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魏忠贤的作文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学校的阅读课,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在阅读课上,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阅读课上,我读了很多的书,但其中有一部书让我久久难以忘怀。这部书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我喜欢它,并不是在于它的文笔有多么多么不错,而是由于,这本书实在太特别了。

这本书是一位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人在网上连载的。这本书所述的,是1344年——1644年这三百年间的事情。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一部人伦,心伦,道德的演义。这部书非常长,足足有七册,但是这部书对于明朝所有人物评价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观点完全不人云亦云,让我感觉作者的确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

比如说在对明英宗的评价上,他的评价让人感到异常深刻。他说,大家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对汉武帝,明太祖等人的功业津津乐道,但是大家却很少想到,在他们伟大功德的背后,是多少在战场上战死的白骨啊!而明英宗虽然功业未成,但是他废除了殉葬这一残酷的规定,又是多么好的一位好人啊!

的确。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没错,这些明君的确都是一些千秋伟人,但是又有谁能想到,在他们功业的背后,又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这个评价太有自己的想法了。这又印证了另一句名言:“战争只能使上层人物得到好处。”至理名言!

这是第三册的一些内容。第三册主要讲了一些明朝历史上使明朝“由盛转衰”的事情,期间讲述了明英宗,明宪宗,孝宗,武宗,这四位帝王的故事,假如除掉孝宗,其他三个皇帝,要是按正统史家去看待他们的话,大约可以如此说:英宗极为昏庸,宪宗懦弱无为,武宗更是荒唐到了极点。而作者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描写了这三个帝王的一生。其中如明宪宗,作者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他的一些行为,作者似乎也把皇帝当做平常人来写,描写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感觉整部书中,作者对于他的描写是最让我喜欢的。还有明武宗,作者不仅描写了他的一些比较让后人讨厌的行为,还有他亲自领导的应州之战,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了,成果也比较永久,但是因为本来就不怎么太显眼,加上又被后人故意抹黑了,所以人们在谈及明武宗的时候,对此事一般都不怎么重视,往往几笔带过。而作者却别出心裁的将这件事单独列成了一章,因为那场战争,是明武宗聪明才智的唯一证明。再看看作者对他的评价——“他只不过是一个想做自己想干的事的人而已了!”没错,一句话揭露了他的本质。它就好比今天的叛逆一代!其实,受到他的事件启示,中国古代上所谓的一些“昏君”,是不是有一些人正是那样?明武宗正是对古代世袭制度的一个讽刺。他又以明英宗的事情说明:好人是绝对当不了好皇帝的!独特,独特的看法。

第一册讲的是洪武大帝建立明朝的事情,我认为此册道出了一些人生真理。读了这册书之后,感觉人生在有的时候真像是一场不知结果的游戏。在做出人生决定之前,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因为人生有的时候正是这样,走上了这条路,就永远不能再回头了。所以说,人在冲动的时候千万不能做出决定。还有看待世界一定不要太单纯。

第二册的主题是团结。从中看出了一个真正有德者的风度。当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几个人被附近一个岛上的岛民误杀。郑和并没有采取野蛮的方法,反而使该岛的国王听到之后更害怕,后来此事圆满解决。宽容待人,是一个有德者必需的准则。后来,郑和圆满的完成了使命。由于这件事,使得很多国家的国王都十分敬佩中国,明朝也因此变得强大。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第四册的内容比较复杂,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这是一个粉饰太平的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其中对于抗倭寇这段过程着重描写。里面有着严嵩如何蜕变为奸臣的描述,从中看出了一个人学坏的容易。还有对于戚继光的描述,从中看出了一个成功人士要成功不仅要有才,还要有人际关系和组织能力。其中描写的一些权术,谋略,让人大饱眼福。

第五册主要讲的是援朝抗日的故事,这个故事显示了作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当时中国在明神宗的统治下,早已经没有了开国时期的朝气,但是在援朝抗日过程中,中国最终打败了日本。这足以说明,坚强等等优秀品质早已经刻进了我们的骨髓中。随即点一下作者对于明神宗的评价。这个人被称作明代第一懒人,有着在位48年33年不上朝的超级罢工记录。作者却对他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个皇帝要是真正不管事,别说当48年皇帝,就是48天恐怕也不可能啊!你说说这48年的大事,他哪一件不知道?他还曾经不上朝还能熟练地操纵大臣,你说这个人厉不厉害?所以,他应该是一个政治老手。”这段话说的太对了。他还将万历年间的社会比喻成一个思想解放,百姓自由的社会。他的出发点真的很独特。

