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铭文的作文

【篇一:博物馆里的春节】

这个春节,没有刺鼻的火药味、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只有博物馆里静静流淌的历史长河。这里有精美的元青花、有价值连城的金银器、有晶莹剔透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有巧夺天工的尊盘……还有让我流连忘返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无论是外形还是质地都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剑身主要由青铜混合其他金属做成的,布满了黑色菱形纹饰,剑柄正面嵌有两块蓝色琉璃片,背面嵌有绿松石。剑格上方有八字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越国的剑非常多,但只有这一把是越王勾践使用过的,这个铭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剑的底部有11个同心圆,他们一个套一个,错落有致。剑身出土时寒光四射,虽然千年埋藏在地下,仍然削铁如泥,轻而易举地让16张纸四分五裂。当时青铜业高度发达,在没有高科技机器地帮助下,却能制造出连现代人都望洋兴叹地的兵器。

看着这把剑我不禁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吴越之争。当时他们经常打仗,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被俘获到吴国,沦为了夫差的仆人,放牛牧羊博得了夫差的欢心,三年后越王被放回越国。越王回国后每天枕着兵器睡在草席上,在房间里挂了一只苦胆,每当他松懈的时候都会去舔舔苦胆,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了屈辱。十年之后,越国变得蒸蒸日上,终于最后打败了吴国。“卧薪尝胆”这个词和这把剑一样为后人传颂。

中国是被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祖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中华文明,作为炎黄子孙,我深深的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应该时刻不忘: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篇二:华夏之痕】

利刃雕琢着磐石,虽百经风雨,但那铭文亘古不磨,永不退色;碎石激起了涟漪,虽稍纵即逝,但那晕染的水痕却永存心间,浸润灵魂。

华夏民族向来是懂得铭记的。把前人的遗迹视为神圣与珍宝,即使是穿越千年的文物,也要让其熠熠生辉,以为那是历史之痕;把古人的思想奉为准则与标杆,即使人已逝世不返,也要将其精神流传万世,因为那是灵魂之痕。

沿着茶马古道,访着古遗迹之痕。远离闹市,少了几分喧嚣,地处群山深处的茶马古道,至今仍是当地人的生存经商之路。古朴的石板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台阶上的青荇素数着远古的故事。当外界都已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变得浮躁时,这里依旧古朴清静,不染杂尘。马颈上的铃铛,自古至今,清脆得响着,永不停,永不灭。

中华的痕迹,如那镂刻的磐石,纵沧桑巨变,也不改自古的本性。要寻找探索丰富精彩的文明,就出来走走,亲身感受一下脚踏古路的深沉,手触石墙的震撼。

顺着镂空书廊,寻着显现思想之迹。一幅幅缥缈的山水图,一幅幅刚劲的书法,向我们吐诉着先人的高雅与不羁。手捧几卷书,口中吟诵着。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们领略到杜甫的阔达壮志;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们感悟着文天祥的爱国正义。渐渐地,先哲的处世之道,育人之方,克己之法,兴国之理,如清流般涌淌着,丰富着我们的思想;前辈的雄才大略,坚韧之志如陈酒般至今仍芳香四溢,感染升华着我们的灵魂。

华夏的精神,如那荡漾的涟漪,纵使先贤身躯已孱弱,亦或远逝,但那高昂的灵魂仍鼓舞影响着现代人,思想的痕迹无形胜于有形,贯通古今。炎黄子孙们寻着古痕古迹,继承着发展着。

斗转星移,铭文不灭;水波虽逝,气韵悠长。古人虽已驾鹤西去,但其传下的有形与无形华夏之痕,都已铭记在后人心中,代代传承。

【篇三:谁在你的梦里】

谁,在你的梦里?

在小时候,我常常看那些动画片,于是,我的梦里常常出现那些幽默风趣的动漫人物。每天晚上,他们陪我遨游梦想的世界。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梦中的景象变成了我心目中崇拜的一些英雄:勇敢雄武的后羿,桀骜不驯的悟空,都在我梦里频频出现,大显神威。

又长大了一点,我梦里就没有什么安详和平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腥风血雨的战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悲剧,令人感到痛心。当时,我生活也是充满了背叛、丑恶,被各种黑暗笼罩着。可梦里又会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把剑。

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顽强地与那些人抗衡,那把剑也慢慢地清晰起来。最后,它出现在梦中一位将军的手里,他跃马而上,一剑砍死敌方首级。同时,我还看到了剑上的铭文:BRAVE(勇气)。从此之后,我也像有天神的庇佑一样,从来没有为此自卑过,反而对生活充满了自信。

毕业后,梦里都是和原来同学朝昔相处的身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可最后,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醒来,使我怅然若失,也感到十分遗憾,而更多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后来,我发现,梦中的人物见证了你的成长,也体现了你当时的处境,更多反映的还是你的内心世界,在你遭遇逆境时,它是你的指路灯,谁在你的梦里,也说明了谁是你现在看得最重的人。

【篇四:我的前世与今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已经习惯于每天在展柜里,任南来北往的观众给我拍照,与我合影!但是最近,许多观众在我面前谈论起央视的热播节目《国家宝藏》,我的30位小伙伴,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讲述它们的前世与今生。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努力回忆我的前世今生,没准哪一天,我也能去央视亮亮相呢!

