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武陵人的作文

【篇一:新桃花源记】

武陵人自桃花源返,即口授亲遇,代代口耳相传,至其百代之孙,慕其仙境之奇寝食难安,唯思再入桃源,以慰其好奇之心。

一日,划船缘溪而行,竟见先祖所志,乃循之前行,约半日,果至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景历历在目,渔人甚喜之,乃穷其林,舍船从村口入。

村人见渔人来访,甚疑,内有长者曰:“汝何人也?何以至此地?”渔人笑曰:“祖先传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激湍,映带左右,美不胜收也。吾奇此地之异境,故访。”

长者亦笑曰:“汝但知此地美,不知此地之奇也!”

渔人乃疑,曰:“汝何为此言?”

长者略有所思曰:“此地有一灵石,据传从天而降后万事平和,风调雨顺,此地竟成无灾无难之地也。”

渔人大惊,乃曰:“奇哉!奇哉!此乃上天赐福与汝等也。”

长者曰:“可随吾后,一同观赏。”

复前行,长者止,渔人环顾四野,正处在一山洞之中,前有一堆杂草,苫蔽成丘,渔人未觉异,不敢言,久之,目似瞑,意甚暇,突见一石碑,中刻有“信”字,两侧刻有小篆铭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长者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渔人顿悟,渔人惭,欲引之,老者转头不顾。

翌日,雄鸡破晓,渔人划船而返。

返家,乃记此作,为后世之鉴。

【篇二:如果的事】

我静静地望着朦胧的窗外,想着……

我有一所向阳的房子,不华丽,不太大,只占据着不多的空间。有一张小床,一个书架,一盏台灯,仅此而已。

房子有明亮的落地窗,开向太阳,也开向深邃的夜空。当第一缕晨曦照进来,我就在这满屋金灿灿的阳光中睁开惺忪的睡眼。当夜空投下第一缕星光时,我就带着沉沉的倦意满足地睡去。

窗前要有一株紫罗兰,不要多么名贵的品种,茂盛清香就好,她回骄傲地垂下自己的丝绦,肆意地在风中摇曳出自己的风情。

倚窗远眺,目光尽出必有一座山。不需要多么险峻,多么雄伟,隐隐绰绰的黛绿色是春天的美,周遭有流岚升腾。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想那里是不是有一个世外桃源,不过,我不想作那个捕鱼的武陵人,我宁愿桃花源永远不为外人道出,永远桃花缤纷。在这真实的空间里,我拥有思索幸福与痛苦的权利。

阳台上,有一把椅子。不需要多么大的空间,只留我一个人,在这一片天地里静静思索。在夜色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许下一个愿望,不祈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的阳光不太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云朵。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记里,镌刻着深秋的颜色。只有在如此澄澈的境界里,才会有如此澄澈的思想。

给我一个落雪的早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的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此刻,我坐在这向阳的房子里,享受着年终阳光的温暖,像那个用生命去证明不朽的海子所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三:春来了】

春姑娘提前来了,一袭暖意扑面而来,空气中夹杂着清香。是那样的不经意间,她长长的衣袖拂过了我的双眼,如太阳般灿烂的笑照亮了我冬天的迷途,融化了我心中寒冷的冰块。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我的窗前。没有冬的冷峻,没有夏的毒辣,只是柔柔的,软软的。我欲整装待发,迎着那抹朝阳向着未来走去。鸟儿在身旁叽叽喳喳地啼着快乐与自由,春天到了,又可以飞翔在蓝天中了。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别具一格,停下了脚步,向四周望去。小径旁的迎春花竟已花团锦簇,嫩黄充斥了双眸,一小朵一小朵,闪烁着,绽放着。

柳树刚刚抽出了小芽,林海中却也绿浪轻翻,草虽仅低低的覆盖了土坡。那嫩得出水的翠却扣人心弦。耳畔边回归了空灵,再向内行。眼前焕然一新,鲜花,碧草,绿树,蓝天融化了这天地间,是桃花源吗?

