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维也纳的作文

【篇一:我想去维也纳】

十一岁,我们已为旅行而热血沸腾;

十二岁,我想去维也纳;

十三岁,我想去“音乐之都”——维也纳。

走在维也纳那古老的石板小路上,闻者路边那浪漫气息,令人陶醉的玫瑰花儿,享受着来自太阳的日光浴,如同天堂一般。

走进路边的小咖啡馆,点上一杯热乎的咖啡或可可,然后一边品尝着手中的茶点,一边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楼内那精致的画框与照片,小巧的桌椅,窄窄的楼梯,与室外在枝头鸣叫的鸟儿,阳光,一切都是如此的朴素,真实,整洁。

放下手中的空杯,离开小楼,再一次回到那由青色石板铺成的朴素的小路。漫步着,望着远处那棕色可爱的小木屋冒着一缕炊烟,看着这一只只小蜜蜂在小花间飞进飞出,忙碌着。这一切真是舒心呐。

这时,也许会有一个浪尽天涯的维也纳笛手来到你的面前,吹起一曲如泣如诉或者轻松欢快的调子给你听述说着他那穷苦而又快乐的人生活,祈求着你来施舍点东西给他。

来到广场上,一名小提琴手正拉着他的小提琴,那表情真是陶醉啊。此时,你一定会想加入那结伴群舞的人群中,与他们共舞。

很快,群舞结束了,人们各自散去,你则进入了市中心。

瞧,多么美妙的市中心,红色的巴士,形态完美的公共用椅,兼任你就吹笛子的流浪乐手,朴素的房子,都是那么的整洁,那么的舒心。

可是,这是我的幻想,我也不知道维也纳长什么样。

十四岁,我为维也纳而沸腾了热血;

二十岁,我未能去维也纳,因为我在上大学;

二十八岁,我未能达成去维也纳的愿望,因为我工作很忙;

何年何月,我才能来到“音乐之邦”——维也纳。

【篇二:一张照片的故事】

那是我6岁的时候,我远离了最爱的爸爸妈妈,跟随着我的老师——丁老师,去了遥远、美丽的维也纳。

为什么去维也纳呢?这还要从我学唱歌的那个时候说起。从我4岁多起,我开始学习唱歌。有一天,丁老师说要选几个唱得好的小朋友去维也纳演出。我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期待着那一天快快到来,盼啊盼啊,终于到了公布消息这一天。当听到入选的好消息时,我兴奋地跳了起来,但是,我不知道我将面临多大的挑战。

那一年的国庆节,我们天天排练,唱得口干舌燥,一直练到丁老师满意为止。丁老师鼓励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通过排练,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更加认真地排练。最终,我们达到了目标,等待着出国的那一天。

出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爸爸把我送到机场。这可不是一次平平常常的旅行,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时间陪我去,所以,我只能跟着丁老师独自旅行。在我将要离开爸爸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哭得泪流满面,但我还是拉着行李箱勇敢地登上了飞机。

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那个被人们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我们演出的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的音乐厅,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当我进入金色大厅时,我看见了金光闪闪的雕塑、引人入胜的壁画,这真是个漂亮的音乐厅!

当我们唱完那些优美动听的歌曲时,全场的人都热烈鼓掌。我非常自豪,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登台演出,并且没有爸爸妈妈陪伴。我爱这次有意义的旅行,我爱这幅美丽的照片。

【篇三:难忘的第一次】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旅行,第一次骑车,第一次出糗……我的记忆抽屉里有数不清的快乐片段,但是最难忘的是还是第一次与维也纳音乐大师握手,每个人的人生都希望能够有机会被照亮一次,我也是。

我是哈尔滨小雪花合唱三团的团员,自从我知道要参加“哈尔滨维尔特合唱指挥国际大师班”,就异常兴奋和期待。因为他可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主席呀!我有点紧张,不过有办法——微笑、微笑!

