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家的缝纫机】
在我家的客房里,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它是我奶奶年轻时买的。后来爸妈结了婚,奶奶就让我们搬回家用。
这台缝纫机是黑色的,上面有两个方正烫金大字:蝴蝶。现在想来,妈妈的却说过那是蝴蝶牌的。
这台缝纫机的一边有一个圆盘状的轮子。另一边是长状的,说不清的一块铁。大概是保养的好,从未生锈过。底座是一块黑铁,正好有一个机子那么宽,那么长。
下面的台子是实木的,虽然用了几十年了,但它仍然像新的一样,一块大木板下一一个实木小盒,用来放针线,机子是踩踏式的,所以侧面挂着一个白色的,装机油的小盒。
在我小时候,妈妈还年轻,常忙碌于缝纫机前,机子保养的也很好。妈妈经常用它给我缝补衣裳,小时候我淘气。衣服经常被我弄破。妈妈便在夜晚拿起我的衣服,放在机子下,一根针下画出流畅的线条。过不了多久,那条长长的口子就被缝补地完好无损的。完全看不出来它原来破过。搬着缝纫机“咔嚓--咔嚓”的声音。不知怎么,我竟然睡着了。
机子虽然耐用,但偶尔也需要上油的。妈妈爱护缝纫机就像对待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她时常会拿着一个白色塑料小壶,上面尖尖的,却也能滴出油来。她捏着小壶,细致的网螺丝钉里滴上机油。以免不让它卡住。滴出了一滴机油。有急忙退回来,不让它漏油,细致地滴完约莫十五分钟。
然而,长大后。我喜欢手工,需缝之处也多,便央求母亲教我使用缝纫机,因为手缝太麻烦了。妈妈圈上一筒黑线,帮我穿好针线,又让我坐在凳子上,我拿着一块布放在针尖下。妈妈手把手教我转动那个大大的轮子。用脚慢慢踩踏那块铁板细针一下一上一下。极速的工作着。妈妈这一套动作也浑然天成。一块方正的布立即被缝上了,妈妈不知从哪拿出剪刀,递给我。我笨拙地把线剪断。望着一块虽不漂亮的布,生出了强烈的自豪感。
这台三十六岁的缝纫机给我带来了无数快乐时光,虽然现在我和妈妈都不常使用它,也有点落灰了。但它依然在家中的那个角落里散发出了它独有的光芒。
【篇二:我家的老古董】
我家有一件儿古董,晚清民间的青花瓷小壶。我不知道这个小壶是如何落户我太姥姥的姥姥家的,小壶到了我太姥姥的手里,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我太姥姥的姥姥捎盐给太姥姥带去的。
那是浅蓝色的天幕,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是过滤过一样。边上泛起了鱼肚似的淡白色,细碎的停留在小壶边缘。上面还有些小房子和两棵树干笔直的杨树。远看模糊的样子,是那么的迷人。近看则十分清晰,能看出清楚的纹路。小壶上有一个锈迹斑斑的提手,这个提手仿佛诉说了它那悠久的历史。
我小时候,姥爷就常常摸着我的头,笑呵呵地说,说这个小壶值十万块钱,就送给我了。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十万块钱是什么样的价格,但知道这是一件很贵重的物品。
到了我大一点儿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收古董的,而且价格很高。姥姥急匆匆的拿着这个装糖的小壶,出去打听价钱。听到收古董的人说只值二百块钱,要是能找着壶盖儿就更好了,给三百块钱。姥姥听后摇了摇头,装作满心欢喜的回家找壶盖了,其实壶盖早就打碎了。实际上是姥姥并不想卖,她而只是想打听打听价钱而已。
到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一颗可爱的小奶牙掉了。妈妈不舍得扔了,便把我的“小白羊”放进里头了。“小白羊”是我小时候的家常话。幼儿园的老师教我们,露出你的小白牙,而我就听成露出你的小白羊,而且我还特别的倔强,认为自己是对的,自此我们家“小白羊”就成立了。
到了我上小学时,我就总喜欢把小壶从隔断上拿下来把玩它。晃荡它时,听到几颗小牙它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妈妈就怕我把这个小壶给打碎了,就大声的训斥我,然后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原处。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小壶,但是它是我太姥姥的姥姥,装盐送给她的,到我姥姥这用来装糖的,我妈妈用来装我小牙的。就是永恒不息的爱,是爱的传承,会永远的传递下去!
【篇三:我在耀瓷小镇等你观后感】
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柴青白釉小壶,惊动了世界陶瓷界。
嘴角含笑,眼中含泪,这是我在看完《我在耀瓷小镇等你》后久久停留的状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表达出来的却是工匠精神,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坚守,一种心酸。他们的爱情故事不甜,甚至没有好的结果,他们身处在古法技艺濒临失传的时代,千年陶瓷,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记得,耀州窑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窑,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
他们是90后,他们钻研柴窑工艺我想是为了让着千年陶瓷传承下去。是的,传承下去,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们打开国门,在这以和平和发展为潮流的世界下积极融入,我们接受好的西方文化,可我们也更不能忘记我们自己本身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这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封建的门第观念我们要弃,以环境为代价的相关产业我们要弃,但如剪纸,陶瓷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我们要取,在当下我们也常常看到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文化被我们接受,在当下,很多人都有着吉他,钢琴很优雅的观念,而我们传统琵琶,二胡,长笛等很少有人去传承。
我想,这部影片于我们00后,于90后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这是一种使命感,更是一种责任感。而我想它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让每一位观众在为康清和耿菲的爱情而感到悲伤之余,也能感受到耀州瓷文化的丰富底蕴,看到面对时代变迁,不需要再遵守旧时代的窠臼,传播的不仅仅是耀州文化,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就像影片最后耿菲在康清父亲的帮助下,终于烧制成功柴青白釉小壶,惊动了世界陶瓷界一样,我也始终坚信,中国文化也会有一天走出国门,惊动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