该有武陵人的问答声,是蓬莱岛吗?该有浪涛的拍岸声。树叶窸窣,春风徐徐吹过。道出了答案。

远处,落日铺金,余晖残霞。春的草映成了黄色。草面上的光带飘忽来去,似水波荡,似绸缎闪闪。站在草地上,透过斑驳的树影看夕阳,仰望无穷的蓝天,看火红的云彩,置身于弥天亘地中嗅春的气息。

我斜靠在树干上,见太阳一点点在西方落下,直至被天边天边蕴染,换上了繁星满天,弯弯的月亮挂在了黑暗中,等待着晨曦。我的双眼被悄悄遮住,冥冥中,风拂过脸颊,说:

“春来了。”

【篇四:我读懂了你】

历史长河滚滚,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可惜明珠蒙尘,伯乐遇难。而直至今日,我和千千万万读者一起,掀开历史的扉页,去一页一页把你们品读。

我读懂了你,陶渊明。我读懂了你四出四隐,报国无门的无奈;读懂了你不为五斗米折腰,怒辞彭泽的傲骨;读懂了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恬淡。你并非无才,而是生不逢时。你并非不爱国家,而是彻底厌倦了乌烟瘴气的官场,抛弃虚名,安心做田园的“五柳先生”。可普通农夫的生活并不好过,面对拮据的家境,你毅然拒绝了那份并非善意的礼物,选择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条辛苦路。庭外有五柳,远望有南山,心里梦里有武陵人踏足的桃花源。人生如此,悠哉悠哉。

我读懂了你,李白。读懂了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万丈豪情;读懂了你练剑十数载,仗剑游四方的潇洒自在;读懂了你对月独酌,以酒为友的苦闷孤独。酒中仙轮回成人间客。不为凡夫俗子接纳,但你仍然用超群的笔墨引领着一众文人骚客,引领着你绣口吐出的半个盛唐。

我读懂了你,杜甫。读懂了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啼血之声;读懂了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襟;读懂了你漂泊半生却甘之如饴的缘由。逃亡的生活将你磋磨得苍老不堪,殊不知你全身的血液都汇聚心脏,一声声跳动的是对苍生的忧思。

我读懂了你,陆游。读懂了“垂死病中惊坐起”“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拳拳赤子心;读懂了你一生宦游沉浮屡遭奸臣陷害的坎坷不平;读懂了你满腹豪情的词句,被后人高度肯定为“慷慨激昂者,稼轩不能过。”寂寥的秋季,你留下绝笔《示儿》,用你生命最后一丝光芒铸就的诗句里,一字一句都饱含殷殷爱国情。

珍宝终不被埋没,你们都被后人敬仰,被后人礼赞。而我从你们身上,读懂了家国豪情,读懂了铮铮铁骨,读懂了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能够读懂你们,幸甚至哉!

【篇五:与自然对话】

不似高一的闲慢懒散,也没有高三的紧凑忙碌,高二则是一个压力山大的时期,因为前有高三,后有高一。

从高一过渡到高二的时间很短,导致很多人无法适应高二,就变得焦虑,而此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要努力学习,不然以后连个二本都考不起,以后连自己都养不活……”无论是在学校、家中,还是去走亲戚,都会听到类似的话。那时,我们不会觉得他们是因为关心我们,而是会因为听多了这类话而烦躁。而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与自然对对话,让自然安抚我们躁动的心灵,让它归于平静。

我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呢?那完全是一次偶然。

那是我升入高二的第一次月假。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我感觉真的很累,本以为可以趁这次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回到家里,听到耳中的还是那些话:“你有没有认真读书啊,你要知道你已经高二了,要是考不起大学你就别读了……”说实话,听到这些话真的让我很愤怒,于是扔下一句“我出去走走,马上回来!”就出去了。出了门之后,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中,我走进了一片树林。

