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温庭筠的作文

【篇一:惟愿花间遇见你】

偶然翻开《花间集》,为了飞花令找寻带有“山”的诗句。本来以为不会太多,谁知道连温庭筠的布恩都没看完,便乌泱泱找出一大堆。心下大惊,立马认真去看,不由得啼笑皆非:别个的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温庭筠的山,是“小山重叠金明灭”。

天下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在温八叉心里,居然是姑娘额前绵延不绝那两道黛青山最美。这到底是如何放荡的公子哥?然而翻查资料才发现,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心下愕然。或许只有这般怀才不遇,才能孕育出花间鼻祖吧。

又想起李煜。其实买这本《花间集》,最初是为了李后主。翻过一遍没发现“李煜”二字,煞是惊奇。世人皆知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应是《花间集》的不二之选。后来真正潜心去读他的词才明白,所谓“浮华”在他是真浮华,只在表面游走,渗不进皮肉。

他骨子里到底是与红袖添香无缘的。南唐不亡是不可能的,国势已败,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可他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他天生是个文人墨客,哪怕早生或是晚生二十年,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都能成就一代大家,令无数文人骚客追捧。

但是老天这次仿佛在玩笑,他不得不成为一个帝王,他不得不背负起一个国家岌岌可危的未来。他不能放弃。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命运就压在他羸弱的双肩上。

宋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他必定要输。他必定要为千夫所指,做那亡国之君。

要是有人陪陪他便也罢了,不需如何,哪怕做他知己,为他排忧呢?可惜苍天无眼,早早带走他的娥皇,他连阿娇都留不住,徒守金屋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他在续弦小周后的那晚洞房花烛,是抱着什么心情度过的。在外人看来,他大抵是幸福的吧。一模一样的曼妙身姿,一模一样的姣好容颜,只有他自己清楚,纵然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也早就不知道何处去了。

他只好与西楼钩月为伴。月光惨淡,晚风萧瑟,谁能与他共度“晚起画峨眉”的闲散时光?谁又给他这些闲散时光?

温情脉脉,总是与他无缘的。如果可以,我真希望他能活的轻松些,随性些,与轻风流水对饮,或是亭台水榭下独酌。如果可以,我希望《花间集》的作者栏里,能有李煜。

但是不行。

那么,就请东风轻些,再轻些,别刮散了朱颜,扰乱了离愁。

【篇二:明月几时有】

我想,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是掉了泪的,滴落在酒杯中的泪水与酒水交融,一饮而尽,在心中泛滥成一片苦海,古往今来,借月抒怀似乎是文人墨客最热衷的一种渲泄情感的方法,尤其是在离别之时遇逢中秋之月,那更是要朗声悲抒,声泪俱下,情郁于中,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苏轼到底是苏轼。悲吟之余,他还有一种更为可贵的精神——豁达。

我毫不否认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十二楼中月自明”,也不否认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李义山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但这些总是少了点什么的。杜甫有他的悲苦,温庭筠有他的离愁,李白有他的乡思,义山有他的沉郁。但苏轼说:这些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又何必为了它捶胸顿足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便难全。

他们少的,正是东坡的这番豁达。

这首词作于宋神宋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正好是39岁。39,这个数字对苏轼而言似乎是一个不小的讽刺: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此时却还是前路迷茫,不知所往。五年游宦,仕途失意。举目无亲的词人在中秋之夜孑然一身。其间苦楚,也只有他自己知晓。但东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官场险恶,既然宋神宗听不进我的劝谏,那就让他王安石在朝中说去吧!爱妻和孩子都不在了,这是天命,也都随他去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心中兼怀美好的向往,命运又能奈我何?

这便是东坡的豁达。然而,要做到这样的豁达又谈何容易?

项羽没有做到豁达,不然怎么会徘徊在江边而不愿东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项羽太重节操,大丈夫自当能屈能伸,空有傲骨却没有胸襟的人又如何能成就霸业;阮籍没有做到豁达,不然为何要驾车山林,穷途则哭;三毛没有做到豁达,失去荷西诚然是生命中不堪承受之痛,但结束生命又能怎样呢?于死者无益,于生者更是一种煎熬……

好了,已经扯得太远,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来吧。有人说,是命途的多舛造就了苏轼和他的词章,可我要说正是苏的豁达成就了他自己。苏轼的一生中多次被贬官,甚至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因而他的词中也不乏一些清冷悲伤的格调。但可贵的是,在这些或冷清或苍凉的词句中,总能找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实,东坡你何必发问于天,多此一举呢?只要怀有一片豁达的心境,人生何处不是明月的朗朗清辉?