第六册主要讲的是魏忠贤的事情。说句题外话,从魏忠贤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太监发展成为明朝丞相的过程中,我感到,有很多像魏忠贤这样的人,没准在某一方面就很强,在社会上就生活的很好。在迫害东林党那一段中,出现了很多彻头彻尾的英雄。例如杨涟,他在浑身受着重伤,肋骨尽碎,脸上爬有虫子的情况下,还没有向阉党屈服,从中看出,某些人的品质真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做到的。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万世英名。而书中的另一些人就更令人憎恶,比如说许显纯,我对他已经无话可说,只能说:他根本不是人,只能是阉党的禽兽走狗。

第七册塑造了很多后金的军事天才,而在篇一开头也写了魏忠贤最后被查明,逃亡,自杀,阉党土崩瓦解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歌颂了正义的伟大。暴力取得的成果往往不会太长久的。后来通过皇太极的事例也说明了,实际上那些表面温和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文中最后,明朝灭亡,产生了崇祯这样一位悲剧人物。

我读这本书,往往不是重视那些史实,而是重视其中的道理。整本书好看,出发点独特,是本好书。

【篇二:欲望决定的成与败——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是一个政治与文化都极为繁荣的时代,永乐大典,七下西洋,但是这些辉煌的事情大都发生在明朝前期,明朝后期政治军事尤为混乱,皇帝大都不理朝政,蒙古,女真,日本频繁侵袭,最终逐渐走向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人云:明亡于党争。确实,明朝后期的党争特别激烈,官员权贵斗得不亦乐乎,那么为什么会有党争呢?

原因很简单——欲望。

当年,朱元璋望天下大乱,领兵起义,是为了救命救国,让百姓脱离苦海,是正义的欲望。但是,像魏忠贤这样的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却赌博上瘾,幻想一夜暴富,后因为这种欲望妻离子散,来到皇宫,妄想统治天下,就勾结客氏,结党私营,控制朝廷,滥杀忠臣。最后,这种无尽的欲望使他在崇祯皇帝的追捕下被逼自杀,死后又被缪尸。因为对自己的处境永不知足,总想攀上更高的台阶,掌握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捞取更多的金钱,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正是这种无穷无尽的欲望使他们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压制了清官,明官,明朝才渐渐瘫痪,灭亡。有人说,明朝败在了魏忠贤的手里,可我说,明朝败在了欲望的手里。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由于一些欲望无度的臣子,还有只有贪图享受欲望的皇帝,比如万历,饭后果品一盘就是十四斤,酿豆腐的用品不是黄豆,而是一千只鸟脑,所以有人说,到了万历的时候,明帝国就如一辆在走下坡路的巨车,刹车系统失灵,所以,只能一直走下坡路然后跌下悬崖。

当然也有一些心中无贪欲,一心为国为人民的人,比如说海瑞,为官多年一分未贪,置身投入工作。比如说“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为京城保卫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不求金钱荣誉,最后被奸人所杀,至今都无人不敬佩。比如说姚广孝,为靖难之役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永乐帝即位后却依然深居佛堂静修。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些人中,我最佩服的是“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杨涟。

杨涟的那个时代,阉党横行,魏忠贤的爪牙遍布朝廷。就是在这个浑浊的时代里,杨涟不畏权贵,带领东林党与魏忠贤作战,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伴或被阉党所害,或看到自己的同胞投靠了魏忠贤,但是他仍然坚守着他内心的正义。当杨涟上书魏忠贤的24大罪时,他明知自己一定会失败,因为这份奏章一定会落到阉党的手里,而后杨涟被投入大牢残酷的拷打,直到奄奄一息时,他也没有背叛他心中的正义,直至铁钉钉入他的脑袋,杨涟才含着满腔的热血和正义而死。看到这里,我不禁眼含热泪,久久叹息,因为我认识到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历史在有的时候,只分成败,不分正恶,但是,那又怎样,因为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崇祯帝即位后,赐了杨涟忠烈的谥号,这个谥号来描绘杨涟的一生,当之无愧。

杨涟的生平让我想起了一句海明威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可以杀了他,却无法打败他。”我坚信,只要一个人心中有正义的“欲望”,那他将是无法挫败的。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今天,随着习主席的上任,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立马整顿了各地的不良风气,审计高级将领,不管多大的官,一旦发现,严惩到底。严禁公款吃喝,下令一切从简,中国各地浪费奢侈行为大大减少,送礼贪污之风得到严厉的制止,全国各地政府以为人民办实事为己任。当然,习近平书记自己也以身作则,在习主席与哈萨克斯坦总统在飞机上进餐时,吃的仅仅是家常咸菜和小米粥,很显然,习主席这种带头弘扬正气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想让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是一种正义的欲望。所以,在习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相信中国一定会走上坡路,并行驶到最顶峰。

是啊,是欲望让明朝日暮西山,但是在今日的中国,我们的中国梦,却让中国豪迈的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篇三:子在川上曰】

孔子立在江边,望着滔滔流水。不禁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如同这迸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一切真的都会过去吗?