我仿佛是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一样,误入了这一片树林。初冬季节,落叶满地,铺陈着一地的悲凉。我慢慢地走进其中,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无声的,它静悄悄地在那里,寂静无声;同时,它又是喧哗的,轻轻闭上眼睛,让心沉淀下来,你会听到不知名的虫子发出的声音,你会听到微风吹过的“沙沙”的声音……

我轻轻地把手放到一棵树上,抚摸着它,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种,但是我知道,它经历过风霜,它们在它的躯干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不在乎地上是否有虫,不在乎是否会弄脏衣服,我靠树而坐,单手抱着它,仿佛抱着母亲一样。我从未有过如此平静的时刻,学习、家人仿佛都已消失,整个世界只有我和这片宁静的树林,微风轻抚着我的脸庞,就像和蔼的母亲轻抚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对话,它抚平了我的愤怒、无奈、悲伤……一切都归于平静。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让我们无法忍受的事情,我们会悲伤,会愤怒,会彷徨,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不如让我们的心灵休息一下,走近大自然。

让我们与大自然对话,让大自然净化我们的心灵。

【篇六:踏上探索未知之旅】

周国平在《偶尔远行》中说:“人偶尔需要远行一次,不是走别人的路,而是探索出自己的路。”

诚然,走别人的路固然稳当,但若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未知的路,何尝不更是一件幸事?人生需要踏上探索未知之境的旅行。

探索未知,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在已知领域徘徊不前,止步于眼前高墙,殊不知其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唯有去探索未知,新世界的大门才会开启。《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正是有了探索未知的精神,才能够进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一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盛世。

探索未知,能在一方田地上耕耘出累累硕果。西天取经,孙悟空本可以用一个筋斗云送唐僧到西天,但他并没有这么做,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未知之旅中,达到取经事业的成功,也逐渐磨练了自己的心性,终修成正果。

而柳宗元“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探索未知之景,终感叹“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一未知的惊喜,让怀才不遇的伤心人,暂时忘记了遭遇贬谪的悲伤。

所以,探索未知之境,能获得丰收和意外之喜。

探索未知,需有跳出现状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信念。斯科特带领五人组成的科学探险队,在零下70多华氏度的极端严寒中,探索当时未知的南极。尽管五人后来全部遇难,但在遗书中,斯科特却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它比舒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透过这些在严寒中书写下的字迹,我们看到的是斯科特身处绝境中的勇气和信念,它们支撑着他探索未知,哪怕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也曾经历过最艰难的探索未知的历史。由于民族的不成熟性,导致了一场“暴力的大浩劫”。但它并没有自此沉沦,凭着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坚持走下去的信念,最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如是说,漫漫人生之旅,亦为一场探索未知之旅,“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若无对未知的探索,就不会有如今日新月异的发展。

【篇七:值】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题记

“值”的意思有哪些呢?值得?价值?以前,我对“值”字的理解也只有如此罢了,直到上学期读到王维的《终南别业》,才了解到“值”的另外一个美丽的释义……

此诗中的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就包含了这个美丽的释义。这句诗说的是王维晚年居住在南山脚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一日,在偶然间,碰到了一位山林中的老者。一搭话,方知对方与自己乃志同道合之辈,一时只觉相见恨晚,愿相结为友。谈笑良久,最后竟连归家的时间都给忘了。句中的这个“值”字的意思就是遇见。今天,我便想单把这个意思挑出来,谈谈这个释义的“值”字。

且看叶绍翁在《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为上阶苔痕所吸引,欲入园中,一览美景。无奈,叩门许久,也无人答应,想必也许是那园主人不在家中吧。心中虽有些许遗憾,也只能饮憾而去。哪知偶一回头,却又看得一枝红杏不知在何时攀上了墙头,正在那迎风招展,含蕊吐艳,翘首以待。莫不是在求与诗人一见?

回头想想,若没有那点点苍苔的吸引,若没有那不经意中的回头一瞥,哪里有诗人与这支红杏的“值”呢?既有了这充满缘分的“值”,诗人心中恐怕也是“满园春色”兴意盎然吧?这趟游园恐怕也不能说是不值了吧?

