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产队的作文

【篇一:故事】

清明将至,当追思故人。每到这个时节,我的母亲就会非常想念我的太姥爷。我的母亲自幼生活在太姥爷身边,跟太姥爷感情最深,也最得太姥爷宠爱,所以太姥爷常常对妈妈讲起他年轻时的故事。

妈妈说,他是当年闯关东的一员,当年山东地少人多,家里人填不饱肚子,于是我的太姥爷便跟随他的哥哥来到了东北一个小乡村。他在东北没有住处,就借钱买下一处破旧的房子,将它修好了,总算是有了家。后来,他进了生产队。

他非常能干,当上了生产队的队长,带着大家一起干活。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变成了包产到户,他并不满足于种村里分的那块不大的地,他又到村外去很远的地方去开荒。

开垦荒地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种植粮食,而是种植烟叶这类村里人很少种植的植物。这种植物虽然能卖高价,但却是十分难种的,尤其是采摘以后还要进行晾晒,非常麻烦,这也是村里人不愿意种它的原因。

所以,每到秋天,太姥爷就在地旁边搭个简陋的窝棚,住在里面。白天天刚亮,就去收烟叶、晾烟叶,直到天黑才回到窝棚,简单吃点馒头、咸菜,就伴随着疲惫入睡了。但又不敢睡的太沉,因为还要提防有人来偷晒好的烟叶,所以根本无法睡个好觉。第二天,鸡刚打鸣,就又起床了。我仿佛能想象得出当时的情景:一个晒的黝黑的中年男人,穿着朴素的衣服,在烟叶从中穿行,采摘、晾晒、打捆、装进麻袋,再背回到窝棚……

再后来,农闲的时候,他开始学着人家买卖黄牛,这样赚的钱会更多一些。他经常是步行几百里去偏远的地方买牛,再牵着牛走回来,一走就是好几天。他白天带着牛赶路,夜晚就借宿在老乡家,常常需要翻山越岭,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到家常常是半夜,急急地吃上点饭菜就睡了,因为第二天他要起早把牛拉到集市上卖掉……

母亲的讲述停止了,声音微颤,抽了抽鼻子,补充到:“他只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农民,但却拥有着劳动人民最美好的品质——勤劳、智慧”。

清明将至,当追思故人!

【篇二: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年龄尚幼,资历尚浅,对祖国的了解并不深刻。然而,对于农村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变化,作为乡村孩子的我感觉格外鲜明。

爷爷有句口头禅“我们那时候可苦了。”爷爷所描述的是什么时候呢?那是改革春风尚未遍布的时候。当时农村实行的还是“大锅饭”、“生产队”的模式,家里的大人劳力都参加了生产队,孩子们一人分一头牛,在田埂上放着。读书,还是有钱人家、城里人的专利。对于农民,会认几个大字就够了。

父亲的境遇较爷爷来说,已然好了太多。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大中国的每片土壤。人人家里有田有地,但生活也谈不上优越。农民还是得攥紧荷包,货比三家,只为便宜一点。孩子教育在生活压力逼迫下也缺了席,读到初中就此止步。

相对姐姐而言,生活已是无比优越了。只要是有用的课本书籍,就成箱地往家搬,学习用具旧了,毫不犹豫地换新的。穿衣服不再只为温暖,吃东西不再只讲究饥饱。家人全力支持她读书,看闲书不再认为是不务正业。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姐姐以高分考进一本大学,成为家人的骄傲。

而我就更不用说了,感觉生活在天堂中。作为一个零零后的少年家庭,国家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关爱,较高生活质量,接受正规全面的教育。考入大学不再是奇迹,勇敢追梦、挑战未来已是我们的代名词。

当飞天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当网络成为普遍不起眼的生活必需,当手机不再是奢侈的用具、当环球旅行不再是幻想,当征服珠峰不再是奇迹,当世界名校为炎黄子孙敞开大门……我无时无刻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不为自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而自豪。

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从何时开始?是原子弹、氢弹成功爆射的那一刻;是体育健儿突破极限,笑着捧起奖杯的那一刻;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那一刻,是城乡家家户户轻松享受互联网的那一刻;是农民、学生等自豪微笑的那一刻;是中国的旗帜在联合国空中冉冉上升的那一刻;是中国外交官有底气地谈论政局的那一刻……太多的那一刻,向世界印证了中国的强大,那些预言中国不行的人狠狠地回扇了一巴掌,给中华儿女底气向世界宣称:我来自中国,给历史增添了一抹明艳的色彩。

现在中国像一只雄狮在世界舞台上展露飒飒英姿,又像和蔼的母亲,守护着我们成长。未来,祖国会更美好!

