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氢弹的作文

【篇一:青春逐梦正当时】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更迭奔涌不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追逐梦想,燃烧青春,是短暂的几十载中最汹涌磅礴的一段年华。

于敏,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他隐姓埋名28载,进行氢弹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仅用26个月就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创下了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记录。他常常半跪在地上分析计算纸带,以严谨求真且务实的态度,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优化设计,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与计算能力,实现了氢弹试验结果与计算数据的完全一致。惊天的事业之下,于老无悔地度过了沉静思索、奉献坚守的一生。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新年档热映的科幻巨制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起初在微博宣布将执导这部电影时,并不被大众认可,反而被嘲讽打击,但他却没有退缩,坚持进行电影事业的革新。改编剧本用时一年多,耗费7个月征求中科院科学家的指导与建议,为的是建立一个贴合未来的世界观。3000张概念设计图,1万个电影道具,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整整四年,这部开创我国科幻电影新时代先河,倾注了许多心血的“小破球”,终于搬上了荧幕,面向观众。郭帆打破舆论,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导演”。我想,梦想正是支撑他前行的信仰,他用青春的汗水在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出怒放的花朵。

你我皆风华正茂,梦死方坠入人生暮年。反观我们,处在挥洒汗水的大好年华,奋斗的黄金时期,何不敢于突破,挑战自己,跨过人生路上的阻障,在广阔的汪洋中击起自己的风浪呢?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坚持下去,今天所有的努力与精进,都将在逐梦路上更加清晰。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把握当下,甩掉死气沉沉,拿出最昂扬的斗志,去搏击挫折,成为高飞的鹰!

【篇二:观《感动中国》有感】

感动是一个人最真挚的感情。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后一个人物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两弹元勋”程开甲。

程开甲已经仙逝,但他在氢弹领域创造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氢弹是我国国防武器最具威摄的一种武器。如果说氢弹是一个大炮杖,那么原子弹仅是用来点燃这个大炮杖用的引线。程开甲则从事的是测算氢弹爆炸后的各个参数以及这些参数氢弹的爆炸当量。为了精确测算各个参数,他多次甚至只带了一个口罩下井测算。氢弹的放射性危害极大,他却不惧危险,只为尽快测算参数,以免数据不全,导致国家再倾巨资去生产氢弹重试。

研制氢弹是个秘密,每个人员都必须隐性埋名。这个秘密不但不可以与朋友说,也不可对母亲、孩子说。他们必需抛弃所有名利、荣誉、头衔。

“隐姓埋名数十年,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对程开甲的写照。

为了不影响环境,实验环境选在戈壁,我在《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中看到戈壁上风沙满天,甚至可以把帐篷刮飞,沙子让人睁不开眼睛,当时中国仅有一台每秒仅万次的计算机,而且只有二十分之一可以用于氢弹参数计算。程开甲只得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来没日没夜地去计算。他最终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的过程。建立核武器测试诊断的框架,支持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与作战运用。

程开甲的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我们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学习品质。

程开甲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却在自己艰苦的学海中找到了光亮,他扎实的学习方法和基础造就了这个“两弹元勋”。可见,学习知识让一个普通人得以造福祖国。

他忠诚爱国。他与许多物理学大家一样,出过国。他没有被国外优越的条件所吸引。而是投身祖国。

在这一个时代伟人身上,我学到了爱国、勤学、奋斗、奉献。因为有了程开甲,氢弹才得以“横穿出世”。

【篇三:有付出,才会有奇迹】

说奇迹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雨,那么暴晒下苦痛蒸发的水汽便是努力的付出。若说奇迹是千钧一发的力挽狂澜,那么不屈服生命的拼搏便是成功的付出;若说奇迹是将一种不可能变为可能,那么并不是上帝来过而是你生命的付出。乔丹说过:“有付出,才有奇迹。”

