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乐的作文

【篇一:文化之旅】

文化是什么,在我国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文化是四书五经的厚重,楚辞汉风的典雅,丝绸之路的延绵不绝,长城的高大威猛,古筝的动人心弦,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翻开人类前行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沏一壶上等的西湖龙井,仔细端祥茶叶在淡黄的茶水里沉沉浮浮,这时轻轻泯上一口,茶水里的淡雅清新仿佛是中华儿女们智慧的结晶,这时我在竹席,轻轻地打开一本《中国通史》,心中却不知不觉坐上了一辆开往古代的历史列车。

此时,我仿佛听到了一句句苍老有力的话语,一位白发苍苍,布满皱纹,面目慈祥的老人出现在我眼前,那位老人笑了笑说:“吾姓孔,名丘,字仲尼。”我感到一惊,这不是著名的孔子吗?他笑了笑说:“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在他的后面,斑驳的铜锈在灯光下泛着隐隐的绿晕,上面镌刻着的金文仿佛在诉说周朝的繁华,孔子笑了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时此刻,一个繁荣和强大的周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它的青铜,它的礼乐,犹如一颗钻石在中华的文化里不停地闪耀。

刚刚领略完周朝的礼乐制度和孔孟之道,历史的列车又把我带到了一场神奇的宴会。宴会里,我见到了神采飞扬的李白,他饮酒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也见到了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捋着短须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还见到了放荡不羁的苏轼,只见他豪情满怀,挥舞着长袖,仰天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时宴会上响起了一曲细腻、婉转、悠扬的古筝曲,仔细一听,原来是《高山流水》,曲子伴随着唐诗宋词元曲,细细品味,那和谐的音韵,抑扬顿挫的节奏,迷离缠绵的情调,高贵圣洁的灵魂,真是沁人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列车又继续行驶,霎时,一股凉飕飕的寒意涌上心头。定睛一看,凄惨的号角,连绵的狼烟,在血色的黄昏下格外显眼,一位高大威猛的将领站在城楼,望着前面的一片大好河山,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待以头收拾旧山河,朝关阙。”这时我被岳飞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他的爱国之心不正是中华文化之根髓吗?而这座城楼下又让我的脑海浮现出远在边疆的长城,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宽容、不屈,庄严地屹立在祖国的边疆,岁月的流逝不仅不能把你腐蚀,你却更能展示出英雄本色,作为长城的你,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一个象征符号。

轻轻地合上书本,泯上一口清茶,历史文化的余香还久久在我的心中不能散去。是啊!无论是唐诗宋词的华丽篇章,还是百花齐放的百家学说,以及威震四方的四大发明,它们都是中华文化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它们不仅照亮了中华大地,更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中华儿女,当我们行色匆匆,盲目奔波时,似乎忘记了这片土地上辉煌的文化。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一次文化之旅,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心,你的志,你的情和你的魂会在文化的酒坛子里渐渐发醇,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醇香。

【篇二: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人的肉体归根到底都是大同小异,即灵魂的容器,相比于凡胎肉体的百来斤,那21克的重量显得更加沉重,似乎整个人生的旅程,仅是托着这21克走独木桥,如临深渊,然而灵魂之美胜却人间无数,只待金风玉露一相逢。

人类与这世间别物终究是不同的,或许比不上花鸟鱼虫一生无忧无虑,亦或远不及计算机的精密,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举世无双。我想,我更愿意品尝过人生百态,而非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经过层层算法,再选择利益最大化的一条路径,抛却价值观和同情心,不计后果。就如同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当人世种种在眼前一一铺就时,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措手不及,拔剑四顾心茫然,下意识就变得机械化,在日日的重复中麻木,只顾着寻求最优解,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而言的最优解,可以为了这些绞尽脑汁乃至不择手段,看得到眼前,忘记了更久远的未来,又被暂时的欣喜蒙住了双眼,明明身处混沌还以为这就是世界全部。

“以诗书礼乐教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计算机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知识量,人类却能凭借着书山一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说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那么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便是“生存”最重要的组成方式之一。计算机更重视“利”,但生而为人,当以“义”字为底。

譬如希特勒拥有着高智力与才华,他热爱音乐与文学,然而不具备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基本要求,只因如此,天下流尽了多少生民血与英雄泪,才重新架起了天下承平的礼乐与秩序,敬畏生命,也热爱生活。

即便是身无长物,空有一腔热血,但仔细看看,肩上各自挑着担子,左边挑着仁,右边担着义,不比谁轻松也不比谁卑微,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向死而生。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正如莫言所说:“文学比于科学而无用,但文学却依旧伟大”,何尝仅仅是文学?我偏爱红尘的酸甜苦辣,胜过计算机的精密冰冷,如果白日的语言已经腐朽,那么不如用黑夜的梦语,用诗歌的性灵。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别人眼中是谋利与墨绿色的代码,他的眼中却是温柔的白月光,心头还有一颗朱砂痣,藏着不宣于口的仁义道德,比谁都快乐。