【篇三:故人往事】

时光似流水匆匆,漫无目的的长流。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心底慢慢模糊,搭起散落地上的泛黄照片,轻轻吹去灰尘,回忆起那时的事。

妈妈告诉我,她最敬佩的人便是她的爷爷,我的外曾祖父,他总是穿着一身黑,头发梳得光溜溜的,拄着一根棕褐的小拐棍,一副很精明的样子,十分热爱读书,小小的屋子里堆满了书籍,像陆游是书巢似的,每当听说外边有人讲戏说书,他便拄着那小木棍,拉着我妈妈一起去听。走在路上,也不踏实,总是与他那文绉绉的形象有很大反差,一副笑盈盈的样子,夸张讲着武松打虎的故事,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架子。

不光爱看书,而且又痴迷于二人转,热闹的甩手绢和扭秧歌,不仅逗得他哈哈大笑,手上的小木棍不知所踪。

妈妈小时候经常哭闹,几乎没人能哄的了她,就是姥姥和姥爷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我的外曾祖父,从此就找到了“救星”。他总是用他那幽默的话语和读过名著的有趣故事逗得我妈破涕为笑。

外曾祖父是一位勤劳,无私,认真,又有着高尚品质的人。那个年代,听妈妈说,外曾祖父是个木匠,又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做木工活,却不要人家一分钱,最多也只是吃顿饭罢了。生产队里的粮食、生活用品很多,但作为保管员的外曾祖父从来不拿“一针一线”虽然当时家里是很清贫的。

我多么希望倒退二十年,见识见识这位满腹经论,却又不失幽默可爱的“老小孩”,也怪不得是妈妈最敬佩的人!

何不念他?此生虽未相见,却刻入我心。

【篇四:古怪的爷爷】

你明明身体不适,仍坚持出门去看别人下棋;你明明目不识丁,仍要假装自己学识渊博……听奶奶说,爷爷你一直是这样的古怪。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你最光辉的时候。你是生产队里顶呱呱的壮劳力,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的工分。更令你骄傲的是,你是全村上下唯一的工人阶级,与看天吃饭的农民不同,咱们吃的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粮。正因为你的劳力,家里人从来不用担心吃不饱;因为你的国家粮,家里年年过年都能吃上猪肉;因为你的工人身份,家里的儿女能顶职,不用愁找不着工作。

可是你还是不满意。你不满意自己还不算是个人民英雄。

所以,你在大队总是拼命地干活,所以你在闹旱灾的时候总是会去帮别人家抽水,所以你饭后散步总是散到了单位。你想抓一个小偷或者其他什么能让你名声大噪的不法分子,你想成为英雄。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你练成了飞毛腿,也没能碰上贼。

终于在一天晚上,你刚从单位茅坑里出来,就瞅见了一道鬼鬼祟祟的影子。你像看到猎物的猎人,全身都紧绷了起来,机会终于来了,你兴奋地想。你盯着那道影子,小心地跟着它,看见它闪进了单位厨房。

果然是贼,你赶忙藏到了厨房门口,听见一阵窸窸窣窣,原来那贼是要偷煤。你看着他一点点把大麻袋装满,直到他把整整一麻袋的煤搭上肩,你才跳出来。

这下正好能抓个正着,你高兴地想。“贼,哪里逃!”你大声喊着,顺手抄起锄头就追。

那贼反应很快,扭头就跑,但无奈还背着一大麻袋煤,又怎么跑得过年轻力壮的你?眼看着你就要抓住那贼的后衣领,却没想到穷途末路的贼胆子也大了起来,丢下麻袋,抓住锄头末端,扭到你身后给你的天灵盖来了结结实实的一锄头。

你总算是成了英雄,当你脑震荡躺在医院里的时候,全村全大队全铁路分处的人都在谈论着谭延安晚上捉贼,结果给进了医院。

但你躺在病床上的时间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的意料。整整一年,你躺在床上没睁过眼,要不是你那还算均匀的呼吸,村里人早把你这个大英雄丢土坑里当烈士去了……

