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腊八的作文

【篇一:爆竹声中一岁除】

腊月初八,当这里的孩子们唱起:“过了腊八就是年时,”便迎来了春节。

腊月八日,那是真的冷。为此,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天发明了腊八粥,以驱寒冷。过年吃的饺子,配上腊八蒜来吃。据说只有在腊八这天腌出的蒜最好吃。

喝了腊八粥,便到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是我们的小年。小年小年,无非是十二个月的一个小型年。到了这一天,人们开始打扫房屋,开始准备过年了。

糖啊,瓜子啊,春联啊,人们准备好了,孩子们在街上跟着大人一起逛街,买年货,买鞭炮。家长平时不让孩子们穿的、吃的、玩的,一股脑全给了孩子。

馒头蒸熟了,腊肠晾干了,灯笼挂好了,就等大年三十了。

大年三十,人们早早的起了床,开始做一些准备。孩子们可以醒的晚一些。但孩子一起床穿上新衣新裤。男孩子精神焕发,女孩子们穿的十分艳丽。

下午,四处便响起了鞭炮声。贴上了春联,开始做年夜饭。火锅,鱼肉好吃的统统端上来。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看着春晚,伴着鞭炮声,朝新的一年奔去。

初一,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去上班,会去工作,家家户户都要出门拜年,只有老人、小孩留在家中。几乎每个景点,都会有庙会,吃的,喝的,玩的,好不热闹!

正月十五,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时,人们吃元宵,看花灯。灯笼虽是电的,本没有生命,然而人们给予了他各种动作,使他活灵活现。一旁的小商贩卖的五颜六色的灯笼,与深蓝的天空融合在了一起,却显得那么恰当,那么的和谐。天上的月亮也那么圆,在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团团圆圆。

正月十九,春节正式结束了。人们又将开始工作,上学。但,新的一年新的气象,这一年,又与往年不同。

【篇二:爷爷的腊八粥】

又是一年腊八。

我走在街上,寒风刮着脸。望着消散在空中还残留着体温的水蒸气,我抽了一下鼻子,不禁又把手往袖子里缩了缩。

远远的,我瞧见一家饭店,准备进去暖暖身子。我悄摸摸地进去,静得店长都没有察觉到我。坐下后,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店面不大。店长是一个高瘦的老者,身子还很硬朗。他手里忙活着,我便没有打扰他,独自看起了菜单。半晌,他似乎是发现了我,连忙把手在围裙上抹了两把,带着歉意的笑迎了过来:“抱歉啊,小姑娘,没听见你进来。要来点什么吗?”

“额……”我正犹豫着。店长友善地笑了笑,说:“要不来碗腊八粥吧?大冷天的,吃着暖和。”“好吧,麻烦您了。”他回到厨房,舀起了粥。不知为何,他的背影,竟和我记忆里某个身影重合了起来……

入冬,微凉。

五岁的我拉着爷爷的衣袖,嚷嚷着要吃腊八粥。于是爷爷起了个大早,赶去早市买新鲜的五谷。我睡眼惺忪睡醒之时,一座五彩缤纷的小山丘已经码在桌上了。大豆,莲子,红枣,绿豆,红豆,大米……凑近一闻,还有阳光的清香呢。爷爷在锅里加好了水,轻捧起一部分五谷,放入锅中。锅里一下就成了五彩世界,还散发着淡淡谷香。我拿起大勺,吃力地搅了几下,便满意地盖上锅盖,静等着它们煮熟。蓝色的火苗舔舐着锅底,不一会,大铁锅就受不了了,“咕噜咕噜”地发出了求救信号。爷爷揭开锅盖,白气首先冲了出来,随即而来的是阵阵揪着我味蕾的香甜。我在爷爷屁股后面转来转去,眼巴巴地瞅着锅里的美味,口水都掉半拉了。爷爷一勺一勺地把粥盛进瓷碗,白色水蒸气翻腾而起,迷得人睁不开眼。只能看见爷爷瘦高的身影在忙活着什么。一坐下,我不顾爷爷阻止,舀了一大口粥就塞进嘴里,但在下一秒我就后悔了,“呜哇!呸呸呸!”。那粥烫得我上蹿下跳,到处找水,仿佛刚刚喝进去的是岩浆。爷爷被我这滑稽样逗得哈哈大笑,还说我是“傻丫头”。尝到了苦头,我只好乖乖的待在一旁静等粥凉。“你这孩子,做事毛毛躁躁的。”爷爷一边往粥里放了一大勺糖,一边说着。我可不想再提起这个话题了,连忙打断道:“爷爷,你为啥放这么多糖啊?”爷爷笑了,连眼角弯起的皱纹也是温柔的弧度。“因为我希望我的宝贝孙女生活得甜甜蜜蜜啊。”我没在意,“嘿嘿”地笑着,抢过粥喝了起来。