于教授生命之际的付出,氢弹轰天,天憾地动。那一声轰响,天疑不是个奇迹。余敏老人,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年代里,用生命承载一个民族的骄傲与自豪。在外人看来,那是奇迹的蘑菇云腾升而起,背后却是一个老人用生命的付出。夜以继日,成堆的计算稿纸,日渐佝偻的身形颤抖,于敏老人用自己生命的付出,创造了中国氢弹的奇迹。“没有什么奇迹!我看来,只要我们付出,中国的氢弹是一定得搞出来的嘛!”于老最后爽朗的笑声,诠释了奇迹的含义。

于敏为国争光的流汗的付出,亚洲第一,一鸣惊人。在锦川亚运会上,中国选手宁泽涛在男子400游泳项目中奇迹般获得第一。这项第一,打破了有色人种的“硬件”限制论,宁泽涛成为亚洲第一的奇迹。奇迹后面的故事必然是苦涩的。宁泽涛在入选国家队后刻苦的训练,甚至终日泡在泳池里也不足为奇。试问,若宁泽涛没有流泪流汗的训练,没有全身不畏付出的精神,它还能有那举世瞩目的第一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没有付出,便没有奇迹。当历经了一切虽痛苦但已然走过的路后,便会发现,路的尽头有掌声与鲜花在等候。可在这条路上有太多的行百里着五十而止。而那坚持下来的,不知不觉中,自己在曾经奋斗的时光里所绽放的微茫,已被人们称做那遥不可及的“奇迹”在很多人坚持不下来的折磨中,宁泽涛坚持下来了,亚洲小飞鱼以刚毅的形象,向世人证明了那奇迹的来源。

人生失意坚持的付出,纽约钟响,响彻全球。自从纽约证卷所马云那一锤落下,阿里集团震惊世界。马云。一个财富,成功,奇迹的代名词,“我的成功不是奇迹,我一个三次高考在考上一个专科的人为什么有今天?坚持罢了!那如今身在名牌大学的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创造奇迹?”是啊,正是马云不放弃人生敢于坚持敢于闯,敢于放开来步伐,才有了如今的财富。人生的奇迹,在于付出,在于每一次坚持坚定的付出。付出的过程是一种积累,在积累中慢慢成长,不断蜕变。有了经历,有了付出,而莫大的成就就在远处等待。奇迹,是伴随付出的两生花。

人生的行而行里,奇迹无处不在。或现于落花翩,或隐于衰草盘桓,而付出,便是用来发现奇迹最好的眼睛。奇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在一生付出的舟车劳顿里抵一个明媚的春颜,用付出浇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篇四: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它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祖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中国的汉字奇妙无穷,中国的诗词数不胜数。还有那雄伟壮观的长江、黄河、北京故宫、天安门广场等,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但是这完全难不倒中华儿女,他们浴血奋战,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啊!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十月一日那天,举行了举世瞩目的阅兵仪式。坦克、飞机、导弹等多种重武器依次上场,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在这70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依旧是那铿锵有力的国歌。我仿佛看到了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洗刷了中国民族的百年耻辱!2008年,我们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奥运会。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发光发热,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五:让读书点燃梦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引领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捷径。人们常说,人来到世界上既十分不易,又十分荣幸。周总理的精神像一面镜子无时无刻都在照耀着我。让我倍加珍惜,孜孜以求。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爱国敬业的人,是一位勤俭节约的人,是一位锲而不舍的人。他,为中华民族独立曾经带领着八万多名士兵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使中国不再卑微渺小;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因他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电视中,您的身影依旧。当您说出这句话时,中国人都为你沸腾了。这句话也成了一个转折点和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真正地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不再是他国人眼中的“东亚病夫”,中国真正的崛地而起了!

