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半殖民地的作文

【篇一: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的祖国,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有先进的发明;我们的祖国,更有勤劳的人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受尽列强的欺辱,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渐走向衰落。紧接着,又发生了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等等事件。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都是因为我们科技落后了!“落后就会挨打”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用火药造鞭炮,别人用火药造枪炮!挨打虽然不是不能恢复,但恢复的代价是惨痛的、沉重的、巨大的!历史上有许多革命先烈,他们用才生命换来了和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记住“落后就会挨打”这句话,奋发图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是为了自己变得更有学问而读书,还是为了长大能有一份好工作而读书……

直到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深深地震撼了我。这句话是周恩来爷爷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家思想封闭,经济落后。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而读书就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古代人为了读书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不能阻挡他们求学的精神。比如说: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等。而如今,我们的读书环境是多么优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知识渊博的老师,还有丰富多彩的书籍。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下来的和平年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祖国的未来更要靠我们去创造,去建设。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振奋精神,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向周恩来爷爷学习,为振兴中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篇三: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陶先生:

您好!

在我的脑海中,“住着”许多德高望重的古代文学者。唯有一位先生,一位令我深深钦佩的先生——以下是我对他的总结。

爱菊君子与墨水先生

他风度翩翩,偏爱菊,爱它隐逸而又坚毅的品质,他视菊为君子,而我视他为君子中的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菊,更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诠释。

清廉人与低调学者

我与他的邂逅是通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我们也学习了他的作品《五柳先生传》。他的文采比较随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从这里可以由门阀制度体现他的低调,但是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却委婉地借别人的口夸自己。说他廉正,绝不是“吹出来”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爱国的隐士

他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他有心无力。他不是李鸿章,李鸿章有实力和地位,面对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号召爱国分子进行洋务运动。他知道自己家道中落,既没权也没势,人微言轻,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愿去攀附朝中权贵。最后他才选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尽管"单瓢屡空",但他依然过得很自在,他的高尚情操是我们难以估摸的。

相信您已猜到了,这位先生就是您啊!不要问我为什么,只源于我对你您有着太多太多的赞许与崇敬。

此致

敬上!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学生

2017.5.28

【篇四:抗战从这里出发读后感】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的献血换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历史吧!

1840年,英国的罪恶的鸦片走私收到中国政府的抵制,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5月,日、饿、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9月,清政府日、饿等国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31年,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借口,进攻中国东北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最终,东北三省沦陷了。

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可悲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是战士们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献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篇五:梦见鲁迅】

在一个梦里,我见到了鲁迅。

他背对着我,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瘦瘦的身体透着一种慑人的气质。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仿佛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似乎听到了声响,鲁迅先生转过身来。他的胡须浓密极了,像极了隶书写的“一”字,皮肤黄里带白,好似大病初愈的病人般憔悴,但是精神很好,目光炯炯有神。

我之前就阅读过他的很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朝花夕拾》。这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书中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一瞬间,我似乎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

我走上前,先是礼貌地躹了一躬,然后说:“鲁迅先生你好,我之前阅读过你的书———《朝花夕拾》,我想知道你当时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本书的呢?”

鲁迅回答:“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许多严重威胁,封建观念深入人心,民心动摇不定,正处于灾难深重、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我见到了许多平民百姓被压迫的事件,感到十分心痛,我希望可以用手中的笔去与封建专制进行对抗,去唤醒黑暗中的人们。”

我又说:“那你觉得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呢?”

鲁迅回答:“我13岁那年,祖父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需要钱来打点,而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因此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家道一衰败,家族人一个个都换了个嘴脸,使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于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感受。这段痛苦人生经历使我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我能深切体会到我的变化,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是被逼的、无奈的。对此我并不讳言。”

我感慨地说:“《朝花夕拾》里许多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到可悲,感到封建专制社会对人们的毒害至深,以及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让我感触很深。”

鲁迅突然严肃起来,说:“是的,我是根据亲身经历来写这本书的,当代社会发生了许多事让我感到痛心,每件事都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平民的愚昧、麻木、迟钝和无知。唤醒人民成为了我的愿望,哪怕不能带枪上阵,我也坚信手中的笔同样有着不小的力量,去为之奋斗,正如我在《呐喊》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讲完便离开了。

这个梦里,我与鲁迅的对话不多,却给了我很多感悟和记忆,弥足珍贵。

【篇六:祖国七十华诞】

又是一年国庆时,可今年的国庆,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七十年,整整七十年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辙痕中的一幕幕却永远不会为世人所忘却。七十年前,恢弘的天安门城楼上,在全国各地四万万同胞的共同瞩目下,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站起来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49年10月1日,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她曾是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她曾是军阀混战的战场,她曾是列强瓜分世界的据点,她曾是野心家们争权夺势的赛场。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乌云笼罩下的中国暗无天日。

七十年来,新中国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从雨后初生,到枝繁叶茂。在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的勇敢创新,造就了新中国今天的辉煌。所以,处在新时代节点上的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接过梦想的接力棒,勇于作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70年披荆斩棘,我们不辱使命;70年风雨兼程,我们共创辉煌。神州大地,泱泱华夏,中华儿女们正以最饱满的姿态创造伟大的中国梦!

热门推荐
1七年级感动作文
2尝试
3赞绿叶
4家务的作文
5扎针灸
6最吸引我的童年梦
7回顾与展望
8有心栽花
9以亮为题作文
10和谐之美美在宽容
11
12想想别人
13开学那一天
14小猴学艺
15第一次看戏
16历史的选择
17在感恩中邂逅温情
18考试之后
19我的奇思妙想
20老师真好
21我不再浪费时间
22犹豫时刻
23什么不可怕
24峡谷漂流记
25学生的优秀作文
26粽子里的爱
27面对父亲的背影,我流泪了
28陪伴的理由
29烟花
30写雨的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