契诃夫在《草原》中为他人物戒指上刻下这样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诚然,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亘古不变的法则: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没有人可以永葆青春,没有器可以永不销钝。所有的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殆尽。

但有道是精神不死。物质会转化,但精神不会落下。

纵观渺渺的历史长河,有些人有些事,会被我们铭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份无私奉献,千古传诵;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恶行,遗臭万年;“告别权力”的华盛顿,他的淡泊明志感染了后世千千万万的总统;而“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路易十四,遭万代唾弃痛骂。这些人物,他们有行善的,也有作恶的。无论如何,时间都给出了最公正的待遇,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永远都不会成为过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都彻底粉碎了,还如何进言?魏忠贤放心了,可他却不知道,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啊,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这逝与留的关系正是大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涵也正缓缓流露出它的精华。时光流逝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在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可却仅是作为壁画存在。如今它虽干涸百孔,却饱经历史风霜淘洗,虽有所逝,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还能否让后世回望时寻觅到一些不灭的精魂?

如今,当经典文字的含蓄与意蕴无法满足现代人浮躁的生活时,快餐文化和电子阅读开始兴起,人们总是肤浅地阅读着,麻木地成为信息的收纳箱,沉溺于网络文字带来的感官刺激中,而忘却了传世的经典。更不可能再谈传承与发扬。那曾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其情令人动容。可经现代的商业运作之后,古老的经典却面目全非!

在诸多现代改编中,陈士争一版演员选用不计较,布景过于繁杂,在服装舞美等方面无不有刻意迎合西方观众审美的嫌疑,甚至出现杜丽娘身着绣着龙的晚礼服的画面,传统古典之美荡然无存,那本纵贯古今的绵绵真情也被愈渐淡化,传统落入庸俗。

那就让文字的泡沫和商业的包装淡去吧。传承和发扬的应是不朽的文化和精神。

这些都不会过去,这些都应该被我们铭记。

时间的流逝只会将它们雕琢得更珍贵灿烂。

因为一切都不会过去。

【篇四:信念的】

有人曾说,世上的强者,不是以武力使他人屈服,真正的强者,是永远坚守自己最真,最朴实的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直至成功,为人信服,受人尊敬。

当你得意之时,切莫为他人的一些赞美而感到满足,失去信念,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

当你失意之时,也切莫被他人的言语而感到失望,不可妄自菲薄,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武装自己,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获得成功。

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改,不要管别人的言语,为理想,为抱负而不停地奔跑。

北京保卫战时,于谦力排众议,“敢言南迁者当斩。”在大军压境,皇帝“北狩”之时,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临危受命,不顾朝中重臣的“好言相劝”,坚守自己的信念。身先士卒,以身作责,大战也先。最后赢得胜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使大明王朝不覆北宋之辙,为明朝中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若当时于谦听了朝中大臣迁都之言,苟且偷安,放弃信念,则何如?明朝必像北宋一样,年年岁贡,国无尊严,任人鱼肉。

千年之下,曾有一人,为报皇帝知遇之恩,托孤之任,坚守信念,为国为民,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一切的一切,只为自己拿最初的信念。他,就是杨涟。当皇帝奄奄一息将其召至榻前,托孤受命,一生仕途不顺的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不再平凡。从李选侍、魏忠贤手中抢过太子,他毫不畏惧,他不畏惧魏忠贤“打断全身肋骨,将铁钉钉入耳与脑中”的报复,因为他为的是苍生,“敢面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宁死不屈,死而后己。

正是他们那伟大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甚至“执迷不悟”。

伊拉克战争爆发,水均益二赴伊拉克;非典肆虐时,叶欣毅然牺牲在一线……正是他们这种坚守信念的态度,为民族,为社会服务之情,时时刻刻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

当然,坚守信念,并不是真正的执迷不悟。坚守为家人改善生活条件的信念本不会错,但以牺牲环境,牺牲未来做为代价,就是大错特错。人要有人信念,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不要管他人的“指指点点”,向着成功,向着光明,便义无反顾的为梦想而奔跑。努力学着做真正的强者。

【篇五:有趣的古树】

如果有一天,你要写一篇《有趣的……》,你会写什么呢?有人会写人物、有人会写动物、有人会写某个地方,而我要写的恰恰都不是,而是有趣的“古树”。听到题目,你就会问,古树怎么有趣了?

在我看来,古树不是单单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而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时代的见证者。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可以读懂历史上的争权夺利……

你知道古树的主要分布吗?我想你也能列举出很多,如:北京、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但每棵古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你能讲明白吗?