“好喝吗?”

“哇!真甜!”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我们终究是抓不住时间的。

就这样,我喝着爷爷的腊八粥长大了。上了六年级,事变得多了,也就没太在意腊八节的事。晚上我正埋在作业堆里,爷爷就静悄悄地走过来,偷偷地朝我张望着,想叫我却害怕打扰到我学习,于是他就在门外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我写完作业想活动一下,一出门就看到了爷爷瘦高的身影。“荣儿,我给你熬了腊八粥,加了糖的,快来趁热喝!”“我这会有点累,您先放桌上吧,我一会喝。”“放着就凉了,凉了不好喝……”我因为不想让爷爷失望,只好敷衍地抿了一口。

“好喝吗?”

“额,太甜。”

而我不知道的是,那碗粥已经为我热了四次。

现在,我终于上初中了。爷爷却因为身体原因回到了老家,我们一年才能见到几天。我还会买腊八粥喝,却少了一份香甜,因为缺少那一勺糖吗?我也说不明白……

“小姑娘?你没事吧?”一只龟裂的大手在我眼前晃了晃。“啊?啊,我没事。”“那你慢用”。

难得空闲,望着眼前这久违的腊八粥,我却怎么都喝不下去。一抬眼,看见坐在我对面的一对爷爷和孙女,也点了一碗腊八粥。爷爷舀了一大勺糖在碗里。“爷爷,你放这么多糖干什么?”“我希望你以后生活得甜甜蜜蜜呀。”

猛然间神情恍惚。

那位爷爷又问:“好喝吗?”

“嗯,很甜。”

【篇三:腊八送温暖】

1月24日是农历腊月初八,古代称“腊曰”,俗称“腊八节”。

在杭州,人们腊八节里没有喝上一碗灵隐寺热腾腾的腊八粥,那都不算过了一个完美的腊八节。

这天下午,我通过牛通社“送福进万家”活动,领了几份灵隐寺的腊八粥,打算送给那些为我们默默工作的人们。

放学后,天空还飘着雪花,我和妈妈撑起伞,拿着香香甜甜的腊八粥,来到了学校的保安部。刚开始,门是关着的,我勇敢地上前敲门,可能声音太小,加上里面有人谈话,当我准备再次敲的时候,门开了,令我吃惊的是:开门的是我的班主任——陈老师,她是来和保安叔叔交代一些事情的。我紧张了一会,然后张开嘴巴,对保安叔叔说:“您工作辛苦了,这碗腊八粥送给您!”当我双手把腊八粥递给他时,他连声说:“谢谢!”一旁的陈老师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懂事!”

听着陈老师的话,我开心极了,因为我觉得自己送对了。保安叔叔每天24小时值班,负责校内和周边安全防范工作,下雪天还要帮我们校园铲雪,他们是学校财产和全校师生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安宁和谐的校园。

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扑面而来,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因为腊八粥虽小,但里面有我们寒冬里及时送上的温暖和甜美。

【篇四:美味的腊八粥】

我时时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困为只要腊八节一到,奶奶就会熬一大锅腊八粥,供我们一家人吃。

