

通渭人非常看重礼数,孩子三四岁父母就教怎么称呼左邻右舍的人,见了认识的人要问声好。“王爷爷好!”“李奶奶好!”“伯伯好!”“姑姑好!”等是孩子们最初学会的打招呼。孩子们如果见了长辈不打招呼,尤其是上大学或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到家乡见了熟人不打招呼,就会被人耻笑为:没礼数。

在通渭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成年人有了孩子,对于平辈人就不再直接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了,而是从孩子哪儿论称呼,如:他大伯、他三叔、他二姑等。或者把自家孩子的名字直接加在前面,如:永平他大大、狗剩他三叔、文霞她二姑等。初听起来粗俗,但不感到生分,反而显得更亲切了。

外乡人途经村里问路、问事时,也必须要有礼数,嘴巴要甜,可根据所问人的岁数或称呼大爷、奶奶、老哥、大嫂子等,没有礼数就会吃闭门羹。如果你向一位长者询问:“哎,××家住哪儿啊?”长者可能会不理你,或者忿忿然:“我是个‘哎’吗,一点儿家教都没有。”

其实,家乡的礼数也是一种规矩。比如吃饭时声音不能太响,夹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的;每餐都必须长辈们先动筷,小孩子才可以端碗;来了客人,首先要打招呼;客人进门,必须接住其手中的东西;客人告辞,应该起身,近的送出大门,远的至少要送到村头。

家乡还有互相借东西的习惯,不但米、面、油、菜刀、剪子、锤子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互相借用,而且种子、牛、插秧机、拖拉机等这些生产资料也可以互相借用。在家乡人的眼里,借用东西不必为难,而被借用东西的人家也感到是人家看得起自己,是人缘好,是荣耀。不过,家乡借用东西也是有着许多礼数的,那就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有首歌这样喝道:礼多人不怪。家乡人在祝寿、结婚、生子、建房、植树等方方面面都是有着不少礼数的,而对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是礼数多多。细想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礼数,通渭人才形成了浓郁的习俗,才形成了醇厚的民风,才形成了淡淡的乡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礼数,我们通渭人不管离开那个叫家乡的地方有多久,总是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并且是离开越久,思念越多。

世间之事有果必有因,家乡的礼数延绵不衰与其特有的地方风俗有关。家乡人活得随意,活得滋润。一个人不知礼数,大家会私下批评你,时间一长,别人批评的话就会传进你的耳朵,让你不觉间生出羞惭之心。为了避免非议,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跟大家一起讲礼数。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当礼数缺失的时候,可以去偏僻的乡野访求。我喜欢家乡的那些礼数,我感谢家乡的那些礼数,也就是家乡的那些礼数让我学会了善解人意,温暖他人,珍惜美好,感恩生活。

热门推荐
1梦想的种子
2又见桃花源
3妈妈生二胎
4夜色温柔
5品读好书,培养正气
6妈妈真辛苦
7新学期新目标
8谁的妈妈好
9美丽的清江河畔
10美丽的农庄
11追求易逝的纯真情感
12秋天的快乐
13我的青春摆渡人
14碎片化的生活
15老师你是我心中的歌
16春游——畅游绿科秀
17包饺子
18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19游庙湾古城
20我生活中的发现
21重拾满地红心草
22我的成长故事
23不长大该多好
24给妈妈的一封信
25梦想的翅膀
26谈放弃
27我们是一家人
28童话作文
29美丽的滨湖我的家
30做纸板手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