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器物的作文

【篇一:如果我是一支笔】

如果我是一支笔,那该有多奇妙,多美妙啊!

如果我是一支笔,我希望我是一只神奇的魔笔,我希望这支笔写出来的字迹只有握笔的那一个人可以读懂,只有执笔的那一个人可以破解,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敞开心扉,痛痛快快的表达自我,开解自我了。

如果我是一支笔,我希望我成为一支可以肆意书写人生的神笔,无论人们心里隐藏着多少秘密,多少痛苦,多少不堪,我都可以随心所欲的书写出来,倾诉出来。人们不必害怕别人窥探自己自卑不堪的灵魂,不必担忧别人看穿自己故作坚强的伪装,不必忧心别人发现自己虚假伪善的笑容。

如果我是一支笔,我希望我是一支可以描摹世间万物的神来之笔,我希望这只神笔不仅可以绘画出世间一切,更可以赋予画卷本身生命力,让一切所画之物活起来,动起来。只要我是这样一支笔,那么无论我看到什么,我都可以记录下来,临摹下来,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成为世界宝库的一个天然储存容器了。无论自然界缺少什么灭绝的动植物,我都可以画出来,让其继续繁衍生长;不论人累界需要考究什么古老的器物建筑,我都可以展示出来,何其威风,何其幸运!

如果我是一支笔,我希望我是一支可以消除痛苦记忆,磨灭不堪往昔的魔笔。当人们遭遇了不堪回首的事情之后,经历了难以承受之痛之后,我就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这些不好的回忆,让他们忘记不愉快,忘却不痛快,然后让他们继续有勇气生活下去,有信心坚持下去。

如果我是一支笔,我不希望我拥有改写历史的本事,也不期望我拥有改写人类命运的技能,我只希望我可以尽我所能,让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我,发泄自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我常常在想,做人真的太累太累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如果可以转世的话,那么我希望我可以变成一支笔,一支很普通却又有一点点魔力的神笔。

如果我是一支笔,那该有多好啊!

【篇二:蜕变】

回首古今,器物须经火的淬炼,方可锻造出奇世珍品,人须经过生活的磨炼,方可书写一个时代的绝美篇章。

龙渊:火之重生

2500多年前,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在缙云边城,以“铁英”和“亮石”为铸剑材料,花櫚木为剑鞘,泉水淬剑,锻造出了中国古代十大宝剑之一,取名“龙渊”,被誉为诚信高洁的象征。剑制作时,须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等28道精密工序,钢胚加热后迅速锻打,反复捶打,历经千锤百炼,宝剑才可成型。一把名剑,历经从钢铁到兵器的神奇转化,在烈烈焰火中,摒弃浮华,沉聚天地灵气,龙渊以其利刃看似万丈深渊而闻名,经历火的重生,它向我们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精美绝伦的技艺,展现它投身火海、锋芒出世的印记。

臞仙:风之傲雪

梅花心性与众不同,愈是寒冷,愈是清香脱俗。陆游曾在《射的山观梅》中赞颂道:“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臞仙。”当寒风凝滞空气,大雪压城,红梅林中暗香浮动,在苦寒中释放清香,人们会在梅下祈福:“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在梅的家族中,红色如烈焰般艳丽,白色如雪花般洁白,绿色如玉石般碧绿,在风中吟唱着的是千古文人不屈的气节和品质。和煦的春风孕育了百花齐放,酷烈的严寒只为了那一枝臞仙的独秀,它的清香来自于对寒冬的倔强。

铁骨:人之传奇

保尔·柯察金,小说中虚构的主人公,而他经受多番磨难,不屈不挠的人生却是不少人生命的真实写照。他历经苦难的童年、青涩的少年,穿过枪林弹雨,最终以笔耕不辍的方式延伸生命的价值。他的遭遇成就了他的传奇,树立了一代楷模形象,鼓舞我们不屈服于命运的士气。每个人都是撑桨在海上冒险的勇夫,只有领略了激流漩涡,穿越暴风雨的袭击,才能把握自己在海上前行的方向,自由驰骋在海面上。人的生命因磨砺而精致,褪去稚气,学会用从容冷静去迎接人生坎坷,创造了每个时代不可超越的传奇。