维尔特国际大师,是位高个子、卷发先生,穿着白衬衣,扎着灰领带,满面笑容,居然丝毫没有让我感到紧张。合唱团小朋友们用心演唱了英文歌曲《祝你平安》,然后就静静地等待大师点评。出乎意料的是,大师没有直接点评,而是带我们做音乐游戏。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能明白大师的肢体语言,音乐真是无国界呀!

也许我比较放松,又或者些许明白大师的用意,很荣幸我被点名进行现场示范。你绝对想象不到大师让我示范什么?假想一只苍蝇在我右指尖,然后他教我用声音模拟苍蝇是怎样飞走的,真是超有想象力和与众不同的课堂!

培训即将结束时,大师再次表扬了我,并让我代表合唱团领取培训证书,我真是太高兴啦,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国际大师合影和握手呀!音乐就像一扇窗,它帮我开启了通向自信的大门!

【篇四:物博与博物】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地碎片化。当我们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可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资讯。我们足不出户却可纵览天下事,知识的广度越来越大,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追求对知识的深度了解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碎片化的生活里,我们通过碎片概览他乡的“风土”——现如今网络自媒体有许多旅游账号,它上面把各地的景色气候等信息通过照片和文字的形式普及给大众。比如维也纳以“音乐之都”闻名全球,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分享维也纳的旅游图片也无非是人云亦云一般:“维也纳——音乐之都。”而你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他却只是说:“这不是常识吗?百度百科里都是这么写的啊。”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人们接收到的许许多多的知识碎片,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是为物博。不过,透过碎片看“风土”,也只是概览而已。

而人们对于“人情”的了解,确实是需要自己亲身经历的——我曾去维也纳旅行,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城市只是在地理书上的一个坐标,是微博上人人向往的“小资”的代名词。但是当我亲眼看到那些在街头骑着车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几乎每个人背后都背着一件乐器时;当我亲耳听到他们经过你身边时,有一串轻扬的小曲洒在暮色四合的街道上时,我终于触碰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感受到当地人对音乐的热爱。这样直观的,活泼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亲手去触摸一个城市的脉搏,是为博物。

物博是知识的广度,而博物,是知识的深度。在碎片化的生活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急着上网搜索答案——是的,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变得只需要一个答案,而不是答案背后更深的知识。只知“物博”的人,像外行的瓷器学徒——看到一块碎片只知道那是一块瓷,大约在什么年份烧制;而懂得“博物”的人,像考古专家——去分析一块碎片背后的历史现象,文化背景。其实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同一块碎片,每个人也都处于同一个碎片化的社会,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待这些碎片的态度。

互联网上的讯息就像百科书般繁多——并且是一部可以自己帮你筛选信息,构成你自己的数据库的智能百科全书。只是,没有人可以通过“百科全书”,去深化自己对事物的见解。碎片知识的杂乱性,无序性,无法使人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思考。人类的阅读和思考方式是具有能连贯性和严谨性的,而碎片知识过目即忘,人们不求甚解,甚至无甚理解,如何去探索每个现象背后的文化?又如何去传承知识?纵使物博,也难以博物。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被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络异化,我们的生活也将分裂为更多的碎片,而如何对待每一块信息碎片的态度是处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最关键的问题。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要学会自己筛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深入进去,去思考,去探究,去在这物博的世界里专心地博物。

【篇五: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有感】

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后,我感到很兴奋。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维也纳森林的广阔与美丽,它是维也纳人的福气,也是维也纳人的骄傲。维也纳人也珍爱每一棵树木,他们对方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可见他们对绿色的珍爱。他们与三千年前的楼兰古国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楼兰,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国家,一个极度繁华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悲惨的国家。

曾经的楼兰,“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不保护环境,是繁华的楼兰古城被沙海渐渐地湮没了。这一切的一切,哪是楼兰的忧郁,分明是我们人类的忧郁。

现在,地球越来越拥挤,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日渐恶化,资源日渐匮乏。自1950到1980年的30年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森林被毁,其中非洲的三分之一林地已经变成不毛之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正在衰退,全球土壤流失量以增加到每年245亿吨。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是,在文明的背后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成了一个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工厂排出来的污水、废气造成严重的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盼望一片绿色的土地。“滴水成川,积土成山。”让我们一起努力,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世界更美好!

