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木书桌的作文

【篇一:那抹绿】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小小的木书桌前,窗框里的风景已然是变了又变。春日的繁花、夏日的骄阳、秋日的碧霞、冬日的风雪都仿佛是戏剧里的脸谱,在人眼前轮换着、变化着。然而在窗的一侧,有一处风景总是经久不变的。无论是大风暴雨,还是飞雪冰雹,都抹不掉它的颜色、它的姿态、它的风采。

那是一抹淡淡的绿。

这绿,来自一棵老枫杨。这棵树已相当有年头了,据同住的祖母说,它要比我大上二十多岁。它汲取了大量的养料,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高度足有五六层楼高。通过窗框,近处望去,它的树根硕大,深深扎进泥土,显得强壮有力,厚厚的树皮上还冒着几撮新绿的芽儿;放眼望去,长成的枝条上都整体排列着七八片圆叶,末端还挂着一枝青绿的、麦穗似的花。这枝,这叶,这花,交相辉映着,成了一片富有生机的绿海。春夏时分,偶有微风,那麦穗似的花便带动着枝叶,随风飘摇起来,霎时,绿海上便起了波澜,发出沙沙的涛声。坐在窗前,望着那生机盎然的绿海,总让人感到美——一种宁静、和谐的协调美。虽已是老树,然而直插云霄的枝干,依旧青翠的花叶,还在宣示着它不屈的生命。

绿,富有生机的绿,充满活力的绿。

这棵历尽沧桑的老枫杨,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据祖母说,我出生的时候,正是令人燥热难安的五六月之交,炎热的天气常使还是婴儿的我哭闹不止,这时的母亲会将我抱到阳台上,面对着满树的绿,那时的我忽然感受到了一种身处摇篮中的安心感,渐渐的,我的哭声小了,嘴角还浮现了一丝笑意。到了五六岁时,我和邻家的小朋友们开始在树下做游戏。老枫杨上经常飘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有着两片卷曲的、薄如蝉翼的翅瓣,看起来活像只大号的苍蝇。儿时没有瓢虫、蛐蛐可捉的我们,便时常比赛捡地上的枫杨叶子,看谁捡得又多又快。种子常常落得到处都是,因此想“博得头筹”无疑是一项“挑战”。久而久之,那些身手敏捷的占了上风,而我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体弱迟钝,自然常是垫底。在这绿阴下,我们嘻嘻哈哈地度过了童年。而老枫杨始终静静地凝视着我们,像一位母亲看着她的孩子。

绿,摇篮似的绿,载满回忆的绿。

后来的日子中,这棵老枫杨更成为了我精神上的支柱和鼓励者。临近中考的前20天,所有的人都紧绷着神经,疯狂地背书做题,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自然也不例外。长期高度紧张的生活,加上6月的酷暑,使困意和不安交替袭击着我,那时的我备感疲劳。一次写作业时不经意间抬头,瞥见了那棵青翠的枫杨,它依旧无言地望着我,像是15年前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然而,它顶着烈日的翠叶,被阳光照得金黄,仍在旺盛开放的花,在此刻传达了一个全新的启示:淡然些。

这三字虽然简单,但对那时直向前冲的我,却仿佛醐醍灌顶一般。翠绿的荫蔽,刹那间为急躁似火的内心带来了一丝凉意。我仍旧努力看书、复习,但与往昔相比,心中少了不安和焦躁,代之的是平静与自信。中考那天,我同往日一样,平静地步入考场,自信地答题,淡然地离开,没有再像以前那样着急去“对答案”。最终,我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而那些考前拼命读书的同学却发挥失常。我想,这多亏了这位枫杨朋友带给我的启示吧。

绿,蕴含哲理的绿,充满智慧的绿。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小小的木书桌前,我透过窗框,又望见了这位老朋友,眼前忽然浮现了一幕幕的场景,一个个画面、一次次游戏……这抹枫杨的绿,陪伴我度过了15年的成长之路,于是有感而发,将回忆和感想以笔记之。

【篇二:钟楼有声】

走进省图书馆的大门,道路两旁是高大的古树,阳光透过树荫洒下来,暖暖的。道路尽头,是个小园子,在层层树叶的背后隐隐浮现出一栋黄色的建筑。

有树的地方总有一段古。顺着石板路,穿过小园的铁大门,眼前建筑变得明朗起来——一座淡黄色的钟楼。我站在楼前的树荫下,两旁的大树用高大的身影记叙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年轻时的样子,却早已无人知晓。眼前的钟楼不高,建筑的整体是座只有两层楼高的平房,塔楼就坐落在中央,比平房高出一截,把平房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岁月的沧桑已被新刷的漆掩去,淡黄色的墙体,雪白的雕花和罗马柱,透出一股浓浓的西式风格,简约又不显单调。

