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悖论的作文

【篇一:信徒】

如果我们不曾走过感情这条路

如何知道心魔是最沉重的包袱

年少轻狂的好日子

一懂事就结束

——《信徒》

有多少人在梦里徘徊过,有多少人不愿让自己清醒的面对,又有多少人不肯回顾自己的过往,我们都已经成为彼此的信徒!

当指针无奈的走向零点,我们就像被操控的木偶,僵硬的四肢有些吃力的被牵起,是谁说木偶没有心,不会流泪,一根根的线撕扯着我们的身体,伤口被切割得好深好深,散落的木屑证明着他们也会有心痛,他们只是命运的信徒罢了。

我们用模糊的视线看着这个本不清晰的世界,不在乎输赢,却始终不能大彻大悟。前尘往事,云烟般流走,谁还在为谁继续等待。华灯初上的夜晚,有句离别划过夜空,跌落进了某人的心中,在那无人的街头,又是谁的谁在默数自己的伤痕。难道我们注定要成为某人的信徒吗?

电台又有一首悲伤的歌开始唱起,敏感的神经此刻被触动的有些生疼,有些人注定要各奔东西,即使再怀念,也只能成为过往。远方的朋友,你好吗?此刻,你是否也在想着我,我正在抬头仰望着星空,祈祷,默念着你的名字,你是否能听得到?请别再和寂寞拥抱,好吗?别再成为寂寞的信徒!

所有的记忆是那么的靠近我,只是我习惯假装忘记,装裹所有的回忆,走向的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聆听的是来自远方的呼唤,但可能那是我内心真正的向往吧。明天也许是一个改变,我开始尝试着去相信,一个安静的舞台SHOW,一个华丽丽的转身,我赢得的会是最大的掌声。从那一刹那起,我变成了灵魂的信徒!

曾经我们的眼神是那么的单纯,干净的容不下一丝不纯真,好委婉的世界,带上假面也好,仍有那么多的悖论,小心翼翼也不见得能获得满分。我们开始拼命的追逐,想要去感受南半球的阳光,就这样,流浪。十字架上的耶酥,告诉我们天堂其实并不是最美的地方。或许很漫长,即使会受伤,我们也不惜成为属于自己的信徒。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好忙碌,笑得好狼狈,天灰的时候我们都不想后悔,安静的守在角落里,苍白的面庞,看着走失的彼此,来一个狠狠的拥抱。童话般的剧本里,有不一样的角色,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小丑让寂寞永远的沉睡,女巫和魔鬼也变得很美。不要在乎我们是谁,我们已成为这个世界最最善良的信徒……

【篇二:爱的“悖论”】

村上春树曾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提到:“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正如其所言,爱与幸福紧紧相关,就犹如行星一般:宇宙再浩瀚,再辽阔,地球也一直追随着太阳的踪迹,不离不弃,乃至时光的尽头。

爱,对我们来说十分质朴,甚至每个人都曾拥有爱。但是爱不是廉价的,更不是随意的。

爱与被爱,这两个对立的命题,仿佛函数图像上两条相交的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有各自独到的地方。

被爱只是一个过程,被爱的对象不一定爱着给予爱的对象,这也最多算一种单向性的享受。但是爱不同,爱是不由地在意对方,是发自肺腑的,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爱其实本身就是“相悖”的——我爱着你,爱比被爱更加幸福,所以我更加幸福。因此,爱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比自己更加幸福,而是在看到别人笑脸之前先感到更大的满足。

有人可能会这么说:那爱不是出自善良的本性吗?那为什么反而让自己得到好处呢?

彼特拉克曾经在«爱的矛盾»中写到“我爱一个人,却又把自己怨恨;我在悲哀中食,我在痛苦中笑;不论生和死都一样叫我苦恼,我的欢乐啊,正是愁苦的原因”。

爱能造成很多效果,比如快乐、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但实际上爱有时也会让被爱的人悲伤等,属于好心办坏事的类型。例如,网络流行词“啃老”讲的就是,父母过度溺爱和包庇孩子,使孩子越来越不懂事,最后又造就了一批“啃老族”,使无数父母伤心懊悔。

因此,爱的“悖论”便是:爱比被爱更幸福,但是当爱的“副作用”发作时,爱比被爱更悲伤。

【篇三:什么叫人类】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你或许看到过诸如“人工智能代替人类”的故事,但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因为它和人类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人类拥有完整的自我价值观体系,可以依据这套体系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决定是否要做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一个起始点A和一个目标B同时交给人类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毫不犹豫地从A出发前往B,而人类则会判断B的性质之后再决定行动。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不论这个目标B是开个空调还是杀一个人,它都会去执行。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维假设,据说这个假设的起源之一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这个叫做“缸中之脑”的思维悖论假设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模拟外界一切的感官转化为电信号输入一个在神经末梢处被链接上电极的大脑,使得这个大脑“认为”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到底能不能分清自己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被浸没在培养液中插满电极的大脑呢?