无论器物出世,还是时代传奇,历经磨砺,方可蜕变,绽放出人生的清香。愿享受磨炼,细细品味那苦中一点甜。

【篇三: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器物之一,作用和特点也是深受大家喜爱,潍坊市就是“风筝之都”。风筝,原名“纸鸢”或“鹞子”,据古书记载,后唐庄宗时,亳州刺史李邺在宫中放飞纸鸢,他别出心裁将一支竹哨装在纸鸢上。升到高空时,被风吹响,发出筝般的声音,很是悦耳。从此,纸鸢就被称为风筝,即使没有竹哨,也称风筝。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直至冬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动物、宣传标志,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而风筝的制作也可谓妙笔生花,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除此之外,有人还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飘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

风筝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器物,除了有观赏功能之外,最大特点无不是供人们娱乐。每到节假日,草场、公园、广场都成为了人们放飞风筝的好地方。人们一手牵线,一手举风筝,迎风慢跑,风筝便飞上天空,还可以传递信息,在人们打仗时,求救,汇报敌情,通常都用风筝来传递。而宋代,人们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时代以风筝载炸药,引爆风筝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而风筝种类也算是数不胜数,根据风筝造型,按其表现题材可分为:鸟形、虫形、水族、人形、文字风筝和器形风筝。按构造又分为:硬翅、软翅、拍子、直串、桶形、半挑、软风筝,而按功能不可分为:玩具、观赏、特技、实用风筝等等。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数鸟形风筝了,什么凤凰啊,大雁啊,喜鹊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风筝,其中喜鹊也最为有名,人们多数选择它去放飞,意喻吉祥幸福平安。

风筝流传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人们喜闻乐见。

中国的传统器物,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我们应该把这种文化传承并且发扬下去,才会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美丽的祖国!

【篇四:设计——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设计这一个的词汇也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从电炉丝到电饭煲,再到电冰箱,电热毯,设计无时无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设计呢?

设计,通俗的来说就是把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到器物当中,使他们更富有艺术性和概念性,从而让使用者感到心情愉快和舒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得一篇古文曾这样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把一个器物应有的特点充分的概括了出来。其中,“工有巧”则体现了技术的重要性。正因为有了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想法才可以实现。

比如说在19世纪初,各个国家有着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欧洲的古典建筑,中国的四合院,日本的茶院,都代表了各个民族的精华。但在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住在了统一的“方盒子”里。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影响广泛而深远。

尽管设计是有创造性而奇特的,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服务,所以说,设计还是是一个物品价值最大化和商品属性最具创造力的一个工业技术。

设计改变生活,也能改变世界,在这个多元的地球中,设计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篇五:《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纪录片总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从古至今,修缮文物。总有许多人才在里面。而其中永不变的,是深深埋在每一个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复师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在故宫修文物,更是人中龙凤。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匠人的细心与仔细,更需要他们几十年以来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专业素养。

我观看的是对于青铜器的修缮。青铜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腐蚀和氧化,呈现出了各种细微的纹路裂缝和微妙的颜色。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门眼睛看着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让一件件被岁月剥蚀了墨色的青铜器重现了原本的容貌。这时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灰关锁,金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封尘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见光明。

穿过层层深锁的宫墙,除了这些古典琉璃的建筑物,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历史悠长之河的,便只有这些曾经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复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要修复这些文物,每一次修复,更是与古代的对话。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

这样的工作,着实让人着迷和向往。作为一名高中生,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这种热爱艺术,热爱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断钻研,不断深造。匠人的名号,便由此叫来。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我羡慕他们,也敬佩他们。

纪录片,纪录片。百度给它定义的本质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核心是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所记录的,是生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给观看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能使我们带入生活,影响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传达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保持着高度的严谨和十分的热情来对待生活。

所有的纪录片的目的,都是想要传达某种精神,那些优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传承和发展,世世代代,绵延不断。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如此。

匠人之上,再无他人。

【篇六:关于器的作文】

在古时候,人们总是把美好的想望寄托在器物上,以求福祉和其他的满足。而现在,人们似乎更偏爱其实用性,选择“利器”来“善事”,忽视了那些厚重、看似迟钝又毫无意义的器物。但是谁又能够想到,所谓的“可以做好的事”,其实是由这些被忽略的事物定立呢?