腊八节吃腊八粥还有一段传说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时,生活很贫穷,有一次被捕入牢房,在牢房中吃尽了苦头。一天,朱元璋无意中从一个老鼠洞中挖出了许多杂粮,他如获至宝,把挖出来的杂粮放到破锅里熬了一锅粥,美美地吃了一顿。后来,他当上了明朝的皇帝,整天好吃好喝,可他总是想起在牢房中吃得那一锅粥,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于是,他宣告天下,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粥,所以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流传至今。

做腊八粥需要各种材料,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

材料准备好了,奶奶半夜三更就起床,我也会猫在被窝里兴致勃勃地看奶奶做腊八粥。奶奶打开高压锅把试先浸泡了一天的各种杂粮放进去,倒上水,熬大约1个多小时,粥熬好了,再洒上白糖。这时,我这个名副其实的小馋猫,就赶紧扑到腊八粥前吃起来,“啊!这粥真是香气浓郁、甜而不腻、柔软爽口啊!”我边吃边赞叹着,一家人也都围上来,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一瞬间,温暖流通我的心头。

每次想起奶奶做的腊八粥,我这只小馋猫就要掉口水了!每次想起那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腊八粥的场面,我就想每天都过腊八节。

【篇五:甜甜的腊八粥】

一大早,奶奶端出满满一碗粥。原来又是一年的腊八节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去寺庙里求一大碗腊八粥分给家里人吃,说喝完这碗腊八粥就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过一年。

腊八粥里有黄豆,赤喜,红枣,粳米、糯米,花生和核桃,喝起来稠稠的,甜甜的。但面对这么大一碗腊八粥,我肯定是吃不下的。这时候,奶奶就会和我讲很多很多关于腊八粥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吃了一个老百姓的煮的粥,就入定了,所以大家都喝腊八粥来纪念他;又告诉我,明朝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也喜欢喝这个粥。

“这么一碗普普通通的腊八粥哪有这么了不起啊!”我听了以后非常不以为然。

“这腊八粥当然了不起。”妈妈听了我的话后马上反驳我,“腊八粥里的材料都是对身体非常好的,红枣可以补血,核桃可以补脑,粳米可以养脾,比你常常在吃的油炸食品好多了。”

这个时候,奶奶开始讲起了腊八粥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爸爸妈妈特别勤劳,孩子特别懒惰。后来爸爸妈去世了,孩子们只吃不劳动,很快就把粮食都吃光了,快过节了,什么也没得吃,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只好把家里所有的米仓,囤粮的缸都翻了一遍,终于凑起了一些杂粮。这个孩子吃着杂粮煮得粥,想起爸爸妈妈辛勤工作时全家人能吃饱饭,终于明白,只有劳动才能有收获,只有珍惜粮食才能过上好日子。

听了这个故事,我大口大口地喝起了腊八粥,因为这甜甜的腊八粥里,有祝福,有养生,也有勤劳节俭的传统。

【篇六:下雪了】

“起床了!”早上,一声巨吼把我从香甜的梦中惊醒。睁开惺忪的睡眼,懒洋洋地把帘子拉开,第一刻就看见许多白花花的东西往下落,揉揉眼,再一次细看,不禁失声叫道:“哇,天气预报真灵,腊八的雪果然来到人间了。”

穿衣收拾完毕,来到室外。空气新鲜,顿觉心旷神怡,不由展臂旋转,仰头接吻那美丽的雪精灵。

雪,悄无声息下着,像仙女给人间遍撒美丽的小白花,让大地妈妈盖上了厚厚的棉袄,给小草小树穿上了大棉袄,给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

极目远眺,整个城市银妆素裹,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走近松树,看到雪精灵都把松树装点成圣诞树了,积着雪的沉甸甸的松球儿就是形形色色的圣诞礼物。蹲下,善良的雪花,用自己一片片弱小的身躯盖住已在枯草中冒头的小草,小花,给予它们雪的温暖,雪的营养,让它们随时拔节。仔细听,甚至能听到小草小花向上拔节加油声,呼吸声,快乐的叫喊声……

小草的快乐拔节的声音感染了我的情绪,情不自禁地和妹妹干起了雪仗。我把棉袄,手套,鞋子,裤子随便一穿,带上妹妹,飞奔到空阔的雪地上……

趁妹妹正在陶醉之中,我偷偷摸摸团了一个雪球向妹妹扔去。呦!还扔的真准,一个雪球在妹妹的脑袋上开了花。“哇!”大得妹妹不知所措,见了这番情形,我捧腹大笑。正想着团个雪球再次袭击妹妹,突然妹妹诡异地说:“姐姐,我有一个好吃的东西,吃不吃呀?”