当你来到人间,你要看看日月,走在大街上,能看到灰色的世界中跑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还有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那才是作为“人”的生活,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篇三:多姿人生亦芳华】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如果说人生是窗子外的一畦风景,那么当铅华散尽,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静……人生多姿,亦有芳华。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拥有一场“闹”的人生。他本可以在朝廷中安心做他的卿士大夫,平静地钻研古文之学。然而,国家的弊端和民生的疾苦却充斥着他的内心。忧国忧民的性格不仅断送了大好的仕途,还亲手葬送了小女儿的性命。可是,若没有忧心大唐社稷而冒死直谏的《论佛骨表》,若没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落魄与凄凉,若没有“大兵将至,驱尔远离”的《祭鳄文》,那么这还是我们所尊敬的那位“妙著文章济天下,承继道统弘古今”的昌黎先生吗?他从窗框中看到了纷乱嘈杂的“闹”的人生,虽颠沛流离,却也无悔一生。

负箧曳屣,穷冬烈风行于深山巨谷中的宋濂拥有一场“拼”的人生。他少年立志,渴望弘扬学问道法。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困境中,他手写抄录;在“门人弟子填其室”的先达斥责之时,他色恭礼至;在“无鲜肥滋味之享”的旅舍中,他勤俭苦读。一句“以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他让生命成为了一种姿态,让奔跑成为了一种习惯,虽劳心累身,却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删述六经,复振礼乐的孔子拥有一场“雅”的人生。他在礼崩乐坏的先秦坚守“非礼勿听”的礼法准则;在战乱频仍之时倡导“为政以德”的责任与担当;在“圣人之言不著,先贤之行堕灭”的混战年代高举“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胸怀与宽容,为芸芸众生,浩浩乾坤筑起了一座精神家园,若没有他在道统沉寂之时振兴古制,又怎么会有后世“大成至圣先师”的尊称?他度过了文雅的一生,即使郁郁不得志,却也光泽后世。

文济天下,道弘古今是韩愈的人生;缊袍敝衣,刻苦奋斗是宋濂的人生;振兴礼乐,以仁育人是孔子的人生。

人生本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框,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多姿人生亦芳华,人生百态,各有其味,又何必强求统一,反而丧失了本真的色彩呢?

【篇四:谈“厚积薄发”】

苏东坡曾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确如此,学习须广博,著文须积累,唯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须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

苏秦出身贫农,却胸怀大志,师从鬼谷子,多年学习纵横捭阖之术,锥股苦学,勤读数载,厚积才学,故能以一己之力促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故能佩六国相印叱咤风云。王羲之临池学书二十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方有入木三分之苍遒,飘若游云之健秀。由此可见,只有厚积才学,才能有惊人薄发。

然而,也有人说:“孔子学富五车,胸藏礼乐,周游列国欲布其道,却只得君主敬而远之,只受世人冷眼待之,难道是孔子的才学不曾厚积吗?”

自然不是,正如人们常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一样,“厚积”并不意味就能够“薄发”,然而那些厚积才德,却没有“薄发”机遇的人我们就能说他们是失败者吗?就能否定他们的才学吗?我想,或许当听《武侯庙》中的一言“莫将成败论三分”。昔者,梁启超倡导戊戌变法,孙中山引领辛亥革命,然而他们的革新之举却不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落后腐朽的面貌,难道我们就能视他们的努力如无物吗?就能视他们的创举为虚无吗?他们都是革命的先驱,是胜利的奠基者,他们的创举,抑或壮举,又怎么能以世俗的成败去评价呢?在我看来,不畏失败,已然是勇者,敢于创造,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而仲尼欲以正道,复兴天下礼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孤独中上下求索。他虽不能受君主的重用,但毅然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广纳弟子,教以儒学之道。而正是因此,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儒学之道才历久不衰,儒家思想方流传至今。孔子的创新何尝又不是一种成功呢?

如今的人们渴望成功,却缺乏积累,期待创新,却畏惧失败,又如何能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呢?爱迪生发明灯泡前也曾失败千次,曹雪芹著《红楼梦》更是批阅十载,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的创新势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遭受屡屡挫折和失败,而后才能有厚积薄发。又怎么能够因为畏惧失败就拒绝开始,苦于积累而不愿创新呢?

当下我国的教育仍然为人诟病,钱学森之问依旧拷问着国人,尽管形势逼人,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却仍需厚积薄发,不可急功近利。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历史也将证明,教育发展也不能搞“大跃进”,革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发几个文件,喊几声口号就能成功的。一个科学成果的研发,需要科研人员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心血的付出,需不畏屡屡顿挫。一个学者需耐住寂寞,需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才能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教育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大事,改革者更需多方借鉴,深入研究,厚积经验,方能薄发高质量的改革成果。

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漫漫而需国人修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待我们上下求索,厚积薄发!

热门推荐
1我烧烤,我快乐
2成长的故事
3黑夜
4日积月累
5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6妈妈,我想对您说
7孔雀鱼
8厚积方能薄发
9大自然的启示
10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11老师不在的时候
12我的快乐之旅
13我亲爱的母亲
14糖果世界一日游
15第一次军训
16小学生作文
17我的文具袋
18面对离别我流泪了
19孙权劝学读后感
20心灵深处的回忆
21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的人类
22我梦想的世界
23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24家乡的四季
25童年的好朋友
26我的座右铭
27纪昌学射续写
28动物园
29我的爸爸
30闲的艺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