抬眼,目光聚集在那座钟上。钟不大,十分简单,指针缓慢地挪动着脚步。一点一点,慢到容易被忽略,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这速度已是飞一般的快。这座钟并没有发出钟声,只是平静地走。它注视着这里的一切,多少文人名人从这里走过,来了又去,写下一段段历史。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座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后来的过客诉说着这里的故事和历史。钟楼用这口钟,这面墙,这栋房子记录下一切,又在倾诉着一切。当周遭静下来时,仿佛能听到钟声穿过时空响起,看到当年这里的人来人往。

往前走,穿过门廊,一踏进室内,便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许是因为这里曾是北斋,曾是中山大学一角,又或是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居住,曾在此召开过国民党一大……无论如何,时间似乎并没带走这里的文化气息。顺着走廊,踩着有些年岁的砖地板,雪白的墙壁,像是走回了百十年前,似乎还能闻到一股书墨清香。

钟楼内部比外部看起来要大得多,此时已改造成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博物馆,用来展出一些和鲁迅先生有关的物品。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张书桌上。这张书桌还原了鲁迅先生的工作桌。最简单的木书桌,一盏昏暗的台灯,几沓泛黄的纸张,还有笔墨,便构成了这位伟大文人的写作之地。多少文学作品,便是诞生于这样的书桌。而这张书桌,仿佛也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无声胜有声,看钟楼,听它诉说着时间的脚步。古往今来,于它而言,谁非过客。当年它看到听到的一切,它一一记录在身上。如今,又是哪位过客听到了它的声音?看,钟楼有声,它用自身说着一段古。

【篇三:学会告别】

“可时光啊,不听话,总催着人长大,这一站到下一站旅途总是停不下……”这首《盛夏》总让我忆起小学校园,那次告别就在眼前。

五年级第一学期已余额不多,我就要离开了,从上海转学回安徽。南方的冬季总是阴冷,天空是一幅灰蒙蒙的样子,我坐在木书桌前,又一次环顾教室,我该如何告别,我又怎舍得离开?看着寒假离我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降到了极点。

先是同窗三年的小李敲开了我封闭的心。“你要走了吗?”“快了。”我低着头。“别忘记我。”他小声说道,用水笔在我的课本上写下一串电话号码,又别过头去。“嗯。”我吸了吸鼻子。告别是这样酸涩。

某天,坐在我前面的好友小戴在我桌肚里塞了一封信。她神秘地让我转学过后再看。我听她的,在新学校的第一天才拆开信封。这是一封再简短不过的告别信。"……祝你一切顺利!”“谢谢”我默默在心里感谢她。告别是带着祝福的。

有次我刚走出教室,看见迎面走来的英语老师,便向老师问好。老师走到我面前,轻轻握住我的双手,用她温柔的声音问我“下学期就要转学了吗?”“嗯”我顿时有点小些不知所措,老师抱住了我“你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回老家之后也要好好读书,要比现在更加努力,知道吗?”老师的怀抱是这般温暖,温暖了我冰凉的心情。“我会的。”我闭上眼,在怀抱中停顿了几秒,老师微笑着望着我,下楼去了。我站在原地,内心像是散开了一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复。告别是载着期望的。

离开的那一天终将到来,没有什么能永远陪伴自己。“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我心怀不舍与迷茫,坐在驶往家乡的车上,窗外一处处熟悉环境“唰唰”地不断变化着。眼前愈发被泪水模糊,忍不住抽泣起来。再见,培育了我五年的母校,再见,生活了十年的上海,再见,亲爱的朋友与我的父亲!

告别过后,我又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了我崭新的生活。现在,初一也已经成为过去时,两年后又将面临初中毕业,之后还有高中、大学的毕业,需要一次次告别熟悉的朋友,环境,又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抱括亲人,我们与他们也一定会迎来告别的那一天。

告别是成长的第一课,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研究的课题。让我们学会告别,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不是吗?

热门推荐
1我最喜欢的食物
2记一次班队活动
3秋雨,滋润了我的心
4我的妈妈
5网络电视
6缕缕阳光如希望
7那一双眼睛
8我与汉字的故事
9雨中情
10校园一角
11其实我很棒
12第一次做饭
13我身边的好同学
14绿萝
15作文
16我的小伙伴
17我的学校
18“书虫”弟弟
19记住父亲的好
20春天
21冬天下的第一场雪作文
22江南无限好
23教室里的掌声
24就这样慢慢长大
25美满的一家
26写作文不可怕
27我的好朋友
28小学生美食分享作文
29想象的作文
30操场交响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