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爱上了书法】
打小,我就比较喜欢书法。
还记得那是三岁时。妈妈带我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我站在校门口,迟迟不肯进校。矗立在教学大楼上的几个黄黄的大字——“牛塘中心幼儿园”吸引了我,看似歪来扭去,却煞是好看。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说是书法。接着,妈妈又带着我绕学校文化走廊走了一圈,我发现墙壁上画着好多类似这样的“书法”。它是多么的漂亮呀!本来还不想上学的我立时同意了可以来上幼儿园,妈妈感到很奇怪,但更多的是高兴。
上小学了,我开始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写毛笔字。从最简单的一横一竖开始,老师抓着我的小手在纸上练习一横。太奇妙了,就这么简单的一横,有起笔、运笔、顿笔,有轻重缓急,蕴含着诸多的变化。我顺着老师教我的方法也写下了这一横,结果当然很难看,不过我没有灰心。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横平竖直,练习方方正正的楷体字,随后又递进到行楷、行书。在我眼里,每一个汉字的书写、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迷人的魅力。
在经历了几年的练习之后,我现在已经考过了毛笔八级。当然对于书法的领悟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它的内在的魅力却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书法家本身的故事就让我无限着迷:王羲之写心尽了几池黑水,终于练就灵动至极千古流传之书法精品——《兰亭序集》;颜真卿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造就了《情礼碑》;赵孟頫不刻意模仿他人的东西,因而铸就了《胆巴碑》的潇洒。临摹着他们的字帖,就仿佛在跟他们交流,我学会了专注、学会了细致观察,也学会了创造。
对于书法这玩意儿,你说我怎么能不爱它?!
【篇二:我读懂了鲁迅】
有那样一个人,即使被埋没,却仍在战斗。
有那样一个人,即使被压迫,也不曾低头。
如刷子般根根挺立着的头发,如用弄墨写出来的隶体“一”字似的胡子,如野草在寒风中顽强的站立着的瘦削而又挺拔的身影——他,便是鲁迅先生。
我的姥姥是名党员,从小她便灌输我一些高尚的,伟大的精神给我。未曾知道我身处的这个国家有怎样光辉亦或黑暗的过去的我,自然便与听天书无异了。
她的书柜里有山一样的书,琼瑶的书啊,小人书啊,童话书啊,无所不包。似是有意,或是无意间,我翻到了一本看上去年头已久的书(虽然包着书皮)。上面还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着几个楷体字——朝花夕拾,鲁迅。当时的我就这样记住了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很怪,令人印象深刻,又或许是某种奇怪的直觉——这人大抵很了不起。
后来我学到了他的文章,老师和同学也多少提到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名气,响遍了多个领域,不过,他的文章,我读不大懂。不同于席慕蓉优美,温婉的风格,也不同于林海音亲切,生动的语气,他的文字,怎得这样悲凉?那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直到最近,我学到了中国近代史,与以前不同,中国不再是一头雄狮,而是一只待宰的肥羊。就算是一个日本小孩,在当时去拽中人的辫,中国人也不能吱一声。我终于懂得了为何他的文章字字如刀,直刺人心,也佩服起他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为了国家,他愿放弃那本应属于他的荣耀;为了国家,他愿过上四处游走的艰苦日子;为了国家,他愿奋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关于他,世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比如叶圣陶,再比如郭沫若,说他悲观呢?还是乐观呢?我认为,两者皆有,悲观与乐观,能看清世界两面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