著名戏曲家杜近芳到现在还依稀记得您对她说过的话,“要好好读书,跟那些老前辈好好学习,把国粹传承下去。”也许是因为您的话才使杜近芳在戏曲的道路上才有如此大的成就,成为梨园的传承人。

时隔几十年,人们依旧记得你说过的话,因为它早已深深的镌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每个人都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着,奋斗者,都为祖国做着自己的奉献。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原本可以在美国干出一番事业。可是,他最终选择了回国,为祖国出一份力量。面对美国散播的谣言,他不为所动,依旧在为祖国研究着核武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果。时隔三年,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面世。这一举动,真是给了祖国带来一个巨大的转变。邓稼先用他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发明出了核武器,真是了不起。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前前后后也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连当时的强国苏联也整整用了10年。知识真是改变未来,改变世界。

读书吧!亲爱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恩来的伟大精神,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指引,永做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为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篇六:我的偶像】

邓稼先,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没错,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崇拜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与他的团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我们中国人也能在世界上抬起头来,不再受欺负。

当然还不止这些,还有他那些优秀的品格。在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原子弹没有爆炸,当大家都万般焦急,不知该怎么办时,是他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前去查看,才解决了这一难题。相信大家都知道研究核武器,这本就是一项艰难而又危险的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同时这也是一项保密性极强,十分孤独的工作,在这期间必须要断绝跟亲戚朋友甚至家人的联系。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呢?是因为挣钱多吗?不是。是为了祖国不再受别人的欺凌,是为了祖国能够在国际上抬起头,更是为了那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当然在这期间邓稼先也生过病,但他依旧没有结束对核武器事业的研究,他就算是在病床上也在努力地工作,经过他与团队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而他却因常年劳累生病,最终在病床上献出了他最宝贵的生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邓稼先把他的一生都献给给了伟大的祖国,如今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也应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篇七:读《邓稼先》有感】

“呯”一声巨响响彻神州大地,直冲天际的魔菇云令许多人心心潮澎湃。此刻,他满眼热泪,内心是说不尽的激动,他的名字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他便是——邓嫁先。

《邓嫁先》是一种记叙邓稼先先生平生经历的一部电影,平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科学家们的满腔热忱。影片主要讲述了邓稼先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他为了民族复兴,投身于“两弹”的建设中,深入大漠。这隐姓埋名,艰苦困难的任务意味着一去多年甚至有可能再也无法归来。邓嫁先依然去了,他怀揣赤子之心,向着人生价值所向而前往。前途漫漫,邓稼先毅然奋斗8年,与一帮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攻艰克难,终于造出了“两弹”。8年里,他亲眼见证了朋友被“文革”迫害,他也因强幅射而身患重病,但他坚忍。他在与其好友杨振宁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严谨谦虚的邓嫁先。或许邓嫁先的功绩并不像杨振宁的贡献广为人知,但他那严格要求自己,至死不懈的精神令人无比感动。

邓稼先将一辈子都投入到原子弹、氢弹的建设中,至死都为其着想。尽管历经磨难,但他依旧成功了。时代造就他,他也成功造就一个新时代。

古往今来,像邓稼先一样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也很多,他们都是英雄,都就受到致敬,都应被历史铭记,希望这些伟人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与能量,在现在又一个新时代,我们要开创出我们自己的新未来。

【篇八:你是我的偶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地参加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滩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名和姓;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邓稼先,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应学习的人物。

在那荒无人烟的戈壁上,他隐姓埋名几十年,我为中国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他和他的中国科技人员开发新领域的科技。当时苏联已不再和中国友好,把他们国家的科技人员好研发成果一起收回。中国当时无依无靠,全凭借着我国仅有的重工业技术,一点一点的发展,一点一点的创新。

当时的情况就犹如一个手无寸铁的士兵,没枪也没刀,就要奔赴前线,准备上战场似的。

当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并成功爆发的那一刻起,全国民众共同庆祝,以前空无一人的小镇街道上,大街小巷,现在是万人空巷,人声鼎沸。人人高举中国五星红旗,呼喊着口号,庆祝着伟大的一刻。

可又谁知?邓稼先以及科技人员们的勤劳与巨大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成就?