睁开眼睛那天,你终于享受到了英雄的待遇,单位领导,生产队的人,都来看你,说着你的英勇事迹,夸你的见义勇为……

大病初愈那天,你从医院搬回了家里,听说在你昏迷不醒的日子里,六姑来咱们家偷米时,气得暴跳如雷,直骂这世上没一个好东西,就喜欢落井下石。但你又在得知军叔叔一家子帮咱们干完了所有的农活时,像一个孩子一样号啕大哭着感慨世上还是好人多……

没办法,谁叫你一向是那么的古怪。

【篇五:紫云英花开春意浓】

春天到了,紫云英花开了,春意浓呀。你看那紫色的花朵绽放得那般地自信而又温馨,洒脱而又深情,令人痴,令人醉,令人陶然神怡。

紫云英,一个美如村姑的名字,一种如火如荼的植物,生命力极强,人们又称它为红花草、翘摇,南方的稻田里到处都有它的足迹。还在早春,倔强的紫云英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葱翠的绿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出一朵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一支支光焰闪烁的小火把,把大地点缀得流光溢彩。紫云英呀,只要春风送来一份暖意,春雨洒下一片情丝,就能铆足劲儿地生长。等不到第二场春雨,早已抽出淡紫的青薹,那些花儿并不大,一簇簇,密密匝匝挨着,从这垄到那垄,这茬儿开过了,那茬儿紧接着绽放,长得肥绿油光,紫红紫红的,带着春天的热烈,连成片,成了紫色的云霞,蔓延成田野上最美丽的风景。看着看着,总让人感到心里暖融融的,倍感温馨。

经过了隆冬漫漫苦旅,好不容易迎来了喜春。春耕到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肥哪里来呢?农家的肥不外是牛粪、鸡粪或猪粪等,化肥是要花钱的,于是紫云英成了那不花钱的当家肥。到插秧的季节,紫云英慷慨翻身入土,浸泡在水里,变成肥料,为赢得丰收牺牲了自己,化作了春泥。

紫云英是自然界中为数较少的富硒植物之一,可吃。忆苦思甜的年月,因为没钱买化肥,生产队里是断然不会吃掉这当家肥的。但也有例外的,那一次,生产队几个知青要返城了,可是,这三荒四月的,谁都捱饥挨饿,饥肠辘辘,吃的是蔗渣包、糠饼等,没饿死已是万幸,实在拿不出什么来宴别,只好杀了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炒了一盆紫云英的嫩苗。紫云英的苗嫩得一碰就断,那美味至今难忘。同时难忘的是当年情景——知青们边哭边吃,边咽边哭,那时我还小,心里很纳闷,有这么上好的饭菜,怎么还……许多年之后才明白,那些知青感念像紫云英质朴,在黄土地上含辛茹苦不辍劳作一生的给予他们关爱的农民们……

如今,苦日子不再,只有紫云英依旧灿烂如云霞。

【篇六:故人往事】

时光似流水匆匆,漫无目的的长流。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心底慢慢模糊,搭起散落地上的泛黄照片,轻轻吹去灰尘,回忆起那时的事。

妈妈告诉我,她最敬佩的人便是她的爷爷,我的外曾祖父,他总是穿着一身黑,头发梳得光溜溜的,拄着一根棕褐的小拐棍,一副很精明的样子,十分热爱读书,小小的屋子里堆满了书籍,像陆游是书巢似的,每当听说外边有人讲戏说书,他便拄着那小木棍,拉着我妈妈一起去听。走在路上,也不踏实,总是与他那文绉绉的形象有很大反差,一副笑盈盈的样子,夸张讲着武松打虎的故事,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架子。

不光爱看书,而且又痴迷于二人转,热闹的甩手绢和扭秧歌,不仅逗得他哈哈大笑,手上的小木棍不知所踪。

妈妈小时候经常哭闹,几乎没人能哄的了她,就是姥姥和姥爷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我的外曾祖父,从此就找到了“救星”。他总是用他那幽默的话语和读过名著的有趣故事逗得我妈破涕为笑。

外曾祖父是一位勤劳,无私,认真,又有着高尚品质的人。那个年代,听妈妈说,外曾祖父是个木匠,又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做木工活,却不要人家一分钱,最多也只是吃顿饭罢了。生产队里的粮食、生活用品很多,但作为保管员的外曾祖父从来不拿“一针一线”虽然当时家里是很清贫的。

我多么希望倒退二十年,见识见识这位满腹经论,却又不失幽默可爱的“老小孩”,也怪不得是妈妈最敬佩的人!