我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由于刘揭的儿子刘中意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废黜王位,我就被西汉少府没收,放入了窦太后居住的长信宫中,随后,又被窦太后赐予了她的侄孙女窦绾,她也是当时中山国王刘胜的王后。因为窦绾非常喜欢我,所以在她死后,我就作为陪葬,长眠于地下。

直到1968年的一天,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河北省满城县爆破施工时,发现了窦绾的墓穴,我才得以重见天日。因为我的外形是一个宫女形象,身上又刻有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考古工作者给我起名为“长信宫灯”。我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火烛点燃时,烟灰会顺着我的袖管徐徐进入我的体内,这样经过过滤,就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保持了室内的清洁,我是环保理念和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我的魅力所在,所以,我无愧于“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看到我后都盛赞: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了环保意识,真了不起!

现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责任,希望大家都能以我为榜样,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根植于心。如果大家还想近距离地与我对话,或者还想了解咱们河北其他的历史文化,请到河北博物院找我,我在那里恭候着大家!

【篇五:参观博物馆】

寒假来了,终于有足够的时间依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恰好深圳博物馆有特别的展览——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专门展览青铜器的。青铜器,古时称“金”或“吉金”,是重要的文物研究门类之一。最近我特意去市民中心东翼的博物馆新馆,参观这些神奇的“铸史”。

说到博物馆,我并不陌生。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博物馆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我刚知道博物馆这个地方,恰好父母带我去参观。第一次相遇博物馆,我以为那里挺好玩,就邀请相好的同学一起去。我们俩因为学识浅薄,并不知道那玻璃罩下的一件件文物有何价值,有什么意思。即便我从小对历史有兴趣,喜欢听历史故事,我还是走马观花,并没有仔细参观。

记得当时看那一件件文物,我只看好看的,尤其是那些玉石宝石,而青铜器陶器因为不光鲜耀眼而被我忽略了。岁月流逝,我日渐长大,一年又一年的学习与积累,使我对青铜器有了新的认识。虽说它没有玉石金子闪亮好看,但也有自己的价值与美。我渐渐喜欢上了青铜器,也喜欢去博物馆了。

如今,我再次来到博物馆展厅,看到一件又一件青铜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用途不同,我倒觉得亲切起来。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尊鼎,子龙鼎——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真有缘,那里是我的老家。子龙鼎形体巨大,铸造精细,给人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因鼎上刻有“子龙”而得名。铭文“子龙”,也是目前所知的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子龙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并列,一圆一方,合称商代青铜器双璧。

看到在《国家宝藏》上介绍的文物,妇好尊,我不由得心生敬意。尊的主人妇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战神,战绩辉煌。我想象着她辅佐商王武丁的传奇,似乎她的智慧和勇气能穿越时空,令我敬佩。

再往里看,各式各样的器具都依次展现,小到拇指大小的摆件,大到一人无法举起的大鼎,有吃喝用的器具,也有战场上的刀剑。我在想,在科技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怎么会创造出如此神奇的物品?相隔几千年,我该怎样参透其中的奥秘?

展品大多刻有铭文,我凭借自己对文言文的一些了解,细细读起那文字。依据铭文,我大概知道了器物的主人是谁,它是用来干嘛的,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我还能从中知道很多我未学过的知识,我也更有兴趣了解这些古代文物了。

再看外形,这些青铜器无不做工巧妙,其细腻的纹路让我惊叹,真的难以想象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居然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器物,这不能不令现代人折服。

参观博物馆,欣赏吉金铸史,我在青铜器里认识古代中国。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辉煌文化的各类器物,实在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扬。这个寒假能参观这么“遥远”的展览,我深感幸运,以后假期也会多多亲近博物馆。

热门推荐
1竞选生活委员演讲稿
2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3美丽的春天
4洗袜子
5那次玩得真高兴
6关于守时的作文
7家乡的小河
8快乐作文
9我家的新年
10秋海棠韵
11妈妈说我长大了
12我发现爸爸老了
13与苏东坡相遇
14我的理想小学
15矛盾
16爸爸妈妈的手
17半途而废
18悟母爱
19理解
20愉快的一天
21一次洗碗的启示
22有趣的章老师
23千古韵律悠悠我心
24我的表妹
25点亮理想之灯
26我的自画像
27草原之行
28家乡的作文
29走过从前
30爸爸,我想对您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