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烟花爆竹的作文

【篇一:年味儿悄然而至】

一阵寒风吹过,带来了浓郁的腊鸭、腊肉等风干年货的香气。一抬头,便看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挂上了风干年货,放眼望去,窗口被清一色的酱红色、白色等遮掩,增添了几许年味儿。

走在街头,道路两旁的店铺都基本打烊了,除了卖烟花爆竹的生意还挺好,不时有小孩子和大人过来购买;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少了很多,远处传来稀疏的喇叭声,大多数人都赶着购物、拜年、回家过年……在空旷的草地上,传来一阵阵“嘭啪”的爆竹声,给冷清的大街小巷增添了几许热闹和喜庆。

傍晚,家家户户都飘出了酒肉的香味,引得流浪的猫狗都垂涎三尺。屋内,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近期的生活,大家举杯换盏,谈笑风生。饭后,一家人看着春晚,嗑嗑瓜子,唠唠家常,很是温馨,连空气中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孩子们则冲上街头,用压岁钱买来了烟花爆竹,到家找个空旷的场地就“噼哩啪啦”放了起来,嘻嘻哈哈地玩耍一夜。

一串串烟花窜上天,在夜空中绽开出朵朵“火花”,把天地照得雪亮。除夕就这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度过了。大年,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年味儿就这样悄然而至了……

【篇二:总把新俗换旧俗】

大江南北,从古至今,春节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寄寓着极为厚重的意韵。或许,随着光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节日的习俗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对节日精神的传承与对美好生活追求却一直未曾改变。

“爆竹声中一岁除”原是过去过年的一大盛况,如今却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上互赠的烟花短视频,轻轻一按播放键,绚丽多彩的烟花就绽放在了屏幕之上,欢快悦耳的音乐使我们的心情也轻松愉悦了起来。有人觉得,逝去的爆竹声冲淡了“年味儿”,而我却认为,国家“禁燃令”的颁布恰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时代在变,国情在变,鉴于当今我国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差,雾霾情况严重,不再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有益于我们环境质量的改善。既然劈里啪啦的爆竹声能够换回白云蓝天,环保的电子烟花同样可以寄托的情感,这样的改变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每逢佳节摆放时令花卉也是我们的旧俗。在过去,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往往在案头摆一盆水仙,插两枝腊梅。花枝雅丽,幽香醉人,为节日增添了几分韵致。而今天,我们的案头又多了风信子,郁金香等外国花卉。艳丽的风信子捧出了细碎精致的小花,色彩各异的郁金香也绽放出了富丽华贵的花朵。它们“开在寻常百姓家”有赖于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与花卉养殖技术的成熟。美丽的花朵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花卉品种的丰富也体现了现代生活质量的改善。一家人围坐桌旁,赏案上繁花似锦,叙一年温凉境况,何其温馨,又何其美好!

在古代,一张红纸包八枚铜钱,是孩子们春节必不可少的礼物;在近时,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寄托了长辈们对儿孙的浓浓爱意;而在今天,微信红包被更多人青睐,既联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为春节这一古老节日增加了许多新的趣味。微信红包的金额可多可少,发送红包的对象可以是亲朋也可以是好友,而且无须面对面,只要手指一动,一个“红包”就会载着满满的情意溯着网络的长河飞向彼端,既快捷,又方便。同时,网络平台也使得异乡游子得以在新春之际与家人隔空交谈。唐代诗人王湾曾有诗感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讲的是时值新春,诗人却不得归家,寄书难达的伤感。而如今,网络的普及,社交平台的健全则使得亲人之间的交流方便了许多,微信、QQ等都有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的功能。如果诗人生在今日,大概会将诗句改为“乡书容易达,网络寄情深”吧!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古代新年的一景,在今天的春节期间也随处可见。只不过,过去的灯笼是彩纸扎就,内置蜡烛;而今日的灯笼则是特殊布料做成,内置电灯泡。变得既更加安全,又开关方便。繁华的道路两侧,树枝上缠满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泡,远远望去,璀璨的灯火无穷无尽,好像一条光与影汇聚成的河流,又好像天上的街市。明亮的灯光象征着国富民强,渲染着喜悦幸福的气息,将欢度春节的快乐氛围,从古代传到了今朝。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自古而今,新年的年俗在不断变化,近几十年尤其明显。烟花爆竹燃放的减少,春节供花品种的增加,微信红包在中国盛行,通电的彩灯装点了街道……这些变化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悄然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些习俗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社会发生的巨变。烟花爆竹燃放的减少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市面上花卉品种的增加体现了花卉养殖技术的成熟与交通运输的便捷;微信红包的盛行体现了网络社交媒体的应用广泛;霓虹彩灯的装点则体现了我国国力的提高与人们对幸福美好的向往。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年俗也在应时而变。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旧生活习惯的更迭在所难免。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对春节的热爱与重视从未改变;人们过年的仪式感与温暖感从未改变;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总把新俗换旧俗”,使年俗与时代相适应。这体现的既是一种变化,又是一种继承与发扬。