何不念他?此生虽未相见,却刻入我心。

【篇七:我想对您说作文】

你在旁人的眼中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活计篓抑或是一个能抵挡一切的铁人,而在我的心里你是一个坚毅而慈爱的好父亲。有人说看人先看他的眼睛在看他的手,便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的大概。我按着这个说法那一天认认真真的观察你,就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我看见了你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和你那无数次与挫折作斗争的眼睛。记得妈妈说过你曾做过生产队会计。

记得那年队里要盖办公室。您是生产队会计,腰间长疮。队长为您安排了轻活儿。可您还是硬挺着上山扛大檩子。后来,毒疮恶化,您毫无怨言。上级看您工作业绩突出,把您调到大队工作,继而又要把您调到区里,您打好背包要走时,大队干部要您留下,多培养一些人才。您毅然放弃了人们都羡慕的优越的工作。我那时多有不解,常常用疑惑的目光问您,可您的目光那样平淡,好像就是理所当然。

秋天,我和小伙伴们蹦着跳着一起去队里分瓜分果。小伙伴们常分得后捧着啃着先我而去。您总把我放到后边。父亲,都说大海辽阔,可您心胸比海洋还宽;都说雪花洁白,可您的心灵比雪花还纯洁。现在,想起我可爱的小妹,仍止不住泪水潸然。

一年夏天,队里想让您去30公里的某地结账。当知道小妹有病后又要另派他人。您却说别人对这项工作不熟悉,找不到头绪,您还是去了。次日夜里,小妹高烧不退,外面隆隆雷声伴着倾盆大雨,母亲和您的几个孩子哭成一团,谁能在这时去几里地外找医生啊?母亲直喊苍天。最后,小妹走了。多少次我拽着母亲的衣襟,在荒山,在河边,高声呼唤:小妹,小妹……

最近几年,您操起养蜂业,可命运总在和您作对,去年和今年少有的大旱,养蜂业绝收,您仍坚定信念。父亲您像蜜蜂一样用辛勤的汗水酿造甜美的生活,我佩服您的坚毅和果敢。

有人说,您拨算盘珠再响也没给儿女打下江山。然而,您的儿女为拥有您这位父亲而自豪。

【篇八:没有规矩不以成方圆】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至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爷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爷爷用自己的事迹诠释了一切。居家不得不俭,创业不得不勤。

常听爷爷谈起他年轻时的事迹,那时父母双亡的他,孤苦无依,只好依靠村里的生产队,可是那么小,能够干什么,这让生产队队长也犯了难,爷爷自告奋勇地说:“俺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数学好,让俺当会计吧。”队长也仔细地想了想,也是这样,就让他先干一下吧。这让爷爷欣喜若狂。可是,会计哪是这么容易当得,上任第一天,可就让他犯了难,以前的老账,他一本一本地核对,早上就趁着朦胧的星光核对账册,舍不得灯油的他也经常在晚上趁月色学习关于账册的知识。所以,一到白天,他就会成为老会计家的常客。终于,在他起早贪黑的努力下,出师了,话说,爷爷小时候真的不容易,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受了那么多的。那时候,生产队发的公粮,也舍不得吃,总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再用这些钱还来写草纸,自己学习以前老是交过的知识。不曾想,他那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这是我的爷爷,一个勤劳节俭的爷爷。

静坐尽思已过,闲谈无论人非。在生产队当会计的日子里,爷爷也不是没有听过道人是非的。、不是说张三偷了生产队的一筐玉米,就是李四偷了生产队的一斤花生,这让心气很高的爷爷看不下去了。忙着替他人洗去“罪过”,说,还没搞清状况呢,就道人是非,有些不妥当吧,以后大家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爷爷经常会坐在村口那可大杨树下,思考自己是否做得厚实,是否违背了祖宗的先训,是否出卖了自己的良心,是否真的该这样做…。这是我的爷爷,一个懂得省悟的爷爷。

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当了一辈子的会计,爷爷当然也懂得怎样去赚钱,怎样去花钱,怎样去讨生活。