“分我一半。”话没说完,妹妹跑过来对准我的口,把一个雪疙瘩塞了进去。

“哈哈哈……”妹妹那笑声,让我火冒三丈。太狂妄了,我要反击。我正要扔出“报复雪球”,忽然传来“啊”的一声,妹妹躺在了雪地里,“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笑声中,姐妹决战继续进行……

正好!腊八的雪,让小草拔节,让我们有了欢声笑语。

【篇七: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真想知道你们过年是怎么守夜的,我今年过年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了,除夕夜是躺在温泉酒店的床上看着春晚度过的,多无聊啊!除非有搞笑的部分哈哈笑两声!可是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小时候过年明明是很热闹的啊!

后来我看到这样一首儿歌:

过年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

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大年三十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

看过之后我明白了。以前过年家里都很忙,要做的东西很多,比如做糖瓜、做豆腐、打扫房子……现在不忙了,很少可干的事。以前过年都要走访亲人、拜年,大家庭团聚在一起,而我们现在远离老家,就是小家小家过,所以也不热闹了。而且城市里也很少放烟花鞭炮!习俗也少了,以前腊八的时候要制作腊八蒜、喝腊八粥,现在也只有过年吃饺子了。

原来变化有那么多,我真想回到爸爸妈妈小时候!你们是否也这样想过呢?

祝大家

新年学习进步!

海王桑榆

2017年2月10日

【篇八:腊八话民俗】

农历腊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为了庆祝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组织了一场“穿越千年,体验传统,我们来过腊八节”活动。

活动这天,早上一起来,我吃完早饭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小记者工作室,和大家一起坐大巴车前往安徽老家酒业。

刚进酒厂大门,我们就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氛围,只见一面面彩旗随风飘扬,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那锣鼓声声,打鼓的人们笑容满面,更是感染了我们,我们也不由跟着快乐起来。

老师首先带我们来到了存放酒的地方,只见屋子里到处是红红的酒坛子,大的、小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用鼻子轻轻一吸,你会闻到粮食发酵后的香味,一阵阵沁人肺腑。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酿酒的地方,一进屋子里,大家就围住了一个巨大的酿酒器,议论纷纷,“哇!”“这也太大了吧!”“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了这个酿酒器。这时一个更大的盖子往酿酒器上面一盖,便开始酿酒了。老师对我们说:“过十几个小时后,一些液体会通过酿酒器下面长长的管子流出来,这些液体便是酒。”我们转过身来,只见酿酒器后面还有一个一个的坑,上面盖着一层层塑料布。老师指着那些坑对我们说:“这坑里有小米、玉米、糯米、小麦、高粱,把它们放在坑里经过发酵,就可以通过酿酒器制作成酒了。”哦,原来酒是这样酿出来的。

走出酿酒车间,我们又来到了讲座现场,一位老爷爷告诉我们腊八节的来历。原来,人们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被称为“腊日”。腊八节一般有两大习俗———吃腊八粥,做腊八蒜。腊八粥一般由红豆、花生米、红枣、莲子、薏米、葡萄干等放在一起熬制而成。而做腊八蒜就是在这一天腌制大蒜,等到开春再吃。腊八节居然还有这么多知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次腊八节活动不但让我们了解了酿酒的过程,更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我们应该多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九:翡翠碧玉腊八蒜】

“腊八粥,腊八蒜,放债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这是老北京常说的一句民谚。

腊八是老北京过年重要的一天,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都要在这一天把一年的盈利算出来,债主们要把借出去的钱要回来。大家都知道“腊八儿”这天要喝腊八粥、腌腊八蒜,腊八粥有互相赠送的传统讲究,可是因为“蒜”与“算”同音,有“清算”的意思,腊八蒜可都是自家腌制,不愿假手于人的。如果你想上街卖腊八蒜人家会以为你是催账的,这买卖一准儿做不成。