【篇六:二十年后的我】

时光前进二十年……

一个华丽的舞台上,一个漂亮的大姐姐穿着古代的衣服,弹着古筝,十分陶醉。台下的人也如此。

这个人是谁?是我。20年后的我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古筝演奏者。很多人都来邀请我去演奏歌曲,大家十分喜欢我的古筝曲。我每天忙碌于种种邀请、比赛中。我的电脑桌上有各种邀请函,书柜上有各种奖杯、奖牌、证书,这都是我获得的,厉害吧?

“叮铃铃!”一声电话铃声吵醒了我,我赶忙接起电话。哦,原来是维也纳的邀请,他们希望我去金色大厅,演奏一些古曲给外国人听,欣赏中国古典乐曲,我爽快的答应了。

我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的练习,胶布换了一卷有一卷,为了这个演奏会,我可没少下功夫啊!

终于,我盼到了那天。坐在飞机上,我不断鼓励自己:不就是给外国人演奏嘛!发挥正常水平就行。

来到维也纳,进入金色大厅,可真美,到处金光闪闪,每人脸上洋溢着微笑。看到如此多的人,世界各地的都有,我心慌了起来。渐渐的.渐渐的,在同伴的安慰下心有慢慢平静下来。到我了,我镇定地走舞台,演奏了曲子《渔舟唱晚》,在弹的过程中,没有一丝吵杂的声音,只有清澈明亮的琴声,看来大家很喜欢我。下台时,我赢得了十分热烈的掌声!

我成功了!这就是我,20年后的我。

【篇七:贝多芬传】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只是因为有的苹果味道特别芬芳,所以上帝就多咬了一口。那么,贝多芬一定就是这个特别芬芳的苹果——他是那么倒霉,从1770年12月16日出生那天起,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和另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比起来,他的童年生活是那么不幸。他学习音乐完全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是他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父亲为了赚钱逼迫他学的。繁重的作业几乎要把五六岁的小贝多芬累死,使他几乎痛恨起了音乐。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十一岁的贝多芬不得不进乐团工作,十七岁后整个家庭的担子就全部落到了贝多芬的肩上。如果只讲这些,那么也显得太悲惨了。在这几乎是残酷的生活中,也有温暖着贝多芬的东西——他与一位美丽姑娘埃莱奥诺尔的友谊。直到晚年,他们之间仍有着书信往来。

1792年,在战争的逼迫下,贝多芬离开了家乡波恩,定居维也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位天才音乐家的才能逐渐被发现、被认同,贝多芬第一次取得了成功。但这位善良的音乐家却说:“我的财富应为穷人造福。”但上帝仿佛在故意捉弄这可怜的人儿,1796年,耳聋症开始肆虐,日夜不停的折磨着他,痛苦也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如《悲怆奏鸣曲》。同样,在这悲伤中,向往着快乐的他创作了《七重奏》、《C大调第一交响乐》等欢悦的曲子,激励着无数逆境中的人们。

折磨着他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伤痛,更有心灵的沉重打击。因残疾和贫穷,爱情选择了抛弃他,《葬礼进行曲》、《幻想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就是它的产物。

三年过后,爱情的光芒再次降临到贝多芬身边,在这份幸福恬淡中,他的才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第五交响乐》、《田园交响曲》。然而,幸福总是太过短暂,婚约又被解除了。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对爱情彻底绝望,但正是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荣誉纷至沓来。1814年,他的声誉达到了顶峰,贝多芬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他被整个欧洲视为荣耀,王公贵族对他恭敬有加,贝多芬骄傲的听着来自各方的夸赞。

