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愿你我知行合一】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又有人赞扬秋日里低头的麦子所蕴含着的成熟的谦逊。我思忖,我们该如何取舍?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疆领兵打仗;当柳永多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定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傅作义为保住满城百姓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开朗。张居正,天资聪慧,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害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当有人在问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可以微笑着,“不,我们既要学会昂首挺胸,亦要学会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立下的伟大志向,这就让我不由想到国与书的关系。
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幼时以诸葛亮自比,诗文、骑射、兵法等,样样精通,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龙场悟道的故事。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穷乡僻壤的边陲小镇,内心极度失望的王阳明开始潜心于读书、静坐,反思自己的言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行合一”观,他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只为行、知决定行。自此,他的心境开始彻底转变,纵使身处各种逆境、险境、绝境,他都不曾背离自己的内心。后来他统军征战、平定叛乱,开庭讲学、著书立说,终成一代大儒。王阳明为国而读书,使国与书紧扣在一起。
晚清重臣曾国藩更加倡导读书以求经世致用,他曾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曾国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临危受命,作为一介书生而统百万兵,将古代兵书尤其是戚继光兵法烂熟于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成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和曾国藩经世致用的思想,被一百年后的一位淮安人发扬光大了,他就是救万民于水火的周恩来总理。这位是自小便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曾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总理从小细读《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著作,也说“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而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国读书;有继承、有发展,一脉相承;正因为一代代伟人在为国而读书,才引领了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亦乐乎?
【篇三:《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听半小时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已经听过一遍了,栾老师推荐我又认真看了一遍,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要谨慎的对待,要勇于说不!主人公懒惰散漫,爱幻想,所以当他遇到宝葫芦的时候,毫不犹豫甚至欣喜若狂的接受了,但是如果王葆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即陷阱的道理的话,他就会勇敢的对宝葫芦说不,那也就不会发生后来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故事中的王葆从小就听妈妈讲宝葫芦,后来他做梦梦到钓上一个宝葫芦,过上了“要什么来什么,想什么有什么”的快乐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宝葫芦分不出指令的意思,例如上次象棋比赛,王葆为了赢,悄悄地对宝葫芦说:“吃车!吃象!宝葫芦糊里糊涂就把棋子喂到了王葆嘴里。还有一次他数学考试想作弊考一百分就委托宝葫芦帮忙,可它却等别人写后搬了过来,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一气之下他把宝葫芦扔到了湖里。
文中有两句话使我终生难忘。王葆老师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自己靠自己”;王葆爸爸常说“不要把小心眼放在做坏事上,要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
我的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们,要且行且思,立得修身。语文老师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的爸爸告诉我,笃行致远。注重实践,知行合一。世上没有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事,要踏踏实实辛苦努力,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
【篇四:欢乐淹城一日游】
陆游曾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里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知行统一,书中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题记
夕阳无限好,只能说再见。同学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常州淹城野生动物园,踏上了归途。一天的旅程,让同学们真正领略到了动物们的智慧和风采,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清晨,坐在车上的同学们迎着朝阳,心中都在盼望着一件事:能快点到达目的地——常州淹城野生动物园。而快乐总在等待之后,经过两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同学们早已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三下两下就下了车。我们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向动物园进发。
走进淹城野生动物园,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番诗情画意,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可谓是:瀑布流水哗哗响,池上仙鹤翩翩舞。径直往里走,棵棵树上裹上了冬的棉袄,它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了许久,眼前出现了一条迂回的长廊,走进一看,原来是“蛇馆”。一一看过去,有的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有的令同学们大吃一惊,而有的则让同学们毛骨悚然。也难怪,那些蛇奇形怪状,难得一见哦。最令人啧啧赞叹的是一条橘白相间的又粗又长的黄金蟒!