古往今来,无论是最初为御敌打猎而生的石器,还是后来技术进步发展出的用于耕种的铁器,它们最终都会拥有一个相似的结局——完成使命,然后回归土地,随着时间逐渐腐朽,即使它们之中的幸运儿碰巧被挖掘出来重见天日,也只能被当古董一样供着,发挥最后的科考价值。这时候,它们便不再是“利器”。

相反,那些被忽略的器物依然屹立不倒。一些有足的,以三足、四足构成一个完美的平衡:一些无足的,以平滑稳定的底部放置着。它们不像“利器”一样眠于不属于它们的时代,而是承载起更多的沉淀,一如曾经容纳其他事物那样。它们直立着,直面风霜,无惧世事变迁。

因为它们的“立”,许许多多的标准、法则从此确立,这样的一“立”,也许就会如这些“立”器一样永恒。

传说夏朝建立之后,四海升平,国富民强,于是夏禹命施黯铸造九鼎。九鼎铸成时,天生异象,“鼎”的地位由此确立。九鼎象征九州,九鼎集中到都城便昭显了“天命”所在,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九鼎在九州大地上铸立,同时也定了人心,定了天下,定了准则。

有多少的器物像鼎一样最终屹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得知最后的答案。但我们知道,有些“立器”需要我们维持,还有一些“立器”需要我们确立。

宋朝张载有“横渠四句”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这也是“立”器的过程,随时间发展,成为了一种责任的传承,由一辈辈的人去逐渐实现。

器要“立”,人作为器的创造者和规则的建立者,自然更是需要“立”——人不立,何来“立器”?在纪念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国设计、铸造了“世纪宝鼎”,并将它赠给联合国。宝鼎寄寓着和平与繁荣的祝福,也是对世界未来的期盼……由此,重器不再局限于国,它成为了世界所有人的瑰宝。而我们,将被赋予责任,与荣光。

有器便有立,与人们接受的“不破不立”相比,立器的过程更为稳重沉着,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对未来的使命感,不断地衡量着世间万物。在器的见证下,我们才能承载,才能立定,才能更好地支撑起明天。

【篇七:猜猜他是谁】

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加上极高的身躯,使他原来肥硕的身躯看上去十分的强壮。头戴一幅黑色的眼镜,即使是眼镜,也束缚不了他眼里充满的灵气和智慧。皮肤黝黑,总穿着一件黑色套装,这样显示不了他的黑。黑衣加上又黑的头发,使他看上去像一位重量级的特务。他,说话大大咧咧,透露除了他憨厚的品质。

虽然他人高马大,但心却细的很,拥有着一双“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的手的他,任意一张废纸在他手中,千变万化,各种人物,动物,器物他几乎全都会做,据听说,他在小学手工课上还当过几次“老师”。

猜猜他是谁,没错,他就是我的表哥,人送外号“手工一哥”。

热门推荐
1幸福
2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3扳手腕大赛
4夏夜真美
5雪中的梅花
6晚归
7跃然纸上的父爱
8吹鸡毛比赛
9校园是我家
10二十年后回故乡
11小小设计师作文三年级
12平凡也美丽
13我的观察
14成长路上无捷径
15旅游不仅仅是享乐
16春天·把握青春
17生活的魅力
18给闺蜜的一封信
19那些年,规则伴我成长
20我当上了天气消息发布员
21就这样坚定地长大
22第一次表演唱歌
23踩水洼
24愿望
25爷爷的爱
26蓝精灵
27我的理想
28第一次踢足球
29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30新学期打算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