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骨香的作文

【篇一:纵死犹闻傲骨香】

张岱认为:“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字典对圣人的解释是智慧最高超、品格最高尚的人。大概正是因为智慧最高超,才会看清现实,“知其不可”,也正是因为品格最高尚,才会毅然“为之”。

圣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一生都在寻找理想落褥的产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前途渺茫,行路艰难,但志向如北辰,哪怕遥不可及,也始终引领他们前进。

上下五千年,公认的“至圣”是孔子。我敬佩孔子,跟同时代的老子相比,他本拥有更多条路可走,但为了克己复礼,他斩断一条条退路。老子本无路可走,但他最终出关而去,走出了一条路,可我认为,在他出关的那一刻起,他已不配“圣人”这一称谓,他抛弃了民族。而孔子面对严酷的现实,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大的打击!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夜间听漏,漏尽更残,氤氲迷閈中不见曙色。他活在黑暗中,可他照亮了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避世者对社会彻底绝望,知其不可而不为,可在这种情况下,掩盖自己的智慧,就是对社会的背叛。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避开昏君去寻找明主,正因天下无道,才需要理想主义者们去承担责任。

《楚辞》中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我认为,这种推移是以“志于道”为基础的,绝非如长沮、桀溺般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更不是像冉求一样成为新贵的红人。孔子铩羽而归后并未放弃,他打开了竹简,使世界多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使整个东方世界浸润在“仁”“礼”之中。孔子的坚定,使自己保持了理论的纯粹性和人格的纯粹性,他不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杜甫一辈子都希望致君王尧舜上,他知道长安万里遥,一生漂泊入风涛,但他至死不曾改变目标。辛弃疾被迫脱离战场,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他不停地上书,练兵,筹款,至死为收复失地而努力。

不问归来路,不问明日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傲骨香。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做不成圣人。但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篇二:记忆中的美味】

跳跃于我鼻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

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列有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鼻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

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眼角的鱼尾纹肆意地侵占她白皙光滑的皮肤,一祛一斑清晰地显映在她的脸上,明明没有了位置,却硬是固执地挤了进去,本身就不强壮的妈妈在橘红色的灯光下,是那么憔悴。香味却渐渐溢了出来,灌满了整个厨房,游离在妈妈身旁,又从墙缝中溢出来,不知妈妈是不是真的没闻到,她没有任何反应地继续摆弄铲子,足足有一个手臂长的铲子,在她的手中,却如同轻巧的水笔,操纵自如,随意拨弄。

却还真不是随意,当她将清汤排骨像个礼仪小姐般端上来时,清汤发出的向其沁人心脾,排骨骨髓中的骨香,鲜奶烈艳的醇香,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凝筑在血液里,流向身体各处,整个人仿佛躺在一张柔软的大床上,微风拂面,青山绿水,天空湛蓝无暇,四周一片寂静,脑袋也慢慢放空…

在一阵妈妈得意的呼喊声中,我回过神来,“有那么香吗?”妈妈眉宇间都透露着骄傲。我像个孩子似的猛地点头。

现在想来,那清汤排骨的味道从我的舌尖褪开了,知己的肉质鲜嫩,汁液浓郁。母亲也再没做过这道菜,至于我为何会如此难以忘怀,大概是我第一次观察母亲做菜吧。

滚烫而粗糙的甜蜜,贮存在心底的爱,简简单单的清汤排骨,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为那一汤一骨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满满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母爱。

众里寻味千百度,其实就在情浓处。

热门推荐
1难忘的端午节
2记忆中的蛙鸣
3书中寻乐
4我爱我的家乡
5科学达人
6碎片化生活的利与弊
7停下匆忙的脚步
8
9老鼠报恩
10那一抹微笑
11时代命运
12樟树
13同学之间
14吃饼干
15美丽的落叶
16清明祭扫烈士墓
17那抹微笑最美
18爱荡漾在身边
19可爱的小乌龟
20故乡,我想对你说
21聊读书
22冬天是一个懒惰的孩子
23哥哥,你听我说
24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
25她触动了我的心灵
26迷人的春天
27有趣的航模表演
28我经历的危急时刻
29感悟时间
30四年级记事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