继续向前,一路都是动物,我们观看了综合类表演和海豚表演,虽然综合类表演惊险刺激,但我还是更喜欢可爱的海豚表演。老挝们来到海洋馆时,里面已经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了,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海豚的表演。终于开演了,两只小海豚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翻着跟头来到了训练员的身边。训练员拿出一个球,放在其中一只海豚的鼻子上,小海豚立刻就顶了起来,一个360度的转身,球被抛向了空中,另一只小海豚轻轻一跃,球回到了它的尾巴上,两只小海豚那完美的空中接力令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接下来是投篮表演,两只海豚轮流投着,百发百中。突然,一只海豚顺势倒了下来,这下,观众们紧张起来,都为这只海豚担心起来。训练员上前去拉拉小海豚,可它就是纹丝不动,这可怎么办?这时,另一只小海豚游了过来,做起了动作,原来是让我们给予掌声呢!观众们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刚刚还纹丝不动的小海豚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它向观众们连连作揖,大家被它逗得哈哈大笑。
……
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了课堂,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篇五:阅读让我快乐】
小时候,曾听老师说:“乡下的空气是甘甜的,稻田是芳香扑鼻的。”从此,我便对乡下有了深深的迷恋与仰慕之情。一次,与母亲走在路上,便问母亲:“有空我们一起去乡下吧!”母亲笑骂道:“你这傻孩子,乡下哪是一个什么地方?乡下只不过是每个城市边的郊区!”从此,这件事便成了家中的笑料,也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也难怪,我们这代人缺乏与自然的接触,成天只知道上课补课,生活早就成了以家、校、补习班为顶点的三角形。从自然中找不到快乐,那我就另辟蹊径,从阅读中寻找快乐。
首先,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大量知识,它们如同泉水般源源不断输送进我的大脑,读了《史记·周天子》,我了解了昏庸无能的纣王。阅读《明朝那些事》,我了解到了北京保卫战的艰苦卓绝;探寻到大圣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被清正廉洁;为敢于直言的海瑞辱骂皇帝而震惊……书中的知识无不让我成了一个能言善辩,有自己思想的知识小达人。
其次,因为阅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阅读《自然传奇》,我探究到大千世界的无所不有。
最后,因为阅读我常常和主人公一同经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篇六: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所有热爱读书的人的感触都会非常深刻。
从小,我就对阅读情有独钟,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爷爷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来到我们家,为我朗读一个个精彩有趣的童话故事。从即时起,便在我心中埋下了热爱阅读的种子。后菜爷爷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每次思念他的时候,我都会把爷爷为我读过的书再一本一本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感觉爷爷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他的爱一直和我在一起。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过生日妈妈送给了我一套《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让我走进历史的殿堂,让我了解到了历史的神奇和有趣。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让我彻底对历史着了迷。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朱温代唐建后梁,明朝学者王守仁提出知行和一,再到清末溥仪让位,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一段历史故事我都熟记于心。从此,阅读历史故事便成为了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还借此打发了此多闲暇的时光。
阅读还让我渐渐地自信起来,每次身边的同学都会在有历史方面的问题时找我交流或咨询,就连长辈们有什么历史方面的问题,也会找到我,我总是耐心地解答。在他们眼中,我俨然成了个小小历史通。虽然我对历史的了解还只是皮毛,但我会继续徜徉在阅读的海洋里,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阅读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见证了我的成长,更让我懂得了爱与自信,让我的生活无比美好。
【篇七: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圣云:知行合一。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经典以及其背后高耸参云的文明之峰,思想之海,我们既不能只用眼观其巍峨,亦不可只用心感其宏阔,而是要背起行囊,做一个行者。
知在行中始。行,行走,字面意思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将自己囿于象牙塔中,而是应该走出自己的世界,走一走前人的路,重访过去的岁月。登泰山,于九曲十八弯处仰望南天门,登顶后于玉皇顶放眼四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遥想当年郦道元穷天下名川临万里河山,终成就《水经注》的通古绝今。李时珍踏遍神州大地,躬行效法神农尝百草,终著《本草纲目》万古流长。很难想象,他们若没有“行”,笔下如何挥舞生风的文字,自身又怎能流芳百世?
知行合一不是附庸风雅的旅行,而是带着问题上路,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为心灵解答疑难。出发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这是再正常不过。鲁迅东渡日本前,想的是治病救人,而几年后归来,怀揣的是治国人心病的壮志,在“行”中,他清楚地明白到,身上的毒疮,可以害死一个人,而国人心灵的毒疮将置整个民族于万劫不复。他以笔做刀枪,冲进革命的洪流中,向万万青年学子开启了“知”的大门。我们不是生命的编程者,亦不是人生的解码器,知道的总比不知道的少得多。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限的时间里,惟有把握住思想片刻的星羽,怀瑾握瑜,在冷酷的现实中摸索属于自己的窄道,然后一步一步坚实地走过,才能渡过“知”的海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守仁格竹,穷格七日也未得果,却在被贬谪到穷山恶水的途中参透心学至理。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达西天修成正果。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当达到“绝知”的境界时,回头望,生命是饱满的生命,人生是无憾的人生。知颠扑不破的真理,晓阴晴圆缺的禅机,行自己的道,栉风沐雨,走自己的路,披荆斩棘。于浮世中,心灵的尘埃拂去,留下一片空灵。