光荣时刻过后,相继而来的便是困难重重。1814年后,维也纳风气大变,贝多芬的音乐被视为迂腐之作,一年之内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变化。此时的他已完全失聪,脾气愈来愈暴躁,不愿与人交谈。他说:“对于我来说,一个人比不上一棵树。”同时,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他,他作的曲子几乎卖不出钱。有一次,他将历时三个月完成的曲子卖出去,却分文未获。

虽然贝多芬身处悲愤的谷底,可他仍歌颂欢乐——他追求了一生的欢乐。1823年,《欢乐颂》横空出世,贝多芬得到了久违的掌声。他胜利了,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残疾,战胜了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仍旧贫穷,可他至少收获了快乐。

1826年11月——此时的贝多芬已疾病缠身,可从《终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向整个世界微笑。他凭借着超人的意志力与疾病斗争了三个月后,1827年3月26日,正当风雨大作、暴风雨席卷大地、电闪雷鸣之时,他又重新回到了上帝身边。他的一生就像这雷雨天,风雨交加,动人心魄。

他离开了,可他并没有死。历史会永远将他铭记——这位战胜了命运的伟大战士。

【篇八:读《楼兰的忧郁》有感】

楼兰,一个美丽无比的古老城市:楼兰,一个曾经极度繁华的城市:同时,更是一个结局悲惨的古老城市。

这篇课文讲了三千多年前“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地被沙海湮没了。这都是由于楼兰人的乱砍滥伐森林造成的,使得古老的楼兰成了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对于楼兰的人民们,我既气愤,又同情。气愤的是,如果不是他们的乱砍滥伐,楼兰怎会消亡?同情的是,他们遭受着无情的沙漠的吞噬,还失去了家园与亲人。可视,我们又有什莫资格去指责他人呢?记得1998年的特大洪水,不也是一场因人类的破坏而引来的天灾吗?

在维也纳,人们对方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他们还在1852年颁布了《森林法》。在维也纳到处都是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森林。哪里的孔雀还与乐队演奏二重曲,动物与维也纳人和谐相处。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天不再那么蓝,河水不再那么清澈。人们随处倒垃圾,甚至有些人把垃圾倒进河水里,是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有些工厂还把污水排放到河里,把废弃排入空气中,使得空气被污染,我们吸进的氧气中就有有毒的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危害,不合理的砍伐森林等。

我们以后要合理地砍伐树木,禁止过度放牧,多植树造林,减少废气废水排放。楼兰的忧郁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啊!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不要让中国成为第二个楼兰。

【篇九:读《维也纳森林》有感】

自从我读了《维也纳森林》,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有一线生机。

在维也纳,人没很早便重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颁布了《森林法》,《森林法》把科学性和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进森林更好的生长之处。维也纳人不肯使用空调,担心废气污染了环境。因此,在这个地方无论何处,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雕像都看得一清二楚,在维也纳,人和森林、动物和谐相处。

不像现在的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地区地震,泥石流。这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一向温和的大自然发怒了。中国是一个地球上生了病的地方,光秃秃的土地,黑乎乎发臭的河水,天空中飘着工厂排出的黑烟,那是我们该干的吗?人类呀,大自然已经发怒了,回头望去,人类已经失去了太多,失去了绿油油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

人类还有多少时间保护环境呢?不!一刻也不能再等了,保护环境现在就该开始了,因为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较少空气中废气的排放、减少河流中废水的排放,不要在路边乱扔垃圾,要把可以回收的放入回收站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开始。

热门推荐
1咖啡人生
2难忘的小学生活
3收获
4最辛苦的人
5美味鸡腿的故事
6我要感谢妈妈
7有意义的寒假生活作文
8为他人开一朵花
9义卖活动
10家和万事兴
11我有一个想法
12走进
13课余生活
14中考满分作文
15我有一个好哥哥
16追求那渐远的“豆沙包”
17有趣的实验
18我爱垫排球
19我喜欢风的声音
20月下之行
21手机
22那一次,我真感动
23税收是你我的镜子
24阴天
25妈妈,我想对您说
26我和书的故事
27拼搏便会成功
28校园,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29找春天
30等待是美丽的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