【篇三:在静静的春节里聆听文化的心跳】

虽然今年的春节少了烟花爆竹的喧嚣,但新旧年俗的交替中,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内涵,有了新的定义。

早在前几年,“禁燃令”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放烟花,象征着中国人在大年初一,对新年的美好盼望。以前回乡下家里过年,大年初一过去,坪里尽是爆竹皮,扫起来堆在门前,意为“去家里的脏东西”。北京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第一年实施;天津外环线以内迎来第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海南发布最严“禁燃令”,各县市落实不力将被问责;刚刚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区也实施了严格限制燃放的规定……“狗年的春节静悄悄。”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想起“禁燃令”才颁布的时候,不少的烟花贩卖商叫苦不迭:“一年就在这个时候赚钱赚的多,现在不敢了,这要怎么办?”诚然,这个法令一颁布,首当其冲的是浏阳,浏阳烟花天下闻名,更是文化遗产、前人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岂不是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扼杀掉?年味是不是就淡了?传统习俗是不是要丢掉了?

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在APEC蓝、美丽中国的号召下,难免会有冲突。然而,传统和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与当下时代处境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彰显习俗的内在生命力。比如为祭祖的民众免费发放鲜花代替鞭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电子鞭炮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的选择。众人合力、大家齐心,年味一点没淡,反而越来越浓。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虽然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塑造着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以绿色、文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式传承这份时光财富,春节这一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才能成为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时间象征。

【篇四:年味】

农历新年刚过,大部分的人们还沉浸在相互道贺,走亲访友的喜悦中,中国的农历新年由来已久,每逢过年,举国上下一片欢喜,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庆祝着新年,全国各处年味浓浓。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归家心切;是始到家门,“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久别相逢;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接风洗尘。人们会在年前回家,与亲人团聚,与至亲叙述在外打拼的忧愁欢喜,感受回家的温暖。回家团聚是年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很能体现中国农历新年年味的活动,这是国人独有的一项习俗,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彩的缩影,是常常引起外国专家浓郁兴趣,却又无法理解的特殊社会活动,或许也是如今春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文化传承,桃符说的是古时贴在门外的桃木板,传说有避灾镇邪的功效,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常常张贴桃符迎新年,而如今的人们将桃符引诸事引申演变为春联文化,在传承中多了一份新鲜的文化发展气息,每逢春节人们便开始更换门前,贴了一整年的旧春联,换上新春联来迎接新春,期盼来年有好的运势。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的欢腾,一到迎新年之际,便也迎来了烟花爆竹的销售旺季,人们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0点来临之际燃放烟花爆竹,称为守岁,一起跨过旧年,迎接新春的第一秒钟。随着迎春烟花对环境污染的加重,各城市纷纷出台了禁燃令,城市的人们有的去了农村集中燃放烟花,有的甚至在手机上点起了电子烟花,既为环境出了一份力,又没有丢弃迎新年,众人齐乐的心。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爽大气,是亲人之间互相道贺,走亲访友的亲情纽带,亲人之间相互联系,互相祝贺,同在一起共饮的欢乐,这是中国新年独有的一抹风景。在农历新年,走亲访友是中国传承已久的血缘纽带,社会的缩影,体现了浓浓的中国特色与别具一格的社会构架,就连年后拜年的顺序,亦有着特定的习俗。固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在拜年一事上仍在薪火相传,一代影响着一代。

常常有人说,如今的新年已失了年味,其实这种言论太过偏激,年味从未失去,只是在不同的方式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热门推荐
1有一种甜
2越长大越是依恋你
3春节游兵马俑博物馆
4浇菜园
5被踢飞的易拉罐看图写话
6奶奶做过的一件蠢事
7大龙湫
8蒲公英旅行记
9上学路上
10八年级幸福作文
11第一次
12家乡夏天的景色
13
14我们班的热心肠
15又是一年落英时
16幸福的颜色
17妈妈我想握住您的手
18我为奥运加油作文
19假如我是孙悟空想象作文
20把心留在这里
21风景秀丽的湘湖
22跳楼机
23感恩父母
24
25红尘
26久违的国大
27留住那抹风景
28遇见另一个自己
29时光流逝爱相随
30我们的校园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