那年,是爸爸出生的第一年,爷爷想着要奶奶吃点好的。于是他独自一人运着一车大蒜,推着往山东去,那年的雪特别大,爷爷好像能够预知未来似的把家里的钱都买了大蒜,结果就那一次,赚了一百多块。到家后兴奋地对奶奶说,赚了好多。爷爷一生,都活得那样出彩,翻斗车,大瓦房,那些让别人直咽口水的大件他都办到了。所以,爷爷常说,积小钱,办急事。这是我的爷爷一辈子会盘算,会打算的爷爷。

而如今,满头白发已吹散了爷爷往日的风华掉光的牙齿也记录他逝去的时光,渐渐地,渐渐地,爷爷已慢慢老去,但浓厚的家风依在。

【篇九:我的奶奶】

我总是对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的事怀有一颗好奇心。我认为他们小时候的事一定很有意思,有很多乐趣。但,我发现我错了。

奶奶跟我讲,他们小时候是在生产队里的。我们十四岁还上学,他们去挖坑干活了。他们挖坑的地点不是固定的,也许这两天在台头,那两天就到双塘了。白天都是挖坑,衣服每天都很脏,身上也是,一洗水都变色了。挖坑时的伙食也不好,没有大白馒头,只有掺了菜的窝窝头。除挖坑之外,他们还去挖野菜。现在那些盖了平房的地方,过去都是荒地。漫山遍野长着他们要挖的菜。那种菜叫黄荠菜,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是不会吃了。

白天干活,他们晚上也不会早早休息,而是回去给老人讲书。

他们并不是讲解年级的课本,而是讲《毛主席语录》。奶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奶奶把“不怕困难”念成了“不怕挖坑”,直到他懂了,才知道应该念成“不怕困难”。还有一个老爷爷的普通话总是练不好,教了好多天才教会。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不识字,学了好几天才赶上大部队。

很晚他们才上床睡觉。第二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这就是奶奶在生产队的一天,忙碌又劳累。他们小时候不像我们可以玩耍,是要干活的。他们是苦的,而我们乐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甜,更要孝顺爷爷奶奶。让他们过上比之前好得多的生活,不再受苦受累。

奶奶讲完了故事,我也停下了思考。奶奶饱经风霜的样子让我心疼,不问的话就不知道他有那么苦了,以后我要孝顺一点。

【篇十:珍惜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爷爷小时候……”“爷爷小时候……”小时候,我每做错一件事,爷爷就会用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那时,我总是不好好地吃饭,每次吃饭都会剩一点。有一次,在我起身放下筷子,准备出去玩时,爷爷皱着眉,黑着脸,大喝一声:“站住!”并把筷子狠狠地打在我手上。“爷……爷爷……”我声音里带着委屈,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哭什么哭!知道爷爷为什么打你吗?”虽然爷爷态度强硬,但声音明显放低了点。“你知道吗?爷爷像你这么大时,能有一碗粥喝就很不错了,每次喝完粥把碗都舔得干干净净,恨不得把碗都吃了。为了能吃饱,小小年纪就得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一家七八口人,靠的就是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过活。那时候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小时候每天都盼着过年,只有过年时才能闻到肉味,喝到肉汤,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长大后,我带着全家人省吃俭用留下的一点粮票和几个馒头,去上海跑业务,粮票被人偷了,整整饿了两天哪。那两天我是靠喝水才撑到家的……”这时,爷爷已经完全陷入了回忆中,声音也越来越慢。

我听了满脸羞红,默默地把饭吃完,一粒都不剩。爷爷看到我的表现,满意地点点头。

曾看过一句话: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没有了粮食,人类将饿殍遍野;没有了粮食,盖世英雄也手无缚鸡之力……总之,人的生命就是食物支撑的,人不能脱离粮食而生存。

所以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热门推荐
1美丽的秋天
2拼积木大赛
3《狼国女王》读后感
4窃读记
5给月亮上个框
6春雨作文
7“乐事牌”奶酪
8承一捧陶土,献一腔热血
9含羞草的启示
10春天
11老房子
12安全生产
13保护地球
14打羽毛球
15家务的作文
16灭蚊记
17偷穿高跟鞋
18记忆中那独一无二的你
19帮爷爷戒烟
20我心爱的文具盒
21多功能爸爸
22黄山雪景
23秋天的美景
24像鸟儿一样幸福
25遇上碎片化生活
26开学作文
27老师去哪里了?
28做好自己
29最好的礼物
30玩具爸爸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