我最喜欢腌腊八蒜了。每到这时,我和妈妈就满心欢喜地剥出一罐子白白胖胖的大蒜,装满米醋,再放上点冰糖和盐,就可以静待腊八蒜一点点变绿直到年三十儿色如翡翠了。用这样的醋蒜蘸着饺子吃,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我还真就犯了馋,为了能早些吃到色香味俱全的腊八蒜,还特意耍了个小聪明。我想,既然花草树木在温暖的环境里能生长得更快更好,那腊八蒜一定也能在温暖的环境里变绿得更快。于是就把一罐子腊八蒜放在了暖气边上。

我眼巴巴地等了一个星期,可腊八蒜一点也没变绿。往年这时腊八蒜早该泛绿了,我十分着急。姥姥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我只好向她请教。姥姥听了煞有介事地说:“呦!那你不是在腊八那天泡的吧!咱老北京人讲究,腊八那天泡得蒜才能湛清碧绿呢。”

我细细一想,还真是,为了早点吃着蒜,我们在腊月初七那天就把蒜泡上了。难道真是这个原因?这没什么科学依据呀,我半信半疑。腊八蒜却真是吃完了都没见着绿。

直到前几天语文课上,才被刘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刘老师听说我的腊八蒜今年没绿,说:“不应该呀!是不是你们家太热了?腌腊八蒜得凉着点”。我大吃一惊:“哎哟!我的腊八蒜可一直是放在暖气边烤着的!”我回到家上网一查,果真如此。大蒜变绿必须要有低温这个条件。而且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都有这样一个特性,要经过低温之后才能成长。

这就是我爱的腊八蒜,这就是我爱的腊八,这就是我爱的中国民俗!

【篇十:过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听到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我饶有兴趣。便问正在旁边翻看动漫书的哥哥:“嘿,你知道啥是腊八粥吗?”“八宝稀饭吧。”“那糖瓜呢?”“哈蜜瓜吧。”

屋里一阵寂静。其实,我们何止这两种东西不知呢?曾经延续千年的古代年俗,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并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消失。

变味的压岁钱

说到过年,小孩们最盼的便是压岁钱,给长辈们作个揖,道两声吉祥,就可以欢欢喜喜地拿着几百元不等的压岁钱,去买糖果、玩具、鞭炮和自己喜欢的过年礼品……仿佛没有压岁钱,这个年,就没什么乐趣似的。即使被父母“保管”着,也丝毫不影响得到压岁钱的兴致。

相传压岁钱本为压祟钱,意为压住邪祟,因为“祟”与“岁”谐音,名称才慢慢变了。长辈们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希望他们可以平安健康地度过新的一年。所以发压岁钱就成为中国年俗保存并流传至今。

“爷爷,祝您新年快乐,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我、哥哥和妹妹…正在依次给爷爷拜年,我脸上挤满了微笑,嘴像抹了蜜一样说了一大堆类似“福如东海”的祝福话语。爷爷端庄地递过红包,我恭敬地向爷爷鞠躬并迫不及待接过,一掂量,准不少!我暗喜地来到后屋,仔细一数,哇,果真是一个特大红包!不巧,妈妈这时也进屋了。我暗想,又来帮我“保管”压岁红包了。一想到压岁钱又要被没收。刚才的兴奋劲顿时全没了。

妈妈向我一伸手,我装愣卖傻:“你干嘛?”妈妈傻傻一笑:“压岁钱呢?给我保管。”我决定耍一次浑:“不给,这是爷爷给我的压祟、祝福。”妈妈见状便又使出她贯用的技俩美其名曰:未成年人用钱意识大说论:“什么数额较大,鉴于安全考虑,暂时为你保管……”我听过成百上千遍,耳已起茧,但每次都会被她那能说会道的七寸之舌糊弄得晕乎乎,感觉听着还颇有些道理。于是我又只好挥泪把红包拱手“让岀。”

不知什么时候起,压岁钱的支配权已不再属于我们孩童,却成了大人们的囊中之物。它也不是以前的“压邪祟”了。我不禁为之叹息。

守岁与抢红包

窗外火树银花,苍穹亮如白昼。花灯,照亮明朝;烟火,迎来新年。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我不由感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树开,年味十足啊!”