【篇三:最初的苍老】

无端地想起温庭筠的一首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枯裂的大地不会灰心,贫瘠的土壤不会丧气,干涸的小溪不会伤心,光秃的树枝不会绝望,因为它们在等待。

等待雨露降临,等待绿苗破土,等待冰雪消融,等待硕果累累。

繁华匆匆,恍如一梦,梦月风流云散,又能等到些什么?最初的苍老。

最初的——字典上的释义为:最开始的或第一次的,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模样。还有,最初的苍老。

树枝投下了最初的落叶,空气像是冰镇过的果汁。一切都是正好,连苍老也刚刚开始。

此去经年,了无牵挂。

老师曾讲过鱼玄机和温庭筠。我想,她是否可知玄机为他苍老一生?“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等待中红颜不改,心却早已历尽百年。

是的,无论当时的他,是如何挥毫泼墨;掩卷时,墨迹已干,那颗炽热的心,也趋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尽,只隔了一剪光阴。

依稀记得,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冷秋,佐一杯记忆的酒,写下一段人与黄花的心事,托付给流年的苍老,下了眉头却涌上了心头。

多年以后,我以苍老为序,以最初为题,像观看一部古老的影片,回放我最初的苍老。

忽然想起白石道人姜夔也有这样的一段往事,无意间的一次邂逅,发芽,开花,更结出了殷色如血的红豆。他说路途坎坷,就此别过,并未结为连理的他们却在多年后,各自天涯,品尝着那次邂逅的结果。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一曲《鹧鸪天》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人间别久不成悲”我决不信他真为不悲。这世上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多情却似总无情?我以为,离别的疼痛,是最初那被他藏在岁月深处的苍老,连同过往的伤痕一起封印。轻易,不敢去触碰。又岂是一次挥别,一个回眸,一阙词就可以抵消一世的悲喜?

总有一段过往,开启了心中最初的一段苍老,是是非非,不说也罢。只是从那时起,心就不再年轻了。

景已非,情已老,把酒话年少。

【篇四:过年的作文】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风拂过脸颊,泛起丝丝的寒意。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秋天。

南国的秋天来得是那么的慢,那么的淡,似乎是在彳亍,在徘徊。以致到了深秋还不现秋色。只能在温度变化之下才能感受到秋的气息。没有北方秋的广阔,也没有北方秋的刚强。有的只是润湿与柔软。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个充满颓废,充满凋零与衰败的季节。渐渐喜欢上秋天那绵绵的风和那细细的雨,喜欢上秋天里那片片凄凉。或许是心情使然吧!

秋天,喜欢一个人漫步在幽静的路上。行道树呆立在路旁,好像在望着远方深思。树梢上,叶儿青绿中泛起点点淡黄。秋风掠过,树叶耸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是在求救,在哀嚎。终于,风消散开去。树叶还未为这得来不易胜利庆贺。却又是一阵风吹来。带走了几条败絮的生命。几片干枯树叶随风飞扬,在昏黄的天空下飘荡。簌簌作响。好似在后悔在哀叹,在诉说着苦闷与不甘。而身后传来的也仅仅是一阵阵的嘲讽与叹息……

南国的秋天是多雨的。绵绵细雨无奈的飘洒于苍穹,一连就是好几天。尤其喜欢,一个人在雨中漫步。让细雨润湿头发,任冰凉袭上额头,让自己感到清凉。不远处的几棵梧桐树,摇曳在这愁风淡雨之中。不由想起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滴滴的细雨滴在了孤独的梧桐叶上,也滴在了人的心头。充满无奈、凄凉。

其实,这世间,有愁人又何止温庭筠一人?只是我没有她的才情!

我只能用我平淡的文字,述说出我心底的悲凉!

只能借一曲“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祭奠逝去的年华……

年华像落叶般被风扫过吹散在记忆之中。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也许,许多年后,偶然间的回首,拾起了那片布满灰尘的年华落叶。却也早是破败不堪……

热门推荐
1鸭子的启示
2碎片化
3温暖的背影
4胆小如鼠
5别怕
6阅读伴我成长
7我眼中的秋天
8我的数学老师
9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10和平中国我的梦
11有趣的亲子活动
12我想对妈妈说……
13雪中的情
14爸爸,您听我说
15海之美
16我的妈妈作文
17家宴
18游茶马古道
19霸道同桌
20读《刘胡兰传》有感
21重返母校
22最动听的声音
23时间的痕迹
24还书小学
25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高铁
26愿为窗帘
27讨厌的公鸡
28味道
29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三年级作文
30第一次骑马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