就在成功爆炸原子弹前,又有着多少次的失败爆炸?又是谁不惧核辐射,跑到最前面处理故障?虽然邓稼先成功研究了两弹,但他还是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了。

【篇九:东方“巨龙”】

黎明驱走了黑暗,日出带来了光芒,祖国的光辉好似日出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

如今的中国已不同于往日,它屹立东方,傲视群雄。虽然我们现在“站”起来了,但我们无法忘却过去那段被外国人“踩在脚底下”的日子,它就像一把尖刀在祖国这条巨龙身上刻下了道道深痕。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

这些都是我们的耻辱,那时的中国懦弱、胆怯,那是因为中国还没有醒来,但他不会永远的沉睡,总有一天它会醒来。终于在1921年7月23日它惊醒了,愤怒地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把所有的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它日渐强大,一刻也不松懈,因为它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它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不仅站起来了,它还成为了,使各个国家都畏惧的国家。

2019年是中国建国第70周年。

这里生活着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少年强则国强,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就先祖国的花朵,也要更加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十:科学研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物理学家因成绩不佳转换领域却获得新发现,是审时度势的转变?还是称其为浅尝辄止的放弃?私以为,其转变存在智慧,但从其转变之中,我们更能意识到科学研究亦需工匠精神的回归。

正如王鼎钧先生所言,“时代像个筛子,筛得多数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道理放在科学研究上亦是如此。众所周知,科学研究需要的正是工匠精神日复一日的深入探究,而非浅尝辄止改车易辙的表面功夫。

然而,如今的社会快节奏取代了彼时缓步吟诵的闲适时光,浅阅读顶替了曾经赌书泼茶的深入思考;芸芸众生,步履匆匆,鲜少有人能沉静下来,深入理解深度思考,成为莎翁所言的“喧嚣的年代”。仿佛科学研究也有所沾染,因此出现了大科学家对物理学家审时度势的反对。

于是,科研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我们欣喜的看到笃学敏思、深入探索的科学研究重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半辈子研究氢弹的于敏,将一生奉献给氢弹事业;立志研究糖丸的顾晚舟,倾尽所能使灰质髓得到有效控制;清华教授薛其坤深入探寻,发现量子对撞的真谛。从墨子号升空探索宇宙星辰到复兴号飞驰在中国土地上,从天宫一号在太空授课到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每一位科学研究者的背后,体现的是钱钟书先生所言的“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忠于研究,不畏寂寞,是孙家栋所言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守与追求,是李安静水流深“十年一品温如言”的认真与体验,是工匠精神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精妙诠释和完美展现。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那位物理学家的做法,不可否认,它的及时转变,使得他获得了新发现,这毕竟是有利的一面,应当受到尊敬。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诸如于敏,孙家栋,顾晚舟那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彻底做成功”的精神。科学研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那么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又如何不让人期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不也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以时间为界,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阴也不过是急促的一隅。可人之伟大以及社会之发展正需要科学研究融合工匠精神的回归。辅以工匠精神,科学研究才能拥有内生动力,方可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这个时代,我想,是时候让科学研究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了。

热门推荐
1秋天的树叶
2我爱英华
3勿忘国耻
4我的北京之旅
5没有什么是不可能
6靠近作文()
7爱在细微处
8汉字文化,你在哪儿
9心中的家训
10黄鹤楼游记作文
11颠倒国奇遇记
12一段童年的回忆
13文明哪儿去了
14
15拒绝诱惑
16智能娃娃
17月的快乐
18生日礼物
19那个雨天
20这是我应该做的
21自行车爱好者
22盐水浮鸡蛋
23有这样一种声音
24我的梦
25与诗词一起走过的日子
26永远的夜来香
27我的寒假生活作文
28纪念陶行知
29遗憾的作文
30为他竖起大拇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