可是十足的年味也有大煞风景的地方,我准时看着春晚,妈妈也“准时”在微信上等着什么“合家欢、一家亲、愉快周末、旅游群等发红包。看着精彩的武术表演,我和爸爸不由感叹壮观,突然,“哈哈,耶斯(Yes)!五块八毛六!手气最佳!”妈妈兴奋得直呼起来。听着张杰的优美歌声,突然一声“哎呀”把我赞叹张杰的后半句都吓回去了,“两毛钱!手气真臭”妈妈嘟着嘴,懊悔得想抽她自己两耳括。

我和爸爸向她投去了不悦的目光,妈妈也知趣地捧着手机,一边大呼小叫地抢红包,一边慢悠悠地挪出客厅去了卧室。“不闻新年热闹声,但闻老妈抢红包鸣啾啾!”我和爸爸无奈地摇摇头长叹一声。直到午夜十二点,妈妈仍沉醉于抢红包,似乎连新年的钟声她都未听到。

守岁不就是为了表达对已逝岁月的留恋之情,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吗?可如今,这份留恋与期待到了何处?

鞭炮去了哪儿

年幼时候的“年”,不是从日历上翻到的,不是听大人讲来的,也不是看红纸对联、火树银花知道的,而是从零零星星、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中感知到的。“叭、叭、叭叭…的鞭炮响,从冷清到热闹,从零星到密骤,从一人放鞭炮独欢到群童打炮仗同乐,这便是我幼时懵懂的过年气氛。

现在,为了倡导节约,保护环境,减少火药爆炸产生的硝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今年政府也早早地下发了城区禁放烟花爆竹的新规。难怪已是腊月二十八了都未见到以往群童们打炮仗时的身影和听到放鞭炮时的嬉戏声,小区和街道顿时冷清了不少,以前摆着五花八门、样式各异的鞭炮小摊们也不见了。我心里莫名地失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因为没有鞭炮放的年,终让我患得患失。大年初二,是大舅公家的年客,趁着去农村的大好时机,我便在乡镇的街头购买了足量且简单的鞭炮和烟花,在田间院坝头奢侈地感受着过年时的鞭炮乐趣,要不然今年该多无趣!

那些曾经过年前一个月就购进鞭炮销售的小摊去哪了?那些曾经一下子就把我目光抓去的鞭炮又去哪了?

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这样的景象:

一个小孩喝着腊八粥,吃着用黄米和麦芽熬成的糖瓜,放着五花八门的鞭炮,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嗑家常看《春晚》。窗外灯火摇曳,映亮黑夜。小孩,手里捏着止装着二十元美好祝福的压岁红包,甜甜地睡着了……

我希望过一个这样的传统中国年,虽然简单,但却快乐。

过年,其实不必给小伙伴们过多的压岁钱,让他们真正拥有压岁钱的喜悦,感受到“年”的气氛就好;不必熬着通宵抢着微信红包,怀念并感知就好;不必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地放着礼花,迎来新年就好。过一个简简单单、原滋原味的传统年,便是最好。

热门推荐
1小学科幻故事
2种糖记
3故乡的河
4捉蝗虫记
5我的高考梦
6描写小商贩的作文
7回忆小时候
8蝉和乌鸦
9我爱美丽的树叶
10书籍退化的思考
11秋天的树叶
12学骑自行车
13夺走幸福的尖刀
14六年级新学期作文
15美丽的荷花
16善待生命
17从此我不再懦弱
18有一种风景叫文明
19变忙碌的妈妈
20妈妈,您辛苦了
21读《小飞侠彼得潘》有感
22我的母亲
23我是一朵雪花
24一堂难忘的课
25一段不同的旅行
26我会变
27妈妈的爱
28课间抢书
29红色的青春
30我读书的故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