偶然一次,我来到孔庙,看到在大成殿前有一颗柏树,它可有名了,它叫“触奸柏”、也做“辨奸柏”!据说,在明熹宗时期,有一个奸臣叫魏忠贤,他有一次替皇上祭孔时,路过此柏,忽然狂风大作,柏树的一棵树枝掉了下来,正把他的帽子打掉,他忙戴好帽子,草草了事后就回去了。古人认为官丢帽子,视为丢官。后来,在魏忠贤受到惩处后,人们称此柏树为“触奸柏”。

像这样的古树还有故宫的“十八槐”、北海公园的“白袍将军”、团城的“遮荫侯”、泰山的“五大夫松”山西洪洞的“大槐树”等都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树生长的是年轮,而我们增长的是知识。读完后,是不是想和我一起探寻古树的奥秘了呢?

【篇六:把“反面教材”请进大雅之堂】

河北沧州的名人堂负责人认为,入选名人堂的历史名人有条件:必须以正面宣传为基础,于是摒弃了魏忠贤、李莲英等为人不齿的人。我觉得很奇怪:名人堂的目的就是要起到教育世人的作用,那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为什么不能被一视同仁呢?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有污点的人和事,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是世俗的普遍价值观。

人们把这种病态的价值观当作主流价值观。也难怪,毕竟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就是这样的——老师只告诉我们毛泽东是带领千万农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伟人、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建国功臣;但老师不会告诉我们,全国人民曾因毛泽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而每天生活生活在饥饿和恐慌中。

是时候醒过来了,该学会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如果过去的耻辱可以不被正视,年轻人就不会知道七十多年前祖国母亲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也不会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南京大屠杀可以不被正视,那么我们在那多年后的今天就不会对军人肃然起敬,就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就不会明白国家的命脉掌握在我们年轻人手中,也不会知道想要不重蹈饱含血与泪的过去就必须变得更加强大。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告诫世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名人堂的初衷是好的。诚如粟婴花可以做成易用的麻醉药,也可以做成害人的毒品。许多东西亦毒亦药。

也诚如魏忠贤的为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即使他的生平有许多过错,也是可以摆出来给后人作参考和对比。哪怕他独揽大权、一手遮天,但他能从一个宦官到万人之上,必有他的道理,不可否认,他拥有强大的交际能力和出色的办事能力,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作为参考学习吗?年轻人最需要的能力不就是对事物的独立思考能力吗?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总喜欢将他们脸谱化,缺乏辩证看待事物的精神,这会使我们失去一双善于的眼睛。于是,我们把“反面教材”请进大雅之堂,让它与正面教材有平等地位,让世人看到历史的完整面目。我想,这才是名人堂真正的意义所在。

【篇七:给人生点赞】

人生是无法预测、未知的。有可能,你在前一秒决定了你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却离你预想中的人生越走越远。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但错过就不在来!人生也是如此,有可能,你拥有了一个你值得交付的人,可是,你却亲手伤害了他。直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消逝,你才明白了要去挽留,可早已物是人非了。所以,要学会珍惜,不要让自己后悔。

世上有两种人生:一种是出彩的,一种是平凡的。而我要告诉你一句话:每个人的开始都一样,所以,你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即使是一个路边的乞丐,一个满手都是老茧的清洁工,他们同样值得尊敬。如果没有他们,这世界的结构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但是选择权握在你手中。有时候,一个选择会让你上天堂,也会下地狱。但是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就应该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后悔,一但后悔了,早已没有退路了,与其在后悔,不如拼搏出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两种,就如李白与魏忠贤一样,李白满腹书香,以他的能力,如果和朝上的人同流合污,那么,他就拥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可是,他并没有。他潇洒地离开了,继续忠守着忠臣的信仰。而我们众所周知的“九千岁”魏忠贤,就相当于“太监升职记”了。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奸臣,我只想送给他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这奸臣与忠臣的对比,我想许多人都喜欢李白,但我相信,如果真踏上这条路的话,那么,世人也会选择当魏忠贤,毕竟,名利和金钱,谁不想要呢?

热门推荐
1孔明灯所寄托的希望
2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3我是一个小书虫
4记事的作文
5听雨
6暖爱列车,情满人间
7执着
8冷风袭人
9我的新发现
10新加坡游记作文
11一幅美丽的画
12小河
13有舍才有得
14我们是一家人
15短暂的自由
16路在脚下
17作文忘不了那件事500字
18想起来就好笑
19给哥哥的一封信
20国庆游记
21意志力
22神奇的探险之旅
23爱与被爱——《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
24留一点快乐给自己
25从新文化中心看新六横
26放风筝
27我也是一颗珍珠
28国宝大熊猫
29彩旗飘扬的日子
30暴脾气妈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