悖论之所以被称为悖论,必然有其不合理之处。我们先暂且抛开人类技术是否能开发出如此发达的超级计算机的问题,人类的脑中存在着无法被人工智能所计算和替代的东西——心绪,也有人称它为“人类的模糊意识”。

同情心就是模糊意识的一个典型代表。假如一个人在街上走,路边有一个乞丐正咿咿呀呀诉说着自己的不幸,这个人很有可能因此给乞丐一些施舍;而若是人工智能走在街上——如果它可以的话——同样是有乞丐在哭诉,人工智能就会径直走过,不带任何犹豫:因为它根本不知道“可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同样的,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尽相同的模糊意识,“人类意识共同体”才永远无法诞生:即使是同一件事,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自然、感情环境中,人类对此持有的模糊意识都是不同的——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支电极可以模拟的。

人工智能与人类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我们再次引用上文的例子,将起始点A和目标B同时给予一个人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思维图像是一根过A、B两点的线段,而人类的思维图像却是过A、B的一条直线。数学知识告诉我们,线段有起点有终点,而直线则是沿着坐标轴的方向无限延伸的,这就代表了人类和人工智能思维方式的不同。没有一个人可以预言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同时也没有人知道人类究竟会前瞻后瞩到什么程度试图去预言未来。

我的一位物理老师说,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由古代哲学衍生而来,只是这些哲学家们后来分别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有些专注于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成了物理学家,有些专注于研究植物体成了植物学家,有些专注于研究动物和人类成了生物学家或医学家……在我看来,这种观点的正确性,正是在于人类不同于人工智能,他们会从一个领域像辐射一样引申出许多不同的领域——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取代人类,那么世界上恐怕只剩下了一群除了谈天说地什么也不会的“哲学家”了。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说到:“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他为“什么才是人类”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恰当的答案:

能够以自身价值观做出价值选择、拥有诸如“同情”一样的模糊意识、前瞻后瞩地设想事件可能性的生物,才叫做人类。

【篇四:我相信永恒】

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永恒,认为一切有始有终。可是我认为,意念永存。

年少时,生活无拘无束的我,认为人不会有始有终。可是外婆的死,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终”。在那之后,我就开始不停地想,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曾经以为永恒的东西变得不永恒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忘记了),它说人的梦是由潜意识构成的,也就是“意志”。从那以后,我认为这个东西是永恒的。人死了之后,它可能从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里逃出来,在空中飘荡。我产生这个“信仰”,是因为我感觉外婆似乎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在我入睡的时候守着我。

即使这个理念有很多悖论,可是我还是相信它。我相信所有的意志都可能成为不同的东西,科学中每一种物质都不会消失,而是成为另一种物质。我认为在意志上也同样适用。它们可能重新进入新生儿体内,也可能自由自在地生存,甚至长时间地守护在一个人身边。它们可能会选择消散,这是自主的选择,而不是强制的。

每一个生物,它们必须要有一次死亡,可是第二次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瞎扯,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角度,可这样的想法又有什么不对吗?有谁想死呢?

现在,我有些明白他们的意思了,的确,谁都不能预知死后的情景,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要让别人记住你,这也是一种永恒啊。你的永恒印在书上,在别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的记忆里,或者仅仅是一本《族谱》……谁知道呢?

我相信永恒,在你逝去后,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会记住你。你可能出现在电脑上、一本书上。你在这世上留有痕迹,留在他人的思念里,那便是永恒吧。

热门推荐
1一个可爱的人
2我和秋天有个约会
3《狐狸与乌鸦》续写
4让传统文化在我们心底扎根
5班上的活“雷锋”
6参观东山书院
7秋游红山动物园
8我爱你中国
9你好,泉州
10我眼中的世界
11桃花
12以书为友
13开学典礼优秀教师发言稿
14放飞亲情的风筝
15我眼中的作文
16水培豆芽
17未来的生活
18二十年后回故乡
19倔强的黑鱼
20老师出差了
21读书的乐趣
22黄蜂来袭
23受伤的小鸟
24最爱是那微笑时
25游白羽公园
26你是我最钦佩的人
27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28秋天的田野
29梦的色彩
30我也是富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