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人与桃花源的“值”不也是在种种缘分下促成的吗?武陵人在捕鱼时迷失了方向,却因此发现了山洞那头的一处人间仙境。那儿民风淳朴,男女老少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啊。他本可以选择留下来,和当地人过着相同的生活。可他偏偏又放不下自己的妻子、儿女,执意回去,还妄图带更多的人进来,打扰这片清静之地。于是,一踏出去,就不可能与那桃花源再“值”了。

武陵人与桃花源的遇见无疑是美好的,但他的不知足,害他失去了与美丽携手永“值”的机会。

海伦·凯勒因为幼时的一场大病,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她本以为自己将一辈子生活在无声的黑暗中,但后来与莎莉文老师的“值”却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门,改变了她的一生。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说话、写字、读书,还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作家。

这便是“值”的伟大魔力!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遇本身也是一个奇妙的“值”。在这个“值”中,我们懂得了成长,知道了做人,学会了生活。我们不可否认它的美好,但在欣赏它美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并不完美的一面。

为什么同样美丽的“值”在叶绍翁和武陵人的身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因为叶绍翁决定在遗憾中微笑,而武陵人选择在幸福中沉沦。

所以,当我们面对“值”中并不完美的一面时,理应多一点坚强与洒脱,少一点消极与颓废,从困苦中寻找欢乐,在失意时学会知足。同时要善于从人生的每一个“值”中发现美,让每一点美来浇灌你的心灵,洗礼你的灵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善待生活的每一个“值”,笑对人生的每一场“难”,把我们的人生活得如这个字一般——“值”!

【篇八:陶渊明话题作文】

陶渊明笔下写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挂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这么想?认为他是对的,创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挂印退官,“种豆南山下”去了,但我们要去证明这个观点,就要用一点数学知识。有一种证明法叫“反证法”,即先说假如什么是对的,按照已知条件向下推,发现不对,结论与现在的已知条件不一致,就可以反过来,说之前的那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想想:假如说陶渊明真的就“种豆”去了,那么,他的诗,他的《桃花源记》,又是以一个什么方式,什么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间的呢?他早已“不复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么留下的呢?

细细一想,上文的话没什么错,我们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推论后发现不成立,这时的结论已经很明显:它是错的。陶渊明种豆归种豆,但结论又告诉我们这不对,但他又确实归去了。我们就顺着结论,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对于这件事,结论也只剩一种了。

那是什么?他去“种豆”不会有错,但他每一锄下去,他种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独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给了我们。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鱼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饱经战乱的百姓们。身虽种豆,挂印退官,但他锄土,种豆,浇水,拔草,为的是百姓,为的是我们后人。纵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顶草帽,手握锄头,他又与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渊明又有什么区别呢?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马;陶渊明走了,挂印去“种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吗?

不,不能。无论他戴了多少个“虚拟眼镜”,不论他走进了怎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记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或者说他是为什么而存活的吗?

不,不能!这不是他,陶渊明,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为了一方百姓而活,为了我们后人的一方净土而活!他不能忘却了这些,而仅仅在种豆,因为我们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不是他——一个为百姓而活的人!

陶渊明写过“心远地自偏”,他是在当官是想着归去呢,还是在“种豆”时想着百姓呢?这就是他吧,心远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们身边,回到了百姓身边,送来了一心耕种的桃源,送来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1爸爸的鼾声
2手中的温暖
3观《战狼2》有感
4描写三亚的作文
5小学时的我
6绿豆芽的观察日记
7我的感动在这里
8那首词,我曾读过
9未来的家
10十秒的战争
11我敬佩的人
12这样做最好
13似水流年
14无作业日随想曲
15难忘那期盼的眼神
16探寻中华精神,我的最爱
17关于雨的作文
18八年级作文
19小仓鼠
20愿木棉精神永驻心中
2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感想
22星空下的遐想
23山水之悟
24请留住共享资源的笑脸
25未来的魔幻书包
26幸福的我
27春到校园
28我爱夏天
29母爱
30最爱喵星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